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特

北非魅影古国摩洛哥的千面千色四

发布时间:2017/12/16 19:39:23   点击数:

即便万般不舍,还是写到了摩洛哥游记的最后一篇,此时,距离摩洛哥一行已经一月有余,就像做了一场盛大而华美的梦。有时跟Youssef小哥聊起来,竟恍如隔世。

这一篇将接着千变摩国的上篇,带你走进千年古都菲斯、蓝城舍夫沙万、艺术小镇艾西拉和首都拉巴特,来一探究竟。

?

HISTORICALCLASS

历史小课堂

菲斯是北非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城市,也是摩洛哥一千多年来宗教、文化与艺术中心,也是阿拉伯民族精神应许之地。菲斯在阿拉伯语意为“金色斧子”,也有“肥美土地”之意。

作为阿拉伯人的聚居区(MedinaofFez)的菲斯老城,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文化和哲学根基,于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区,世界重点文物紧急抢救项目。菲斯古城占地公顷,由伊德利斯二世兴建于公元年,是摩洛哥的第一座皇城,17公里长的城墙基本完好,保留着浓厚的阿拉伯色彩。

不夸张的说,摩洛哥王国在菲斯起源。菲斯古城的历史,几乎就是摩洛哥这个国家的历史。

什叶派的IdrissBenAbdallah在麦加的权利争夺中失败,逃到了马格里布(摩洛哥),定居在菲斯和梅克内斯两城之间的山中。

Idriss被巴格达派来的刺客毒死,他12岁的儿子Idriss二世继位。

Idriss被巴格达派来的刺客毒死,他12岁的儿子Idriss二世继位。

Idriss二世建立了都城菲斯,菲斯古城从此逐渐繁荣,并一度成为整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

12世纪的菲斯,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号称‘非洲的雅典’。

老城内的卡拉维因大学建于公元年,被喻为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其所属图书馆早在中世纪即已负盛名,收藏有带彩色画面的古兰经以及大量手抄本和其他古籍,被誉为“学术首都”。

在哈桑二世清真寺建成前,卡拉维因清真寺为北非最大的清真寺,整座建筑由根廊柱支撑,用大理石、石灰、石膏、鸡蛋清等为原料建造而成。由于当时摩不产大理石,因而是用1吨糖换1吨大理石,由意大利进口运抵菲斯的。

GARDENLABYRINTH

花园迷城

摩洛哥的菲斯,是令所有的旅人欣喜的地方,因为整个城市是一个活着的天方夜谭,要是有一张载着阿拉伯人的飞毯突然飘起来,你也不会感到奇怪,人们还维持着那神话里的生活。

——《西班牙旅行笔记》

从撒哈拉沙漠出来一路北行,穿过沙漠荒芜区,翻过阿特拉斯山脉,驰骋在并不宽阔的路上,道路两旁的田地里种满了绿油油的小麦,难怪这里的面包这么好吃。

烟雨蒙蒙中,竟像到了瑞士。谁说非洲就一定贫穷落后,遍布沙棘,这里也可以烟雨蒙蒙,风景如画。

摩洛哥的人工蓄水库看起来都很像天然的,奶蓝色的水静静地流淌,与周围景色浑然一体。

抵达菲斯的时候已经是日暮时分,远远的看远处的菲斯城华灯初上,灯光氤氲在古城墙上,竟像慢慢的开向一座金光灿灿的黄金城。

菲斯的麦地那老城区如迷宫一般,堪称极致。(摩洛哥的老城区统称为麦地那)菲斯麦地那占地公顷(才3平方公里!),里面却错综复杂的盘旋着有条巷子,座清真寺,目前局住着35万人!

?

