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年1月19日《文化生活》发表了龙孝祥先生《都市“周庄”探幽》一文,文中说道:“在国际大都市上海闹市区却也有一个颇具‘小桥、流水、人家’风貌的奇景胜地,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百年水镇,就处在虹口区辽宁路、哈尔滨路一带。……这个‘点’的倾力打造,或将快速带动整个水镇地域的创意改造与建设,保护性地开发修整,还原老上海街景、生活、人文、历史、商业特征,使这块地域婵变为上海唯一一家开放式的原生态人文历史博物馆”。上海音乐谷地区有了如今的发展变化,我们不得不佩服龙先生的眼光。此文被收入《摩都水乡》一书。本期推出这篇文章以餐读者。都市“周庄”探幽◇作者/龙孝祥以“小桥、流水、人家”风格著称于世的江南古镇周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获“世界最具魅力水乡”等殊荣,常年海内外游人如织,足见其风采魅力非凡。周庄的河道周庄双桥而在国际大都市上海闹市区却也有一个颇具“小桥、流水、人家”风貌的奇景胜地,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百年水镇,就处在虹口区辽宁路、哈尔滨路一带。这里内河道蜿蜒,是黄浦江支流虹口港及俞泾浦、沙泾港环流交汇的地方。虹口港、沙泾港交汇处沙泾港静静的水面上海的小河流,常以“港”“塘”“浦”“泾”“浜”谓之;而大河则称“江”,上海方言读作“缸”,如黄浦江,吴淞江(又叫苏州河)。不过“港”亦读作“缸”。虹口港原名“洪口港”,北至嘉兴路桥接俞泾浦,东纳沙泾港,南入黄浦江,形成一道独特的虹口港水系。“虹口”的地名也由此而得。这块被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称誉为“风水宝地”的地域,乃天造地化,自然构成了城市形态中独特的大地景观。最神奇的是沙泾港水流,它在顺势南下,抵达虹口港不足二百米之处,竟不愿就此入该港,它要集结它的朋友俞泾浦,同舟共济。于是它飞流急转,在西进不过三百米处,它遥见到了俞泾浦,于是再次急转南下,与俞泾浦分别在溧阳路桥和嘉兴路桥处作最后冲刺,如恋人般携手汇入虹口港。由于沙泾港在这块“螺丝壳”般的空间里大做道场,两次华丽转身,形成一个美丽的大S形,在这大S形内里造就了两个奇特的半岛,天成了这般九曲回肠的地域。外人入其间如入迷宫,常难辨明方位。沿着这条大S形走相而成的辽宁路,是条在普通《上海城区图》上见不到名字的道路,而哈尔滨路从这大S中心穿过,于是便又有了个百步两桥:哈尔滨路一号桥、二号桥;而溧阳路桥与哈尔滨路一号桥之间,也不足百步,溧阳路桥另一侧百步内与嘉兴路桥相望,形成“三桥会”。加上周边的柘皋路桥、东嘉兴路桥、海伦路桥、海宁路桥,在东自沙泾路,西至四平路,南起九龙路,北达海伦路的方圆不过一平方公里的地域里竟有三条河串起了八座桥。这八座各具特色的大大小小的桥,共同构造了一幅美妙的“小桥、流水、人家”的都市水乡风景画。近些年来,经政府投巨资疏浚整治,那蓝天下的明澈细流碧波荡漾,见了不禁令人怦然心动。哈尔滨路1号桥哈尔滨路2号桥溧阳路桥这个都市“周庄”,如小家碧玉般静谧,虽无名无气,却别样的怡人。这里依河筑屋,以河成街,街桥相连,正所谓“人家尽枕河”。街道两旁保存有许多独具老上海经典韵味的石库门建筑群,如:瑞庆里、瑞源里、瑞康里、阑葳里等,皆颇显清雅与精致,犹如被凝固的华美音符。始建于二十世纪初年的这些存量稀珍的石库门里弄建筑乃上海之特产。当年,欧洲人将中国传统深宅大院的遗传,融入欧式城市联排住宅的总体布局中,堪称中西合璧的上乘之作。青瓦或红瓦屋顶,红漆门窗,外墙用清水的青砖红砖。前门是一圈条石门框,两片厚木乌漆实心黑漆门扇,一副铜质门环。“石库门”,房子因门得名。进门便是天井,为江南传统民居的点睛之笔。小小天井,虽无曲径通幽的逸趣,倒也不乏尺幅天地的雅致。“门”与“天井”为该建筑中最典型、最富代表性的空间与视觉元素。