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拉巴特 >> 伯尼尔政治 >> 穆青日记middot域外曼谷和非洲之
年12月13日于贝宁
贝宁的孙大使十分热情,一直到边境来迎接我。为了办过境手续,他把两边海关的负责人都找来了。当然,一切顺利,前后只用了十几分。贝宁的滨海公路有种特殊的美,路两旁都是高大的椰林,在这里穿过,满眼尽是热带风光。风从大西洋上吹来,带来海潮的气味,也送来一阵阵喧嚣的潮声。村庄就隐藏在海边的椰林中,几间圆堆形似的茅庵像一幅幅图画一样展现在你的眼前……公路沿途,有人在卖旱蟹,有人在卖大老鼠,这里的黑人是把老鼠当做佳肴的。卖老鼠的人把老鼠提到我们车前兜售,我看这种老鼠比野兔还大,毛皮呈黄黑色,有点像豚鼠。问使馆的同志,他们也不知叫什么名字,据说在政府的宴会上还有这道菜哩,但大使没有吃过。可惜当时我忘了照相,实在有点遗憾。据大使告诉我,非洲老鼠成灾,毁坏庄稼很厉害,非洲的猫根本抓不了老鼠,只有狗可以对付它,所以在非洲狗抓耗子不是多管闲事,而是正当职责。天下之大真是无奇不有,都用中国的眼光看事物总是不行的。由于时间紧迫没有在首都停留,车子一直开往水上村庄去了,在码头上我们包租了一只游艇,向烟波浩渺的大湖驶去,路上遇到不少水上村庄的居民,划着独木舟来来往往,有的是买东西回来,有的是刚从水上村庄出来的,看到我们都微笑着向我们打招呼。大约20分左右,远远就看到了水上村庄的轮廓,五颜六色的房屋夹杂着非洲茅庵式的草屋,就像在陆地上一样。愈靠近村庄,湖上漂浮的水浮莲越多,到了村庄周围,像铺着一条翠绿色的地毯一样,把水上村庄衬托得更加美丽。村里房屋全是搭在水上的木楼或草棚,屋与屋之间有的相通,但大多是一家一户独立在水面,村里自然留有水路,人们来来往往,全靠独木舟。我们去时,看到在一块宽阔的水面上,几十艘独木船纵横交错地停靠在一起。那里人声嘈杂,色彩缤纷,原来是水上村庄的市场。人们在船上摆满了货物,有水果、蔬菜、鱼肉和日用杂品等等,有买有卖,看来市场非常繁荣。再加上居民们色彩鲜艳的服饰,把倒影一起映在水上更显得一片灿烂。在太阳的照射下,水发光,黑人的皮肤也发光。有些妇女干脆光着上身,两条发光的乳房悬挂在胸前,真是别有一番情趣。水上村庄(Thewatervillage)图片来自网络村里有学校,有政府,有邮局,也有饭馆和喝咖啡的小店,还有专门为旅游者准备的出卖工艺品的商店。我们下船走进去看了看,里面陈列的主要是牙雕和木雕,也有一些当地妇女编织的商品,有些质量相当好。一个又高又胖的妇女背着孩子在商店里值班,知道我们是中国人便同我一起照了一张相。我们送给她一盒清凉油,她高兴得不得了。村里没有树木,也缺乏饮水,有两处地下井水水管,周围挤满了小船,船上载着大桶大罐都是来接水的。我还看到很多人从陆地上带着水回来,可见水上村庄饮水是个大问题。据一些旅游材料上介绍,像这样的水上村庄还有好几处,全部居民约四五万人。相传他们是百多年前部族战争时,由于逃避屠杀躲避到水上来的,以后子孙繁衍就在水上居住下来。没想到今天此地倒成了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成为全世界旅游者都争先恐后竞相猎奇的一景。每年到此来游览的人不下数十万人,有些人还把这些村庄称为“非洲的威尼斯”。当然,在陆地大城市住惯的人乍到这里来看看,是会有许多新奇之感的。他们的茅庵木架、倒影独木舟,在湖光流霞中,确有一番诗情画意;他们半原始半现代、桃花源式的水上生活,也着实有诱人之处。但我总觉得在这诗情画意的背后,却隐藏着辛酸,透着苦味。在这里不到半小时的停留,我发现这里并不是浪漫主义的理想住所,作为旅游者到此看看还可以,但要长期生活在水上那是相当艰苦的。