菲斯老城区有大大小小13座城门,每座城门都以马赛克做装饰,美轮美奂。最负盛名的便是布日卢蓝门(BabBoujloud)。它是顾成中两条最重要道路的起点,大多数游人会选择从这里步入古城区,走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

菲斯也许是当今世界仅存的、再现了文明鼎盛时期的阿拉伯大都市样貌的地方。蓝门的背面是绿门,也因此,穿过蓝门后再回头,有一种穿越千年的错觉。

这里的巷子比马拉喀什的更为狭窄,时光并没有在这里留下太多的痕迹,这数千条巷子和这里的人们仍然生活在千年前的故事里,在一条条错综复杂的小巷子里,深深体会千年的时光。

在菲斯,最著名的就是手工制造铜具。尤其是纯手工制作的铜器,在摩洛哥甚至全世界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现时菲斯的王宫大铜门,一字排开的七扇圆拱形大门,就是一位工匠一锤一锤敲打制造出来的,雕花精美金碧辉煌。

皇宫目前还在使用中,只有这七扇对面空旷广场的铜门可供游人欣赏,另一侧有卫兵把手的门,一旦有人举相机,卫兵就是摆手势示意。

ZELLIGEFACTORY

马赛克工厂

有一种蓝色,叫菲斯蓝。

?所谓菲斯蓝,指的是这里出品的马赛克的独特蓝色。马赛克在菲斯是用手工制造的,一小块一小块打造,镶嵌,拼花,比机械制造的费工多了,但也更显质朴。

向导带着我们去马赛克工厂参观,有幸目睹了铸造马赛克产品的一系列工序。

这种以菲斯蓝为蓝本的马赛克瓷砖多用于清真寺、大学、古老的宫殿等建筑,如最为著名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布日卢蓝门等等。当然,寻常的茶具杯具等物件中,更是少不了菲斯蓝的身影。

一时没忍住,剁手了一只以菲斯蓝做底,上面缠绕着银饰做精美装饰的塔吉锅。

CHAOUWARATANNERIES

皮革染坊

在菲斯,最不能错过的就是“臭”名远扬的皮革染坊。摩洛哥是欧洲皮革主要供应地,据说全世界9成的手染真皮都出自菲斯古城,而菲斯的数家传统皮革染坊,至今仍用古法制革——染料是天然的,皮革的软化剂也是天然的,缸里混进鸽屎、牛尿,浸泡后制出的皮革皮层柔软、质地上乘。

首先需要将动物皮毛加热消毒。然后用鸽子粪和石灰放在白色的缸内浸泡毛皮3到5周。石灰可使毛皮分离,鸽子粪会皮革软化。之后放到大染缸内染色,染色后再放到大瓷缸中清洗,最后在悬挂晾干。

进入皮革染坊之前,坊主或小厮会给你几片薄荷叶,以此来冲淡天然软化剂臭气熏天的味道。在二层小楼可以总览鞣革的全过程,一排排整齐的染缸就像是上帝打翻的调色盘,随手一拍就是一张令人沉醉的明信片。

虽然气味难为,但是古法自有古法的好处。如此处理的皮革皮层质地上乘,色彩鲜艳,重点是价格还便宜啊!小花以DH(约人民币元)收了一双小蓝鞋,喜欢的不得了。

HISTORICALCLASS

历史小课堂

除了菲斯蓝,还有一种蓝叫舍夫沙万。

摩洛哥西北部临近地中海有一个精致美丽的山城,清爽的空气,清新而多变的蓝色,安静的小巷,淳朴的民风,仿似童话般梦幻,这里就叫舍夫沙万。

据说,全球有三大著名蓝城,他们是希腊的圣托里尼、摩洛哥的舍夫沙万、印度的焦特普尔。在圣托里尼,你可以寻找蓝色的浪漫;在焦特普尔,你可以探寻文化的印记;而在舍夫沙万,则可以感受到时光停留的惬意美妙。

那舍夫沙万为什么这么蓝呢?一种说法是为了防蚊驱虫,另一种说法是夏天酷热难以忍受,刷成蓝墙降低体感温度。还有一种说法,是Youssef小哥讲给我的(再次夸奖一下Youssef小哥,真的是科普了好多知识),这个说法我觉得还是比较可信的。

16世纪,不肯放弃自己信奉的伊斯兰教义的摩里斯科人被西班牙驱逐出来,他们来到了舍夫沙万,将这里的房子刷成了绿色,因为绿色是伊斯兰的颜色。后来,犹太难民拖家带口的来了,为了区别于摩里斯科人,就将房子刷成了蓝色。后来蓝色小镇就这么慢慢的蔓延开来直到今天。(P.S.现在居住于舍夫沙万的犹太人已经很少很少了,他们大部分去了更为繁华的卡萨布兰卡和马拉喀什。)

