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特

网红争霸赛,这一轮,上海胜出

发布时间:2021/8/1 13:03:21   点击数:

?

ECHO

洞见X网红时代

前些天与一个演艺圈的朋友聊天,对方说起,圈子里的人不少都在从北京南下,目的地普遍选在上海。

最近又看到报道《网红涌向上海滩》,更加确信,“出镜人士”南下已经成为一股不小的潮流。很多博主、UP主都从北京搬到了上海。

离京人士普遍反映,在北京没有“生活”,交通成本高,聚会不方便等等。可这真的是核心理由吗?

以上海为参照物,北京“生活粗糙”,是“便利店荒漠”,早就不是一两年甚至不是一二十年的事了。北京大得像个小国家,也是网络上早就议论过的常识。这些都不是太阳底下的新鲜事。

几年前,有一篇《北京,有万人假装在生活》曾经刷屏。“北京人很忙,忙到晚上11点,还在三环路上堵着;北京社交时间成本真的太高,高到从石景山去通州吃饭,还不如去天津来得快;北京真的太大,大到根本就不像一个城市。”

“外地朋友来了北京,以为我们就很近了,实际上咱们不在同一个城市,咱们可能是在若干个城市,它们是中国海淀,中国国贸,中国通州,中国石景山……如果以时间为尺度,通州人和石景山人谈恋爱就算是异地恋,从北五环来趟亦庄就可以说是出差。”

汪峰老师早就唱过:

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离去

我希望人们把我埋在这里

在这儿我能感觉到我的存在

在这儿有太多让我眷恋的东西

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

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儿死去

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

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儿失去

北京北京

北京北京

让20年老司机崩溃的北京西直门立交桥。?图虫创意

那篇报道本身就有自相矛盾之处。其援引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显示,在人才吸引力指数排行榜上,年北京、杭州、上海位居前三名,北京近三年来首次位居第一。

对于有能力有野心的年轻人来讲,北京依然是可以逐梦的地方。而网红UP主的收入在一般人群之上,为什么他们率先受不了了呢?莫非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比一般人更甚?老实说吧,网红UP主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选择北京,本来也不是奔着“生活品质”去的。

有人指出了更切实际的一条理由:B站和小红书都在上海,它们是网红UP主的大本营。

但是如果真的往根子上挖掘,可能还是要回到那个绕不开的关键词上——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北京顶级网红建筑——故宫。

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北京东城区和西城区常住人口为人,而在10年前第六次人口普查中,东城区和西城区共有.2万人。十年时间,缩水16.05%。

单纯从定义上来讲,北京的首都功能中有“全国文化中心”这一项。但是市场化的演艺圈人士和网红UP主,是否属于其中,是一个未知数。

不过这些聚光灯的宠儿奔向上海滩,显然不是因为弱势,而恰恰体现了自身的经济强势。一般人离开北京可能会二三线城市,还有很多人限于北京的工作机会而去留两难,他们却可以径直杀奔房价物价相当的上海,甚至有条件开启“双城记”。

北京开动离心机,先走的不是最弱的,而是最敏锐、最有选择权的。

城市生活众生相。

近年来,上海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引进各方面的文化人才。

年上海市《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到年,上海将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该“若干意见”简称为“上海文创50条”。

文件提出上海将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打造亚洲演艺之都,建设全球动漫游戏原创中心,巩固国内网络文化龙头地位,深化国际创意设计高地建设,构建出版产业新格局,构建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加快实施文化装备产业链布局等。

上海动漫展

上海还提出建设全球电竞之都的目标。据报道,截至年初,超过40%的全国电竞赛事在上海举办,上海集聚了全国80%以上的电竞企业、俱乐部、战队和直播平台。

年6月12日,在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之际,“SIFFYOUNG上海青年影人扶持计划暨静安区影视产业政策发布”活动举行,活动上静安区发布了“影游联动2.0升级版”政策即《静安区关于促进影视、电竞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上图:李佳琦被列入上海市崇明区首批特殊引进人才。

下图:艺人杨超越落户上海引发极高话题探讨及争议。

在另一方面,上海自从登上历史舞台以来,便是中国最洋气最摩登的城市。从城市建筑到消费形式再到居民心态,上海都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据前述报道,vlog博主曹导发现,自媒体创作者喜欢住在巨鹿路附近,这里是曾经的法租界区域。“感觉上海整个环境非常适合做自媒体,马路上随便拍拍,都有蛮好看的、很有活力的、敢想敢做的年轻人。”

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力量,网红们正在重新发现上海的洋气。他们眼里的这份洋气,经历了怎样的过去,他们或许不知道也不在乎。

有多少人知道,“十里洋场”曾经是上海的“耻辱”标签。年5月,有篇题为“上海工业速写”的文章这样写道:

“一提到上海,人们不是想到它是工业城市,而是首先想到它是商埠,是十里洋场,是冒险家的乐园……这是上海的耻辱,也是上海工业的厄运。”