跨过天井是客堂,两旁是厢房。客堂有木质落地窗,称为隔扇,八扇;底楼厢房也是落地窗。客堂的背面是厨房,上海话叫“灶披间”,厨房往外的门为后门。这些老上海经典的石库门建筑,既古朴又时尚。户外是小河石桥,凭添了“小桥、流水、老宅”的精致海派风韵。在这里,不由使人浮想过往:烟雨,小巷,青砖路;美人,绣帕,油纸伞……那一幅秀美的丹青画卷!怀着寻幽探秘的心情,从广厦林立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沸腾喧哗的人流间一路走来,仿佛沿着时光隧道,一下子进入数十上百年前的历史画面,步入那片幽静、清雅的“世外桃园”。旖旎的水镇风光,特有的人文景观,传统的建筑格局,淳朴的民间风情……令人忘却时空,有一种恍然不知身在何处的惊叹!在这里,水缓缓的、境幽幽的、心静静的、意淡淡的……清晨,河道上会漫起薄薄的雾气,晨雾缭绕中的小桥人家,仿佛梦境。面水临街的民居宅屋推窗可见枕河秀色;在水阁岸边,绿树浓荫下,喝着清茶,打开电脑遨游网络……于周遭隐隐而至的喧嚣与浮躁中,静下心来,既可细细赏玩流转的时光,亦可放飞心情,坐享美妙与安逸,坐拥城市之优越。夕阳西照之际,漫步于水畔桥头,自由自在地徜徉在泛着淡淡光晕的街巷之中,伴着小桥,伴着流水,伴着小桥流水边的人家……如梦如幻,神秘而灵秀,让人陶醉在自然天成的静诣中。这里虽处市区之中,但行人不多,即便无雨,空气亦如乳汁般的甜美、灵动而清新。由于是小桥小路,平时少有机动车,特别到夜晚,这里显得格外寂静。待到华灯初上,灯灯傍水,在灯光水色里,夜色如诗如画。起伏的老建筑屋脊线,楼亭的飞檐翘角,甚至鳞次栉比的瓦面上都被灯光勾勒出本色的轮廓……透显着淡泊宁静的意境。嘉兴路哈尔滨路口辽宁路石库门里弄——瑞康里弄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曾在这里生活了八年。然而,当时每日脚步匆匆,很少对这些青桥细水送去一个眼波,因而并不觉然。或许用得到那句老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今旧地重游,却倍觉惊奇:在大都市建设飞速发展、万千广厦林立的今天,这种“小桥、流水、人家”的资源将越见珍稀!在这大S形地域的第一个半岛之首,有一个称为“创意园”的三面临水建筑。始建于年,为当年一英国商人造的老货栈。也算是颇具慧眼,相中了这块宝地,请了当时颇负盛名的英国建筑师设计,外墙及内饰尽显典型的英式建筑风格。如今,这个由老货栈变身的“创意园”将有着历史传统特征的古砖墙老厂房与呈现出现代气息的钢筋玻璃融为一体,保留了年代上海纺织工业化所带来的历史厚重文化积淀,充盈着传统与时尚,成为“城市遗产”中工业化时代的优秀展品。与其隔河相望、南北呼应的是一个称为“老场坊”的建筑。这个创建于20世纪转折点年的老建筑,有着极富传奇性的历史———它曾是当年中国最大的一座宰牛场,亦是被称为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远东第一”宰牲场。其设计者为英国建筑设计大师巴尔弗斯,由当时沪上知名的余洪记营造厂建造。将先进的建筑艺术与生产工艺艺术完美结合,形成外方内圆、高低错落、无梁楼盖、廊道盘旋,宛若迷宫却又次序分明的奇特布局和艺术化空间。它宛如大脑之构成,通过交错连通的神经,连接激越的神经元,成为人性化的艺术实体。冷峻的英式建筑风格,融合巴西利卡式元素,曾以“远东第一”名噪一时。这座错落有致的迷宫似的主体建筑,如今已变身为“时尚达人”聚集的创意园区。这个“点”的倾力打造,或将快速带动整个水镇地域的创意改造与建设,保护性地开发修整,还原老上海街景、生活、人文、历史、商业特征,使这块地域婵变为上海唯一一家开放式的原生态人文历史博物馆。文章作者/龙孝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mamingzhez.com/lbtjt/18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