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拉巴特 >> 伯尼尔政治 >> 中国的ldquo二分二至rdquo
四季的出现(天文现象)
四季是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划分的。在四季的划分中,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视位置为依据,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为界限。但是,东西方各国在划分四季时所采用的界限点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一种
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如春季立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见的方法。
第二种
天文学分类法(即西方分类法)四季划分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是以二分二至日作为四季的起始点的,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这种四季比我国传统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但是,“二分二至”却是以中国地理位置环境为基础的二十四节气。)
第三种
为了准确地反映各地的实际气候情况,划分四季常采用气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学者张宝坤分类法,采用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并且规定:候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的时期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0℃~22℃之间的为春季或秋季。
按此标准划分四季,中纬地区季节与气候相一致,低纬地区和极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温度变化很不明显。
同时,在中纬地区,各季的长度也不一样。这就是气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天,秋季50天,冬季天。这种方法,可以结合各地的具体气候,农业,故运用较多。
第四种
气候统计法,因为一般以1月份为最冷月,因此,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这种四季分类法,比较适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
天文四季分类法与中国、西方
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都等于全年的平均值,具有从极大值(或极小值)向极小值(或极大值)过渡的典型特征。因此,把春分作为春季的中点,和把秋分作为秋季的中点是非常合理的;夏季里,昼最长,夜最短,太阳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该日地表获得太阳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夏至作为夏季的中点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为冬季的中点也是很科学的。
但是,从实际气候上讲,夏至并不是最热的时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时候,气温高低的极值都要分别推迟1~2个月。我国有“热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说法。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别安排为夏季和冬季的开始日期,与实际气候能更好地对应。
天文四季分类,现在说成是“西方四季划分”更能体现实际的天文意义。
这是因为,二分、二至和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确切的含义,都是把全年分成大体相等的四个季节,每个季节三个月,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它们都不能反映各地气候的实际情况。通过这种方法划分的季节,就是天文四季。
但是,这个“天文四季分类法”,又叫“西方四季分类法”的方法,用的却是“二分二至”节气,可是西方是高纬度地区,每逢“二分二至”时期,就会遭遇“白夜”,甚至是“极昼”、“极夜”现象,纬度越高,到极圈极点,白夜就转变为极昼极夜了,所以,西方会遇到一个问题,“昼夜不分明”,无法区分白昼与黑夜的界限,这样就无法明白一“日”的概念!
没有昼夜的概念,也不会明白黑夜过去就是另一天了,难以有“时间”概念,也因为如此,所以,西方其实很难首先有“二分二至”的节气概念,西方所处位置更是一开始难以观测到的,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西方“天文四季分类法”,实际上不可能是西方发现命名的,也不应该命名为“西方四季分类法”。
因为这个“二分二至”只能在中纬度地区看到,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用“二十四节气”,也只适合中国的地理位置环境。
但是,这个“天文四季分类法”却被命名为了“西方四季分类法”。
按照“二分二至”节气划分四季来说,理应同样也是“中国天文四季分类法”才对。
所以,实际上,这个“天文四季分类法”用的是中国的天文节气来定义的。全世界用的自然也是中国的天文节气划分的天文四季。
天文四季是半球统一的。
在半球的范围内,每个季节有统一的开始和结束的时刻,并且在半球范围内,每一地点均存在着这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是等长的。天文四季具有理论意义,气候四季具有实用价值。
天文四季是气候四季划分的基础。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气候四季则是局部区域(中纬地区)统一的。
天文四季的划分取决于天文现象的变化,气候四季的划分取决于气温的变化。无论哪个半球的哪个地点,都有等长的天文四季;而气候四季则在同一地点也不一定等长。这是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的主要不同之处。
四季形成的原因
天文地理,两者都是相关的,因为地球存在“黄赤交角”,太阳照射地球不同地方而产生了昼夜、四季的变化,所以,才会有不同的气候!
而这一点也关系到天文历法的产生,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产生天文历法,也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四季!
图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
我们都知道地球的光明来自太阳,太阳是太阳系的主星,是恒星,时刻发生着核聚变,为地球提供着热量。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在太阳系排行第三,接受者适宜的温度。
地球是球形,加上地球自转,地球上只能是一半白天一半是黑夜。地球赤道所在的平面就是地球赤道面。
图黄赤交角,角度为23度26分
地球除了自转还有公转,地球公转就是围绕太阳做椭圆运动,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轨道面就叫黄道面。
赤道面和黄道面存在一个交角,就是黄赤交角,角度为23度26分。
图九大行星自转轴倾斜角度图
并不是所有的星球都能有四季的,没有倾角、倾角太小或太大都不行,合适的倾角也许离太阳又太远,所以,只有地球的倾角和位置最合适。
图地球倾角影响日照出现四季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而且与其自转的平面有一个夹角。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因此就有了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图地球近日点、远日点
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与地球的近日点、远日点的关系不是很大,与黄赤交角有关系。
图通过太阳质心的黄赤交角才是唯一的春分点或秋分点
图太阳与地球、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以“冬至”为起点,确定了历法的一回归年,产生了四季,指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四个季节,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在天文上,季节划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位置确定的。
地球上的四季首先表现为一种天文现象,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当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决定了温度的变化。它影响或者决定地球环境中很多事物的运动节律,尤其是生物适应最为明显。
图黄赤交角产生的季节变化,五带形成
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只能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即在南北纬23度26分之间移动。这样就造成了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例如,3月21日前后位春分位置,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这个时候昼夜平分,北半球开始步入春季,南半球开始步入秋季。6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点北移到北回归线,这个时候,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以此类推。
图地球的公转和四季的形成
四季的递变全球不是统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由暖变冷,南半球由冷变热。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在不同季节有周期性变化规律。
在气候上,四个季节是以温度来区分的。
图二至二分、春夏秋冬、地球位置
在北半球,一般来说每年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
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时,北半球是夏季。在各个季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季节的转换是逐渐的。
图五带的划分
全球可以分为五带,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有太阳直射,中年炎热;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为温带,北半球为北温带、南半球为南温带,没有阳光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变化,四季分明;南北极圈到南北极点为寒带,北半球为北温带、南半球为南温带,有极昼极夜的变化,终年寒冷。
不过这里少分了“白夜现象”的地带,虽然现在分为了五带,并且将欧洲和中国都划分为了“温带”,实际上,因为维度不同,欧洲纬度要比中国更高,会出现“白夜现象”,两者不能简单的都分为温带,温带更适合中国,欧洲要比中国更冷,只不过得益于暖流才不会太冷,但是欧洲的天文现象却无法改变。
因此,四季分明的地区只适合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因为纬度越高,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越少,寒带特征越明显,夏季时间越短(甚至没有夏季),冬季时间越长。
纬度越低,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越多,热带特征越明显,夏季时间越长,冬季时间越短(甚至没有冬季)。
欧洲整体纬度都要比中国高,虽然在五带划分上,欧洲与中国同处北温带,欧洲因暖流经过也就显得没有中国东北寒冷,也因此四季不分明。但是,欧洲所处纬度处于白夜现象出现的范围,越是二分二至时,越是白夜现象出现的时间,所以,欧洲不易辨别方向。
中国气候类型的简单分析
欧洲与非洲埃及的气候类型简单分析
舞天玄姬你的点赞是对我的最大肯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