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拉巴特 >> 拉巴特交通 >> 中国VS全球骨科产业,初露峥嵘
人类对抗骨骼疾病很早就被证实。
公元前年,一位埃及医生的墓中发现了最早应用拐杖的雕刻。据记载,当时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王子,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右下肢萎缩、短以及马蹄畸形。
公元前年,西方医学奠基人,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著作《希波克拉底全集》中有40%的篇幅介绍描述肌肉骨骼系统,其中对骨折与脱臼的治疗、夹板与包扎的应用以及畸形足、先天性髋脱位都有很好的描述。
直到中世纪,西方骨科一直包含在外科范围里。可以说没有外科解剖的医学成就,就没有骨科的发展。包括PaulusAegineta,RogerofSalerno等中世纪外科医生和教师,对人类骨科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有趣的是,16世纪解剖学飞速发展,是源于当时人们对于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这些艺术家的崇拜和喜爱。
▲达芬奇手稿
西医真正的骨科始于年前。
18世纪对于骨科来说非常重要。不但出版了骨科的书,还建立医院。
年英国解剖学家、外科医生HenryGray出版了第一版解剖学《图说及外科解剖学》。
此后年,被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西医学堂作为教材使用。自此,西方外科骨科开始融入中国。
骨科是全球医械市场排名第四的细分领域。预计年市场规模将约七百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4.4%。
骨科产品主要分为:
创伤类,是最普遍、最基础的。主要包括骨钉、外固定架等。
脊柱类,又可分为外力伤害和退行性病变,包括脊柱内固定、颈前钢板等。
关节类,主要围绕人类软组织和韧带组成的结缔组织,髋关节和膝关节为主。
其他类,包括足踝产品,运动医学等。
因为准入壁垒高及法规严格,在全球骨科市场,强生、捷迈邦美、史赛克、美敦力和施乐辉这前五大企业约占据约56%的市场规模。
而随着新科技,新材料以及机器人产业的不断发展,未来骨科产业发展将充满更多变数。
相较于其他医疗领域,骨科在中国由于第一代海外留学者的带动,起步较早。相应的,中国骨科产业起步,外资企业进入也更早。
01起源
—,中国骨科临床的启蒙时期。
20世纪初,首批出国深造的医学生相继学成回国,他们将西方的骨科医疗技术引入国内,西医临床骨科雏形在中国逐渐形成。
年,医院外科学系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西医骨科专业组,开展骨折治疗、畸形矫正、关节成形等手术,它的成立标志着骨科在中国开始成为外科中的独立分科。
年,牛惠生(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在上海建立医院:医院。
年,孟继懋(美国芝加哥拉什医学院归国)任医院第一任骨科主任;他首创了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孟氏截骨术(年)和孟氏肩关节融合术(年);
年,中华医学会总会在上海成立了骨科小组,这个小组是我国骨科学分会的雏形;
年,方先之(美国波士顿大学归国),在天津建立医院——医院;他首创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疗法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被人誉为骨圣;
在国际舞台,当时医疗水平最发达的英国成为了现代骨科产业的起源。
年,ThomasJamesSmith在英国Hull成立了一个药店,主营伤口辅料;
年,公司获得了生产和销售Elastoplast系列绷带的许可,就是此后的施乐辉公司;
距离英国六千公里的美国有个地方叫华沙,是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小镇,因19世纪30年代大量波兰人聚集而得名,而更是以全球外科企业的发源地而闻名。现今全球TOP5的骨科企业有两家创始于华沙。
年,DePuy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家骨科制造企业,因为在印第安纳州华沙市设立,让华沙成为了“世界骨科发源地”(九十年代被强生收购);
年,J.O.Zimmer在印第安纳州华沙市成立捷迈(Zimmer)公司(此前他是DePuy公司的销售员),(年跟Biomet合并);
年,施乐辉在伦敦证交所挂牌上市,首先开始了二级市场融资;
年,HomerStryker(密歇根州的一个医生),成立了史赛克公司的前身,一个医疗床、骨科矫形公司(正式更名为史赛克);
02发展
—,中国骨科临床的发展时期。
20世纪40年代后期,从欧美深造归国的第二代骨科前辈如陈景云、王桂生、过邦辅、范国声、何天骐、周润综、冯传汉、吕式瑗等遍布全国各地,使西医骨科专业在中国逐渐普及。
这个时期,骨科在中国各大医学院成为独立的一门专科;
20世纪60年代前后,中国在骨关节结核的手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及断肢(指)再植等方面技术跟国际接轨,创伤急救、抗休克、抗感染及创面处理等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