这里潮湿、肮脏,蚊蝇十分猖獗,炎热的气候使这里一年四季经常蒸发着臭鱼烂虾和各种垃圾腐烂的臭气。几万人聚居在方圆不到十里的水塘里,既不能种粮食和蔬菜,又不能喂养家畜家禽,人们生活主要靠打鱼和编制手工艺品出售,或者就靠一只独木舟来往于水陆之间从事贩卖谋生。旅游事业发展起来之后,大批旅游者的到来给他们增加了一些收入,但这些钱,说得不好听,也是靠出卖自己的落后供人欣赏而得来的。我曾经想过,这些人既然什么都要从陆地运来,连饮水都不能解决,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水面回到陆地上去呢?如果说多少年来他们已经习惯于水上的生活环境,但这种艰苦的环境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卫生条件那么差,整天同垃圾粪便泡在一起,疾病丛生,蚊蝇为伴,难道人世间真有人迷恋这些茅庵恶水,以贫穷落后为人生乐趣的吗?我不大相信这一点。据说贝宁政府也曾决心要把他们迁移出来,但他们不愿离开。我想此事并不简单,几万人的迁移谈何容易?等于新建一座移民城。居民住房及其他公共设施都必须妥善安排好才行,工作和生活问题也必须随着解决,不然,让他们寄人篱下乞食于街头,他们是不会干的,与其如此,还不如苟延于水上。从现在贝宁政府经济情况看,他们是无法解决这一难题的。何况水上村庄既然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点,吸引游人还可以为政府提供一笔收入,两相权衡,贝宁政府当然会有所考虑的。我看水上村庄还会发展,一时不会消失。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还会络绎不绝地来欣赏它的奇特的风光。我只是希望在它的诗情画意的背后,能够看到他们的艰难困苦,注意改善一下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最起码的卫生条件,这样也许它还会有一段生命。否则它所给人的印象,不是美的享受,而是一种凄凉的愁绪……
年12月14日于伯兹维尔
离开贝宁,孙大使又一路送行。中途休息时,正好发现大西洋岸边黑人在拉网捕鱼,面前是浩瀚的大西洋,中间一段沙滩,背后是一片茂密的椰林,恰是拍照的好地方。我兴致勃勃地同渔人一起拉网,拍了拉网起网的许多镜头。可惜最后捕上来的鱼不多,而且都是小鱼,实在有点遗憾,但黑人拉网捕鱼的情景能够如实地拍摄下来也是可贵的。捕鱼(Fishing)图片来自网络下午在洛美游览,阿玛打电话问我们是否回来,并告诉我们飞机起飞的时间推迟了。这样我们只好在街上随便吃了一点晚饭才赶到机场去。离飞机起飞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阿玛社长同他的几个主要助手都在机场等候我们。在贵宾室里他又要了许多汽水之类招待我们,我说我一点不想喝水,他说不喝也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我同他谈了贝宁之行的收获。他说早知飞机晚点,说什么也要我到他家里去吃顿饭再走。我问他夫人可好,他说,巧得很,她今天刚刚分娩,生了一个女孩。我说你有几个孩子?他说4个男孩,连这个刚生的女孩一共个了。他说本来他夫人要一同来机场为我送行的,但现在来不了了。我说,你也不应该来,医院去照顾你的夫人和孩子,同她们在一起。他笑了笑说,同她们在一起的时间多着呢,但同你们的相会难得啊!这句话使我很感动,我紧紧地握着他的手,半天讲不出一句话来!