ROAMBLUECITY

漫步蓝城

舍夫沙万是蓝色的海洋,千层百叠的蓝仿佛能让时间静止,能让心灵宁静。在蓝色的映衬下,原本普通的小镇焕发出异样的光彩,仿佛一脚踏入了童话世界。

比起菲斯,上帝更像在这里打翻了染色盘,使这里变成色彩的天堂。任何鲜艳的颜色配在深深浅浅层层叠叠的蓝色墙上,都不觉突兀,反而平添了更美的韵味。

这一片蓝城,不适合旅行社匆匆忙忙的到此一游。你可以找一个慵懒的早晨,在晨光中享受一顿正宗的摩洛哥早餐,然后在麦地那走走停停,穿梭在从横交错的小巷中。

这里的每一条小巷子都似曾相识却又全然不同,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角处将会看到什么。这种神秘的感觉更让人心旷神怡,忍不住再多走一点,去收获下一个转角的惊喜。

小镇里看不到太多的居民,这里的小商小贩也完全不会聒噪的叫卖,只会迎着你问你要不要进来看看,如果你拒绝了他,他也不会生气,柔柔的说一句“maybetommorow”,彼此都不尴尬。

这里更像一座猫城,猫才是蓝城的主人。

在无人的门槛上,猫咪悠闲地晒着太阳;在寂静的小巷中,会与这些小精灵擦身而过。这里的猫咪灵动干净,不怕生人,也不会露出他们锋利的小爪子。

Youssef告诉我,这些全部都是流浪猫,只不过有人会定时定期给他们投食。

山腰的一间“Hamam”(公共澡堂),只有那一间的水才是真正取自Rif山顶融化的雪水。Hamam是源于中世纪时期的东罗马帝国的洗浴方式,和桑拿类似,只是更注重水浴过程,而非全然使用蒸汽。在穆斯林教义里做礼拜前需要“净身”,其中大净需要信徒彻底地清洁身体,这即是Hamam最初的用途。也正因此,最正宗的Hamam都是和清真寺修建在一起的。

舍夫沙万麦地那中心的广场有一座城堡花园(印象中当年关押了一位很有名气的人物,现在改成了博物馆),门票20DH,进去之后有楼梯可以登顶,登顶之后,鳞次栉比的蓝色房屋就静静地绽放在眼前。

如果还有时间,从广场爬到不远处的小山上(30分钟脚程),那里有一座西班牙式的清真寺。从那里,可以俯瞰整个舍夫沙万小城。如果恰逢夕阳西下,金红色的光芒把一切都染上了柔和的光彩,蓝城渐渐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灯光。这样的场景,只应留存在记忆的最深处。

AFRICANCAVE

非洲洞

在丹吉尔市区北侧濒临海边的山上,有一个小洞穴,当地人称之为“非洲洞”或“大力神洞”。洞不算大,从洞口抵达最里面仅几十米的样子,拐一个弯便看到头了。尽头是一个朝向大海的洞口,恰巧在海平面之上一点儿的高度,因此透过洞口可以看到浩瀚的大海,海鸥自由的翻飞在空中。令人称奇的是,这个洞穴的洞口酷似一幅非洲地图,然而它是千百年来海浪冲击岩石自然形成的,已有年的历史。

注意:进入真正的非洲洞前,有另一个小小的入口,门口有人吆喝并收费20DH作为门票,那个只是一个小小的人工洞穴,真正的非洲洞是不收费的!!!

我们抵达非洲洞的时间,已是日暮时分。柔柔的暮光照在海面上,夕阳渐渐西沉,慢慢地落下海平面,海鸥在夕阳中自由翱翔,渐渐飞远,变成一个小黑点,耳边是涛声阵阵,是海浪拍在岩石上的声音。这幅画面我竟然不忍心按下快门。然后。。。。天就黑了TAT

DOODLETOWN

涂鸦小镇

艾西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0年,腓尼基人将此地作为贸易基地。大航海时代欧洲人扬帆远航开辟新世界,葡萄牙人年-年期间占领艾西拉。年穆莱伊斯梅尔夺下艾西拉。在19世纪到20世纪这座小城成为海盗基地,甚至因此遭遇了奥地利的报复性轰炸。在20世纪下半叶开始的重建项目(包括一系列的艺术节)把艾希拉打造成迷人的旅游城市。

