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特

穿越非洲两百年马格里布曾经的绿色威胁

发布时间:2021/8/29 12:56:07   点击数:

版式设计

飞花领策划

Johnny

在世界穆斯林地区中,除了阿拉伯、伊朗、土耳其的主流区域,还有两个重要的连接部,离开这两个连接部,就无法了解穆斯林的全貌。这两个连接部分别是中亚和北非。

所谓中亚,除了现在的中亚五国之外,还包括阿富汗全部、伊朗东部和巴基斯坦北部。这里是世界上最封闭的地区,却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伊斯兰教征服了中亚,就此打通了更广阔的传播道路,从中亚五国进入了中国的新疆,从阿富汗、巴基斯坦进入了广袤的印度次大陆。从印度出发的伊斯兰教继续扩张,传播到了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其穆斯林人口规模已经远超过阿拉伯本土。

除了中亚之外,北非是另一个重要的连接部。阿拉伯人征服了埃及之后,顺着地中海岸继续前进,占领了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这是一条地中海和撒哈拉的双重走廊。伊斯兰教从摩洛哥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北上,占据了西班牙,同时越过了撒哈拉,将撒哈拉以南地区也伊斯兰化了。如果没有北非,就没有另外三分之一的伊斯兰世界。

在历史上,穆斯林把北非地区称为马格里布,阿拉伯语意为“日落之地”。马格里布也是我国古代记载中离中国最遥远的所在。南宋时期,朝散大夫、福建路市舶提举兼权泉州市舶史(掌管对外贸易的官员)赵汝适写了一本《诸蕃志》,介绍海外各国的情况,其中提到了一个叫默伽猎的国家,他们信奉伊斯兰教。现代人根据描述和读音,认定它就是马格里布。

赵汝适写道:“默伽猎国,王逐日诵经拜天,打缠头,着毛段番衫,穿红皮鞋。教度与大食国(阿拉伯哈里发国)同。王每出入乘马,以大食佛经用一函乘在骆驼背前行。管下五百余州,各有城市。有兵百万,出入皆乘马。人民食饼肉,有麦无米,牛羊骆驼果实之属甚多。海水深二十丈,产珊瑚树。”

宋代时,马格里布仍然处于发展的高峰时期。那时,阿拉伯的哈里发国已经衰落,十字军东征已经开始,但北非的伊斯兰教势力仍然很强大,而且脱离了巴格达的管辖,成了一代豪强。

在突尼斯旅行时,我总是听到人们不断地提到一个城市,它不仅在本国是所谓的圣地,也是整个北非的圣地。他们甚至告诉我,在穆斯林世界,除了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第四大圣城就是这里。

这个城市叫凯鲁万。把它称为第四大圣城,中亚的撒马尔罕,伊朗的库姆和马什哈德,伊拉克的纳杰夫或许都不会服气,但从国际上的认同感来看,凯鲁万却不可小觑。北非穆斯林认为如果无法去麦加朝圣,可以到凯鲁万朝圣七次作为替代,两者的功效是一样的。由于麦加距离太远,不是谁都能去成,作为替代品的凯鲁万声名大噪。

凯鲁万之所以出名,首先是因为它曾经是阿拉伯人征服北非的过程中,除了埃及之外的第一大站。年,阿拉伯大军从埃及过来席卷北非,攻占了突尼斯。五年后,阿拉伯人在凯鲁万建立了据点(当时凯鲁万还是森林密布,而现在,所有的森林都已消失),把它作为继续进军的中间站,并征服了从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直到西班牙的广阔领土。

在摩洛哥的城市非斯,老城区中心有一个巨大的清真寺,叫凯鲁万清真寺,就含有怀念凯鲁万之意。

到了9世纪初,随着位于巴格达的正统王朝的衰落,北非的穆斯林迎来了独立时刻。年,当时的凯鲁万总督易卜拉欣·伊本·艾格莱卜以凯鲁万为首都建立了艾格莱卜王朝,这个王朝存在到年。这个时期是凯鲁万的黄金时代。

如今凯鲁万仍然保存了许许多多的清真寺,老城区里人山人海,没有停歇的时候。在北非,几乎所有的城市都会有一个老城区和一个新城区。新城区已经与世界上其他城市没有什么区别,老城区叫“麦地纳”,保留着传统的街道和房屋,也是一座城市的商业中心。在这里,小商小贩千百年来就占据了街道和路边的小店铺,传统的手工艺品、食品与从中国淘来的便宜皮鞋、布料随处可见,和谐共存。

