拉巴特

外交记忆难忘的留学岁月下

发布时间:2021/8/23 12:03:16   点击数:

往期推荐

外交记忆

难忘的留学岁月(上)

作者简介

刘宝莱年进入外交部工作,先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摩洛哥、苏丹、科威特大使馆工作;后曾任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副司长,中国驻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特命全权大使、中国驻约旦哈希姆王国特命全权大使,外交部外事管理司司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秘书长、副会长。

“好好学习,就是抓住了大事”

9月底,使馆国庆招待会后,杨琪良大使接见我们6位阿语学子。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大官”,心情有些紧张,但更感到高兴。

杨大使见到我们,开门见山地说,阿拉伯语对我国外交来说是一个年轻的语种,我们的阿语干部还不能适应外事工作的需要。

他说,前年周总理访摩时,只好用法文翻译。双方签署联合公报后,哈桑二世国王请法文翻译齐宗华同志当众宣读。她读得很流利,受到国王和周总理的好评。你们要以“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好好学习,争取阿语过关,成为高级翻译,为祖国争光。为此,我感到了压力,不由问自己,我能行吗?

▓杨琪良大使

不久后的一天,使馆通知:今晚摩电视台法语新闻频道将转播杨大使作为使团长代表各国驻摩使节向哈桑二世国王祝贺开斋节的报道,请大家注意收看。

我们都很兴奋,连晚饭都未用好,便早早坐在电视机旁,等待新闻转播。当杨大使的镜头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大家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

我听到杨大使用熟练的法语向国王致贺词,感到很震惊。因为大家都知道,大使不懂法文,外事活动都带翻译。后来我才知道,根据摩外交部礼宾规定,凡使团长向国王祝贺节日,必须由本人用阿语或法语宣读贺词,杨大使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他连续两周跟着录音读贺词,直到读熟为止。我对杨大使的毅力和刻苦精神感到由衷的敬佩。我想,既然大使可以为之,我为什么就不能呢?!

周末去使馆看电影,见到大使,大家都兴奋起来。有位学法语的同学问大使,上电视是否紧张?大使说:“既然成竹在胸,何紧张之有?!”当然,他又鼓励我们努力学习,不要像他一把年纪了才学外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听了这番话,我心里热乎乎的,感到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照亮了自己前进的道路。

从此,我心中的奋斗目标更明确了,进修阿语的自觉性增强了。其他5位学子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我们到学院听课,都主动同当地同学交谈,练习听力。

▓陈毅资料图

但王专员等三位领导对此不满,认为这是重业务轻政治。他们对我更为不满,认为我是“只故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是在走白专道路。为了纠正我的“错误”,他们让我在使馆组织的“斗私批修”大会上发言,检查自己的问题。

在会上,我记得自己主要讲了两点:一是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均有“望子成龙”的思想。二是我努力学习阿语,是想为祖国干一番事业,当我能给杨大使、周总理、毛主席做翻译时,我将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因为国家花大量外汇送我来进修,很不容易,如学业无成,将会铸成大错,悔恨终生,无脸回国面见“江东父老”。

当时我很激动,讲了心里的实在话。没想到,我的一番话博得了与会同志们的热烈掌声。杨大使也大为赞扬,他说:“年轻人有些想法是正常的。我们都年轻过,也曾有些这样、那样的想法。因此,不必大惊小怪,认识了,就好了。”

杨大使引用陈老总对“又红又专”的精辟论述,语重心长地说:“‘又红又专’就像一个飞行员,如果他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会将飞机开到国外去;如果他没有高超的技术,就不能将飞机飞上天。现在,你们在摩洛哥,只要好好学习,就是抓住了大事。”就这样,他们逐渐改变了对我的看法。