年12月16日达喀尔
加蓬两日基本上是休息,这里没有分社,大使新上任不久,没有安排什么特别的节目,只是去参观了一个家具厂。想不到这里一个小小的工厂,设备相当先进,全部木料加工都是机械操作的。家具式样美观、新颖,木质极好,特别是沙发、床和柜子的样式都非常漂亮。其中沙发床是圆形的,四边都有边,像是一个大圆筐,人睡在上面怎么滚都掉不下来。我想这大概是西方最时髦的新产品吧,是专门为那些资产阶级追寻床第之欢准备的。使馆的参赞刘立德为我讲述了加蓬各方面的情况,看来它同象牙海岸的命运类似,所好的是它有石油,所以困难和外债都比象牙海岸轻一点。据说加蓬经济仍控制在法国人手里,各行各业几乎都有法国人当专家顾问,实权都掌握在他们手里。法国人还在这里驻有军队,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都由他们维护。加蓬的上流社会完全法国化,最新的电影都和巴黎同时上映。我在这里看了一次电影,影院设备非常舒适,但影片内容实在无聊。这是一个法国电影,描写一个海滨浴场里乌七八糟的事,说明西方世界人们精神空虚到极点,整天除去计较享受,追求淫乐之外,简直无所事事。西方电影已堕落到如此程度实在难以想象。非洲黑人市场,情况完全两样,杂乱,肮脏,简直是另一个世界,真难想象两极分化在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里如此明显。我在这个市场上转了一圈,那股气息就令人难以容忍。许多黑人出卖的炸鸡炸鱼等食品,卫生极差,苍蝇成群,看着很不舒服。市场附近到处都是垃圾,走路都很难抬脚。本来我想照些照片,但看这情景我不忍再照了。黑人市场(Theblackmarket)图片来自网络就是这样的国家,西方世界曾吹嘘它国民收入每年每人平均美元,在非洲除利比亚外占第二位。我不禁怀疑这数字是否是真实的,果如此,恐怕有两点要具体分析,一是它人口少平均数高,二是官员们工资太高,少数人把收人的绝大多数拿走了,而大多数居民特别是农民只占这个平均数的极小一部分。实际上这个平均数是毫无意义的,是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的,即令它再高,也仍然消灭不了饥饿与贫穷。……离开加蓬时,还出人意料地发生了一件护照风波,加蓬使馆的二秘在送我们上飞机时,忘记把的护照交还刘作文,结果为此搞得很紧张,惊动了三四个使馆为此奔忙,真是一大教训。
年12月17日达喀尔
在达喀尔的时间只有大半天,所以只能有重点地去看看奴隶堡。这个堡在一个小岛上,要从达喀尔乘轮渡过去,然后再乘下一班轮渡回来,中间停留时间可达3个多小时。关于奴隶堡的历史材料,分社给我准备了一份,一个惊人的数字是从这里被贩卖到欧美去的黑人约达万人,其中约上百万人在这里死去。这是一个黑暗的罪恶的地狱,也是烙印在非洲黑人心目中的一个耻辱的标记。我参观了这所牢狱式的堡垒,房子并不大,但低矮潮湿、黑暗,可以想象到当时囚禁黑奴时的惨状。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囚室,不知要塞进去多少黑奴,简直像贩卖牲畜一样。牢房的后面面向大海,有一个像洞口似的小门,是奴隶们由此上船的地方,我曾站在那里让刘作文拍了一张照片,作为一个纪念,聊寄我对当时黑奴的同情。洞口外面风浪很大,一片凌乱的黑石,一堆堆肮脏的垃圾,风急浪涌,惊涛拍岸,我仿佛从一片潮声中听到了黑奴们的呼号,听到了全世界人民对此发出的声讨······几只苍鹰在这里落下又飞起,一直在上下盘旋,我想,难道它们还在寻找当年黑奴们的尸骨吗?……奴隶堡(Slavefort)
图片来自网络