在世界上,有两种城市现代化的策略。一种是苏联式的,将原来的旧建筑拆光,建立一座灰色的水泥新城,以彰显现代风格的摧枯拉朽。另一种是传统转移式的,保留老城区,只是在老城旁边建立一座新城。老城保持着城市的商业繁荣,新城显现了现代科技的进步。伊斯兰世界大都会采取第二种策略。

古代伊斯兰国家大部分是逊尼派国家,但在年的北非,却出现了一个什叶派的国家,它就是法蒂玛王朝。法蒂玛王朝的首都最早在凯鲁万附近,并横扫了北非,最后首都迁移到了开罗,成了一个埃及王朝。

凯鲁万和北非在一位叫齐里的将军的带领下,表面上遵从于法蒂玛王朝,但实际上保持着独立性。齐里王朝又存在了近两百年,持续到年。但它的疆域越来越小,而突尼斯的主导地位也让给了更加西面的摩洛哥,它逐渐成为埃及、摩洛哥和意大利争夺的对象,而本身却越来越微不足道,直到被位于亚洲的土耳其帝国吞并。

摩洛哥则是另一番景象。如今去往摩洛哥的游客,仍然以摩洛哥的四大皇城为目标。这四座城市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一部简单的摩洛哥史。

摩洛哥的独立,是以一场柏柏尔人反对阿拉伯人的大起义作为开篇的。这场发生在年的大起义摧毁了哈里发在北非西部的统治。柏柏尔人反抗阿拉伯人,主要原因是他们得不到平等的对待,但表现出来的原因则是经义上的。由于阿拉伯执政的是正统的逊尼派,柏柏尔人受到压迫时,伊斯兰教的另一派乘机来到了这里,他们吸引了大量的信徒。这个派别叫哈瓦利吉派。先知穆罕默德死后,围绕着谁应该继承他的位置展开了一系列的争斗,法蒂玛王朝由此分出了两派,一派是正统的逊尼派,而另一派则是拥护穆罕默德女婿阿里的什叶派。在阿里一派中,又分出了一个小分支,他们原本支持阿里,后来又不满阿里,并将他刺杀了,这一派被人们称为哈瓦利吉派。

哈瓦利吉派受到了什叶派和逊尼派双方的排挤,却吸引了柏柏尔人的皈依。在哈瓦利吉派的号召下,柏柏尔人举行了大起义。

起义最终没有成功,哈里发击溃了起义军。但哈里发只收复了突尼斯、西班牙和阿尔及利亚东部,至于阿尔及利亚西部和摩洛哥,则散了架,成了军阀角逐的战场。

在北非四国中,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以沙漠居多,他们的历史往往附着于摩洛哥、突尼斯和埃及。但这一次,阿尔及利亚却走在了摩洛哥之前,建立了北非西部第一个地方王朝——罗斯图姆王朝(年建立)。十一年后,摩洛哥建立了信奉宰德派(属于什叶派分支)的伊德里斯王朝。在摩洛哥西部,还有不少地方政权。

罗斯图姆和伊德里斯王朝与突尼斯的艾格莱卜王朝的区别在于,后者仍然把巴格达的哈里发当作名义上的主子,而前两个王朝已经不承认哈里发的统治了。

伊德里斯王朝是摩洛哥独立史的第一章,由于它定都于非斯,也让非斯成了四大皇都的首位。

但此时的摩洛哥还属于部族时期,即便伊德里斯王朝更强,仍然无法统一全国。在它衰落后,摩洛哥全境更是陷入了纷争之中。

直到年,一个叫穆拉比特的王朝建立了起来,才形成了真正的霸权。王朝不仅统治了摩洛哥的大部分地区,还占据了西班牙南部和阿尔及利亚的一部分。鼎盛时期,它还向南越过撒哈拉占据了塞内加尔河与尼日尔河流域。这个王朝选择了更加靠南的马拉喀什为首都。

穆拉比特王朝之后,穆瓦希德王朝(定都马拉喀什)、马林王朝(定都非斯)、瓦塔斯王朝(定都非斯)相继崛起。后两个王朝已经丧失了西班牙的土地,却占据了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甚至撒哈拉以南的部分领土。

