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拉巴特 >> 拉巴特旅游 >> 行走上海大宁街道试点汇报方案详情及优
本篇主要介绍的是社区空间微更新大宁街道的两个试点:宁和小区和上工新村。
在讲这两个试点前,小编还是先跟大家介绍一下,优选方案是如何评选出来的。经过一个月的设计,方案评审会从上周已经陆续开始,方案评审团队由相关行业专家、区县规土局、街道领导、居委会、居民代表、公益组织组成。方案汇报会的会议流程:先由每家设计团队分别汇报设计理念和改造方案,设计团队退场后,评审团队对方案进行评价。随后进行投票,根据每个试点不同基本保持7票左右,街道1票、区规土局1票,居委会1票、专家1票、公益组织1票、居民代表2票。居民代表内部协商共同选出喜欢的方案,可以选2个方案,也可以把2票都投给1个方案。最后统计票数,最多者为优胜方。大宁街道试点方案汇报会现场照片:注:如遇设计方案与居民需求,街道发展规划差异较大,且提交方案少于两家的试点,促进中心将进一步与试点工作小组沟通协调,从报名其他试点的设计师团队或个人中寻找有经验和有意向的设计师再次参与试点的设计。宁和小区有7家团队/个人、上工新村有2家团队提交了方案。1宁和小区位于大宁路弄,中央绿地面积广阔,但设施的布局并不贴合居民的使用需求,希望结合居民活动需求设置人性化的休憩设施,为不同活动提供灵活场地。另外居民对植物、弄的空地等也提出了改造意愿。宁和小区汇报方案:一、AgnesSoh团队以“尽享乐活,低碳生活”为设计理念,针对小区公共空间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社区农田、社区跑道、中心广场改造、大宁小区弄户外客厅、小区主入口做出设计和调整。中心广场改造一部分为针对老年人活动使用的空间,强调空间的安静和舒适;另一部分则针对未成年人的使用,同时包括满足宠物散步的需求,强调多样性的活动空间的同时着重安全感的保障。在现有跑道的基础上,规划了一个一公里左右的小区跑步道,提出社区农田的概念,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共同管理,推动社区自治。大宁小区弄户外客厅我们利用玻璃顶棚结合建筑物的层高和墙体中凹特质,打造出一个半户外的会客厅形象。小区主入口利用现有的墙体增加艺术氛围,停车位移到另一侧,配以爬藤植物的绿植构筑物,增加太阳能砖。评审团队意见:1.本方案非常人性化,有很多鲜活的元素。优点在于景观的改造中以“参与性”为主,广场的改造考虑了安全性,也强调了改造过程中材料的回用。2.方案分析较为详细,设计创意也富有激情灵感,但编织柱子、弧形活动场所、农田菜园等实施性有所欠缺,设计针对问题寻解,地域适用性、整体简洁性均不足。二、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陆曦团队规划在现状基础上对小区公共空间进行优化提升,形成“一核心四节点”的规划结构。西入口慢跑道缩小花坛面积后设计一条连续的、周长约米的塑胶慢跑道,并在中央新增两处运动场地。南花园在现状基础上增设1处标准羽毛球场和2处多功能活动场地,并将游路打开形成多处开敞的活动场地,并增设一些座椅和健身设施,使南花园成为宁和小区又一处健身运动活动中心。现状弄用地狭窄,规划结合北侧现状围墙设置墙面绿化,利用入口处日照充足的空间,将入口处改造成为宁和交流花园,为居民提供园艺展示和交流空间;现状的两处花坛和廊架均予以保留并优化植物配置。规划建议将幼儿园北侧道路进行微更新,利用街道微景观等手段,将其打造成为宁和社区的社区文化长廊。宁和中心绿地规划根据居民活动特征将中心绿地的活动空间进行梳理、改造和提升,形成一大一小两处活动空间。北侧为儿童集中活动空间,南侧为中老年人集中活动空间。此外,规划还对小区的道路交通、绿化种植、公共设施、景观小品等提出了梳理和设想。评审团队意见:1.较全面,实用性强,可深化。2.