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特

旅行五彩摩洛哥

发布时间:2018/7/29 1:10:31   点击数:

HassanIIMosqu,Casablanca

应高中好友Evan在朋友圈的召集,定了十一去摩洛哥旅行的行程。出行之前,在网上参考了许多攻略,也咨询了去过的同事,整体而言口碑并不是很好。所以抱着一颗高防备的心来到了非洲大地,准备好跟当地人斗智斗勇。事实上摩洛哥的旅游环境比传说中的好许多,淳朴与狡黠为伴,真实与谎言并存。放宽心,不计较就能获得不错的旅行体验。话不多说,先上干货。

关于行程

这次的行程总共10天。三个旅伴分别从不同的城市飞到卡萨布兰卡,到达和离境时间各不相同,所以对行程有些限制。比如蓝色小镇舍夫沙万就因为时间不足没有去。再者由于小姐姐们平时工作压力比较大,希望行程能安排得松散些,有度假感。于是就有了我们慢悠悠的美美美拍拍拍之旅。

走的逆时针小环线。在卡萨,马拉喀什,菲斯,拉巴特每座城市分别住了两天,沙漠团三天。

沙漠团是Evan小姐姐在淘宝上找的──21tour爱你游,摩洛哥沙漠定制团。客服小姐姐非常热心,24小时全天候服务。只是接送我们的司机不怎么会说英语,全程靠Michll小姐姐用西班牙语与他交流。沟通上的不便让我们难以对景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比较遗憾。所以建议在参加沙漠团前多了解司机的语言能力。

关于行程的建议是,不用给卡萨布兰卡留太多的时间,一天足矣。因为卡萨布兰卡的定位是摩洛哥的经济和工业中心,旅游业并不发达。除了精美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外,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一去的景点。

喜欢买买买的姑娘们可以在菲斯多待几天,并且避免周五到菲斯。因为周五是穆斯林的公共祷告日,整条街上没几家开的商铺。如果想买特色的尖头鞋,皮革染坊那条街上的鞋款比较精致。

沙漠里昼夜温差大,可以带件薄羽绒服看日出或半夜看星空的时候御寒保暖。其他时候基本考虑的是怎么避暑防晒。我们此行一路的汽车交通,不论的士还是进出沙漠的吉普车,都靠开窗降温换气,基本没有开空调的。怕热的小伙伴避免7-8月份去,据当地人说8月份沙漠里的最高气温能高达50多度。怕尾气的小伙伴请自口罩。

火车请选一等座。一等座价格比二等座大概高个10%,不会贵很多。但二等座不保证座位,而且清洁程度堪忧。面对动则3小时的城际交通时间,花多几十迪拉姆买个干净宽敞的座位稳赚不赔。这次旅程只遇到了一次火车晚点的状况,是因为前面一趟的火车坏了,需要把乘客转移到我们这趟车上来,所以耽误了1个多小时。其他时候火车基本按照ONCF上的时间表走。建议去之前下好ONCF的APP(法语),方便查火车班次和票价。

白色之城-卡萨布兰卡

行程的第一站是海滨城市卡萨布兰卡。15世纪当葡萄牙人占领这座城池时,把它命名为了“CasaBranca”,Casa为房,Branca为白。可见年前这里就有数量可观的白色建筑群体。

乘坐的飞机晚上8点半在卡萨机场降落,从机场到市中心最晚一班的火车是10:45。心想又不用拿行李,预留两个小时的出关时间怎么样都够了吧。没想到还是太天真。首先过海关就排了整整一个小时的队,出了海关心急如焚地想往火车站跑,远远地看到了超长的出机场的安检队伍,瞬间绝望。硕大的卡萨机场,竟然只有三个出口,每个出口只有一台安检机器。于是,拜摩洛哥效率所赐,我妥妥的错过了末班车,11点在机场找人拼的士去市中心。还好是国庆期间,来摩洛哥旅游的国人众多,很轻松地找到了组织。感谢带我一程的美女们,你们都是天使。

