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特

翟庭君我全程见证了中国抗疫,西方媒体不该

发布时间:2023/4/7 16:53:14   点击数:

从巴西圣保罗出发,历经了在南非差点被驱逐出境、转机航班取消等波折,我在36小时之后抵达了中国上海。

那是年3月21日。接下来几天,中国对所有入境人员采取强制性集中隔离措施。就在我到达一周后的3月28日,中国为阻断新冠疫情传播,开始实施旅行禁令1。新冠病毒,这个当时仍少为人知的病毒正逐渐向世界各地蔓延。

而将近三年之后,中国于年1月8日2起开放边境,取消入境人员强制隔离和核酸检测,并将新冠病毒的管控级别从“乙类甲管”下调为“乙类乙管”3。这并非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而是坚持科学防疫、人民至上的原则,继续以严谨态度应对这一全球性的疫情。

在这场已夺去全世界万个生命、令6.5亿人感染4的疫情中,我亲眼见证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伟大抗疫历程。新冠疫情的冲击必将载入史册,其后续影响也要留待今后的研究,而抗疫仍未结束。

西方主流媒体总是急于指摘中国的每一步举措,从“严苛5”的清零政策,到北京冬奥会“荒谬6”的安保措施,再到现在放松管控要求的“噩梦”7。撇开这些花式诘难不说,过去以清零政策为特点的中国抗疫情况到底如何?现在为什么要放松管控?

要理解目前的做法,有必要回顾过去这三年的情况。我这些年都生活在中国,全程见证了疫情的起起伏伏;在我看来,中国的动态抗疫政策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紧急应对期(年12月至年5月)

在我到中国两周半后的4月8日,在新冠疫情首先暴发的武汉,长达76天的、史无前例的封城宣告结束。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这是一次掺杂了太多苦涩和感伤的胜利,为了遏制住这个前所未见的致命病毒,中国动员了全国的人力和物力。

年12月26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继先博士8发现了一对发烧、咳嗽的年长夫妻,其症状与流感相似,但经过进一步检查,排除了甲型和乙型流感、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以及非典病毒感染。她的团队马上判断,一种新病毒出现了。三天后,省级主管部门和中国疾控中心陆续收到警示;到12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也接到通报9。元旦当天,中疾控的官员就向正在休假的美国疾控中心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博士电话告知10了他们所发现的严重情况。

1月3日,中国确认了病毒的基因测序,一周后即向全世界公布11。当时尚有很多未知因素:病毒是什么、如何传播、如何阻断。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都猝不及防,更不可能有疫苗了。1月23日,拥有万人口的武汉市开始实行严格封控,全国各地名医疗工作者12驰援武汉。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是拯救生命、研究这一新病毒。

万众一心驰援武汉。图源:视觉中国

第二阶段:控制、清除期(年6月至年7月)

成功控制住武汉疫情之后,在年的剩余时间以及年中,中国实行清零政策,其主要特点是全面采取措施,发现、检测、隔离、救治感染者。自从武汉疫情之后,中国大陆在此期间仅报告5例死亡病例13,并成功控制了德尔塔变异毒株的11波疫情14(此毒株传播性更强、重症率更高)。与此同时,到年底,全球报告死亡人数已攀升至万人以上,感染者更是数以亿计15。

与西方媒体现在宣称的“失败16”大为不同,清零政策的效果显著。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人的人均期望寿命实际上从年的77.3岁17上升到了年的78.2岁18,在历史上首次超越美国。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的人均期望寿命却从78.8岁19下降到了76.4岁20,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新冠相关死亡率很高。

这种对比是相当意外的,考虑到中国在年时在全球最穷国家排名第11位21(按购买力平价人均GDP计算),当时的平均寿命仅有36岁22,而美国为68岁23。这意味着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在近80年间增长了1倍多,而美国的人均寿命仅增长了8岁。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在新冠疫情期间超过美国

美国已报告了万例新冠致死病例,目前的每百万人累计死亡人数是中国的倍24(比4)。就中美两国而言,使用“超额死亡”人数(即观察到的死亡人数和预计死亡人数的差额)就分析目的而言价值不大,因为两国在这三年的超额死亡人数都比较少。

如果中国采取了美国那样不计后果的做法,根据测算死亡人数将达万人。稍作计算即可发现,中国的抗疫政策事实上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在控制疫情的同时,中国还在认真研究新冠病毒,制定应对措施,于年12月推出25第一个疫苗,即国药新冠疫苗。该疫苗后在年5月7日被世卫组织批准26为紧急使用疫苗。

根据《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27,到年10月,在送达全球各地的73亿剂疫苗中,中国疫苗数量占了将近一半。此后中国批准了8种疫苗28,另有35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中国为面向南方国家的新冠疫苗全球分配计划Covax捐赠疫苗3.28亿剂29,认捐超过1亿美元30,并提议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31。

第三阶段:调整、准备期(年8月至年10月)

