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特

上海金融学院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发布时间:2018/7/19 22:02:42   点击数:

上海金融学院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总体情况

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万人,相比年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

截止年11月30日,我校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98%,在上海市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同时实现就业率连续三年增长。

我校届毕业生数量为人,比年的人增加了12人。其中本科生人,专科生人。

下图反映了近五年来我校毕业生人数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我校近年来毕业生数量呈小幅稳步上升态势。

图1-1我校毕业生人数变化情况

毕业生学科分布

我校届毕业生学科分布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经济学和管理类学科学生数量分别为人和人,合计占毕业生总数的88.62%。

届毕业生中,外地生源数量已占毕业生总数的51.30%,基本与上海本地生源数量持平。

表1-1我校届毕业生专业与生源分布情况

学历

专业名称

上海生源(人)

外地生源(人)

合计(人)

本科

金融学

金融工程

23

26

49

信用管理

25

25

50

保险

49

62

劳动与社会保障

21

21

42

会计学

91

财务管理

22

28

50

审计学

32

20

52

经济学

61

40

国际经济与贸易

50

48

98

国际商务

19

22

41

工商管理

24

19

43

市场营销

21

20

41

人力资源

18

20

38

物流管理

23

17

40

财政学

51

50

行政管理

21

21

42

统计学

22

16

38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1

19

3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7

21

38

电子商务

14

19

33

英语

41

35

76

法学

21

19

40

数学与应用数学

15

21

36

工商管理(艺术)

15

10

25

本科合计

专科

国际金融(中丹合作)

45

65

市场营销(中丹合作)

30

50

80

艺术设计

24

16

40

广告设计与制作

28

15

43

专科合计

全校

总计

4

图1-2我校届毕业生学科分布图

就业率

下表反映了我校近五年来的就业率状况,从中可以看出,近三年我校的就业率虽然连续上升,但和年、年相比仍有差距,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表1-2年-年全校毕业生就业率(截止年11月30日)

年份

毕业生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98.76%

98.77%

96.62%

97.73%

97.98%

离职率

图1-3我校届毕业生离职原因分析图

我校届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16%,比全国财经类本科院校(27%)低11个百分点。

在离职的学生中,其中97%的毕业生有过主动离职,主动离职的最主要原因是薪资福利偏低(31%),其后依次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26%)、想改变职业或行业(21%)等。

和往年相比,作为我校核心就业资源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招聘数量明显减少,但依托我校的行业优势,届签约就业的毕业生中,在金融机构的比率仍高达65.79%,高于届的64.66%。

同时,据相关部门分析,今后金融行业对财经类院校的人才需求将会逐渐复苏。首先,国家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如降低金融业门槛等将为我校金融、财会、法律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现代新型金融产品的开发应用以及保险业的脱困与革新,将为毕业生带来新的就业机会;最后,以小额融资担保公司为代表的非货币银行业的飞速发展,将拓宽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从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来看,金融业对人才的旺盛需求将使我校毕业生就业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区域分布

图1-4我校届毕业生上海、外地就业比例图

我校届就业的毕业生中,78.10%的学生选择学校所在地——上海市就业,相比我校届毕业生80.5%在上海就业的比例,略有下降。

随着我校外地生源的逐年增加,上海和其他生源地生活成本差距的进一步扩大,选择回生源地就业的毕业生将相应增加。

总体流向

我校毕业生的毕业流向包括签订就业协议书就业、合同就业、升学、出国、灵活就业、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和待就业等,我校届毕业生主要毕业流向如下表所示:

表1-3我校届毕业生总体毕业流向情况

毕业去向

本科生(人)

专科生(人)

签订就业协议书就业

71

合同就业

15

升学

76

出国

18

灵活就业

46

待就业

42

1

毕业流向同期比

图1-5我校、届毕业生毕业流向比较

图1-5为截止至年11月30日我校届毕业流向数据和届数据比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我校届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就业的学生比例和年相比略有增加;升学比例稳中有升,同时升学质量略有提高,录取至全国、高校研究生的人数呈增长态势;灵活就业人数有较大幅度上升,由于创业环境越来越好,其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也有所上升。

