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柱周,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长期从事电视新闻报道工作,高级编辑,现任甘肃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副主任。曾两次受文化部委派,作为中国艺术团成员出访非洲六国,出版有《人人都是毕加索》等。
津巴布韦日记
4月27日下午
达累斯萨拉姆——哈拉雷的航班上,哈拉雷皇冠酒店
达累斯萨拉姆时间下午16:10,中国甘肃艺术团圆满结束了在坦桑尼亚的访问演出活动,依依不舍而又心怀向往地踏上了飞往南部非洲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的航班。
艺术团是应第十届哈拉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的邀请,受国家文化部的委派,赴哈拉雷参加艺术节的。
这是一架比较陈旧的波音,有些座位的皮套已经磨破,座套上没有我们在国内常见的广告,不用对号入座,我们艺术团一行23人是主要的乘客。
飞在非洲之上,逆光中,窗外夕阳下的云海金灿灿的肆意翻滚。身边《大梦敦煌》的几个帅哥和美女正在戏闹——《大梦敦煌》时常在国外演出,这些年轻的演员已学会在飞机上自寻欢乐打发单调乏味的空中时光。
我们即将到达的哈拉雷是个什么样子呢?津巴布韦,在坦桑尼亚之后,立即变得充满刺激和诱惑。
望着不断变换的云海,我开始寻找关于津巴布韦的记忆。
记得年的夏季,我在上海参加一个新闻宣传学习班,近一个月中,抽空去过上海的几个美术馆和画廊看展览。至今令我难以忘记的一个是毕加索的画展,一个是在其后不久举办的津巴布韦石雕艺术展。我清晰地记得当时上海的一家媒体报道石雕展的消息题目是——《毕加索走了,毕加索的老师来了》,如此新颖,如此有味,如此让我记忆深刻。
当时的那个石雕展,规模并不大,但在上海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艺术家在留言中说,“真是令人难以忘怀”,“心中的艺术感应与之一拍即合”,“充分显示了非洲人超凡的想象力……”等等赞美之词。一时间,那启迪了许多西方抽象艺术大师创意的津巴布韦石雕艺术,可以说是令我心向往之。
在随后的几天里就能亲眼欣赏到津巴布韦石雕,我心里充满期待。
大约两小时左右,飞机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机场下降,上下了部分旅客,尔后很快就又起飞了。
经过近5个多小时的飞行,我们乘坐的航班徐徐降落到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机场。迎接我们的是我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一等秘书李华和他的同事,还有第十届哈拉雷国际艺术节的一名志愿者,曾在上海留过学的黑姑娘小猫(Kat),她的中文讲得非常好,性格很开朗。
夜色中的哈拉雷机场很美观,只是客流很少,小猫说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大。
4月28日下午
哈拉雷,皇冠酒店
昨晚22:00时许,我们一行入住哈拉雷皇冠酒店(CROWNEPLAZA),这是一家五星级酒店,不过和国内相比,设施要简单一点。第十届哈拉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就设在这里,不同肤色的人们出入酒店,我们和来自世界二十多个国家的艺术家一起住在这里。
今早6:20起床,和张寅下楼在酒店附近的大街上散步,第一感觉是津巴布韦比较发达,街道很整洁,高楼大厦很多,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明显要比坦桑尼亚好得多。第十届哈拉雷国际艺术节即将在这里举行,街头挂了很多艺术节的招贴画,可以看到各种肤色穿各式服装的人在欢快的走动,艺术节的气氛十分浓郁。当地人很友好,尤其看见中国人,会主动用英语或生硬的中国话问好,打招呼。
哈拉雷的气温和兰州差不多,这里现在是旱季,昼夜温差比较大,感觉像兰州的8、9月份,非常舒服。