不过哈桑二世清真寺的精致足以扭转我对卡萨的第一印象。这座年才完工的建筑由法国建筑师MichlPinsau设计,建筑意境神圣又梦幻。建筑以米白色为主色调,搭配绿松石的绿色提亮转折部位。米白是对白色之城的传承,而绿松石绿对应的是伊斯兰教的绿色调。建筑装饰利用重复的几何形体构建小块立面,善用大小对比和负形态对比来减少纹理的重复,看一整天都不会腻。

哈桑二世清真寺的天顶,墙饰,门饰

除了宗教礼拜作用,哈桑二世清真寺也是当地人社交休闲的好去处。周六的午后,清真寺门口的台阶上坐了不少裹着头巾的妇女。她们或倚着门廊闲聊,或看着小儿嬉戏,或与情郎携手看海,或带着耳机看书。还有一个当地妇女主动找我们搭讪,虽然沟通并不是很顺利,但完全打破了我对穆斯林妇女不主动接触外人的印象。

卡萨布兰卡的麦地那并不推荐,没有经过美化的生活场景赤裸裸摆在我们眼前有点接受无能。窄巷子里蒙到只露出眼睛的伊斯兰妇女向我们走来时,十米开外都能感受到一股黑暗势力袭来的阴影。速速穿过麦地那来到老市区,并没有想象中的繁华。破旧的欧式建筑没有得到应有的维护,可惜了美丽的雕塑和装饰,在闹市中逐渐被遗忘。

推荐一家咖啡厅──BocaChica。地理位置绝佳,隔海与哈桑清真寺对望。鲜榨果汁分量足,是观赏美景和观察摩洛哥富二代的好地方。

我们估计是第一拨在BocaChica要求饮品外带服务的顾客。因为想看海边日落,但来得太早,踩好点后就来这休息。只是没想到3杯果汁也可以上那么慢,眼看着太阳一点点掉下去,天色越变越黄,坐立不安的我们决定打包。然后,就看到了这充满诚意的6杯果汁。没时间吐槽,大家端起果汁立马往海边跑。

跑到海边,一切刚刚好。我们伴着日落忘情K歌,在开阔的海角,大声唱着那些熟悉的歌谣,享受着久违的放松。

粉红之城-马拉喀什

离开卡萨,我们的第二站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的马拉喀什。从卡萨到马拉喀什的一路上都是戈壁景象,红土地上偶尔有一两棵树,时不时路过个村庄,村子里都是砖红色的房子。或许这也是为什么,马拉喀什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粉红色的。

马拉喀什的第一个惊喜,是我们住的民宿──RiadJaanman。这家民宿坐落在珠宝街附近,出门有许多卖银质首饰的店铺。Riad的入口藏得很深,没有标牌,问当地人也不知道。我们跟着地图找到巷子口,却不知道该敲哪个门。最后还是打电话让管家出来带的路。

大门之后别有洞天,真是曲径通幽处,庭堂花木深。法国房东的品味很好,没有把墙体装饰作为重点,而是在家具的选择和搭配上花了很多心思。每个房间都有属于自己的色调和气质。

早餐也毫不含糊,鲜榨橙汁,加了鸡蛋的烤法棍,法式薄饼,水果沙拉,香蕉奶昔,自制的酸奶,配上必备的薄荷茶,简直不能更丰富。管家的服务尽心尽力,良心推荐。在Booking上可以预定。

在德吉姆广场周边绕了一圈,周边的小商铺让我们有在逛东门宝华宫的错觉,倒是里面一点的小市集更有淘宝的乐趣。

马约尔花园位于麦地那之外,我们从Riad走过去也就半个小时。花园里各种高饱和度的背景墙特别适合拍照。

黄沙万里-梅尔祖卡

早上8点我们的司机Hassan就已经开始给我们发短信了。Hassan是个挺前卫,会生活的柏柏尔大哥,做事细心有分寸。尽管他不讲英语,有Michll小姐姐一路翻译,也能对当地文化有所了解。我们一行五个姑娘,坐一辆丰田吉普,行李放车顶,位置还算宽裕。

