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特

上海写作计划用感觉去寻找从新西兰到惠

发布时间:2020/9/4 19:06:06   点击数:
中科医院 http://m.39.net/pf/a_5131646.html

用感觉去寻找:从新西兰到惠州

[新西兰]海蒂·诺斯·贝利/杜海燕(译)

给自己画个像吧:筋疲力尽、头昏眼花,23岁,肩扛超大背包,重压之下走路踉踉跄跄,几乎陷入了极度恐慌。经过12小时的飞行,我站在了香港机场,静静站立在这川流不息的人海中。我已经完成始于四周前的匆忙旅程的第一步了。为经历一段险途,那时的我接受了一份工作:在惠州的一所语言学校教英语。

我在等待集合。我不知道是否有人会来,或者如果没人来的话,我如何才能联系上他们。然后我突然感觉到:为什么我的心跳得如此猛烈,生平第一次感到内心极为慌乱——我听不懂,无法交流。我有生以来都在使用的语言此刻全都无能为力——我不能阅读,也不会讲一个简单的东西。我在摸索着,盲目地。我不知道如何去驾驭这未知的世界。

这是12年前的事了,那是在互联网爆炸和世界联系变得密切之前。那时我甚至连惠州的确切位置都不知道。就在父亲载我去奥克兰国际机场之前的那天晚上,他打开世界地图,用拇指翻过在浮着灰尘的书页,最终找到了中国,接着中国南方。听说惠州是一个有着三百八十多万人口的城市,几乎和整个新西兰的人口一样多(年,新西兰人口仅四百多万)。不过惠州太小,没在父亲的地图上被标示出来。

这就是我当时对中国的了解:几乎为零。我知道人们说普通话。我知道这是一个被优美汉字而不是字母主宰的世界。但是,到了中国我才切身体会到什么叫“目不识丁”。虽然新西兰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毛利语——但我们仍然是一个英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国家。我们高中时的语言选修课不是毛利语而是法语。20年前乘坐昂贵的飞机24小时飞到法国,用他们的母语和他们讲话,似乎疯狂而难以实现,结果就是我对法语的兴趣时有时无。况且我也不擅长。

回到23岁那年,我孤身一人来到中国,超重的背包装满了小说,那些是我在刚获得英语学位但还没来得及读完的书:狄更斯的大部头,还有一些我最喜欢也深受好评的作家的书: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詹尼特·弗雷姆。语言就是我的归宿地。

但是到中国之前,我甚至没买过一本语言书——现在回想起来让我觉得那时简直少不更事。所以,我来了,人生第一次,目不识丁。

我给父亲打了第一个慌乱的“救命!请给我寄本语言书,他们这里根本不说英语。”他寄了,但却花了好几个月才到,那时我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了。那就是我意识到,我们去做就好。

我发出“咯—咯—”的声音——一边的旁观者们都逗乐了——来表示我想吃鸡肉;我在食品摊位前举起蔬菜卡;在练习册背面画很难看的螃蟹和明虾,结果有十个急着帮忙的员工带我到繁忙的厨房操作间去选择我想要的。通过这种方式,我意识到在无法用语言沟通的时候,我们可以找到其他交流方式。这些方法有时会产生困惑,但也会带来意外的精彩。

整个经历让我更加佩服那些在两种或更多的语言间轻松转换的人们,佩服那些勇敢地开始学习一门外语的人们。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除去语言,我们作为人类,可以用感觉去寻找交流的途径。

关于作者——海蒂·诺斯·贝利(HeidiNorth-Bailey,年出生)喜欢写作的原因就是不断地演变——在伦敦的出版社做过三年编辑,后在新西兰做自由编辑,也曾在中国惠州做过英语教师。现为自由职业者,正在创作长篇小说《上海雨中》。在电影领域受过专业训练后,转型为编剧、制片人,参与脚本开发。目前还在与建筑师父亲合作,以新西兰自然建筑史为基础,创作非虚构小说。其短篇小说、诗歌入选多个诗歌杂志和期刊,曾获多国文学奖项。

本文刊于10月22日《文汇报·笔会》

………………………………………………

年,笔会创刊70周年。

衷心感谢您这些日子以来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gs/1827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