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拉巴特 >> 伯尼尔政治 >> 海外开纺织服装厂没你想象那样美看中国人
开工仪式上,印尼中爪哇省省长表示祝贺并称赞嘉乐公司给印尼当地人民带来了就业机会,希望中国企业家能够把先进的纺织技术带到印尼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目前,嘉乐已经在印尼当地雇佣了近3千名工人,预计未来雇用的人数将达到1万多名。
庄立峰:在孟加拉做一家百年服装企业 和孟加拉国大多数制衣厂靠人工操作不同,这里的自动化生产线和机械操作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缝纫,工厂的现代化程度,在整个孟加拉国都是首屈一指的。 这家制衣厂的创办人是庄立峰,他来自福建泉州。 年,他白手起家,创办了这家制衣厂。如今,他的企业不仅为众多国际知名品牌服装提供加工服务,还创立了专门针对孟加拉国市场的自主品牌“熊猫”,雇用的当地员工人数超过了一万三千名。 孟加拉国人口众多,许多企业都靠廉价劳动力生存,因此敢于投入大量成本建造自动化生产线的企业并不多,但庄立峰认为,为孟加拉国培养一批具备现代化技能的员工,是企业的责任。 “任何自动化设备、机器都需要某些人为操作,这些人为操作来自对员工的培训。公司就想缔造一个能让员工,不论是普通的大学毕业生,还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年轻人,一进公司就能马上上岗,前期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利德成集团董事长(LIZFASHIONindustrylimited)庄立峰说道。 如今,庄立峰的企业已拥有织造、染整、印花、制衣、制鞋等多条生产线,但无论哪个环节,他都非常重视环保。他说,作为华人企业家,这是他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我们企业从开始非常重视环保理念,所有的工业污水必须经过过滤,过滤之后,在过滤池里,要看到鱼能在里面存活,才可以排放出去,有一个严格的标准来测试水是否达标。”利德成集团董事长(LIZFASHIONindustrylimited)庄立峰说道。 孟加拉国是世界第二大服装出口国。中国企业到这里办厂,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如今,孟加拉国已成为中国制衣相关产业海外发展的一片热土,中国力量在这条孟加拉国的经济命脉上,为该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不少活力和能量。 而庄立峰的梦想就是:在孟加拉国,做一个一流的百年企业。“作为一个中国走出来的企业,我们公司就想告诉世界,中国人可以做出一流的企,中国人有一流的管理,中国人会做出一流的产品!”韩景超:华人企业家构建中孟投资桥梁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市区,来自中国山东的华人企业家韩景超有一家开有六家分社的金运旅行社。
韩景超今年39岁,到孟加拉国已经13年了。他从经营纺织化工代理起家,如今,他经营着旅行社,还开了中餐馆,共有四、五百名员工,年产值超过一亿元人民币。取得今天的成就,靠耐心 “有一个典故,在孟加拉会做生意,在世界各地都会做生意。因为这里太艰苦了,能在这里生存很不容易,文化差异、穆斯林国家、语言交流问题都还好。最重要的是当地的交通情况拥堵,没有秩序,在这儿做生意一定要有耐心,没有三五年的沉淀,很难把业务做起来。”——韩景超 13年前,韩景超被他当时工作的国企派到孟加拉国工作。三年后,他辞掉工作,留在当地创业。 纺织业是孟加拉国的第二大产业,但原材料却大多只能从欧美进口,成本很高。 韩景超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他说,中国有同样精湛的原材料生产技术,成本却更低,于是他通过代理的方式,把价廉物美的中国纺织化工原材料,引进到孟加拉国。 创业成功后,韩景超又开始计划进军餐饮和旅游行业。 “旅游业其实也是个桥梁,我这个旅游公司建立三年时间,目前出境游客接近有一万人次,我想让更多孟加拉人去认识中国。中国展示出来一个现代化国家,一个改革开放后先进的国家,他们回到孟加拉国后,可能会去做有利于中孟友好的一些工作。 很多中国投资者也来到孟加拉,使馆会推荐他们到我这里咨询当地的投资环境。 开餐馆的目的也是给大家一个平台交流,也让他们很好地适应这里,比如准备一些中餐给他们。”——韩景超 此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孟加拉国,韩景超作为华人代表,承担起了部分酒店和车辆安排方面的接待工作。 “这几天接待确实比较辛苦,每天工作起来都是凌晨一点两点才回家,但我们觉得很值得,因为这个机会是孟加拉国30年等来的,所以我们辛苦这几天是应该的。”——韩景超
“一带一路”倡议对孟加拉国影响大,孟加拉国也是重要的一站,两个机遇加在一起商机应该是无限的,习主席访问孟加拉,给韩景超吃了一颗“定心丸”,坚定了他在孟加拉国发展的决心。赵彦彬:90后小伙苏丹种棉花说起“热化了...”的感受,大概没有谁会比赵彦彬更了解了。第一次踏上苏丹这片土地时,他的手机膜就热化了...
