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特

瓦罕走廊地缘

发布时间:2021/3/28 18:58:09   点击数: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dbfzl/140109/4324214.html

瓦罕走廊是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段之间的一个山谷,走廊呈东西向的狭长地带,沟通着阿富汗和我国,历史上曾一度大部分为中国领土,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明与中亚和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战略位置非常主要。

一、瓦罕走廊概况

1、走廊位置

瓦罕走廊位于阿富汗东北部,东西走向,北依帕米尔高原南缘(与塔吉克斯坦相邻),南傍兴都库什山脉最险峻高耸的东段(与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相接),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及其支流帕米尔河,东接中国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河谷内瓦罕河由东向西流公里后,九十度转弯向北流去,被称为喷赤河。

2、走廊长度

整个走廊东西长约公里,其中我国境内由塔什库尔干的公主堡到中阿边界是公里,其余公里在阿富汗境内。南北最窄处仅15公里,最宽处约75公里。中阿两国在狭长的瓦罕走廊东端相毗邻,边界线只有92公里。

3、高寒气候

瓦罕走廊平均海拔0米以上,其东、南两面地势较高,西、北部地势较低。瓦罕走廊属于高寒山区,每年除6、7、8三个月外,均为大雪封山期。中阿接壤的边境地区基本上是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地势复杂,气候恶劣,不适宜人类生存。8月的瓦罕河谷才渐渐有些春意。

4、民族情况

瓦罕河谷主要居民是瓦罕人,人数大约是10万,在塔吉克被誉为帕米尔塔吉克人,但实际上他们的语言、文化和信仰都跟塔吉克族有不同,主要信奉什叶派,精神领袖是阿迦汗。

二、瓦罕走廊历史

1、自古属我国

瓦罕走廊历史上曾是欧亚大陆地区的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公元年,东晋僧人法显从长安沿古丝绸之路西行求佛,归来后著有《佛国记》。法显在书中描述经过葱岭的路程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

公元年,唐朝高僧玄奘启程赴天竺(古印度)那烂陀寺,途中经过瓦罕走廊,并于公元年返回长安,将其所见所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公元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轻骑通过瓦罕走廊灭小勃律国,重新打通丝绸之路。

清朝政府在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木叛乱后,统一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巩固了帕米尔在中国版图中的法律地位。清朝政府长期在帕米尔地区设官、驻军镇守,并一直对帕米尔地区行使有效管辖。

2、英俄大博弈

英俄两帝国在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称的亚欧大陆腹地——中亚和阿富汗展开了近百年的“大博弈”。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将阿富汗地区喻为世界文明接触的两个“交通环岛区”之一;地理学家则将其视为印度、俄国和中国三个大国交汇处的地缘关键点;在扩张者眼里,它则是侵入富庶南亚的必经通道,是“印度的锁钥”。

年,俄国军队在阿拉斯河击败了英国支持的波斯军队,逼迫波斯恺加王朝签署《古里斯坦条约》,声明放弃对格鲁吉亚、达吉斯坦、明格里等的主权要求。~年,另一次俄波战争又带来了影响深远的《土库曼恰依和约》,波斯王国被迫将阿拉斯河以北的全部领土(包括东格鲁吉亚、东亚美尼亚和北阿塞拜疆)割让给俄国,拉开了俄国南侵序幕。海陆强国之间的对抗,开始在里海和波斯湾之间的整个中亚全面展开。

为了抢得先进,英国于年立即发动第一次阿富汗战争,年阿富汗人奋起反抗,年英军狼狈撤出阿富汗,撤出喀布尔的1.6万名英国军民中仅1人获救。第一次英阿战争的结束中断了英国在中亚的扩张企图,尽管英印军先后占领了信德和旁遮普。