布局合理、痛点清晰、立意明确。居民需求被充分体现在功能布局里,消除了消极空间。社区自治组织、群团组织有空间参与日常社区公共生活。3.整体方案充分考虑了居民的需求,充分利用了现有场地及立面,做了较为深入的设计,对小区环境的提升有深入的考虑,方案在创新性、应用性等方面协调程度较高。三、宋一楠团队:关于宁和小区内涝治理的设想设想一:涝期应急措施,水上浮桥在洪涝期居民出行中的利用设想二:远期内涝治理,Aquaponic+海绵城市理念在宁和小区的利用。评审团队意见:1.该方案以宁和小区内涝的需求解决出发,比较完整地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但,浮桥方案解决内涝时,出行存在安全隐患,同时非使用期的存放矛盾突出;海绵技术应用中,未考虑竖向设计,从而也就缺乏对可行性的分析。最重要的是该方案中未考虑宁和小区居民更多的日常生活的需求。2.方案中利用海绵城市原理对小区绿化和铺地设施等改造的设计有借鉴意义。四、熊子超、郑露荞:彩虹廊通过彩色钢板的剖面弯折的不同形态,满足不同场景中的功能要求,即为管理机构提供议事场所,平时又可作为居民的休息交流场所,多彩的设计增强居民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评审团队意见:1.彩虹廊的创意简单、可行性强,且成本也较低。建议处于现居民更多私密空间的考虑,可以部分分开设置,部分单独设置。2.彩虹廊节点设计较有创意,但感觉实际效果一是现状环境不协调,二是身处其中的感觉可能比较封闭和压抑。五、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田婷仪:宁和小区公共艺术计划进行公共艺术策划,每年举办社区少儿绘画比赛,选出优秀作品,由艺术家和参赛的孩子们一起绘制到遮阳亭的顶部和柱子上,增加邻里沟通,挖掘社区活力。使公共艺术成为社区文化传承的载体和社会活力的催化剂。评审团队意见:1.用儿童艺术作品装饰公共空间是可及的方案。儿童的参与意味着全家的动员,对于建立社区和睦关系具有促进。作品的叠迭、艺术教育是可以基于该设想推动、丰富的领域。2.该方案为小区的特定对象孩子提供了丰富的以美术为基底的业余活动,建议居委会可以纳入今后的社区活动中。六、建筑师团队——袁涛、侯付民:设计方案设计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满足不同年龄需求的、提供便捷社区服务功能的设施——“云点”的装置。它作为社区一个小服务点,可以包容多种功能应用:作为可折叠的休息交流区、信息媒体公告墙和娱乐休闲活动区服务中老年使用者;作为足球手球活动区、篮球活动区和飞镖壁球活动区服务青少年使用者;作为爬行空间、攀岩空间、躲避空间、寓教于乐功能服务儿童使用者。评审团队意见:1.“互联网+组织功能空间道具”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儿童、老年人、中年人都可以在4m*3m的三角体实现互联网的服务。O2O服务进入社区是目前互联网服务痛点。旧衣回收、汽车保养、便捷按摩是可以通云点对接,此外云点本身具有的服务功能互动是吸引人气的能力。2.方案设计了社区生活中的一个工具,想法很好,但对于宁和小区来说,实用性及功能性都有待进一步研讨。3.云点的功能作用有创意且思路清晰,可纳入总体方案。2上工新村位于共和新路弄,属上大教师新村。该小区住宅间距紧凑,停车紧张,绿化众多而杂乱,很多花坛中存在闲置的小空间。居民提出小区西北处入口前小广场需要合理规划利用,小区内部宅间绿地和通道优化,适当补充停车位。上工新村汇报方案:一、AgnesSoh团队设计策略:激活-串联-塑造优先利用社区内现有的中心空间,通过景观调整将其改造为社交优先的核聚空间,激活社区人气。利用建筑间富裕的绿地,改造可让人安全行走的绿轴,同时串联户外核心空间和多功能区,将整个社区活动盘活通过社区对外门户的改造,结合内部舒适美观的环境,塑造小区乐龄生活的新形象。