年,孟继医院首任院长,创建了中国规模最大、专业最全的创伤骨科。
北京、上海等地相继成立了骨科研究所,医院普遍建立了骨科病房。
同在这个时期,目前全球骨科领域第一梯队公司纷纷开始崭露头角。
年,WrightMedicalGroupInc成立于美国田纳西州(微创收购其关节业务);
年,医生JohnCharnley首次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用于关节置换,被称为现代髋关节之父;他使用的水泥是由CMWLaboratoriesLimited(Depuy)生产,被称为CMW骨水泥;
DePuy是全髋置换手术概念的领导者,由现代髋关节之父JohnCharnley开发出的骨水泥型Charnley髋关节假体,经过40余年来的临床实践,最终被认定为髋关节假体的金标准。
年,Synthes最初由瑞士骨科创伤领域行业标准协会创立(年被强生收购成为全球第一大骨科公司DePuySynthes);
年,美敦力将重点转移到手术假体等产品;
—,中国骨科临床的艰苦时期。
虽然这个历史阶段比较特殊,但是广大的骨科医务工作者仍坚持临床工作和相应的研究工作。并且非常重要的开始了人工关节、脊椎植入物的仿制研制。
年,中国开始人工关节的仿制研制,医院骨科王琰、陈中伟等医生为治疗一位膝关节肿瘤患者,与上海手术器械六厂合作,定制了膝关节假体;
年,北京钢铁研究医院骨科郭兴唐等医师合作,开始选择材料试制人工关节;
年,医院引进国外的哈氏棒系统,尝试对脊柱侧弯患者进行矫正;上医院合作,开始仿制生产该系统;
年,北京钢铁研究医院仿制出新Muller型全髋假体,医院研制出自行设计的Jm2型髋关节;
70年代中期,上海手术器械六厂、上海钢研医院骨科戴尅戎主持下,对镍钛记忆合金植入器械进行了研制,先后研制了髋关节表面置换杯和小型加压接骨钢板;
这个时期,国际市场已经开始通过资本操作比如并购,从而获得细分领域的优势,比如史赛克、施乐辉,而史赛克此后也在骨科领域以并购闻名。
年,RichardsMedicalEquipmentInc成立,业务范围包括外科等(年被施乐辉收购);
年,美敦力与CaseWesternReserve大学合作进行的研究,推出了可植入式背部脊椎刺激仪;
年,美敦力推出了ESI(一种用于治疗脊柱侧窦的设备)和Pisces(第一种用于治疗四肢长期疼痛的脊椎刺激仪);
年,Biomet在印第安纳州华沙市成立(年跟Zimmer合并,成立捷迈邦美);
年,史赛克收购Osteonics公司,进入关节骨科植入领域;
03追赶
—,中国骨科的飞跃时期。
改革开放,中国骨科事业在这一时期重获春天,基础和临床研究得到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因为骨科产业起步较早,在这一时期大批中国本土企业开始创立并迅速崛起,包括如今在国产替代挑大梁的龙头企业。而外资企业也早早在中国市场布局,不只是商业、研发、工厂,还有重要的资本操作。
临床发展:
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正式在天津正式成立,并举行了中华医学会第一次骨科学术会议,选举冯传汉为第一届主任委员;
年,医院吴之康教授引进DePuy公司的人工全膝关节系统,并与北京的器械厂家合作,仿制生产了国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器械和人工假体;
年,由王桂生教授牵头组织医院、医院、医院与钢铁研究总院合作,共同研制生物固定型钴铬铝合金人工髋关节,即珍珠面髋关节系列假体;这一成果使我国拥有了自行设计的第一代生物固定型髋关节,对于我国人工关节发展的影响意义重大。
产业发展:
年,强生医疗中国于北京成立公司总部;
年,史赛克进入中国;
年,创生公司成立,曾经是中国排名第一的骨科医疗科技公司;
年,威高集团成立,是目前中国骨科的龙头企业;
年,美敦力在中国内地设立办事处;
年,施乐辉进入中国;
年,捷迈进入中国市场;
年初,Reiley,Scholten和Talmadge在特拉华州成立了Kyphon脊柱公司(年被美敦力收购);
年,康辉公司成立,曾经是中国脊柱领域本土企业的老大;
年,春立正达医疗器械成立,是目前中国前十的骨科企业;
年,北京蒙太因医疗器械成立,曾经是中国关节领域本土企业的老大;
而这一段由中国本土厂家和外资厂家交错谱写的历史,在十年以后被彻底颠覆。
04同台竞争
—至今,中国骨科开始站上世界舞台。
进入21世纪,全球骨科发展进入了机器人、新技术、新材料时代。
生物可吸收材料和钛基骨科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低器械植入引发的并发症,是先进技术产品的典范。增加生物可吸收材料的机械性能,如硬度、强度、断裂韧性,是决定其在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骨科机器人使手术能够实现复杂手术标准化、常规手术微创化、键操作智能化等;且机器人的精度能够达到亚毫米级别,在复杂的手术能够可以发挥突出作用。自此,骨科手术的三大难题:看不见、打不准、拿不稳,得以解决。
▲全球骨科发展细分领域
一方面,中国骨科产业市场更加成熟,有更多的企业纷纷成立,并且还有专注于最新细分领域,比如机器人的公司。
年,爱康医疗成立;
年,大博医疗科技成立;
年,北京天智航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研发生产骨科手术机器人;
年,三友医疗成立;
年,上海凯利泰医疗集团成立;
年,微创骨科成立;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市场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市场),外资企业抢夺中国市场的“战局”更加激烈,方式也更彻底。
