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拉巴特 >> 拉巴特文化 >> 构建离骚53期直布罗陀两岸记
一次旅行的结束,总是和开始的期待不一样。
有人告诉我:「摩洛哥是摄影天堂」。去了之后知道说的是它的与众不同,是满足拍摄的猎奇心理,让旅行的效果看起来不太平庸。
拍照的民主化时代,人人都是摄影师,人人都有对一切咔嚓一下的权利。
从18世纪以来,这个美好的地方被咔嚓了一百多年。当地人已经对各种照相的机器充满警惕和反感。
有个摄影大师说过:「你拍不好照片,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如果从揭示真相来说也许有道理。
但摄影不仅仅是提供证据,它还有非工具性一面,那就是发现美,是诗意的瞬间呈现。
有个诗人曾对我说:你拍不好,是因为退得不够远。
构建离骚
NO.53
文图|林迪
■
卡萨布兰卡
摩洛哥的夜晚属于卡萨布兰卡
《北非谍影》里的瑞克咖啡,好吃的牛排。
周边的老街活色生香。
■
大西洋
■
马拉喀什
夜幕
集市
与老城
圣·罗朗博物馆正在建设中。围栏外,等客的马车夫在休息。
马拉喀什丨一座红色城市,並非观念的选择,而是当地的主要建材来自山上的红沙岩。圣,洛郎一生只爱此地,他拥一个巨大的私家花园。令我吃惊的不是花园的豪华,相反是大师的谦虚太态。花园的三个特点:马拉卡什摩洛哥建筑样式;摩洛哥原住民的顶级收藏(不准拍照);令人惊叹的北非植物,更让我吃惊的是园林中大片的中国竹子。回想他的服装设计,其灵感还是来自对古代特别样式深读和自然生长美感的感知中的独特呈现,而非想象。他的博物馆正在建设中,有机会再去。
北非土地上劳作的农民和他们的驴。
农民在左边远处。
摩国大部分地区都是绿色,气候湿润。
■
前往拉巴特
前往拉巴特途中,见一独家村,印象深刻。
一根电线杆和卫星天线,与世界保持联系;
一座小教堂,与上帝保持联系;
一片麦田、橄榄林和一些牛羊,与大地保持联系。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神共处的乡村生活。
离拉巴特不远,有一片很大的栎树林。据说是摩洛哥唯一出产松露的地方。刚好碰到收获的季节,当地人在路边摆放松露模样的泥球招揽生意。听说是白松露,对此类东西见多识广的云南食客们有点冲动了。不顾一切的买了一公斤。价格相当于人民币元。更疯狂的是有人变出了电汤锅,弄来了鸡肉。两小时后,各种鼻子伸得老长,舌头快速抖动,眼球乱转……
■
塞维利亚
那天,去看了看塞维利亚老卷烟厂旧厂房,这里曾有个熟人,美艳绝伦的女工——卡门。
塞维利亚一位年轻的妈妈。
■
阿拉汉布拉宫
格拉纳达内华达山脉白雪覆盖,山下的阿罕布拉宫。
NourEddine[??????????]是摩洛哥的演奏家,歌唱家,
舞蹈家和电影导演,
一直致力于摩洛哥民族音乐传承。
■
菲斯
摩洛哥有很多古城,是那种正真意义上的古城。建筑是旧的,生活是旧的,人也是旧的。菲斯,就是这样的一座古代大城。它经千年,从山谷底一直蔓延到谷顶。九千多条街巷,如果没有当地人带领,三天都转不出来,迷失其中。这里的人依旧以祖辈的方式过活。很多人几乎不走出城子,靠祖传的手艺各自营生。
城中有多个清真寺,人们按照神定下的时间表活动。清晨的街道,神光缊罩,柔和安祥。盲人慢行,口中吟颂着古兰经;妇人走向菜市;老师傅自豪地抺着土墙;臭气熏天的皮革加工作坊,小女孩递上一枝薄荷掩鼻,让我一下想起家的薄荷炒臭豆腐;老人得到邻居的施舍;裁缝赶着活计;男人匆匆走过,两只猫准时蹲在老地方,等待熟悉的阳光,心理想着点与春天有关的心亊…...
午饭后,一个当地男人,打着嗝,俯看着下面狭窄水道里的游客沙丁鱼群;铜器作坊敲个不停,主人不断用锺子指着各种只拍不买的镜头怒吼;正午时分,只允许百分之36点5的阳光进入街道;老者对我宽容的一笑;小店开门;父子俩忙着赶制石碑一类的订件;回家的路铺得花团锦簇;父亲送可爱的小女儿上幼儿园;少女时的闺蜜路遇,欢喜无比,话多时间少…
■
舍夫沙万
山城
■
隆达
年青时,对海明威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喜欢喝酒,我也喜欢。
《死于午后》《太阳照常升起》都与隆达有关。
那天,在隆达,吃了很多牛尾,喝了很多。
■
得土安
一个城市取了个道法自然的地名(哈哈哈,我附会的)。
我很喜欢这个白色的城市,真话。
没人提过它,感觉很好。
一直搞不清我摄影的动机是什么
也构建不了什么主题、观念、专题
全当是无意识、无意义的「碎片」吧
……
林迪
年出生于云南德钦
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
年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工作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任教至今
昆明林迪室内设计公司总设计师
云南省装饰行业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会长
林迪说,
我的一生,
就没有干过什么专业的事情。
我学美术,
却没有成为一个画家,
反而去搞调研,
一会又去做了设计
再随心所欲地拍拍照片,
就到了现在。
「编者注」
本组照片由乞力马扎罗拍摄于重庆{壹集家具生活美学馆},事实上,在任何场所,林迪都保持着观察的敏感与连续按下快门的状态,他似乎并不拘泥于当前的环境,而是任何条件都适宜他的拍摄,两支iPhone在手,拍摄动作迅疾,悄然若猫,摇曳如豹,有如刀客搬手到擒来……
林迪的主业是一名室内建筑师,在构建离骚第51期《西双版纳》可以寻其最新作品踪影。然而他又是一位勤奋的摄影师,在他所经过地地方,都留下很日常又神奇的影像。
此外,林迪还持续作为其好友、及欣赏的诗人于坚的策展人,完成过多场展览。最近展览《大象·诗与图像展》在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开幕,展期三个月。于坚作品集《岩石大象档案》同时发布。
于坚有文如下:
诗必须行动。诗起源于祭。祭发生在一个场域。只有在祭中,在场内,修辞立其诚,诗的宗教性才能发生。有水井处,咏柳词,就是场。宋以后,诗逐渐退场,躲进律的掩体,不再召魂。诗成为知识份子的修辞游戏。文本成了死文字。新诗是一场复活,重返现场,重新行动。明美术馆,本是一个车间,车间本身就是教堂的废墟式转喻,废墟意味着场的复活,在这里念《0档案》非常到位。
摘录林迪先生接受《室内设计师》杂志访谈部分:
我拍的那种风景都是些非常平庸的风景,我不会拍那种光芒万丈的奇观,反而会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wh/21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