1.激活——乐龄核心会客厅在现有晾衣架设施和车道之间摆放可移动花钵增强小广场的安全性。地面硬质铺装添加艺术涂鸦。将该地块改造成小区的会客厅。2.连接——行人优先打造一个人车分离的空间。另外在原有宅间绿带空间提炼出一个个小型的聚集场所,通过东西向的履带将他们一一串联,打破原有的平淡重复。3.塑造——庭院空间引入自持农业概念,让居民负责认养,物业协同管理,增强归属感。户外改造的廊架创造休憩纳凉之所,进一步拉近邻里关系。人行入口前广场车行主入口打造鲜明的个性,强调其作为小区主入口的形象:增设安全岗亭、增加可移动树钵、增加地面喷涂。评审团队意见:1.“激活-连接-塑造”规划空间功能与居民一天挂钩,切合中老年人口社区的实际情况,满足了公共空间里中老年人的社交需要。社区中中老年人居多,安全、便捷、温和是需要优先考虑。2.该方案最大的特点是简单、经济,同时也具有实用性。设计师强调了使用,但应结合居民的身份,结合度相对弱。3.有一定创意,但对狭小公共空间充分利用方面放不开太多,总体地面铺装、花坛、树衣等设计过于花哨,不利于整理效果的提升。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所团队:更新“Z”计划设计理念:多彩上工,共享纽带通过交通梳理,将“Z”型线性空间设置为步行空间,地面铺装以彩虹为元素,结合场地设计,贯穿社区空间,连通活动节点,形成承载各项活动的彩虹步行带。节点一:墙边活动站设置彩虹亭,通过空间的组合变化可满足多种功能需求,成为邻里沟通融合的交流场所。节点二:护旗广场——继承崇高爱国情怀上工新村独特的爱国护旗文化,需要发扬和传承。我们打开围墙的空间限制,利用向心的彩虹限定了以国旗为中心的广场空间,并设计了升旗活动互动设施。节点三:上工文化盒——延续校园情感归属通过东北角的广场和水泵房的改造设计,设置展示景墙,创造师生联谊空间。评审团队意见:1.方案从居民自身的特点及需求出发,解决居民的使用需求的同时,将其原社会身份放大,即让这些退休教师能在精神与实际需求结合,并且也适当引入了生态的理念。2.方案较为系统,对于狭小空间的利用采用较多针对的方法,水泵房改造、阳光广场的设计较为精致,但彩虹铺地和护旗广场过于丰富花哨。3.对现状了解深入,方案有创意、简洁,增加了多处公共开敞的广场,对水泵房的消极空间的改造可提升地区的品质,但水泵房改造的可操作性需进一步论证,对在其他小区开门、上大开门的可行性需进一步研究。两个小区的优选方案:宁和小区: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陆曦团队方案推荐理由:本方案深入了解各类人群的需求并予以充分考虑,全面综合考量了整个社区的更新设计,比较契合实际情况,对小区环境的提升有深入的考虑,方案在创新性、应用性等方面协调程度较高,具可操作性。上工新村: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所团队方案
AgnesSoh团队方案
推荐理由:同济的方案比较系统全面,充分考虑了居民的自身特点和需求,对狭小空间的利用采用较多针对性的方法,有文化元素,颜色鲜明,增加积极性。而AgnesSoh团队的方案对进口处的改造、弄19号宿舍楼门前改造、弄凉亭改造都很有想法,简单经济,有实用性。建议可结合两个方案继续深化。
其他试点将近期持续推出,后续工作安排如下:
·“优胜方案深化设计协调会”
·“深化方案沟通会”
·各试点实施方案成果提交·街道落实施工,设计师跟进确保设计理念落地
再次感谢所有参与的设计师、艺术家,以及评审团的相关行业专家、区县规土局、街道领导、居委会、居民代表、公益组织,感谢大家为社区空间微更新的付出。
有趣的城市公共空间,有意思的微空间改造,挑逗你神经的公共艺术。投稿:shus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