讲起为女性沙漠拉力赛做义工的Hassan无比激动

从马拉喀什去往沙漠的一路上,很明显地能看到路边山体上的植物从树木,变成仙人掌,到低矮的蕨类植物,最后变成光秃秃的黄土戈壁。

沙漠团的第一站是世界遗产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龙妈解放的奴隶城邦──渊凯城的取景地。为了融入当地,造型师Hassan利用头巾为我们创作了不少造型,每次样式都不一样。

垒村里老房子的建筑材料和方式很有意思,明显的因地制宜。房子的墙是由黏土,碎石和秸秆共同构成的,墙体大概有30厘米厚,隔热耐热,保证室内的冬暖夏凉。

屋顶似乎是不被重视的一部分。老房子的屋顶靠竹竿排列而成,有钱人家会在竹竿上铺上天然防水的木材,没钱的人家会铺满石子防止屋顶被风掀翻。得亏这沙漠天气降雨少,不然一场雨下来不知道有多少屋子会内涝。

路过些绿洲时,我们会下个车,尬一下舞活动筋骨。

更可爱的是,我们跟Hassan说在沙漠里的那晚是中国的中秋节时,作为穆斯林的他主动带我们去了当地的小店买酒。在穆斯林地区买酒也是套路深。酒放在一个专门的小房间里,要熟人带才可以进。进门先是一冰柜啤酒打头阵,然后再进个里屋,有当地产的葡萄酒和进口的高度酒。我们买了一瓶当地产的红酒带到沙漠里庆祝中秋。评价是不太好喝,比较涩,单宁重。

Hassan还带我们去了一家店试民族服饰,估计是他们公司的购物点,老板娘非常热情,一个个都按新娘的规格隆重打扮了一下。于是,Hassan在五分钟内迎娶了三次新娘。

接下来是此行最期待的重头戏撒哈拉沙漠。听着沙漠风的歌曲,在一片荒芜人烟的戈壁上穿行,眼看着离一片黄沙越来越近,肾上腺素一点一点增加,到下车时五个姑娘极其兴奋地奔向骆驼,开始进沙漠的征程。

说实话,骑骆驼的真实体验,不是特别友好。越高的骆驼,人坐在上面摆动的幅度越大,下骆驼的时候越陡。骑久了屁股和大腿内侧会有些疼。具体会有多疼,就是巴不得能全身趴着增大受力面积,减少对腰椎的撞击。

我们大概下午6点到的沙漠,头顶上飘浮着低矮的云,看着像要下雨的样子。到晚上一看果然不错,我们在沙漠里,被闪电环绕,吃着花生找月亮。

晚上居住帐篷坐落在沙漠边缘的小绿洲里。晚餐依旧是牛肉塔基,吃到一半,闪电中心移到了我们居住的帐篷上空。于是很幸运的,我们见证了撒哈拉沙漠里的狂风暴雨。好在沙漠里的雨非常短暂,吃完饭聊聊天雨差不多就停了。走出房门,燃起篝火,伴着夜色击鼓唱歌。

后来搬到帐篷里继续聊天唱歌,好不容易找到了个英语好的柏柏尔人可以了解更多沙漠里的生活,就是下图最右的黑衣小哥。小哥今年二十五,从小在沙漠地区长大,现在在沙漠里靠牵骆驼赚钱。我很好奇为什么一路上接触的当地人基本都能说三种语言。小哥的回答让人惊讶,他说都是跟游客学的。西班牙语是因为殖民地的关系,家里有人说,就会教会小辈。英语是因为早几年美国游客多,通过跟游客一句两句的学习,学出了一口地道的英语。现在中国游客来了,就开始学习中文。很厉害的是他们的中文发音不会像大多数西方人一样发不准声调,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这样的绕口令教个十分钟就能说准确了。的确非常有语言天赋。