萨阿德王朝再次把首都选择在了马拉喀什。到了年,阿拉维王朝建立,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阿拉维王朝的首都选择过梅克内斯,后来则是现在的首都拉巴特,它们和非斯、马拉喀什共同构成了四大皇城。

摩洛哥历史上真正能够称得上帝国的只有穆拉比特王朝和穆瓦希德王朝,这两个王朝不仅占据了本土,还在东南北三个方向都进行了扩张。突尼斯、阿尔及利亚都在帝国的版图之内。在穆瓦希德王朝后期,随着势力的衰落,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虽然仍臣属于王朝,却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政治实体。这三个国家的现代雏形已经悄然发育。只是,突然到来的奥斯曼人占据了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将他们的现代化进程再次打断。

摩洛哥、突尼斯和埃及三个国家由于伊斯兰教传播时间较长,信仰比较稳定,已经形成了丰富的传统社会。这使得北非的历史与非洲的其他部分区分开来。其他很多国家从来没有过独立统治,也缺乏现代文明的熏陶,因此建国后变得更加艰辛。但北非三国特别是摩洛哥与突尼斯,却并非从一张白纸上开始建设,哪怕没有西方的冲击,它们仍然是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到了今天,这里的人民过着较为安定的生活,这生活带着传统的痕迹,又有着现代的烙印。

萨赫勒:越过撒哈拉

年,位于现在毛里塔尼亚、马里境内的加纳帝国遭到了致命一击。

从北非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穿越撒哈拉,到达沙漠南侧,就到达了真正的非洲,我们称之为“西非”。欧洲人到达之前,西非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大本土帝国,加纳帝国就是第一个。

古代加纳帝国与现代加纳共和国在地理上并不重合。现在的加纳曾经被英国人称为“黄金海岸”,在西非的南部与大西洋相邻,而古代的加纳帝国则更靠北,位于毛里塔尼亚和马里的边境地区,属于内陆,没有延伸到南面的黄金海岸。

在加纳帝国统治的后期,撒哈拉的北面已经是穆斯林的天下。这时的伊斯兰世界是分崩离析的,摩洛哥境内处于部族时期,许多部族各自为政,互不隶属,没有能力对外扩张。直到一个名叫伊本·雅辛的人出现,形势才有了变化。

在现代沙特的历史上,它之所以能够迅速扩张,得益于一个叫瓦哈比的教派。这个教派提倡艰苦朴素,战斗力强。沙特王室皈依了瓦哈比,突然爆发的战斗力让它成了中东豪强。

瓦哈比式的爆发在伊斯兰世界其实并不少见。11世纪的摩洛哥恰好就经历了一次。

伊斯兰教历史上有著名的四大法学学派。伊斯兰教采用教法制,也就是说,人间的法律都是根据《古兰经》来的,不管是判决人们结婚离婚,还是惩罚杀人偷盗,都要从《古兰经》中寻找依据。如果《古兰经》中找不到依据,世间还流传有许多先知穆罕默德当年说过的话(叫圣训),也可以用来做法律。与中国的典籍作对比,《古兰经》相当于中国的五经,而圣训则相当于中国的《论语》。

但由于人间事务过于复杂,必然还有很多情况是《古兰经》中没有提到,并且圣训中也没有说过的,这些事情该怎么判决呢?

围绕着这个问题形成了两大派别:意见派和圣训派。意见派是温和派,认为如果找不到依据,就由教法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类比,或者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进行判决。圣训派则是死硬派,认为经文和圣训中必然包括了一切情况,因此必须紧扣圣人言,不准发挥。

前者的代表人物是伊拉克人艾卜·哈尼法,后者代表人物是沙特人马立克。意见派演化成了哈乃斐派,圣训派演化成了马立克派。

后来,围绕着这个问题又形成了四大派别,按照从保守到自由的程度分别是罕百里派、马立克派、沙斐仪派和哈乃斐派。

最温和的哈乃斐派成了伊斯兰世界的主流派别,作为斗争失败者的马立克派却保留着强硬的姿态,他们来到了非洲,开始传播。

伊本·雅辛就是一个马立克派。他是一位学者,却投靠了一位摩洛哥的酋长雅西雅·伊本·易卜拉欣。学问和政治联姻了。

在伊本·易卜拉欣的帮助下,伊本·雅辛开展了穆拉比特运动,这个运动的核心就是要推广马立克派的教法统治,采取的手段则是武力。他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开始向南扩张。在撒哈拉北部,有一座叫西吉尔马萨的小城,这座小城现在已经成为废墟。但在历史上,它却是南北纵穿撒哈拉沙漠的起点。从这里出发,伊本·雅辛开始了征服萨赫勒之路。