并购:
年,美敦力投资20多亿人民币入股威高,成立了美敦力威高骨科器械有限公司;
威高骨科在当时国内排名前二,产品的质量好,并拥有亚洲规模最大的工厂;
美敦力成为第一个通过收购来加码本土化骨科外资巨头;
最终在年因合作分歧终止。
年,捷迈邦美收购中国本土关节TOP1企业蒙太因;
Zimmer捷迈以万美元收购了国内人工关节领域最领先的企业之一蒙太因,并且获得了其在中国的工厂;
尽管捷迈早已进入中国并设立办事处,但代理的“试水”方式,以及品牌定位等方面的问题,使其在中国市场的开发始终未有突破性进展;
于是捷迈便通过收购蒙太因将使其大力开拓国内关节市场。
年,美敦力收购中国本土脊柱TOP1企业康辉;
在与威高的“合作”宣告失败后,作为“开拓者”美敦力没有善罢甘休;
以8.16亿美元买下当时中国骨科领域第二的康辉控股,尤其是康辉的脊柱业务是中国本土老大。
年,史赛克收购中国本土骨科TOP1企业创生;
创生是当时中国本土骨科领域排名第一的企业,在创伤和脊柱本土企业里数一数二;
收购了创生以后,史赛克在中国市场,尤其是中国二、三级市场的占有率有很大的提高。
除了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获得本土研发工厂以外,以后参与招标时,这些外资企业产品可以使用合资企业的品牌,以国产医疗器械的名义进入市场,获得更大的红利。
同时期,有实力的中国医械企业开始“走出去”。
年,微创医疗以2.9亿美元收购了美国WrightMedical公司关节业务;
微创骨科成为了全球第六大髋关节和膝关节重建业务的国际化骨科公司;
年微创的国际业务与国内业务的百分比分别为60%和40%;
医生渗透:
除了并购,外资骨科巨头进入中国市场,也开始了国内市场的学术推广和医生培训。
▲骨科医生术式学习生态
这方面不得不提到捷迈邦美。作为最早进入中国骨科市场的公司,见证了中国骨科二十多年高速成长史,重要的是捷迈非常注重在中国的“医生术式学习”。很多骨科医生第一次做手术用的第一个关节都是和捷迈合作的。
中国市场在进口品牌为主导下,医生的学习曲线不断提升。因为介入较晚,外企产品的大山早早就“占据”医院骨科专家心里的地位,因此后来中国企业的学术培养道路似乎不太好走。
国产化现状:
在中国,骨科是医疗器械领域除了IVD、影像、心血管之外的第四大赛道。市场规模年达亿左右,预计-年复合增长率约14.19%。
▲中国骨科植入耗材市场
目前细分领域,创伤,脊柱和关节市场份额相差不大,参考欧美成熟市场的消费比例,关节的市场空间将是最大,其次是脊柱和创伤。
▲中国骨科市场细分领域
国产品牌大致规模较小,整体较为分散。中国骨科厂家超过多家,许多小企业凭借在某些区域的优势可以实现一定的收入,但多数企业收入不足一亿元,整体竞争力较弱。
中低端赛道看渠道和市场开拓能力,高端赛道看技术突破能力。
创伤领域,国产化率约70%,(主要国产企业:大博医疗、威高、凯利泰);
年均复合增长率12%左右,预计年市场规模将超过亿元;其中国产产品增速比进口产品增速高约10%。
▲中国创伤领域
脊柱领域,国产化率约40%,(主要国产企业:威高、凯利泰);
年均复合增长率14%左右,预计年市场规模将超过亿元。其中如椎体成形手术市场已经以国产品牌为主导,国产品牌市场份额约占70%左右,而在另外一些,如脊柱畸形、腰椎间盘突出手术等领域,国产仍有较大空间。
▲中国脊柱领域
关节领域,是骨科技术壁垒最高的领域,国产化率约30%,(主要国产企业:微创、威高、爱康医疗、春立医疗);
年均复合增长率20%左右,预计年市场规模将超过亿元,骨关节将成为未来最大的骨科领域。相应有实力的国产龙头企业如微创、威高等也在不断加大研发,实现产品技术的提升和营收的增长。
关节手术很大程度上不是刚需手术,因此跟患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理念相关度更高,国产产品质量的提升、国产厂家对医生的培训、关节产品价格的下降成为推动行业持续高增长的催化剂。
▲中国关节领域
各细分领域都存在机遇,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水平及消费能力持续提升,骨科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中国骨科行业细分领域市场对比
05“局中人”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关节炎和其他肌肉骨骼疾病的风险呈现递增趋势。
其次,骨科治疗技术创新,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消费需求持续提升等因素,让更多人开始拥抱这些骨科产品。
第三,目前中国体育锻炼人群占比仅为30%多,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中国体育锻炼人群的持续增长,相关骨科需求也会持续提升。
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及增速决定了中国市场将成为未来全球骨科领域排名第一的市场。
年以后,随着微创、威高、凯利泰、大博医疗等国内龙头骨科企业先后上市,开始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国产骨科企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向技术水平更高的领域加速突破,逐步从模仿外资到创新发展。
而资本对于骨科领域的高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jt/22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