艺术节组委会安排我们今天下午报到,所以今天空闲的时间比较多。早餐过后,大使馆李华带我们去参观考察津巴布韦野生动物园。一路上,阳光灿烂,空气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到达了野生动物园,然后,换乘装有围栏的大卡车进行参观。由于是旱季,很少下雨,草明显有一点发黄,但是植被十分的好。这里,自由自在的斑马、野驴、野鸡、野狼……还有像动画片闪电狗中的狗狗——它已经和人很熟悉了——或许这是狗的天性。超大的毛毛虫,令大家很惊诧,还有说不出名字的、十分可爱的小猴,以及鳄鱼、鸵鸟、狮子、野牛——野牛的角弯曲得很有力度,看起来很壮美凶悍,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美丽的花朵、奇异的植物等等,我觉得可以拿到CCTV《正大综艺》上作为考题。还有,必须记下大象,这个庞大而有力家伙,它几乎是整个非洲的重要象征,尤其在津巴布韦,拥有很多的大象。大象很顽皮,一打滚,半亩地的玉米就没有了;一不高兴,一棵树的头就没有了,野生动物园有很多“头发稀疏”的大树,据说都是大象所为。也因此,在津巴布韦,可以合法、按计划猎杀一定数量的大象,以减少它们的数量及对农业的破坏。
静静的赞比西河,清冽透亮,缓缓流淌,似乎在诉说非洲的故事。河的两岸,是大片的玉米地、灌木丛、芦苇荡。乘着有斑马纹饰的小船,轻轻荡起双桨,令人心旷神怡,神采飞扬,每个人都会在大自然中很快找到欢乐。
这一天,我们对津巴布韦的自然环境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下午16时许,我们回到酒店,到艺术节组委会报到。通行证很独特——一红一黄两个像手镯的塑料圈,上面印有艺术节的字样,戴在手腕上,可以免费出入任何一个剧场,或展览馆。
晚上,第十届哈拉雷国际艺术节将在我们入住的皇冠酒店的后花园隆重举行。
4月29日上午
哈拉雷,皇冠酒店
令所有人期待的第十届哈拉雷国际艺术节昨天晚上在非洲特有的鼓声中拉开了帷幕,就在我们所住的酒店的后花园。
亮了我们手腕上的通行证,我们很顺利地进入了这里。
四个鼓手光着上身,下身分别裹着一块花布,光着脚丫,脸面上涂了像银粉一样的油彩,灰的发亮,感觉很神秘,他们用手拍击着落地的圆形大鼓,节奏时快时慢,时重时轻。
我们进去时,已经有很多人在这里,他们有的站着,有的坐着,三五成群的。还有人很自由的,以他们喜欢和熟悉的方式席地而坐,打开了黑啤酒,爆米花等聊着天,不紧不慢的等待艺术节开幕式拉开帷幕。
皇冠酒店的椭圆形后花园比较大,主舞台面朝整个花园,在花园的正中间,有一个四周带台阶的立方体,并不高,演出后才知道是一个表演装置。在主舞台的左侧,为艺术节组委会的官员安排了大约50个专坐。在右侧,还设置了好几个类似酒吧感觉的座位,虽是席地而坐,但是有烛光,有美酒,可以边品酒,边欣赏演出。在正前方稍远一点的地方,大概是专为媒体设置的,有台阶,比较高,很方便摄影,尤其是带长焦的朋友。其他的地方大家或坐在草地上,或站立着,很随意,但很有秩序,没有人大声喧哗,随意走动。
晚上19:30,演出正式开始,开幕式演出的是南非的节目,没有领导致辞,一支黑人的乐队和一支黑白相间的合唱队一起走上主舞台,并列队舞台两侧,整齐而不乏活泼、生动。聚光灯打在两位坐下来的吉他手兼主唱身上。
是音乐最先轻轻地响起,歌手们和着旋律轻吟低唱,渐渐的,主唱开始高声表达,非常好听,绝对是南部非洲最原生态的声音,很震撼。在吟唱中,设在场地中间的那个装置中,出现了舞者,是黑人,一个、两个、三个……很多个,没有聚光灯,他们在黑暗中寻觅、挣扎,挣扎、寻觅,很艰难,很低沉,似乎在讲述非洲的历史。慢慢的追光从相对的方向打在中间的主角身上,还有烟雾,如幻觉一般的情景。我听不懂歌手在歌唱什么,但我能从舞者的肢体语言中体会到他们要表达的内容。
位波院长说,中心区域的这个装置是第一表演区,而真正的舞台却是第二表演区。他或许说得很有道理,因为从演出一开始,人们的目光基本集中在中心地带,只有在更换男女主唱时,才会引起观众的注意。
舞蹈在音乐、多声部的无伴奏合唱、独唱中一直进行。整台演出编排得非常好,感觉到他们在追求自然、古朴的表现,很有思想,发人深思。运光很讲究,主要是追光,表现抽象的内容。演出中出现过好多个高潮,但观众并没有用掌声打断他们,体现出了观众高雅的欣赏水准。
李华告诉我,这台音乐舞剧的名字叫《驱逐黑暗》,表达了对颓废者的提醒、挽救。