奴隶堡内到处贴满了世界各地参观者的感想和留言,其中有许多精彩的话语,表达了人们正义的呼声和对这段黑暗历史的控诉。可惜我不懂外文,只好让刘作文翻拍下来,以备将来选用。我们在岛上环游一周,看到在岛的四面都建有炮台和岗楼。毫无疑问,这是防止黑奴逃跑的警戒,也是为了对付任何来自海上的袭击的。实际上,整个岛就是一个大的牢房,奴隶堡应该叫做奴隶岛,当年殖民者选择此地贩运黑奴,就是因为它四面环水,黑奴无法逃跑。尤其使我产生一些联想的是,这个岛的四周都是些巨大的黑色的礁石,有的突出海面好大一片,大西洋雪白的浪花飞溅在乌黑的礁石上,色彩对比是那么的鲜明,风声潮声是那样喧哗咆哮。不知为什么,看到这些任凭风浪摧残的黑色礁石,我就很自然地联想起它们也许就是当年黑奴们的化身,而那些白色的汹涌的波涛,岂不正是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者的象征吗?历史的陈迹毕竟已经过去了,但这场斗争看来还远没有休止。我想从奴隶堡到象牙海岸连起来写一篇文章,说明非洲人民的斗争还有一段艰苦的路程。过去是贩卖黑奴,现在是经济上的掠夺和控制,仍然在吸吮着非洲黑人的膏血。非洲的真正独立和解放并没有实现!年12月18日拉巴特
到卡萨布兰卡已经是夜里10时多了,又坐1个多小时的汽车才到摩洛哥的首都拉巴特,等到住进希尔顿饭店已将近凌晨1时了。今日全天都是参观拜会、会谈和同马格勒布通讯社签订新闻协定,并出席了他们为我举行的宴会。12时才回到旅馆,疲劳至极,实在没有什么可记的。年12月19日拉巴特
去菲斯古城参观一天,当天去当天回来。菲斯是摩洛哥最古老的城市,建于公元年,是摩洛哥精神上的首都。这里古建筑很多,尤以皇宫和旧城最古老,皇宫因为国王住在里面不便参观,只在外面看看,旧城倒在向导的引导下看了足足两个钟头。这个旧城占地20公顷,28万人口,其中有3万多人从事手工业生产。制皮革的作坊还完全保持中世纪的手工操作,羊皮染成五颜六色,到处晒的都是。此外,织地毯的,搞编织的,制铁锅、制茶炊具的应有尽有。城中的街道和建筑都是按照先知穆罕默德的教导紧紧地连在一起挨在一起的,“你的房屋应借助邻人的墙壁,你的窗口应紧对着邻人的门户”,因此,城市的街道弯弯曲曲,有些狭窄得只能容一人通过。街道两旁的房屋几乎都是连在一起的,从房顶都可以通过,全城小胡同四通八达,上上下下左折右转如人迷宫,不认识路的人走进去就走不出来。整个旧城共有大大小小清真寺个,到处都有做礼拜用水的水塔。妇女们穿着各色艳丽的长袍,戴着面纱,经常可以看到人们骑着毛驴或赶着毛驴在拥挤的小巷中走过。菲斯(Fez)图片来自网络城中最著名的古迹是卡鲁因大学,它建于公元89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大学。当它成为阿拉伯世界和非洲的文化中心时,欧洲基督教国家还没有出现一所高等学校,这一点摩洛哥人颇引以为自豪。可惜这所古迹有些地方已经破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筹集捐款为他们修复。这座古城古色古香,处处都带有中世纪阿拉伯城市的色彩,本来是个很好拍照的地方,谁知这里的市长大人为了保护我,派了四名警察,前面两个后面两个紧紧跟随着我,走到哪里他们就把路边的小贩和路过的行人赶走,许多人一看见警察过来,都赶紧躲藏起来,结果我什么也拍不下来,勉强照几张,几乎其中都有警察的形象,实在煞风景。回来后,记者们同我开玩笑,说毛病就出在部长这个身份上,否则要自由得多。
年12月20日马拉喀什
马拉喀什是摩洛哥南部的古城,满城都是红色的房子,又称红城。据说此城建于年,曾有几代王朝在此建都,是座典型的摩洛哥风味的城市。来这里的第一个印象是城墙多,城门也多。新城、旧城、皇城······无数的城堞,无数的门,纵横交错,形成无数个城里城外。马车、毛驴、骆驼和现代化的汽车来来往往,并驾齐驱。蒙着面纱的妇女,穿着长袍的老人,高大的椰枣树,色彩缤纷的衣着和摊贩,从哪个城门洞里望出去都是一幅特殊的阿拉伯世界的风俗画。旧城中有一个广场,简直是摩洛哥民间艺术的大展览。说书的、跳舞的、玩蛇的、要猴的、算命的、画画的、演奏音乐的,再加上无数的货摊、地摊,五光十色的手工艺品,以及各种民间小吃,应有尽有。一幅幅民间的社会相,把一个偌大的广场,装点得五彩缤纷,丰富多彩。马拉喀什(Marrakech)图片来自网络我在这里拍摄下各种生活气息的镜头,也拍摄下各种服饰的人群,可惜是只有群像没有特写,原因是一旦被发觉他们就不肯让照。