在非洲,萨赫勒是一个特殊的名词,指的是撒哈拉以南的草原地带。这里紧邻着沙漠,却已经适合人类生存。这里的人种和撒哈拉以北的人种不同,在北方以阿拉伯和柏柏尔等浅色人为主,而在萨赫勒区域,却居住着黑人。历史上,北非人与欧洲人、亚洲人的联系更加便捷,而与萨赫勒区域的黑人却隔着巨大的死亡之海,只有数条商道可以贯通。人们必须带上数十只到数百只骆驼,历尽千辛万苦才能到达沙海的南岸。

伊本·雅辛的圣战队伍前来,终于打破了西非的孤立状态。在经过了最初的屠杀之后,萨赫勒区域的人逐渐开始改信伊斯兰教。

加纳帝国衰落后,被马里帝国取代。西非三大帝国的后两个: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都已经是伊斯兰国家。他们信奉的是马立克派教义,这个严格的教派在原产地式微后,却意外地在非洲找到了知音。

在现代的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和马里,都能找到许多虔诚的穆斯林,他们严格遵守礼拜规则和各种教义,严肃程度让阿拉伯人都感到汗颜。马立克教派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当地人的生活之中。我在努瓦迪布碰到的那群青年人,遵循的就是马立克派的规矩,但他们虽然遵守,却并不一定知道什么是马立克派,他们只是从小就被教导着怎么做罢了。

当我从边境坐车去往塞内加尔城市圣路易时,碰到的另一件事也可以说明西非人对教义的尊重。那天本来车已经晚点,但太阳落山时,车上的人突然间如暴动一般集体要求司机停车。司机只好将车停在了路边,人们蜂拥着下车,奔到旁边的泥地上,开始磕头,生怕时间晚了。即便是阿拉伯人,也允许在行进途中暂时搁置礼拜,但在非洲的角落却仍然保持着最虔诚的姿态。

虽然征服的过程不免血腥,但是随着商道的打通,西非被纳入伊斯兰世界贸易体系之中,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不管是毛里塔尼亚还是马里,甚至尼日尔,都保留着不少沙漠古城遗址。这些遗址当年都是撒哈拉之中重要的贸易站点。

比如,我曾经前往的廷巴克图以富有著称,这里的黄金产出如此之多,使得人们相信马里帝国的国王坎库·穆萨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在毛里塔尼亚有古城欣盖提和瓦丹,马里有古城廷巴克图和加奥,尼日尔有古城阿加德兹和津德尔,这些古城构成了复杂的贸易网络,让死亡之海不再成为隔绝之海。更难得的是,古城中都有不少图书馆,保存着大量的古代《古兰经》和圣训,表明了当初人们的虔诚和博学。

在西非的国家中,随着地区的不同,虔诚程度也不一样。北方的毛里塔尼亚、马里是重要的伊斯兰教区域,而南方靠海的加纳、利比里亚则已经看不出太多的伊斯兰痕迹了。有的国家北部和南部差别都很大,比如尼日利亚的北部是伊斯兰教区域,出了著名的恐怖组织“博科圣地”,南方则已经是基督教区域了。正因为南北差异太大,尼日利亚有着强烈的离心倾向,这导致了内战与混乱。

宗教这个因素在影响了人类数千年之后,至今仍然是冲突的根源之一。

东非:有种文明叫斯瓦希里

在中国15世纪的《郑和航海图》中,记载了东非地区的两个地名:麻林地和慢八撒。熟悉非洲地理的人一眼就看出了这部书的真实性。

如今,在东非肯尼亚的境内,印度洋的海岸上有两个著名的城市:马林迪和蒙巴萨,它们就是地图中的两个城市所在。这两个地名可能证明了郑和到达的最远所在。据记载,郑和七下西洋中,走得最远的可能是第六次。在这之前,他到达了索马里境内的木骨都束,也就是现在的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第六次则完成了超越。