演出持续了大约三个半小时,最后在中国式焰火中完美落幕,欢呼声和掌声给了南非演员最好的评价。
这台节目给我很多启示,我在想,多元文化背景下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如果我们可以借鉴,或可增强我们舞台剧的表现力,或者获得更多观众的接受和理解。
4月30日下午
哈拉雷,皇冠酒店
哈拉雷国际艺术节是非洲规模最大的文化艺术节,被视为全球十大艺术节之一,于年首次举办,本届艺术节的主题是“Enlightenment(启迪)”,主要分音乐、戏剧、舞蹈、视觉艺术及语言文字等内容。
一个非洲女诗人,黝黑的面庞上,围着一个造型别致的大红色头巾,在一个草棚中给喜欢自己作品的十几个粉丝朗诵新作,期中有一个听者笑得前呼后仰;一支巴基斯坦大学生舞蹈队,在一个很小的舞台上展示着青春飞扬的姿势……我还参加了一个绘画接力游戏,每个人在一张纸上只画一小部分内容,有很多人最后完成这幅画。石雕艺人拿着一些小件的作品,会在大树下面办一个小型的展览……两个很黑很黑的小朋友,正在享用很白很白的棉花糖,一个肥乳丰臀的津巴布韦美女,很开心的和我们分别合影——她做小张的女朋友,一定很刺激。
总之,艺术节上的一切都散发着浪漫迷人的气息。
昨天晚上21:00,中国甘肃艺术团在哈拉雷市著名的“7ArtsThoatre”剧场首次完美亮相。当晚共演出了12个节目,有舞蹈、独唱、魔术、杂技和武术。舞剧《大梦敦煌》选段《琵琶舞》的精彩表演,仿佛将观众带到了辉煌灿烂的敦煌文化中。歌手梁路顺在兰州就学唱的津巴布韦民歌《太阳总会升起来》首次演唱,并获成功,剧场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一时间,台上、台下成了欢乐的海洋,热情的津巴布韦观众,毫不吝啬地给予甘肃艺术团最为热烈的欢迎和追捧。他们还对中国魔术、杂技和中华武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好多年轻人和小朋友久久围在表演武术的温兵和程潇身边,要求“传授”武艺。
今早,写完新闻稿,李华来接我去使馆发稿。
网站维护者也过节去了,网速很慢,堪比老牛,半个小时,连个网页都没有打开,很无奈。就打电话给甘报老左,用传真发了。
5月1日晚
哈拉雷,皇冠酒店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一大早,我就向大家表达了节日的问候。
今天也很有收获。
晚上19:00,袁南生大使请王兰玲团长、位波副团长、我,还有演员老朱,美女王瑾、李莹在大使官邸吃饭,本来还有秘书长夏春红,可怜的她感冒发烧,正在酒店休息。
第一次去大使家,很新鲜,也很好奇,到处走动参观欣赏,也拍了好多照片,并和大使合了影。袁大使是湖南人,很风趣,大使夫人很端庄。从湖南老家请来的厨师厨艺很高,在离祖国万里的南部非洲,吃到很正宗的湖南菜,让我们也感到宾至如归。晚饭后,请大使在桌签上签了名,连同菜单收藏了——觉得很珍贵。
餐前,袁南生大使很生动的给我们介绍了津巴布韦。
他说,津巴布韦是全世界气候最好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烟叶,有全世界最有名的石雕,毕加索曾说,他的艺术创作灵感就来自津巴布韦石雕。同时,津巴布韦是全世界植被覆盖最好的国家(中国的花是草,这里的花是树)。人均耕地47.7亩,世界最多,以前是非洲的粮仓。人均游泳池密度最大,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住宅设计如果没有游泳池,国家不会批准建设。
袁大使风趣地说:“如果一个人皮肤像中国人,容貌像津巴布韦人就好了。”
他说,津巴布韦是非洲第一教育大国,好多人在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留过学,很多人受过高等教育。北有埃及,南有津巴布韦,是整个非洲最有文化的人。拥有全世界最好的高尔夫球场——但现在经营不行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大。
他还说,津巴布韦树很多,林很少;水很多,河很少;矿很多,钱很少;田很多,粮很少;钱很多,物很少。人们生活不着急,悠哉型的,不记仇。“老虎心态”——老虎吃牛,只能吃得下一条腿,然后扬长而去,这是非洲人的特点。“蚂蚁心态”——中国人不管吃上吃不上,都在像蚂蚁一样不断的积累。
