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拉巴特 >> 拉巴特文化 >> 书单人文科学译丛已更新
穿花寻路,浩气展虹
文
芍药汪汪
《消失的美学》
作者:[法]保罗?维利里奥
译者:杨凯麟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年5月
分类:哲学
作者介绍
保罗?维利里奥作为艺术批评家、城市规划者、和平策略家,可以说是当代最激进坦率的“后现代解密者”。维利里奥的哲学核心是科技、速度、城市、虚拟、事件、意外、失序等概念群。
内容介绍
在这部写于年代的美学随笔中,保罗?维利里奥重点研究了感知逻辑的本质和生成。他引入“失神癖”这一核心术语,描述生活在速度社会中人的主观感受。生活在高速景观化的社会,为了不掉入“记忆补蝇器”——资讯——的陷阱,“消失”是维利里奥为我们重建心理平衡开出的良法。
《有限性之后》
作者:[法]甘丹·梅亚苏
译者:吴燕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年3月
分类:哲学
作者介绍
甘丹·梅亚苏(QuentinMeillassoux,—),法国人,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是备受瞩目的当代哲学的希望之星。年以来,他先后出版了《有限性之后:论偶然性的必然性》、《数字与塞壬》、《形而上学和科学外世界的虚构》、《没有将来的时间》和《迭代、反复、重复:无用的符号的思辨分析》等著述,广受好评,也颇受争议。
内容介绍
本书对从康德以来的批判哲学进行溯源式的再思考和批评,证明唯一绝对必然的就是自然法则的偶然性。本书让思考的对象从局部的关联转变为绝对之物,将其放置在与人世经验完全不同的关系中,进而化解传统哲学中“经验”与“超越”的区隔。
《中国思想史》
作者:[法]程艾蓝
译者:冬一戎恒颖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年3月
分类:汉学/思想史
作者介绍
程艾蓝(AnneCheng),年生于巴黎的中国家庭,入巴黎高师(ENS-Ulm)后致力于汉学研究。现为法兰西公学院(CollègedeFrance)中国思想史教席教授,曾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法国东方语言文化研究院(INALCO)等机构从事中国思想史方面的研究和教学。译著《论语》堪称欧洲汉学界权威译本。主持编撰多部作品,如《当代中国思想》、法汉对照“汉文书库”系列丛书等。
内容介绍
本书是法国知名学者程艾蓝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著作。曾获年西方汉学最高奖儒莲奖。此书源于作者的大学讲课草纲,以既历史又主题的方法来叙述一个长达数千年的精神历程。其中重点凸现了复杂整体中几个惊人的时刻,可与钱穆、葛兆光等人的《中国思想史》互为补充。西方对中国思想传统的介绍往往集中于某个局部,或过于片面。
作者程艾蓝凭借其法、中双重身份的先天优势,从中、西方双重视角审视中国思想,梳理了从商朝到五四运动间中国思想的演变。她既不依照预先确定的史学范式,也不试图论证某一特定的论题,而是用中国思想家自己的语言忠实呈现他们想说的话,再借汉学学者的阐释进行解读。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不仅为西方读者打开了了解中国思想的大门,也向中国读者提供了一次反观本国的机会。
《福柯——其思其人》
作者:[法]保罗·韦纳
译者:赵文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年2月
分类:哲学
作者介绍
保罗?韦纳(PaulVeyne,—),巴黎高师毕业,法兰西公学院荣誉教授,法国当代最出色的希腊—罗马史研究专家之一。主要著作有《古希腊人是否相信他们的神话》、《古罗马的性与权力》、《我们如何书写历史》等,并主编《私人生活史》第一卷《从罗马到拜占庭》。
内容介绍
福柯与韦纳,一位哲学家,一位历史学家,他们都是思想界的翘楚,都在各自的工作中创造了“范式性”的范畴,他们两人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相伴而行、共同战斗。在这部篇幅不大的书中,韦纳为他的这位友人勾勒出了一幅生动鲜活的肖像,并尝试着标从他的这位友人的理论战场里那些重要的“场所”,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出“福柯并不是你们所想的那样”。
《德勒兹概念》
作者:[澳]保罗·帕顿
译者:尹晶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年1月
分类:哲学
作者介绍
保罗·帕顿(PaulPatton),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历史哲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上公认的德勒兹研究专家;其研究兴趣为康德以来的现代欧洲哲学,尤其是尼采和20世纪后期的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柯和德勒兹;发表的专著有《德勒兹:批评读本》()、《德勒兹与政治》()、《德勒兹概念:哲学、殖民、政治》(),(合)编著有《政治理论与原住民的权利》()、《雅克·德里达:进行解构——悉尼研讨会》()、《德勒兹与后殖民》()、《德勒兹与德里达之间》()、《中间空间的诗学》()。