年8月,为了应对传播性极强的德尔塔变异毒株,中国采取32了一种叫做“动态清零”的新策略,其意图是权衡健康、经济、社会等需求,将疫情对于经济、社会、生产、人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对于一个14亿人的泱泱大国来说,一律适用的措施并不存在。在第三阶段,中国本着科学态度,进行了疫情防控方法的探索。全员核酸检测的效率不断提高,如广州万居民仅三天就能检测完毕33,而“混采”核酸检测(利用低感染率优势,每10个样本合用1管)的成本降到了人均3.5元34。

中国开发出全国通用的数字通行码,各城市也推出“绿码”系统35,以追踪新冠病例和高风险地区到访者。与此同时,政府逐步推进精准防控,限制大范围封控的做法。比如,在上海疫情期间,根据风险级别,各小区被划分为36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尽量减少对日常生活和经济的干扰。

年1月到年4月中旬,中国为居民提供了亿人次的免费核酸检测,估计耗资约亿元37。不过,全员核酸策略的成本也在不断攀升,据估计达到全国GDP的1.8%38,成了地方财政尤为严重的负担。不过,尽管存在压力,但中国经济并未受到“重创”39,从年初疫情开始到年第三季度,中国的GDP增长率比美国高将近4倍,比欧盟高5倍40。

尽管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疫情导致仍存短板的医疗系统不堪重负,为此中国政府也利用这三年时间查漏补缺,主要是增加ICU(重症监护病房)容量。

年,中国每10万居民的ICU床位数为3.6个41,仅为美国(34.7个床位)的十分之一。年以来,中国的ICU床位数从年12月的个增加42到年12月的个,增长了2.4倍。同时期,ICU医生、护士人数43分别增加三分之一和一倍。

年1月15日,中国出现首例本地传播的奥密克戎感染病例。4月18日,上海首次报告三例新冠相关死亡病例44,死者均为未接种疫苗的89岁以上高龄老人。在上海发生疫情时,全国完成疫苗充分接种的人口比例已达87%45,但在上海市万60岁以上老人中,此比例仅为62%46,接受加强针的只有38%。中国认识到,这一脆弱人群必须得到保护。

此后中国全力以赴提高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据国家卫健委的官方报告47,年11月30日,80岁以上人口接种率明细如下:76.6%至少一针,65.8%至少两针,40%至少三针。尽管奥密克戎毒株的致死率较低,其高传染性对中国当时的防控政策造成了重大挑战,同时对经济产生严重压力。哪怕是辉瑞-生物科技、莫德纳等所谓西方先进mRNA疫苗的两针48也只能在约4个月内对奥密克戎有症状感染提供约30%的保护。

第四阶段:降级管理、放松管控期(年11月至今)

随着奥密克戎的传播,数据49显示奥密克戎BA.2毒株的致死率不到德尔塔毒株的一半。中国的一项就小鼠进行的科研项目表明50,新冠新毒株的病毒载量比原病毒低倍,但传播性极强。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随着病毒性质发生改变,必须调整其抗疫政策,但要考虑几个重要因素。

年11月11日,中央政府发布“20条措施51”,开始放松清零政策,其中包括减少入境航班强制隔离时间,缩短密接人员隔离天数,提高老年人接种率,取消全员核酸等。像中国这样体量的大国,中央政府的任何政策落实到地方,都需要时间,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

入境防疫政策调整后首个入境客运航班ZH抵达深圳。图源:视觉中国

12月26日,中国宣布52从年1月8日起将新冠病毒管控级别从甲类传染病降为乙类乙管。这一改变有三个主要原因:奥密克戎毒性低于德尔塔;大部分人已接种疫苗;国家的卫生健康系统准备更为充分。

中国对传染病实行三级管理体制,每级均有特定的应对措施。甲类传染病是最危险的,仅包括霍乱和鼠疫。乙类传染病包括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肺结核等。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等。根据这一变化,新冠防疫措施将进一步放松。

根据乙类传染病防控要求,新冠防疫新政主要有12条应对措施53:1.增加接种率;2.为病人准备药物和检测试剂;3.增加ICU床位等医疗资源建设的投入;4.停止全员核酸检测;5.按病症轻重程度诊治患者;6.改进健康调查,优化数据,包括65岁以上人群的接种状况;7.管控好脆弱人群的有关机构,如养老院、医院、学校等;8.加强农村地区和高风险患者的防控;9.加强疫情监控、应对、控制;10.强调个人防护,宣传每个人是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原则;11.保障防疫信息获取和教育;12.优化国际人员交流。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54,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主任医师殷文武博士介绍说,新冠病毒“乙类乙管”的影响是数据公布频率将减少。新数据将按月发布,含现有住院病例、危重症病例及累计死亡病例。