现在,轮到俄国人出招了: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之后,俄国不断唆使波斯新王纳赛尔丁向东进攻,以缓解俄军在黑海面临的压力。年秋,波斯再度出兵赫拉特,12月10日,英军波斯湾分舰队占领了波斯的布什尔港;次年3月,一支陆战队在霍拉姆沙赫尔登陆。经过法国斡旋,两国最终达成协议:英军撤出波斯,波斯军队撤出赫拉特,并放弃对阿富汗一切领土的宗主权要求。历史名城赫拉特由此重新被纳入阿富汗的版图。

但俄国人并不会就此罢休;相反,他们要以在中亚的领土扩张来弥补在克里米亚的失利。~年,俄军先后出兵浩罕和布哈拉,逼迫这两个汗国承认俄国的宗主权。年,希瓦也被一支远征军攻下。年后,俄军借镇压浩罕国民众起义为名,正式吞并了这个中亚小国。就这样,短短10年间,在西起高加索、东至新疆的中亚腹地边缘,俄国已经建立了一道完整的防御屏障。年,纳赛尔丁统治下的波斯也与俄国签署《阿哈尔条约》,宣布永远放弃对阿姆河以东地区的主权。围绕英属印度和作为英国保护国的阿富汗,俄国人正在建立一个包围圈。

英国不甘落后,再次发兵阿富汗。年,即俄土战争落幕的同一年,危机再度在阿富汗爆发,派出三路大军入侵阿富汗,引发了第二次英阿战争。俄方却以“严冬季节不宜出兵”为由拒绝援助阿富汗,阿富汗被迫于年5月26日签署丧权辱国的《甘大麦条约》,将阿富汗的外交权让渡予伦敦,同意英国在喀布尔和其他地区建立常驻机构,并把包括开伯尔山口在内的紧邻印度的地区割让给英国。作为回报,英国承诺保护阿富汗不受俄国和波斯的入侵,每年还给王室6万英镑的年金。至此阿富汗沦为英国保护国。

俄国继续南下,俄国在吞并土库曼之后,年3月31日,俄国军队在土库曼名城梅尔夫和赫拉特之间的偏远绿洲潘迪袭击了当地的阿富汗守军,打死人,制造著名的潘迪危机,直逼阿富汗西部重镇赫拉特。年,俄阿两国签署勘界条约草案,俄国正式取得潘迪绿洲。

为了进一步逼近英属印度,俄罗斯改从帕米尔地区入手,妄图直插克什米尔。年,俄罗斯帝国逼迫清政府签署《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从乌孜别里山口起,俄国界线转向西南,中国界线一直往南。中间形成一块顶角为45度的三角形地区包括瓦罕走廊,为“待议区”。但是,沙俄仍不满足,不久就撕毁了《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年,沙俄出兵帕米尔,践踏“俄国界线转向西南”的规定,侵入“待议区”。年,进一步扩大侵略,又破坏了“中国界线一直往南”的规定,武装侵占了这条界线以东萨雷阔勒岭以西的我国领土。至此,沙俄已侵占我萨雷阔勒岭以西2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年3月11日,英国和俄国通过换文形式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通过这一协议,两国瓜分了属于中国领土的帕米尔。该协议规定,“英国和俄国在维多利亚湖(佐尔-库耳湖)以东的势力范围将以下列一线为界,该线从湖东端附近的一点起,沿上述纬线以南的同一山脊而行,当该线到达纬线以后,便沿该山脉的横向山岭下降,直至阿克苏河畔的克孜尔.拉巴特,如果该地位于上述纬线以南,则从这里再向东延伸与中国边界相接。如果查明克孜尔.拉巴特的位置是在维多利亚湖的纬线以北,则该线应划在阿克苏河畔位于该纬线以南的最合适地点,然后再按上述方向延伸”。这条界限——沿着喷赤河(阿姆河上游)及其支流帕米尔河,现在是阿富汗与塔吉克斯坦的东段边界。

该协定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把瓦罕走廊划在俄罗斯帝国之外,使之成为俄罗斯帝国与英属印度之间的缓冲区。