虽然我们不知道郑和在马林迪、蒙巴萨看到了什么,但根据当时欧洲人的记载应该可以猜到:船员们也许会惊讶地发现,他们来到的不是一片蛮荒之地,而是颇具规模的文明城邦。

这里以黑人为主,大部分却带有伊斯兰传统,居民的皮肤并没有像其他地方的黑人那样黝黑,海岸上的语言也相对统一,一种叫斯瓦希里语的语言成了当地的普通话。

如今的斯瓦希里语仍然是民间的通用语言,如果一个人会斯瓦希里语,就可以通行东部非洲的几个国家:肯尼亚、坦桑尼亚、刚果,以及乌干达、赞比亚、马拉维、布隆迪、卢旺达、莫桑比克。所谓斯瓦希里语,本来是属于非洲人的班图语,阿拉伯人来到后,又吸收了大量的阿拉伯语词汇,形成了一种混合语言。这种语言本身就代表着阿拉伯的影响力。

至于建筑风格,也与郑和一路上经过的印度、阿拉伯颇有相似之处。实际上,这里有很多的阿拉伯、印度商人存在。

在蒙巴萨,城市里最雄伟的建筑是一座葡萄牙人留下的堡垒,叫耶稣堡。这座堡垒建设在城市南部的一块靠海的岩石之上,从下面望去雄伟壮观。修建城堡的岩石采用的是当地的珊瑚礁。即便到了现在,仍然可以看到岩石上珊瑚的花纹。数门大炮耸立在城堡四周,透露出这是一个易守难攻的所在。

郑和来到这里时,耶稣堡还不存在,又经过了一百多年,当葡萄牙人发现了绕过好望角的新航线,决定寻找一个东岸的基地,便于向印度航行,蒙巴萨才开始进入葡萄牙人的视野。

年,葡萄牙人占领了蒙巴萨,开始修建耶稣堡。以耶稣堡为中心,葡萄牙控制了周围海岸约一百年的时光。随后,他们尝到了穆斯林的厉害。年,位于亚洲的伊斯兰国家阿曼开始进攻葡萄牙人,双方经过两年多的争斗后,最终葡萄牙人被赶走了。

在东非的历史上,阿曼苏丹家族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阿曼位于阿拉伯半岛,在陆路上被沙特与其他国家分开,显得与世隔绝,但历史上的阿曼在海外却是一大豪强,影响力从印度海岸一直到东非。

到了年,阿曼人甚至把首都从阿拉伯半岛迁到了东非海上。在东非,除了蒙巴萨,阿曼的另一个(也是更加重要的)主要据点就是桑给巴尔,阿曼人把首都就迁到了这里。

桑给巴尔位于坦桑尼亚外海上,是一个小群岛,拥有桑给巴尔和奔巴两座主岛,以及周围的一些小岛。桑给巴尔岛曾经是东非最富庶的地区,因为它拥有得天独厚的贸易条件。

早在欧洲人到来之前,阿拉伯人就把这座岛作为基地开展贸易,整个贸易网络辐射东非区域,甚至远达马达加斯加和莫桑比克海岸,在亚洲方向则直达阿拉伯和印度。这里有世界上最好的白色沙滩,整个沙滩纵向长达数千米。涨潮时,海水从数千米外追逐着人的脚步,直到把沙滩全部淹没;退潮时,海水又会在一两个小时内后退数千米。

桑给巴尔的首府是著名的石头城,大片的古老建筑足以媲美欧洲,让人不敢相信它是非洲的一部分。

但桑给巴尔的名声并不好,原因在于奴隶贸易。如今,欧洲人对当年的非洲政策进行反思,最主要的落脚点是奴隶贸易。但非洲的奴隶贸易并非从欧洲人开始,而是在阿拉伯人统治时代就很兴盛了。

古代阿拉伯人有贩卖奴隶的传统,不管走到哪儿,他们都把战争中的俘虏当成奴隶来买卖。阿拉伯人的奴隶来源极其丰富,从北欧的俄罗斯人、欧亚草原上的钦察人、中亚的突厥人,到印度人、西欧人、非洲人,无所不有,只要能获得,都可以贩卖。在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市场上,即便再正直的人也不认为买几个奴隶有什么不好。

但阿拉伯人也不是始作俑者,他们买卖奴隶的习惯又是从欧洲的罗马学来的。罗马人对待奴隶更是一绝,不仅用奴隶来干活儿,还让他们互相厮杀,血溅角斗场。

阿拉伯人对待奴隶也并非一味虐待。一名奴隶如果有头脑,他便有很大的机会升入其他社会阶层。许多大臣都是奴隶出身,甚至在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连统治者都是从前任统治者的奴隶中升上来的。

