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特

推动中国文学西传的英国汉学家大卫mid

发布时间:2021/4/27 11:11:49   点击数:

大卫·霍克思(DavidHawkes,—)成长在英国汉学逐步转型的二战时期,是斯卡伯勒报告的第一批受益者。作为英国第一代专业汉学家代表,他从理雅各、阿瑟·韦利等汉学前辈手中接过汉学薪火并将其引入专业汉学的殿堂。在他看来,英国汉学应该摆脱历来与宗教、政治和经济的瓜葛,以学术为本位,秉持人文主义原则,坚持以文学为研究与教学的基础。

  霍克思与中国文学的渊源始自中学时代,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和韦利《猴王》节译本等促使其萌发对中国和东方事物的浓厚兴趣。凭依出色的语言天赋,他的汉学翻译与汉学研究成果斐然,广涉中国诗歌、戏剧及小说各个文类。他主张学习汉学旨在体验人类世界遗产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年,霍克思就任牛津汉学讲座教授,翌年接替德效骞担任牛津汉学科主任,成为牛津汉学第六代掌门人。在此后长达10年的任职期间(—),他兢兢业业推动牛津专业汉学的确立与完善,促进牛津汉学研究从延续了近百年汲古拾奇式研究的学院式汉学时代,成功迈向系统掘进的专业汉学时代。通过一系列改革,霍克思为牛津汉学培养与储备了一批专业汉学人才,为西方20世纪下半叶以来传播中国文学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年,霍克思为牛津大学出版社主编牛津东亚文学丛书,先后组织出版多部中国古代诗文的译研著述,影响波及西方汉学界。年,霍克思放弃牛津汉学科主任之位,请辞牛津汉学讲座教授之职,专事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英译工作。

  霍克思终生最为热爱的汉学活动是中国文学作品英译。其间他尝试了多种译介模式,包括研究型的典籍英译、实用型的教材编译、文学型的经典译介与实践型的戏曲舞台剧英译,成就了英国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典文学英译史上的多部名作。此外,他的汉学研究论文及书评亦包含不少中国文学的片段翻译。遍览霍克思诸多译研著述,可见其独具特色的翻译观:他主张在翻译无定则的基础上,秉持翻译助力理解,着力移译词意;译者应谦卑,注重忠实传译与接受效果;翻译需明确译介目标与读者群;汉学翻译应注意学术研究与历史语境还原;异域意象与典故,英译应有所作为;译者应兼顾作者、读者与文本等六大翻译理念。

  秉持如上翻译理念,霍克思完成了中国文学经典译著四部。作为霍克思的汉学奠基之作,年牛津大学克拉仑顿出版社刊行的《楚辞,南方之歌——古代中国文学选集》(Ch’uTz’ǔ,theSongsoftheSouth:AnAncientChineseAnthology),成为欧洲首部完整的楚辞作品英译,出版当年即被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协会中文翻译丛书之一”。该版年美国波士顿灯塔出版社又推出平装本。年,企鹅书局古典丛书系列推出题为《南方之歌——屈原及中国古代其他诗人诗选集》(TheSongsoftheSouth:AnAncientChineseAnthologyofPoemsbyQuYuanandOtherPoets)的修订本。霍克思以其扎实的汉学功底与文学修养,向西方世界展示了极富魅力的中华南楚文化。他的楚辞译本本身及其研究观点颇为西方学者青睐,为中国典籍英译提供了丰富的成功经验。

  霍克思第二部汉学译著是年牛津大学克拉仑顿出版社刊行的《杜诗入阶》(ALittlePrimerofTuFu),年和年作为《译丛》平装丛书系列(RenditionsPaperbacks)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两次再版。在中英文学交流语境下,《杜诗入阶》是教习中国语言的优秀教材,学习中国诗歌及了解诗人杜甫的经典读本,展示中国文化的上佳著述,传递翻译思想的宝贵读物。