艾西拉小镇是个北非的海滨小镇,一面可以面朝大西洋吹海风,转过头,走进麦地那,又可以欣赏世界大师级的涂鸦艺术。

年,两位艾西拉本地的知名艺术家,与他们来自世界各地的11位朋友一起,在小城中各处墙壁上画满了彩绘。这些作品色彩鲜艳,艺术水平极高,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欣赏。

狭窄的街道里,几乎家家户户的外墙上都画满了彩绘,彩绘与整个建筑巧妙结合,门窗都成了壁画的装饰。

而现在的每年8月,都会举办壁画节,届时各国壁画艺术家会齐聚此地,在老城里的墙壁上充分展示艺术的魅力。

而在这之中,只有最好的才会被保留下来,但也仅限于保存一年,到下一年的壁画节来临时,又会被新的作品取代。所以,每年去的游客看到的壁画都是不一样的。也正是这样,使得这个寻找和发现壁画的过程成了游览这里的一个亮点。

小镇的涂鸦遍布各个建筑,从色彩到构图都是专家级的手笔。涂鸦内容随意又充满乐趣,有的时尚玩酷,有的鲜艳可爱。

这样一个充满了幻想的色彩的小镇,然而穷游网、蚂蜂窝等论坛上竟然笔墨寥寥,国人往往惊艳于舍夫沙万,而忽略大西洋边上这颗同样璀璨的明珠。相较于舍夫沙万,这里更让我惊喜。本来是作为中转休息的小镇,却变成了心头好。

艾西拉的空气中飘散着浪漫而干净的味道,被海风吹散,时浓时淡。

它没有一点儿非洲刻板印象的样子,它狭窄却不拥挤,色彩浓烈却干净整齐,铺散在每一个角落的涂鸦使这个小镇被浓浓的艺术感保卫。

我们一路寻找大师们的壁画,几乎每条巷子每个转角都会碰到惊喜。

如此美轮美奂的艺术圣地,已经毫无意外的列入我的re-golist!!

拉巴特着实没有什么可以特别描述的,作为摩洛哥首都,位于摩西北的布雷格雷格河口,濒临大西洋,与非斯、马拉喀什、梅克内斯同是摩四大皇城之一,自年以来,一直是摩政治首都。

拉巴特始建于公元12世纪的穆瓦西德王朝,现存老城Medina是18世纪所建,称为阿拉伯区,现在主要是出售木雕、手工地毯、银器和皮革制品的手工艺品市场。新城区于年摩沦为法国保护国之后兴建,分为Hassan,Orange,Agdal和Souissi四个区。

拉巴特有很多的清真寺,最古老的清真寺为城东南的哈桑清真寺,建于年。它曾經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四周一共有16个門,但却在15世紀的一次大地震,尽数毁灭。现在成为拉巴特最著名的名胜古迹。

耸立寺門的哈桑塔(宣礼塔)仍完整无缺,玫瑰色建筑美轮美奂,塔尖离地19公尺,高耸入云,默默守候着拉巴特的历代子民。

哈桑塔广场是由昔日清真寺的废墟遗址改建而成的,诺大的广场上全部铺设着白色的花岗岩,并竖立着一排排花岗岩石柱,或高或低,整齐排列,看得出都是被地震折断摧毁后重行堆筑起来的,根,每根直径大约都在1米左右。

我们抵达当天是阴雨天,阴沉的天气为这里增添了一丝肃穆的味道。

清真寺的后面为穆罕穆德五世陵寝。穆罕默德五世是前任国王哈桑二世的父亲,现任国王穆罕默德六世的祖父,逝世于年。其墓地年开始修建,年竣工,墓室内两侧分列着哈桑二世及其弟阿卜杜拉亲王幕,并建有陈列馆,藏有阿拉维王朝历代君主像和五世遗物及其统治时期的历史文献。

摩洛哥系列游记终于在此告一段落,但是那里的一切却会一直深深的留在我的记忆里面,永不褪色。

有计划去摩洛哥旅游过的亲朋好友,欢迎咨询,定会知无不答。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怎么得的
北京中科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ly/1433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