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拉巴特 >> 拉巴特交通 >> 柴冬冬文化间性ldquo丝绸之路
“中外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创办,柴冬冬博士任编辑。本平台旨在传递国内外优秀文学理论、艺术理论与文化研究等领域的成果,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我们热烈欢迎广大读者订阅及赐稿!
文化间性:“丝绸之路”文化阐释的逻辑起点
柴冬冬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
摘要:从文化阐释的视野来看,文化间性作为一种尊重文化差异、规避文化冲突、促发新意义生产的“程序”,隐含在丝路文化的历史生成中,是丝路文化的重要遗产。丝路文化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发挥积极作用,就要彰显文化间性精神,将文化间性作为其现代阐释的“前理解”。文化记忆和审美创意是文化间性助力丝路文化阐释实践的主要场域。通过文化间性的置入,丝路文化将提升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认同度。文化间性不仅确保了丝路文化持续向现代开放,更为促进跨文化互通与理解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丝路文化阐释学”思路。
关键词:文化间性;丝绸之路;文化阐释;文化记忆;审美创意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17ZDA)
原载:《内蒙古社会科学》年第3期。
引言“丝绸之路”作为一种方法及其意义敞开
自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以来,围绕它的阐释逐渐从地理学扩展到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军事、艺术等各个领域,涌现出了“变革之路”、“霸权之路”、“货币之路”、“信仰之路”、“战争之路”、“艺术之路”等诸多新内涵。在话语实践不断扩张的态势下,“丝绸之路”俨然已经成为了阐释者进入那段特殊历史时空的一种重要“方法”,从不同的阐释视域出发可以获得不同的意义。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PeterFrankopan)所认为的,“丝绸之路”并不为某一个特殊的国家或地区所独享,“它保罗万象,它考察世界的变迁:货物和商品、宗教和信仰、语言和艺术、暴力和疾病;它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jt/21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