在一家饭店的平台上,我居高临下拍下了广场的全景,只见万头攒动,熙熙攘攘,色彩斑斓,实在是一幅难得的画面。我们在这里停留一个多小时,直到夕阳西下广场上亮起了灯光,人群仍然未见减少。小吃摊上灯火辉煌,顾客似乎越来越多了,一阵阵饮食的香味从四面八方飘散过来,更增加了广场的魅力。据摩洛哥朋友告诉我,这个广场同马拉喀什城一样古老,历史上就是一个商贾云集的地方。随着商业的发展和行商来往较多,就带来了广场的繁荣,在这里自然地形成了一个为来往商人们生活和娱乐服务的场所,而且一直沿袭下来,成为永久性的露天市场、露天大戏院。直到现在,一年四季只要不下大雨,每天都是那么热闹,特别是下午四点钟以后,炎热的太阳稍稍收敛些的时候,所有的杂要、演出都陆续开始,各种小吃也相继开火上市了,而它的高潮往往是在晚上。可以想到,当太阳西沉、暑气消退、晚风徐来、华灯初上的时候,正是人们劳动了一天之后,来这里乘凉、休息、娱乐和交际的好时候。可惜我们停留的时间太短,没有机会欣赏这令人神往的广场之夜了。现在,这个广场的四周开满了咖啡店,楼上楼下摆满了桌椅。这些大部分是供旅游者歇脚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喝咖啡,吃冷饮,更可以享受摩洛哥很有特点的薄荷茶。紧挨着这个广场的,是一大片商店云集的阿拉伯市场,当地人叫麦地纳,这里集中了成千上万户商店和手工业作坊。摩洛哥最著名的皮革制品,包括羊皮夹克、皮箱、皮带、皮鞋等等,以及银器铜器这里都有出售。整个市场由几十条或者上百条狭窄的街道组成,曲折蜿蜒,纵横交错,各有特色。这里几乎可以买到世界各地的日用产品,中国的汗衫、背心也有出售。一般说这里的商品价格要比大商店便宜得多,而且可以讨价还价。不仅当地人愿意在这里买东西,一些旅游者也喜爱到这里来买一些大商店买不到的特产,因此,市场上整天拥挤不堪,热闹得很。不论从哪一条街望过去,都是人流如潮,满街都摆满了商品,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真可以说是一条条彩色缤纷的街,一条条人流如潮的路。站在这样的市场中间,你休想拿起相机拍照,因为狭窄的空间,拥挤的人群,把什么都挡住了,连光线都不够感光的程度。马拉喀什在旧城的旁边又建设了一个新城,那里有一些高楼大厦和一些现代化的城市设施,环境清静幽美,但比起旧城来要冷落得多。它没有旧城那种浓郁的生活气息,也缺少那种突突跳动的生命力,特别是它没有那种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得见、换侍看的摩洛哥特色-真正阿拉伯世界的民间特色!从这里我悟出了一条真理,一个民族的传统是不大容易被斩断的,他们热爱千百年来祖先所遗留下来的传统习俗,正是维护自己民族的特色,保持自己民族的尊严和感情的一种很自然的反映,因此,它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正因为如此,我估计新城恐怕永远代替不了旧城。现代的影剧院、舞厅、酒吧间要想完全取代这个露天大剧场,我看也是困难的,因为它是人民的广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广场。
年12月21日拉巴特
一清早即从马拉喀什赶回拉巴特。天空早霞很好,但车子不停,勉强在车上抢拍两张,可能速度不够,一塌糊涂。回到拉巴特又是一连串的拜访、宴会,直到深夜,除去疲劳之外,实在意思不大。年12月22日卡萨布兰卡