文章最后这样总结:“总之,上海工业翻身了,上海也翻身了。它不再十里洋场,不再是冒险家的乐园。在人民的手中,上海工业的价值逐渐显现出来,长期的污辱已一扫而光。”

被誉为20世纪上海市中心最美花园的美华邨别墅区,被重新演绎。项目设计?黄全项目摄影?SXWH

后来上海果然成了计划经济的模范生,成了“光荣”而纯粹的工业城市,之前那个“东方巴黎”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但上海并未因此而走上康庄大道,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岔路。

改革开放之后,得风气之先,站在全国潮流前线的是广东。上海则在很长时间里陷入了迷惘和自我怀疑的境地。年代末,媒体经常做这样的报道:“上海货荣光犹在风满楼”、“上海货失去上海”、“上海商业不能再萎缩下去了”……

网红的到来,难免让人重新想到《夜上海》的甜腻,“十里洋场”以新的方式回来了。物换星移,人性深处涌动的东西是相似的。

自从近代上海开埠以来,从北京到上海这条轴线便深深卷入中国历史大变局之中。有学者表示,“这两座城是两部内容互补的近现代史。”目前,京沪线是中国最繁忙也最赚钱的高铁线,这一轴线依然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的主轴。

姚公鹤在《上海闲话》中总结:“上海与北京,一为社会中心点,一为政治中心点,各有其挟持之具,恒处对峙地位”。社会,主要指工商。

民国时,上海最风光的时候,作为故都的北京则趋于没落与沉寂。它们在文化意义上成为对立的两种标志、两个符号。

最吊诡的是,北京在政治、经济上存在感最弱的时候,恰恰是它的文化魅力大放光芒的时候。民国文人学者们笔下的北平(对,那时候北京连“京”这个字都失去了),带有一种强烈的乡土气息。不是惹人厌弃的土,而是惹人怜惜的土。

北京天际线与上海天际线。

刘半农引用过一首老友写的“痛爱北平”的诗:

三年不见伊,

便自信能把伊忘了。

今天蓦地相逢,

这久冷的心又发狂了。

我终夜不成眠,

萦想着伊的愁,病,衰老。

刚闭上了一双倦眼,又只见伊庄严曼妙。

郁达夫是这样写北京的:

“在北京住上两三年的人,每一遇到要走的时候,总只感到北京的空气太沉闷,灰沙太暗淡,生活太无变化;一鞭出走,出前门便觉胸舒,过芦沟方知天晓,仿佛一出都门,就上了新生活开始的坦道似的;但是一年半载,在北京以外的各地——除了在自己幼年的故乡以外——去一住,谁也会得重想起北京,再希望回去,隐隐地对北京害起剧烈的怀乡病来。这一种经验,原是住过北京的人,个个都有,而在我自己,却感觉得格外的浓,格外的切。”

而同时期纸醉金迷的上海,则备受文人的诅咒:

呵,此地在溃烂,

名字叫着上海。

——《无题的》

呵,吃人的上海市,

铁的骨骼,白的齿。

——《梦中的龙华》

那时,北京是古老的,上海是新潮的;北京是“土”的,上海是“洋”的;北京是“静”的,上海是动的;北京是传统的,上海是现代的。

后来北京重新回归舞台的中心,上海的地位则随之滑落。乃至于后来上海人去北京出差旅游,会感慨新建筑多、高楼多,然后发牢骚说“怪不得上海没钱盖房子”。(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

北京胡同生活与上海里弄生活。

北京与上海的对比,一直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据杨东平观察,对于每个从北京来的人,上海人都会问:“上海好还是北京好?”在北京,这不成为问题,北京人认为北京最好,没有疑问。事实上,上海人如此提问,不过是为了验证内心的优越感。

据说,北京姑娘热衷于声讨上海男人,北京人对上海人的最高评价,便是“你不像个上海人”。而上海人在心底对北京人的粗枝大叶也是不以为然的。近年来,拿上海虹桥枢纽去鄙视北京南站、北京西站的管理,已经成为自媒体刷流量的惯常操作。

事实上,被密集的高铁、高速、航线连接起来的帝都与魔都,谁也离不开谁。它们像双子星一样,会一直互相注视、互相评判。时代浪潮下的小人物,则会永远地来来去去。

?编辑部的话

从19、20世纪之交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到时下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每次大变局,北京与上海都会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这一次,故事可能才刚刚开始。

西坡

平面设计

王津排版

侯雨

监制

西坡

新媒体运营

LOONG

品牌运营

子溪、侯雨

图片来源

大作、网络

新媒体战略合作

人间三角

往期精彩回顾

当你走进黑夜,至少还有灯光将你照亮

上海㎡江景私宅,父母装修的房子竟然可以这样美!

老友记,专治大城市社恐绝症

?

扫码添加回响之外编辑部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zz/2171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