袁大使说,中国和津巴布韦长期有文化方面的交流,这次演出对中津文化交流是个很大的推动。中国甘肃艺术团的来访,是中津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演出对津巴布韦人民来说是一个文化大餐,能接待这样规格和高水平的艺术团感到很高兴、很荣幸,祝接下来的演出再获成功!这个艺术团的演出水准是中国来津巴布韦艺术团中最高的,将为今后来的演出团起到很好的广告作用,津巴布韦人民非常喜欢……
5月2日晚
哈拉雷,皇冠酒店
昨天晚上,中国甘肃艺术团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最大的剧场——能容纳人的“CelebrationCen-ter”举行了第三场也是最后一场精彩演出。
昨晚的演出十分精彩、圆满。尤其值得记住的是,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合唱团也登台演出,他们在只有一个电子琴简约伴奏的情况下,运用不同的声部混音,演唱了两首中国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和《友谊地久天长》。这是两首所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在场的中资机构人员和华人华侨观众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站起来和大学生一起歌唱,有很多人流下了思念祖国思念亲人的泪水。
华陇公司的老总动情地说,老乡见老乡,两眼眼泪汪汪,远在津巴布韦,我们见到甘肃老乡,心里无比的激动!我刚刚到任8个月,而我的员工有四、五年没有回家了,他们非常的想家,我讲话不能提兰州,不能谈黄河铁桥、牛肉面以及和家乡有关的事情。今天,你们来了,大家感到非常亲切,算是见到了家乡人,在情感上是一种释放。
演出结束时,津巴布韦教育、体育、文化和艺术部部长大卫·考塔特向艺术团的成功演出表示祝贺。他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说:“中国甘肃艺术团是津中友谊的使者,艺术团的演出给我们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我很向往敦煌,也非常喜爱中华武术,希望能有一天亲自去感受中国多彩的文化。”
今天下午,袁大使高度概括了昨晚的这场演出,他说文和武(文官和武官)都来了,白和黑(白人和黑人)都来了,东和西(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的大使)都来了,在哈拉雷的中国人来了,规格很高,规模很大,演出水准很高,演出获得很大的成功。
5月3日晚
哈拉雷,皇冠酒店
今天上午,在大使馆一等秘书李华的精心安排下,我们艺术团全体,走进了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郊区的“查蓬谷雕刻公园”,计划与当地的民间艺术家进行交流,欣赏他们的舞蹈和石雕作品。
这是令我最为激动的一天。
一进公园,我首先听见了鼓声,就先来说鼓,从坦桑尼亚到津巴布韦,我听到了很多鼓的声音,见到了很多鼓的造型,我觉得鼓是非洲人民生活中弥足珍贵的重器。我看见他们所有的舞蹈都是用鼓作为唯一的伴奏。我猜想,是否在古代非洲,鼓还可以传递更多的信息,比如战争的信号,集会的号令,等等很多,李华肯定了我的种种猜想。
跟着鼓声,我们深入到了和津巴布韦舞蹈艺术家交流的场地。沿途看见了许许多多令我心动的石雕作品,我真想马上下车去触摸他们。
交流是从舞蹈开始的,火一般的热情马上就扑面而来,有很多鼓在一起拍打,节奏感很强。十几位丰满的舞女很奔放的进行了欢快的表演,力度很大,胸都快要甩出去了。他们的舞蹈动作并不复杂,仔细观察,我觉得和劳动生产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用了唯一的道具——筛子,这是农耕文明的遗物,其次还有一些狩猎的意味在里面。
舞蹈交流结束后,我放弃了午餐,迅速拿起相机,几乎是冲向了公园中的每一尊或壮美、或精美的石雕作品,我要记录下他们!