小哥说虽然自己牵骆驼,但骆驼不是自家的。骆驼为旅游集团所有,他们只负责带领旅客进沙漠。一头骆驼1欧,自己根本买不起。问他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怎么不去当司机或者导游。小哥说在摩洛哥谋职,人际关系非常重要,要有相关的人推荐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工作机会。小哥还问我要什么样的护照才能去中国,机票多贵。估计过不了多久,这位小哥就会冲出沙漠飞往亚洲了。

收拾完回去睡觉,打算大半夜起来看看是否能侥幸看到星空。4点起来乌云依旧。睡了个回笼觉醒来已是清晨,出帐篷一看,顿时睡意全无,拿起手机往沙漠的方向奔去,刚刚好赶上了日出。

看完日出,吃完早饭,差不多就到了要离开的时候。我们又骑着骆驼,从沙漠边缘的一端走到了另一端。路上还看到了一位当地女子,裹着头巾,侧坐在驴子上,进了沙漠,特别有老电影的既视感。

当然,临别之前也没忘了凹个造型留念。接下来8个小时的车程去菲斯,路途遥远,需要先舒展好筋骨。

赭红之城-菲斯

第一印象来说,菲斯并不应该是赭红色的。蓝门上蓝紫相间的马赛克墙面,神学院里象牙白加点黄的色调,都与赭红相差甚远。但若是算上皮革染缸里混沌的染料,讨价还价时商人面红耳赤的脸色,我感觉赭红再适合不过。

菲斯这座老城的丰富和复杂,不仅是因为那九千多绕来绕去的小巷,还有那些千人千面的精明商人,让简单的旅程变得神奇且有趣。他们有着大大小小的生意经,比如灯具店老板为了表现自己价格上的让步,从微笑到恼怒的表情变化;街头小孩努力让同伴夸奖自己,以博取客户的信任聘他当导游;民宿里的服务生,明明洞悉商品的价格,却要假装糊涂报个高价让我们觉得捡了便宜。迎来送往都是生意,捉摸不透还是人心。

不过对于一个纹理控来说,菲斯就是天堂。从入住的Riad开始,每天从房间的小窗子望出去,每一面墙都是精品。这栋Riad原来是富贵人家的宅邸,后来房子被一对法国夫妇和一对摩洛哥夫妇买下,改装成民宿。墙上的装饰都是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雕花砖,砖面已然掉色泛白。地板也是用同样颜色的马赛克砖片做了修复,只为保留宅子原来的面貌。

另一个观察建筑纹理的好地方是神学院。融到墙面上的不仅是经文,还有建造者们一颗颗虔诚的心。

压轴的当然是黄铜灯具制品店。佩服摩洛哥工匠的巧思和好手艺,满屋子的灯罩都想抱回家去。非常推荐一家灯具店──ChzEzzouynThami,位置是从Karaouiyin神学院去往皮革染坊的路上。下图里的灯罩都是在他们家和他家隔壁的店里拍的。

店主是个老头,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我们问了一圈价回来之后发现老爷爷给的价确实很实在。然而他儿子销售理念相对“先进”,本着对游客坑一笔是一笔的原则,上来就往高价报。结果老爷爷在店里跟儿子关于报价这件事发生了争论。最后尽管极不情愿,儿子还是尊重了父亲明码实价的报价策略。相信他们能走得更远。

老爷爷还讲解了这些灯的做法。比如下图的六瓣铜片,每一片铜板先由初级工匠按照草图在需要镂空的地方钻个小孔,之后老师傅再用钢丝线把孔拉成应有的形状。造型完成后再拿小铲刀打出纹路,制作表面起伏的质感。制作这样一瓣铜片需要四个工作日。做过模型的都知道,这需要多强大的耐心和精细的手艺。也难怪价格不菲。