内容介绍
帕顿的著作是对德勒兹研究和当代哲学与人文科学中的讨论做出的重要的、具有创新性的贡献。他的论点令人信服,引发了讨论:它们开启了这样一种方法,对德勒兹进行新的、严肃的阅读,让他与政治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传统进行对话。他用事件概念理解殖民历史,这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例子,说明哲学的政治功能为何或者可以为何。
——鲍拉·马拉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瓦格纳五讲》
作者:[法]阿兰·巴迪欧
译者:艾士薇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年11月
分类:哲学
作者介绍
阿兰·巴迪欧(-),法国哲学家,被誉为黑格尔以来最具思辨性的思想家,自卢克莱修以来最具唯物主义精神的哲学家,也是目前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激进知识分子。其代表作有《柏拉图的理想国》《存在与事件》《世纪》《第一哲学宣言》《第二哲学宣言》等。
内容介绍
《瓦格纳五讲》是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参加一场关于哲学与音乐关系研讨会的讲稿,并最终汇聚成一部出色的思想文化著作。全书以瓦格纳的音乐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当代哲学和瓦格纳问题以及菲利普·拉库·拉巴特的立场;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作为哲学问题的瓦格纳;瓦格纳事件的重开辩论;帕西法尔的迷宫等。探讨了作为特例的阿多诺与普遍意义上的当代哲学,以及普遍意义上的音乐与作为特例的瓦格纳的关系,是一部关于音乐与哲学的心灵之作。
《噪音》
作者:[法]贾克·阿达利
译者:宋素凤翁桂堂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年9月
分类:哲学
作者介绍
贾克·阿达利(JacquesAttali)是法国著名的政治和经济学学者、政论家,曾被评为世界位最顶尖的思想家之一,长期担任密特朗总统的特别顾问,并于年创建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并担任首任行长;年被萨科齐总统邀请并组建解放经济增长委员会并出任主席。作为当代法国文坛与政治界的怪才,他著作颇丰,研究范围广及数理经济、当代文化、新社会关系、安乐死、音乐等,尤以音乐政治经济学方面的作品最具历史文化参考意义,受到欧美知识界极大重视。
内容介绍
我们要如何走,才能穿透深幽的噪音之林找到历史呈现的真相?我们如何才能了解到经济如何造就音乐,而音乐又预示着什么经济?音乐深印在噪音与沉寂之间,以及它所揭示的社会符码的空间里。音乐的每个符号都根植于它所属的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科技中,同时也制造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科技。如果依照经济与政治关系的承继,来观照音乐符码的发展,是似是而非的,那是因为时间穿越音乐,而音乐又赋予时间意义。我们要建构的更像是一张地图,一种社会与其音乐间互相干涉与依存的架构。本书试图找出音乐家与生产、交换与欲望的世界之间的关系;实用价值逐渐沉落为交换、再现沦为重复的过程;以及现今音乐里,对一个可能的新的政治与文化秩序的宣示。
《贝拉·塔尔:之后的时间》
作者:[法]雅克·朗西埃
译者:尉光吉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年8月
分类:哲学/电影
作者介绍
雅克·朗西埃(JacquesRancière,-),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现为巴黎第八大学哲学荣誉教授,著有《电影的寓言》《电影的间距》《美感论》等。
内容介绍
从《秋天年鉴》()到《都灵之马》(),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的影片记录了社会希望的破灭。通过回顾匈牙利著名导演贝拉?塔尔迄今拍摄的所有重要影片,法国哲学家雅克?朗西埃探讨了这位欧洲电影大师作品中的时间概念。“之后的时间”不是那些不再相信任何东西的人的忧郁而均质的时间。“之后的时间”意味着人们对历史及其成败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wh/19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