津巴布韦石雕,是令我这些天最为感动和痴迷的艺术样式,走在哈拉雷的大街上,在美术馆,在公园里,在大使官邸,在我们下榻的酒店里,无处不在的石雕作品无不令人激动和惊叹,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津巴布韦的这些日子里,包括三场演出,以及随意可见的石雕作品,加上津巴布韦人民无私的热情,令我几近是在激动中度过。
津巴布韦位于南部非洲腹地,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它的历史文化和当地盛产的石头有着密切的联系。“津巴布韦”在当地语言中就有“石头城”的含意,石头还印在了他们各种面值的纸币上。
据介绍,在津巴布韦,绍纳族是最大的部族,约占人口总数的70%以上,他们居住的东北部山区盛产多种优质石料,流传于世的大部分石雕作品,就是绍纳族人的艺术创造。
津巴布韦的石雕艺术家没有经过专门的艺术训练、学习,他们的创作不囿于任何固有的模式或者风格,他们的作品想象丰富、随意,刀法粗犷,痕迹自然,形象夸张。他们常用变形简约的手法塑造形象,造型极为概括,结构远离正常比例,抽象成分居多,少有写实。人们非常注意利用石材天然形状和纹理,认为石材本身也是有灵性的,倾其天然质地,可将石料的灵性显现出来,变成有生命的形式。
当我在哈拉雷机场第一眼看到石雕作品时,就感到不能自拔地喜欢上了。在南部非洲旱季最为大方的骄阳沐浴下,在植被丰富多样的群山之中,津巴布韦民间艺术家依树而坐,用最为简单的凿子和锤子演绎出远古非洲人民心灵的言语、艺术的神秘和沸腾的激情。“山蕴玉、水怀珠”的石雕村落,有着“人人都是毕加索”美誉。
简洁朴素的雕刻语言讲述了非洲的传统与精神,粗犷奔放的风格表现了原始的唯美与宁静,独特的夸张变形强调了生命的本质与内涵。面对这些精妙的艺术品,任何赞美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
曾经有人问西班牙美术大师达利:你这一生对何种艺术留下的印象最深?达利毫不犹豫地说:津巴布韦石雕艺术。是啊,津巴布韦石雕艺术曾经吸引了包括毕加索、马蒂斯、费拉曼克、德兰等大批欧美艺术家,他们从其中获得了无穷的艺术灵感并由此功成名就,享誉世界。
在查蓬谷石雕公园丰富的石雕作品中穿行,我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不断地记录,把每个艺术家的作品化为视觉的记忆,然后带回国内,和大家分享,是最先跃进我脑海的一个想法。我相信,这些图片,一定会给朋友们带去惊喜,带去很不一样的感受和想法。
5月4日上午
哈拉雷机场候机厅
别了,石雕。
别了,哈拉雷。
别了,津巴布韦!
在等待飞机起飞的短暂时刻里,我竟然对津巴布韦产生了难以名状的留恋。
袁南生大使前天说,津巴布韦是全世界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前印度驻津巴布韦大使结束任期回国后,又以诗人的身份返回津巴布韦,他已经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了。
我的家在辽阔美丽的中国,但津巴布韦绝对可以作为精神的家园。
祝福伟大的津巴布韦艺术家!
再见!
杨柱周著作《人人都是毕加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