作为就业质量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校就业处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进行了调查。

就业处对就业满意度进行了量化,由被调查的届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工作状况进行满意度打分。通过毕业生主观评价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判断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程度。

图3-1我校届与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对比图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66%,略高于届65%的水平。

专业对口度

作为衡量工作与专业相关程度的指标,专业对口度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学校所学的专业能否和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也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校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度历来保持较高水平。

在问卷调查专业对口度的指标设计中,分子是受雇全职工作并且与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人数,分母是受雇全职工作的毕业生人数。

图3-2我校届与届毕业生专业对口度对比图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对口度为67%,略高于去年66%的水平。同时,根据对问卷的分析,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的工作最主要原因主要集中在“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

职业期待吻合度

职业吻合度反映了毕业生当前的工作与自身职业期待的匹配度,对今后提升就业工作效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在我们问卷调查的指标设计中,分子是受雇于全职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的毕业生人数,分母是受雇于全职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图3-3我校届与届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对比图

调查结果显示,届毕业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为48%,高于届45%的比例。

图3-4我校届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分析图

同时,对届毕业生职业不符合期待的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不符合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规划是造成职业期待不吻合最主要的原因,比例达63%。

工资待遇

工资待遇是衡量我校就业工作质量最直观的指标。我校届毕业生第一年月薪和前两年相比,整体有所提高。

从表3-1可以看出,我校届毕业生第一年的月薪中,82.22%的学生高于元,这部分群体的数量与届、届毕业生相比有较为明显的上升,但元以上的群体数量有所下降,这和经济的景气度、外地生源的增加有较大的关系。

表3-1我校最近三届毕业生第一年月薪分布情况

第一年月薪分布情况

届毕业生

届毕业生

届毕业生

元以下

1.78%

1.76%

0.84%

-元

16.00%

20.14%

23.21%

-元

50.94%

42.46%

41.46%

元以上

31.28%

35.64%

34.49%

用人单位评价

我校届毕业生传承了我校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对部分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得到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为:

(1)道德品质好,作风朴实,内敛;

(2)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很强的专业功底;

(3)工作肯吃苦、上手快,岗位适应性强,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

(4)踏实肯干,有很强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

(5)专业技能强,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将工作做深做精的能力强;

(6)学生诚信度高,工作能全身心投入,稳定,能与企业同发展;

(7)人文素养高,抗压力强,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强;

(8)综合素质高,是企业的中流砥柱。

就业发展趋势判断

(一)整体形势严峻,就业重心下移

全球经济不景气和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使得整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近年来,大量海外留学、工作人员回流,从而使高层次就业竞争加剧,出现重心下移;同时,由于高层次用工岗位需求量的减少、外资企业就业环境的不稳定,使原本就业预期较高的大学应届毕业生纷纷降低要求,以往只奔着外企、名企去的高校毕业生,逐渐把目光聚焦到了中资企业;另外,一些被企业裁员的高学历、具备工作经验人士的再次就业也将挤占部分新增岗位。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我们的毕业生在市场需求减少的情况下,还要面对重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二)国有五大商业银行基础岗位需求数量下降,新兴金融业态人才需求数量逐年上升

作为我校的核心就业资源,国有五大商业银行一直是我校毕业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但近几年来,国有五大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人才需求数量随之下降。

一方面,由于市场的饱和与成本的上升,银行新物理网点的开设逐年减少,新岗位数量增速有限;另一方面,银行要将大量合同制员工转为正式员工,需承担的人工费用负担加重,只能减少招聘数量;另外,银行部分基础岗位招聘门槛逐年提高,有些原本面向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岗位,录用范围转而直接面向重点高校本科毕业生甚至是硕士毕业生。

与此同时,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新兴金融业态人才需求量在快速增长,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行业性鲜明的新建本科院校,我们需要结合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逐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行业需要的毕业生。

(三)毕业生择业观念逐渐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和人才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

90后大学毕业生更倾向去金融、地产、电力、通信、电子、交通、石油石化等热门行业,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由于其稳定性及良好的待遇将受到90后毕业生更多







































北京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在哪里做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zz/1574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