正如预期的那样,新冠病毒降级管理也意味着感染人数及相关死亡人数增加,但是单一的预测模型并不能轻易适用于中国。现有的新冠病毒感染和死亡预测模型结果大不相同,当预测时长增加,预测准确性往往会下降,比较1周到20周的基准范围,各种模型的误差可达5倍55。即使是同一种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不同的国家导致的死亡率也不同。到年12月21日,美国7日滚动死亡率56高达人,即每百万人1.29;而日本的可比死亡率为每百万人2.0,新西兰为每百万人0.85。

尽管中国的人均期望寿命现已超过美国,但其7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仍少于美国(就其占总人口比例而言少46%57)。奥密克戎导致的后果是,美国年9月有高达69%58的新冠致死病例来自该年龄段。作为一个独立因素看,该年龄段的人口差异意味着中国类似死亡人数将减少30%以上。

西方媒体擅长利用精心筛选的故事和照片,夸大中国“混乱59”的景象,声称死亡率极高。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在新冠疫情之前的日均死亡人数就超过人60。用其他国家目前的奥密克戎致死率推算,死亡率或将增加6%,这个死亡人数就相当多了,可达数万人,但目前仍没有证据支持西方所猜测的数百万死亡病例。

事实上,降级管理阶段是非常复杂艰难的,医护人员加班诊治新增病例、医院满负荷运转、药物告急,冬季相关疾病更是让这些状况雪上加霜。当下,仍处于放松管控的初期,出现一定程度的慌乱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过去三年,相较世界其他地方而言,中国民众度过得相对平稳,如今一下子面对剧增的确诊数,或是自己与家人难逃感染,或是目睹老人离世,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心理上都难以适应,何况我们确实有应对不周的地方。

相信在熬过这个最为吃劲的阶段后,各个主管部门、各级医疗机构等都会总结阶段性经验教训,不断在预防、救治、康养等层面进行完善。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眼下的问题,而忽视或否定过去三年的积累与准备,给群众接种疫苗、研究新冠病毒、发展医疗基础设施、培训工作人员,一直等到致死率大为降低的新冠变异株出现,我们才走出放松这一步。

目前的举措

中国老年人接种率相对较低,并不是因为疫苗短缺,而是有几个原因。许多老人61对疫苗抱有成见,担心其引发与基础疾病相关的并发症,而此前中国对疫情的成功控制也使得老年人在接种疫苗上不太积极。不过相比而言,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62,美国65岁以上人群中只有36%注射了二价加强疫苗63。

年11月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调整了加强针疫苗接种方案,要求各地64对老年人口精准摸底、优化服务、加强宣传。年12月1日至13日,82名80岁以上老人接种了第三针疫苗65。比如,中国研制出了全球首个商业化发行的吸入式新冠疫苗66:康希诺生物“克威莎雾优”疫苗,这是一种非复制型病毒载体疫苗。这种加强疫苗颇受老年人的欢迎67。

说到药品供应,在12月前几周病例增加时,大部分城市存在退烧药短缺的情况。而造成供应短缺的原因,主要是药品囤积、药价哄抬、需求猛增等。为此,各地政府尽力补救,比如多地免费配发布洛芬68;政府出台了针对线上药品供应商的管理规定69,包括对乘机哄抬药价的药品供应商处以最高五百万元的罚款,并批准使用辉瑞Paxlovid、阿兹夫定等抗病毒口服药70。

由于抗疫第三阶段实行全员核酸检测,政府能够获得关于疫情的准确数据,以制定应对措施。但在当前阶段,全员核酸已经淡出,数据准确性不免要打些折扣。

然而,中国的韧性体现在它有能力应对新情况、应用科学技术优化公共卫生系统。例如,最近两周,四川、江苏、浙江等十几个省份的疾控中心对数万参与者开展调查71,使用抽样方法的调查数据虽有局限性,但为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提供了重要参考,以监测疾病路径,医院、退烧药供应、地方政府应对能力等信息。

年12月31日,海南省发布第二轮在线调查(12月19日至25日期间进行)的结果72,该省人口中有3.4%填写了调查问卷。下面是发布图表之一:

两轮调查人群中感染者就医行为比例(%)

中国疾控中心继续开展新冠病毒实时动态监测。12月1日至29日,通过抽样调查完成了个病例的全基因测序73。目前在传播的奥密克戎亚型毒株有7个,其中BA.5.2和BF.7就占了所有病例的80%以上。

再如广州市发布的报告74,受测的感染者中96%感染了BA.5.2毒株,一般认为症状较轻。德尔塔等先前的毒株没有再次出现。

上周还发布了一些预测模型,其中一个是中疾控前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做出的75,他估计北京的感染率或已超过80%。模型推测第二轮感染或将大为减轻,并指出近期北京住院率较高的三个原因:北京的寒冬令老年人呼吸道症状加剧;北京现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居民占20%76);本轮疫情的主要毒株BF.7毒性较强77。曾光还指出,到12月初时,新冠病毒传染性的传播系数已高达20,比原始毒株高出6倍。另一方面,新冠患者死亡率已经从武汉疫情期间的5%左右下降到1‰以下,死亡率降低了98%。

此外,各地政府也在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dl/247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