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拉巴特 >> 拉巴特交通 >> 特辑4疫情之下,科技向善从0到1
点击查看特辑1:除了捐钱,面对疫情企业还能做哪些事情
特辑1:信息流通
点击查看特辑2:除了捐钱,面对疫情企业还能做哪些事情
特辑2:效率提升
点击查看特辑3:除了捐钱,面对疫情企业还能做哪些事情
特辑3:后勤支持
科技向善自年被首次提出后,已逐渐被科技领域内的诸多从业者所认可并践行,此次疫情中大量科技企业纷至沓来的行动正是很好的印证。科技型企业在此次疫情中各施所长、大展身手。我们看到,从线上问诊的技术支持,到病毒分析的算力支持,不同的科学技术被应用到了疫情发生后的生活、工作与医疗场景当中。但「科技」的含义过于宽泛。如果不对其含义进行框定,理论上我们在疫情当中所享受到的所有互联网服务都可以被纳入「科技」的范畴。因此,为了聚焦于那些真正将自身的科技能力投入到抗疫当中、且产生了良好效果的企业,我们在这一特辑中讨论的「科技」进行以下限定:「不仅存在科技实力,还在疫情应对当中进行了技术应用层面的创新」。在这一限定之下,诸如「付费业务免费化」「提供已有的线上服务指引以替代线下服务」等企业案例均在这一特辑中被剔除。9.企业在通过科技能力应用于具体的抗疫应用场景时,是否也将对科技伦理的考虑纳入到行动的规划和落实当中?如何在过程中对用户隐私、信息安全等关键议题进行保障?
在不断释放社会影响力时,既有的科技伦理观念也往往容易被置于脑后。就拿被讨论得最普遍的用户隐私保护来说:从政府的层面而言,在事关公共安全的情况下,以维护民生稳定的目的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征用,如未发生产生重大危害的特殊事件,其隐私权的责任通常不会被深入追究。当下很多涉及到这一议题的产品服务都是为政府和社区的管理提供支持,但如果这些数据还可能涉及到自身的商业使用,企业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其服务在提供给用户使用时,所获取到的数据是否能够保障其隐私安全:保障用户知情权:数据是否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被用于商业用途
防止霸王条款:如企业希望将数据用于商业用途,在不影响用户正常使用产品的情况下,用户是否被赋予权利选择自己的数据能否被企业用于商业用途
脱敏处理:用作商业用途的数据已进行一定程度的脱敏化处理
在疫情中有两类较为常见的涉及到用户隐私的产品:流程中包含用户提交个人信息的产品服务,如电子登记、个人信息查询、或产品预约登记服务
主动收集民众信息已实现特定抗疫目的:如用于人员管控的公共场所智能化人员识别服务
对于用户而言,这些产品服务能够为抗疫提供价值并不意味着用户在隐私层面就可以有所让步。如果这些产品服务没有将隐私政策进行明确,用户将不可避免地提出顾虑。*如大参林就在其用户口罩预约链接中清晰标明了其信息用途和隐私承诺10.企业是否可以在灾情前期、中期、后期综合洞察商业趋势变化与行业趋势变化?将1-9问的每一点融会贯通,形成新的业务切口或是转型方向?以及最重要的,新的商业模式是否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又带来可观回报的?
比如:短期趋势灾情应对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医疗技术、物资、人员缺口为医疗企业提供了众多技术应用场景
线上办公、线上教育呈现爆发式用户增长
……
长期趋势居民及企业卫生意识提升带来的个人护理、机构消毒等细分市场发展
疫情所暴露出的公共卫生环境、应急能力、储备体系等方面的系统性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企业发展机遇
社会各方面需求在疫情期间的剧烈变化对资源配置产生了极大影响,这将导致未来疫情恢复期的产品服务供需存在阶段性失衡的情况
……
因此,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如何能够提供支持:从经济层面考虑,避免企业由于不可抗因素导致的经营管理停滞,或尽可能降低突发事件对行业发展秩序的破坏
从社会层面考虑,明确企业自身的角色定位,完善目前公共卫生管理和应急机制等方面所暴露的缺陷
而一些企业目前已经在这方面采取了行动。在下列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为破解疫情下中小企业禽苗交易难的问题,京东城市开发出「西南禽苗交易信息平台」,通过提供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疫情的产业冲击影响进行量化评估,辅助政府出台落实相应产业扶持政策,并在未来持续提升产业效率和综合效益。百度地图慧眼也基于自身的大数据能力,帮助地方政府对地区人员流动情况进行分析与可视化,以实现疫情的精准管控。《特辑4:科技向善》
社区:人员管控与区域(社区、园区、公共场所等)管理支持
阿里云联合支付宝、钉钉推出免费的智能社区疫情防控小程序,可以帮助社区一线工作人员完成出入登记、健康打卡、疫情通知等工作。而且,很快还将与体温贴、AI摄像头、守门贴等智能硬件产品联网,帮助轻松掌握社区出入人员的健康状况。为助力园区管理企业做好复工和疫情防控准备工作,文思海辉研发上线了「园钉通」——疫情防控期园区复工后的人员管控解决方案,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