给使馆“吹风”两小时,此行真成了巡回宣传员。10时半乘车去卡萨布兰卡,这是一条沿海公路。拉巴特沿大西洋海岸,礁石林立,白浪滔滔,风光极为壮丽。摩洛哥人站在悬崖上用长线钓鱼,透迤数十里,随处可见,堪称拉巴特独具特色的一景。大使一路为我送行,沿途多次停车拍照,把大西洋的风浪拍了不少镜头。卡萨布兰卡是个现代化的大城市,是摩洛哥的经济中心,也是北非著名的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在这里开过三巨头会议。我们参观了一下午,觉得它很像一个欧洲的城市,市中心有鸽子广场,也有规模更大的麦地纳。有一条街,不准任何车辆通行,街心当中犬牙交错地用大木盆种植了一些花树,既美化了街道,也有效地防止了车辆进人,真是一个好办法。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图片来自网络旅馆很现代化,我们住在13层。一个欧洲老太婆在电梯里看我们按13层的电钮,不禁吃惊地说,怎么住在这一层?这是不吉利的。我们对她笑一笑,说我们福气大不怕。欧洲人的洋迷信,一点也不比中国少。
年12月23日阿尔及尔
上午10时由卡萨布兰卡起飞,乘叙利亚航空公司的班机经一个多小时飞行,到达阿尔及尔,这是我此次非洲之行的第十个国家,也是此行的最后一站。阿尔及尔是一个美丽的山城。从海边望过去,高楼大厦和大片白色的建筑,层层叠叠由海边直到山顶,景色十分壮观。阿尔及利亚通讯社社长亲自开车送我到宾馆,他说,我们是同志又是兄弟,所以我要自己为你开车,要是法国人,对不起,你自己去找司机吧!阿尔及尔(Algiers)图片来自网络马格里布几个分社的同志都在这里等待我来开会。我们决定先开两天会,然后从26日起正式访问。
年12月2日阿尔及尔
两天会议开得相当紧张。驻毛里塔尼亚的记者张征东汇报的情况,引起我的注意。他说,毛里塔尼亚这几年干旱和沙漠化十分严重,现在全国沙漠的面积占全部国土的98%,沙漠每年大约以10-1公里的速度向南侵蚀。据西方一些舆论认为,30年或0年以后,这个国家将变成无人居住的沙漠地带。由于干旱和沙漠化,这个国家已很少看到绿色,一些原始森林的树木正大片枯死,几围粗的大树也无法幸免。现在这个国家粮食异常困难,多万人口每年要吃粮13万吨,可它自己只能生产2万吨,其他要靠国际救济。全国有40万难民拥往城市,生活用水也十分困难,总之灾情严重,境况凄惨。他曾写过一篇稿子,总社未用,我倒觉得应该抓住这个题目大做文章。干旱、沙漠化虽然是自然天灾,但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非洲干旱、沙漠化所以如此严重,和非洲原始森林的破坏,殖民主义对非洲木材的掠夺是分不开的。埃塞俄比亚的饥饿,坦桑尼亚和扎伊尔天然动物园动物的减少,应该说都直接与此有关。更不要说一些非洲国家为了偿还外债被迫出卖森林资源的情况,刚果、马里、象牙海岸甚至加蓬都是最明显的例子。据我们记者调查,刚果在70年中出卖森林资源,每公顷面积的森林卖价不足元人民币,这不是最疯狂的掠夺是什么?我在加蓬海边就看到许多巨大的原木被丢弃在大西洋沿岸,任其风吹浪打,实在痛心。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港口,我看见起重机正在把大批木材装船外运,每次只能吊起一根或两根,可见一根木头有多大。我不知道非洲每年出口木材的数字,也不知道国际木材商究竟从非洲木材上刮走了多少财富,如果有这方面的材料,我看可以写一篇“救救非洲森林”的文章,不是说要为非洲人民说话吗?这些话我们不说谁说!保护生态平衡是全世界范围的事情,不能只注意欧美这样一些发达地区,更不能只在欧美进行绿化,计算覆盖面积,而让非洲赤裸裸地承受着干旱和沙漠化的威胁,这是破坏别人的资源来保护自己的资源,也是殖民主义的一个具体表现!年12月26日阿尔及尔
马格里布地区记者碰头会已结束,从今天起访问阿尔及利亚五天。今天是会谈、拜访、午宴,看来还顺利。这个国家所有宴会都不发表讲话,准备的讲话稿也没有用上。这是礼宾中的一大解放,很值得我们仿效。年12月29日阿尔及尔