阿拉伯人在东非的贩奴基地就在桑给巴尔,即便到了现在,人们仍然可以认出当年贩卖奴隶的地点。那儿盖了一座教堂,教堂所在的讲坛,就是当年奴隶的拍卖台。在院子里,还有当年关押奴隶的地窖,狭小的空间和生锈的脚镣诉说着奴隶们的苦难。

19世纪,欧洲人都停止了奴隶贩卖,桑给巴尔却仍然保存着这种交易,英国人甚至不得不依靠武力威胁,才将它取缔。

桑给巴尔除了奴隶之外,提供的主要是黄金、象牙、宝石,以及非洲的其他特产。它们被卖给阿拉伯的王公贵族,以及从亚洲到欧洲的有钱人。它的进货渠道位于东非大地的内陆地区。

桑给巴尔富起来之后,带动了整个东非的发展,也将伊斯兰教传播到了内陆地区。另外它也影响到了许多还没有伊斯兰化的区域,文化暂时没有传播过去,贸易却已经打了头阵。这其中最著名的是大津巴布韦。

年,欧洲人亚当·伦德尔在非洲展开了一次狩猎之旅。他来到了如今的津巴布韦境内,发现了一片鬼斧神工的建筑遗址。这片遗址规模之大,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三年后,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了一位德国探险家卡尔·毛奇。毛奇参观后,立刻认定这个建筑是当年所罗门王与示巴女王留下的。他之所以到《圣经》中去寻找依据,是因为他不相信落后的非洲人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毛奇不知道,伦德尔和他的发现只能算是重新发现。实际上,在16世纪,就已经有葡萄牙人来到过这里,并留下了相关记录。

经过后人的研究,这片被命名为大津巴布韦的建筑的确是非洲人建立的,不过这得益于阿拉伯穆斯林与非洲人的贸易。

穆斯林最远到达了坦桑尼亚南方的海岸上,并在那儿建立了一系列的贸易城邦,他们做生意的对象,就是内陆的黑人。在津巴布韦历史上,它有着丰富的黄金资源。10世纪的阿拉伯人马苏迪的名著《黄金草原与珠玑宝藏》,就已经记载了非洲南部的黄金。到了12世纪,阿拉伯人已经与黄金产地的非洲民族取得了贸易联系,形成了丰富的贸易链条。

大津巴布韦恰好处于这条黄金贸易的通道上。他们将西部的黄金转运到海岸卖给阿拉伯人,赚取中间的差价,并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当海岸上的伊斯兰王国大修宫殿时,大津巴布韦的领袖们也按捺不住争胜之心,开始大肆建设。他们的建筑与伊斯兰风格迥然不同,形成了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看到的南部非洲奇迹。

在伊斯兰的刺激下,东非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层次,最外层靠近海岸的是以伊斯兰信仰为主的社会。但并非只有穆斯林,在和平年代里,许多印度人借助信风的帮助来到东非安家,他们大都是买卖人,经营着各种各样的商店。

即便到了现在,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的许多百货店仍然是由印度人经营的,他们从印度进口廉价的商品,再卖到当地。有的人告诉我,他们已经在非洲待了好几世,甚至亲戚中都有了不少非洲人。唯一让他们区别开的是,他们保持了印度教的信仰。

这里还有许多印度教的神庙,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庙宇比邻而居。有人告诉我,在这里基督教是上等人的信仰,伊斯兰教是大众的信仰,而印度教则显得粗俗,这大概是因为印度教庙宇过于花哨,又由于财力不足而显得有些粗糙。

再往内陆走,随着伊斯兰教影响的减弱,基督教的影响力开始显现。基督教是西方殖民非洲时留下的,在许多当地人心中已经扎了根。非洲的伊斯兰教是一种个人化的宗教,人们以礼拜的方式与安拉沟通,基督教反而成了一种集体化的宗教。教堂里,人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极具非洲特色。这或许与传教士们的努力有关,为了传播信仰,他们改造了基督教严肃的一面,将非洲的歌舞成功地引入其中,形成了快速的传播。但即便这样,伊斯兰教仍然遍布于富有的精英阶层,并传遍了大半个非洲的土地。

伊斯兰教从北非、东非向其余地区扩展,已经占去了半壁江山。如果再有几百年时光,也许整个非洲就会变成一片绿色信仰的天地。但这个进程却突然被打断了,因为欧洲人来了。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zz/2207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