▓杨琪良大使(右二)与外国朋友握手

年下半年,国内开始“文化大革命”,当地及西方媒体作了较为详细的报道。受此影响,同学们已无法安心学习。杨大使回国参加“文革”前去看望我们,并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年,胡宗南部队进犯延安时,他的旅(他时任旅政治部主任,年仅29岁)曾是保卫延安的三旅之一。撤离延安前,延安军民召开大会,他任司仪,毛主席发表讲话。他带领大家呼口号,誓死保卫延安。

部队撤离后,他的旅接到上级命令,在延安附近打伏击。部队埋伏好后,未见敌人来,等到第二天,也未见敌人踪影。大家都等得不耐烦了,怀疑是情报有误。上级首长指示,大家要耐心等待,服从命令,听指挥。结果,第三天,敌人大摇大摆地来了,进入了部队伏击圈。部队打了个大胜仗。

最后,他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你们要沉住气,在未接到国内通知前,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他的教诲和风范至今仍深深地留在我们这些当年学子们的脑海之中。

万事开头难

辅导员关致远是东北人,满族,学哲学,人民大学毕业。他中等身材,黑红脸膛,透出健康的体魄。他平时主要负责同学们的学习,工作中待人宽厚,体谅下情。不久,他找我谈话,要我担任阿文组小组长。我本不愿干,打算集中精力搞好外语,但没办法,只能服从。

又过了一周,他带我们6位学子去拉巴特人文学院考试、报道。学院教务主任戴着一副深度眼镜,瞪大眼睛审视着我们。他对第一次见到来自中国的阿语留学生感到又惊又喜。他先考我的听力,同我进行交谈,问了几个问题;又读了一篇短文,让我复述。

听后,他高兴地用法语对关说,没想到中国大学的阿语教学水平提高得如此之快。原来,前几年他曾访华,同五年级毕业生聊天,真听不懂他们讲的内容。他说,这位进修生可以到学院文学系三年级听课,建议选修文学、语言、哲学、历史。老关面带惊喜,表示感谢。

随后,教务主任又分别考了5位同学,认为他们听力太差,最好先请家庭教师教他们中学课程,然后视情况再到学院听课。老关建议先在学院报名,可考虑安排他们试听一年级文学课,以便开始熟悉学院环境。主任勉强同意了。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学院生活。

▓年2月,作者在卡萨布兰卡街头留影。

初到学院听课,人生地不熟。国内学习的东西难以对路,教授们的讲话又都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对我们来说很不适应。我尚且如此,其他五位同学基本听不懂。他们心急如焚,有点泄气,开始怀念国内的教学方法。为与同学们共勉,我曾赋诗一首:

少壮当努力,学习需鼓气。

攻关不怕难,听课必有益。

父母送儿行,望子学有成。

志存要高远,榜上应提名。

同时,我们提出一些改进学习的建议:比如家教与学院教授的讲课内容适当结合起来;购买阿文辞典和有关书籍及订阅报刊等;与当地大学同学交朋友,争取他们的帮助。

渐渐地,形势有变化,我们开始适应了。

我抓得较紧,具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争取跟上课时。具体做法是先求当地同学帮忙,借阅他们的笔记,弄懂上课基本内容。

第二阶段,争取课堂消化,将教授讲课的内容复述给同学听,以掌握各人听懂了多少。

第三阶段,加强同老师的交流,课前预作准备,争取上课发言,回答教授的问题。我语言上比当地同学差,但知识面广,阅历丰富,尤其当我讲述中国年的文明史和文学巨著时,他们都感兴趣。

记得有一次听哲学课,同教授讨论起劳资关系,我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谈了自己的看法。教授表示,虽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愿继续同我交流,因为语言已不是障碍。

当时,许多同学问起中国的风俗习惯、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我均一一作答,并从中交了几位好朋友。其实,他们对中国了解甚少,加之受西方影响,误认为中国依然愚昧落后,妇女缠小脚,男人梳辫子,受洋人欺辱。