几天访问安排得不好,许多时间都花在坐车、吃饭和等待上了。访问谢里夫地震区的重建,光是等吃饭、等司机、等接见就花了将近3个小时,弄得疲劳不堪,我几乎要发了脾气。从阿尔及尔到迪巴扎沿海风光秀丽,旅游点极多。可惜阴雨连绵,黑云密布,根本无法拍照。如果是夏天或好天气,这里的许多镜头确实是相当别致的。几天来访问了圣战者报、电视台,会见了新闻部长、文化部长和民阵党中央书记,和阿通社签订了新闻合作协定,一切都还顺利。亚玛尼·穆斯塔法,是这次阿方派来为我开车的司机,这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小伙子,今年才24岁,大眼睛,长睫毛,胖墩墩的面孔显得十分英俊。他原来在总统府车队里服务,开车很有点本领。开始,我对他印象并不好,第一天出去,就为了等他浪费了半个多小时,这件事使我很不愉快。谁知下午回来时,他和车子又不见了,害得我们同主人告辞后只好站在门口淋着小雨等他。有人说他洗车去了,但究竟上哪儿去了谁也说不准。后来,主人看见我们站在外面淋雨不像话,又找了一个休息室让我们休息,时间一分一秒过得很慢,眼看着天要黑下来了,可是窗外仍望不见他的踪影。我几乎忍不住要发脾气了,心想这个小伙子怎么可以如此不负责任地擅离职守呢?正在这时候,忽听一阵马达声,小伙子开着车子回来了,只见他就地一个大转弯急忙把车子掉过头,一开车门满头大汗地站在我们面前了。这时我才发现,刚才在泥里雨里弄得一塌糊涂的车子,而今车里车外都洗刷得干干净净。小伙子知道自己来晚了,连声抱歉着恭恭敬敬地为我打开车门。看到这情景,特别是看到穆斯塔法那种像小孩子做错了事等待大人责备的样子,望着他满脸稚气,两只大眼睛里闪着淘气的神色,我的气似乎一下子全消了。我想原来他真的抓紧时间洗车去了,他对自己的职责还是认真的。小伙子开车技术很不错,但喜欢开快车却是一大毛病。阿尔及尔是个山城,道路上坡下坡弯曲不平,加上车子多,街血狄窄,开车的难度很大。一些老司机说,谁能在阿尔及尔开好车,到别的地方开车就容易务这些在亚玛尼眼里根本不在话下,只要汽车一发动,车就像箭一样地可出去。也许他在总统府车队开车开惯了,总不喜欢有车子在他的前面,设句不太夸张的话,他是见车就超,有继就钻,有时候一大排车子在前面,不勿他怎么摘的,三转两转就插到前面去了;有时候前而有车,对面也有车,而且速度都很快,按道理这是绝对不能超车的,可是他根本不管这些,眼看就要撞上了,但每次他都像杂技表演似的,把方向盘左一转右一转紧挨着别人的车子窜了出去。老实说,坐在他的车子上看他开车真有点心惊胆战,有好几次我只好闭上眼睛听天由命了。但说也奇怪,他的惊险表演却从来没有出过事故,顶多让你在车里颠簸一阵,紧张一阵而已。每次我说他不要冒险,开稳点,他总笑着说,放心吧,没事!看样子他对自己的表演充满了信心。......(本章完)穆青(年3月1日-年10月11日)记者、新闻家曾任新华通讯社社长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也是穆青先生周年诞辰。穆青先生作为新中国泰斗式的新闻记者之一,在国内外新闻界享有崇高的威望。为了更好地纪念穆青先生、重温其作品,穆青研究中心推出新栏目,精心挑选《穆青日记(域外部分)》的精华内容予以推介,以飨读者。《穆青日记(域外部分)》由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编,真实而完整地记录了穆青先生在其新闻生涯中足涉六十多个国家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民生活和地方风情,是一位优秀的老新闻工作者把新闻与散文、文学等几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后而诞生的作品。
跟随穆青遇见世界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查看
穆青日记·域外|希腊、土耳其之行(一)穆青日记·域外|希腊、土耳其之行(二)穆青日记·域外巴黎、伦敦及拉美之行(一)穆青日记·域外
巴黎、伦敦及拉美之行(二)穆青日记·域外|美国、墨西哥之行(一)穆青日记·域外|美国、墨西哥之行(二)穆青日记·域外|曼谷和非洲之行(一)穆青日记·域外
曼谷和非洲之行(二)
//审核:穆青研究中心
//排版:徐梦婧
//图片来自网络
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