赵彦彬,是山东高速集团下属的新纪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苏丹法乌棉花种植生产基地的员工。年10月份,他刚到苏丹,一下飞机就踏上了前往生产基地的路途。当时,公司派了一辆去喀土穆拉货的大卡车顺便接他,车内没有空调,喀土穆素来都有“世界火炉”之称,当天的气温将近40度,路上4个小时,赵彦彬分分钟就要中暑了。 在苏丹工作了两年,这位山东小伙对于当时的情况,始终还是忘不了。 “我记得当时穿了一件T恤,穿了一条长裤,T恤和裤子大腿这一块全都湿透了,从来没体验过这么热的天气。”——赵彦彬 赵彦彬25岁,到苏丹那年,他只是个大学毕业生,此前,他一直在济南老家生活,从没离开过城市,也没体验过这样艰苦的环境。工作没时间等他适应环境 项目部的领导交给了赵彦彬一项艰巨的任务。 刚从地里采收下来的棉花带有棉籽,要先进入压花车间。压花车间 对棉籽和棉皮进行剥离,剥下来的皮棉直接运往当地纺织厂,棉籽则需要到另外两个车间进行进一步处理,筛选出优劣,以便来年进行播种。棉花加工车间 赵彦彬的任务就是采购这三个车间内的三四十套设备。棉花采摘时用到的采收机器棉花种植的滴灌设备公司运输车辆上的所有零件“花钱”不易 在这“花钱”,路上辛苦不说,由于项目上大部分的设备都是从中国运来的,即便想花钱,有些零件在当地也是买不到的。 去年10月,正是采收棉花的季节,一名员工向他报告说:采棉机的采头断了。采收棉花的机器 苏丹的条件跟中国不一样,在中国收棉花,从没听说过采头会断,但苏丹这边的土地比较硬,过水渠也比较颠簸,一颠一颠地采头就碰坏了,而且在随机器一起跟来的配件中,也没找到这个配件。 从中国发货至少需要两周时间,可棉花一天不收,质量就会大受影响。赵彦彬向领导建议,先在当地雇用棉农人工采收棉花,自己再加紧与总部的联系。另外,他还列了一个采棉机上容易损坏的配件清单,让总部一次性发过来。这样,不仅采收棉花的工作没有耽误,之后也没发生过因零件缺失,采棉机无法工作的情况。叉车 棉花打包好后,都要靠叉车进行搬运。可去年年初,叉车变速箱里的配件坏了,车子挂不上当。赵彦彬跑了法乌附近瓦德迈达尼和喀土穆两大城市,都没有找到合适的配件,把数据发回中国,公司发的货匹配不上,打好包的棉花大量积压在仓库里。情急之下,赵彦彬突然想到,找地方现做一个,是不是能解决问题呢? 赵彦彬带着配件找了一个专门加工零件的、有车床的工厂,连夜配做,不到一周,配件就做出来了。在去采购的路上生病了... “当天早上起床后,感觉没精神,身体不太舒服,当时没在意,喝了些水就走了。”——赵彦彬 在瓦德迈达尼采购完所需要的物品之后,赵彦彬感觉到身体好像越来越不对劲。司机师傅开车带他到喀土穆,一量体温,烧到42度,赵彦彬得了疟疾,可生病的状况,他却不敢告诉家里。 赵彦彬是家里的独生子,他的父母其实天天都想跟他通话,但为了多给自己一些磨练,赵彦彬和父母约定,每个月只通3次电话,分别是9号、19号和29号。这样,家人就不用时时刻刻想着:儿子怎么这么多天没来电话了... 因为工作忙,赵彦彬很少有时间在苏丹游玩,但他经常走上田间地头,他画画不错,他把自己在苏丹的生活全用画笔记录了下来。在苏丹的两年是赵彦彬一生的宝贵财富!他说人的成长有时就需要一些压力和磨炼好让自己把以后的生活过得更好!来源:CCTV华人世界
——推广——
商务合作请联系小编│投稿-推广-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