  霍克思于年3月完成《红楼梦》前八十回英译(TheStoryoftheStone.Vol.1-3),甫一面世即令广大读者青睐有加。其传神、流畅的译笔使同行难以企及,为中国古典名著在西方的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通过霍克思,“石头”讲起了英语,中国的曹雪芹与法国的巴尔扎克、福楼拜、左拉一同出现在英国企鹅古典丛书中。霍译本丰富的中英译评资料表明此本在中英文学、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其揽引的西方仿作及译者本人的互文创作,使得中国文学西传超越了单纯的文学译介,具备更广泛而深层的文化传播意义。年,美国威斯康星首届《红楼梦》国际会议召开,霍译本是其一大触媒。

  年,《翻译季刊》第21、22期连载霍克思译中国明代尚仲贤所撰神话剧《柳毅传书》唱词,并于两年后由香港中文大学推出《柳毅与龙公主》(LiuYiandtheDragonPrincess)完整译本。此部英译剧是霍克思中国文学译事上的封笔之作,但其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是中国戏曲英译史上一部难得的演出剧,译者明确表达了翻译演出剧而非案头剧的愿望。作为戏曲翻译的可贵尝试,此剧寄托了霍克思希冀中国戏曲能够在西方舞台演出的美好愿望。《柳毅传书》英译包含了改编、翻译与配乐工作,很好地体现了霍克思竭尽全力在西方传播中国戏曲的拳拳之心,为中国戏剧西传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除了上述几部经典译著,霍克思还有数量众多的汉学研究论文,散刊于各大重要的海外汉学研究刊物,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到元杂剧、清代小说,再到近现代作家作品,他均有独到见解,为英语世界深入了解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可谓鞠躬尽瘁。此外,霍克思一生撰写了数量可观的书评,重视对海内外汉学研究学术前沿的把握,及时向西方世界评荐、呈示中国文化的优秀汉学著作,为促进中国文化在域外的传播打开了另一个窗口。

  霍克思的汉学研究从内容上看,以文学为基础,主要涉及《楚辞》研究、中国诗歌研究、红楼梦研究、中国戏曲研究及中国现代文学个案研究。从方法论上看,其作为专业汉学家有着与前辈学者不尽相同的研究路径。他在西方传统文献学方法的基础上,注重从比较思想视野阐释学术文献的意义,实现了由前辈学者的史迹考察向文献意义阐释的研究范式转向,确立了英国新一代汉学家的研究范式。他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综合借助文献学、考古学、心理学、人类学及宗教学等跨学科知识,对中外学者也不啻为一大启发。霍克思基于扎实研究基础上的文化阐释,深度推进了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

  年7月31日清晨,霍克思在牛津家中平静离世。此前几个月内,他一直忙着修改《红楼梦》英译文,并计划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合作发行《红楼梦》双语对照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国汉学编年史”(17BWW)阶段性成果)

  (作者黄青青、王丽耘,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上饶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文

黄青青王丽耘

编辑

罗雨静

点击下列关键词更多精彩文章推荐阅读汉学家、翻译家:思黛

贝德高

梅·阿舒尔

白罗米

其米德策耶

米拉·艾哈迈德

宝力德·巴特尔

朝伦爱登

顾彬

浩·巴特尔夫

温德华

科罗博娃

李雅各

哈赛宁

文有美

黎明

唐云

施露

沈如风

马淑芬

安娜·约万诺维奇

尼科·真捷夫

文炫善

马诺

葛龙骊

黄友义

赵振江

哈利德

黄荭

余中先

边斌

萨尔波塔姆·什雷斯塔

斯巴修

马乌戈热塔·雷利加

杜光民

安都乐

何塞

谢赫

阿格申·阿利耶夫

功察连科·尼古拉耶维奇

马拉

马奕男

雷睿

陈瑞河

阿部亘

姑兰

贝淡宁

尤丽

吴漠汀

胡安

余·艾丽卡

李莎·卡尔杜齐

金泰成

侯赛因·伊卜拉欣

龙安志

马丁·阿尔布劳

“文化互译,沟通世界”

网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gs/2034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