皮革染坊不算大,但是真的臭。臭味从塞着薄荷的鼻孔里渗到神经中枢,让我们各个五官扭曲,被熏得四处逃散。想想那些站在染缸里漂洗皮料的工人,真心为他们的工作环境感到担忧。

在皮革染坊附近的店铺里淘到了精美的刺绣穆勒鞋。商品的陈列方式非常能满足小姐姐们淘宝的欲望。堆在一排尖头鞋下面的刺绣穆勒赢得了我们仨的欢心。刺绣不算太华丽,不会像主街上婚鞋店里的鞋面一样隆重,适合日常通勤穿着,做工也比较精致。

一路下来吃够了塔吉锅,在大城市菲斯我们终于找到了中餐馆。一家川菜馆在老城里面,地图上搜RiadSultan-Sichuan就能找到。老板刚来3个月,中午客多时人手明显不够,菜味道还算不错。另一家东北菜馆长城,在新城市中心HotlSofia背后。地图上可以搜Rstaurantchinoisgratwall。这家的经理在摩洛哥做了七八年围巾生意,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经理明显感觉到生意好做了起来。

海蓝之城-拉巴特

拉巴特是摩洛哥现今的首都,走出火车站看着宽阔的马路的确有来到大城市的感觉。拉巴特可供游玩的景点不算多,更多的也是体会当地首都人民的生活。Michll小姐姐先走一步后,我和Evan小姐姐边走边聊,天南地北的聊完也算把城中心绕了个遍。

拉巴特海角上乌达雅城堡附近,有一座迷你版的舍夫沙万。镇里有好多好多猫,以各种撩人的姿势,聚集在一起睡觉。乌达雅城堡是最初的军事防御堡,其观景台是观赏拉巴特老港口的好地方。如今一群小孩在沙滩上划地踢足球,俨然将沙滩改造成了足球训练基地。

推荐一家非常棒的叙利亚餐厅──RstaurantYamalAcham。量大新鲜,咸淡适中,生意火爆到需要排队叫号才能入座。牛油果果汁尤其推荐。

夕阳时分来到哈桑塔广场。12世纪,阿尔摩哈德王朝苏丹雅各布·厄勒·曼苏尔(YacoubElMansour)下令于拉巴特修建世界规模最大的清真寺。在苏丹逝世之后,清真寺的修建工程逐步停滞。之后的一场大火,让高塔烧到只剩下45米,清真寺也没有真正完工。

在广场上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的套路。因为不时的有本地人过来,要我们为其拍照。一开始,我们一头雾水,不明所以。因为他们明明跟家人朋友在一起,根本不需要外人替他们照相。当第三组小哥来要求拍照后,我们大概明白了。首先,他们提出一个不容易被拒绝的需求,然后,询问联系方式。如果要到了Whatsapp,就可以尽情的勾搭啦。

哈桑塔对面的穆罕默德五世的陵墓前有骑兵驻守。小哥的表情始终严肃庄重,倒是身边流水的游客,一个比一个开心。

十日的行程终究走到了终点。最后一日的清晨,在日出时分,伴着马路上来往的车流,街上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我与Evan来到火车站,与对方告别。希望彼此在各自的城市,好自郑重。

后记

摩洛哥整体的城市面貌如同90年代左右的深圳,我们带着一种看过去的眼光走访这个国家,通过对比可以想象到他们的未来,也可以看到因为气候环境和当地人的慵懒所不能企及的成就。

此行多少改变了我对摩洛哥人的看法。或许是被巴黎的摩人和黑人吓怕了,一提起他们想到的都是些负面的词汇。然而在他们的国度,我看到的是精明能干的商人,体贴细心的服务业从业人员,早熟甚至市侩的街头小孩,也有耐心活细的能工巧匠。

最后感谢下同行的两位小姐姐Michll和Evan,一路上对于工作和生活的分享让我受益良多。文中许多照片来自两位小姐姐之手,希望以后大家还能结伴同行,感受大千世界。

Mi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淀风医院
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dl/1589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