英俄两国瓜分帕米尔也是选择好时机的,当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前夕,日本进步步进逼,清政府已无力西顾,除了抗议和交涉并无更有力行动。

当时的阿富汗国王一点也不想要瓦罕走廊,国内的冲突已经够让他操心的了,为了让阿富汗国王甘心收下瓦罕走廊,英国只好赠送给阿富汗国王万卢比。就这样,阿富汗包括瓦罕走廊,成为英俄之间的缓冲国。

3、终归阿富汗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与阿富汗自年6月17日至8月1日,中阿两国边界谈判代表团就正式划定两国边界问题进行谈判。关于中阿边界,我国政府当时考虑到,中国和阿富汗都是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国家,阿富汗是一个小国,与中国和平相处,因此,中国决定可以不考虑历史上的边界线走向和位置,以双方当时的实际管辖为基础进行划界。同时,我国政府明确声明,这一实践不构成先例,不涉及中苏边界问题。由于中国对阿富汗采取了友好的态度,双方谈判进展非常顺利,通过协商就两国边界线的走向和位置取得一致的认识,并于年8月1日就边界条约草案达成一致。

年11月23日,中阿两国在北京正式签订《中阿边界条约》,从法律上确认两国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等原则和万隆会议十项原则,本着友好合作和互相谅解的精神,正式划定了两国之间在帕米尔地区的边界,同时宣布条约同日生效。此后,经实地勘界立标后,中阿两国于年3月24日签订《中阿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予以确认。

经双方勘界立标确定的中阿边界线,自南端点塔什科老干河、瓦罕河和洪札河三水系之间的分水岭相交处高程为米山峰起,沿以中国境内的塔什科老干河的支流卡拉秋库尔河和阿富汗境内的瓦罕河的上游瓦合知尔河和阿克苏河的上游诸支流之间的穆斯塔格山脉分水岭而行,经过一系列达板(山口),至克克拉去考勒峰止(波万洛什维科夫斯基峰),全长92.45公里。《中阿边界议定书》将中阿边界全线共分为5段并对其走向作出了叙述,中阿边界自划定后无争议

4、苏联暂吞并

年下半年,苏军开进瓦罕走廊地区。从此,瓦罕走廊实际上被苏联吞并,居住那里的吉尔吉斯人被苏联驱赶出去。苏联在瓦罕走廊地区大兴土木,加宽了从苏联穿过卡拉潘贾山口通往瓦罕的公路,重新铺设了路面,沿途安装了先进的通信联络系统,并在高原上建造直升机停机坪,在深山中修建军火库。苏联还通过布设地雷和设置边防巡逻队的方法,封锁了阿富汗通往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各个山口,实现了对瓦罕的实际控制。从此,这里成为苏联遏制巴基斯坦的前哨。

年6月16日,阿富汗与苏联在喀布尔签订了《关于从佐尔湖西岸到波洛瓦-什维伊科夫斯基地段边界走向的条约》,正式将瓦罕地区划给苏联。瓦罕划入苏联后,苏联边界向南推进,直接与巴基斯坦接壤,我国也暂时失去了一个领土接壤的邻国。直到8年后,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瓦罕走廊才重新归还阿富汗。

5、我国瓦罕走廊段情况

如今的瓦罕走廊驻守着明铁盖边防7连、托克满苏边防8连、克克吐鲁克(科克吐鲁克)边防9连。克克吐鲁克是瓦罕走廊里走得最远的一个边防连,距离中阿边境只有21公里。“克克吐鲁克”在塔吉克语中的意思是“充满绿色的走廊”,边防连门前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鸡鸣三国”四个字。这是由于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的边境在这里交汇,所以用“一只公鸡打鸣,三个国家能听见”来形容这里地势位置。

免责声明:图文资料整理自中华海权的博客,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wh/1983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