陪杨福昌副外长再访摩洛哥

年6月,陪杨福昌副外长访摩。那是我离开摩洛哥23年后再次踏上那块土地,心情异常激动。

那里毕竟是我外交生涯的起点,当年在摩洛哥,我不仅提高了阿拉伯语水平,而且开始走向国际外交舞台。

但中摩关系发展时有起伏。年北京政治风波后,美、欧等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制裁。当时,法国特别起劲,摩紧随其后,同我国适当拉开了距离。是年12月,我们曾向摩方试探杨尚昆主席往访的可能性。摩顾及同法国关系,未作积极回应。

两国关系降温,中断了高层往来。年8月,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后,中东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摩关系有了改善。杨副外长访摩是年北京政治风波以后我国政府最高级别官员往访,标志着两国高层往来恢复正常。

▓时任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

摩方对杨副外长访问十分重视。代表团抵达当日,摩首相、外交大臣分别会见了杨副外长,外交国务大臣同他举行了会谈,并设晚宴款待。访问气氛友好,反映了对方希与我加强关系的良好愿望。

晚宴后,我向杨副外长建议,请新华社驻摩记者就摩首相会见发一消息。杨副外长同意后,我忙去办理,并引用了首相几句友好的谈话。然后,我便同吴传福处长(后任突尼斯、瑞士大使)去使馆写简报至凌晨3时。

待我们要离馆时,完永祥大使说,他先出去看看使馆的两只狗是否趴在办公室门口,因为那狗咬人。不一会儿,他回来说,两只狗不在门口。于是,我二人匆匆出去上车返回旅馆。

路上,我半开玩笑地对吴处长说:“看来,完大使很喜欢那两只狗。”我说,以前我在这里工作时,使馆曾养了一只大狼狗,叫“虎”。每当国内来人,先让他闻一下,下次再进门,他就向你摇尾巴!俗话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而“虎”就喜欢拿耗子,你说怪不怪!这时,我听到了他轻微的鼾声。但待车抵达旅馆停下来时,他忽然大叫,狗咬着你没有?我哈哈大笑起来,原来他在做梦。

▓拉巴特市街景

访问期间,摩方还安排我们游览市容,参观博物馆和文化、旅游设施。我们也到市场、公园走走,还到海边散步。我发现拉巴特市变化很大,昔日低矮的房屋不见了,高楼大厦多了;狭窄的土路不见了,柏油马路多了;荒芜的空地不见了,绿地、公园多了。

在街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当地妇女的面纱不见了。年我在摩大学读书时,当地女大学生只有在大学里才不戴面纱。她们离开校园后大都要戴面纱,穿民族服装。另外,我同摩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闲聊时,谈起摩20多年来的变化。

他说,这些年来,摩最大的变化是体制变革。哈桑二世国王陛下实行君主立宪,开放党禁,扩大新闻自由,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以体现真主精神、国王意志、人民愿望。他说,摩政坛议会、党派活跃,新闻监督检查放宽,国王经常任命重要党派人士组阁,平衡左右,稳定政局。

广大民众可以发表文章批评政府、议员。当地报刊也刊登些类似文章和评论。此外,国王实行土地改革,使农民耕者有其田。陛下提出的目标是穷人富起来,富人更加富。尽管实施有困难,但这将鼓励人们走正道,靠自己勤劳的双方去创造财富。

为了验证他的看法,我早起到街上书报摊转转,并翻了翻书报。果然,我看到了一些不同声音的文章、评论和漫画,这在20多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我感到摩洛哥的确在变。

▓马拉喀什街景

离开首都拉巴特,我们去马拉喀什参观访问。马拉喀什是摩洛哥的古都,由于该市的建筑物均涂以红色,故又称“红色的城市”。陪我们前往的是摩外交部礼宾司副处长。他是我的校友,毕业于默罕默德五世大学拉巴特人文学院文学系。我们二人谈得很投机,大有“酒逢知己”之感。

他说,他热爱中华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zz/2199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