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特

126戈登,那个被御赐黄马褂的英国

发布时间:2020/10/17 16:23:54   点击数:

今天是年1月26日

这是馒头说第篇文章

今天要写的这个人

我只说故事

至于结论,你们自己下

年1月26日

乔治·戈登殒命

1

年1月26日这一天,是戈登死亡的日子。

关于这件事,以前中学历史课本的描述是:

“恶贯满盈的戈登,在喀土穆被苏丹起义军打死。”

可能你已经记不起“戈登”这个人到底是谁,或者为什么我们的历史书要记下这一笔了。

但如果加上其他几个名词,或许你就会有些印象了:“英法联军”,”“太平天国”,“常胜军”。

没错,之所以戈登会出现在我们的历史书上,是因为他与中国发生过太多的交集。

以前他留给我们的印象,无非两个词:

一个是“恶贯满盈”,一个是“刽子手”。

但他一生的故事,确实要比这两个简单的形容词要复杂得多。

2

按中国人的说法,查理·乔治·戈登应该算是“将门虎子”。

戈登出生于年的1月28日,生在伦敦。他的父亲,是英国皇家炮兵部队一位堂堂的中将。

戈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15岁的时候,子承父志,进入了英国皇家军事学校。在学校里,他表现出了桀骜不驯的性格,曾因为一位高年级士官生欺负新生,就一头把他撞下了楼梯,为此差点被开除。

年,因为在学校里几次冲动的表现,19岁的戈登失去了沿着父亲足迹进入皇家炮兵部队的资格,而是进入了皇家工兵军团,成为一名工兵少尉。

年轻时的戈登

参与战争是戈登一直以来的愿望,他一直认为自己的生命应该献给战争,而不是终老于和平年代。尽管他在年随着英国军队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但那些战场上的小打小闹,并不能满足戈登希望在战争中建立一番事业的雄心。

年,戈登升为上尉,被委派为工兵学校的老师——这显然不是他希望看到的人生轨迹。虽然他是一名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但他同样热烈渴望为维多利亚女王陛下开疆拓土,在战争中为荣誉献出生命。

很快,戈登的机会就来了。

那一年,在遥远的东方,大英帝国和大清帝国的“亚罗号战争”——我们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戈登随即应召入伍,随多名英、法、锡克族以及印度士兵组成的讨伐军一起登上了军舰,开赴中国天津的大沽口,

在中国,戈登渴望的人生篇章就要翻开了。

3

年9月,戈登随援军终于抵达了中国,但他发现自己到得太晚了。

英法联军在攻入北京之前的大大小小战役,他全都错过了,紧赶慢赶,他赶上的只是一场明目张胆的抢劫——火烧圆明园。

有人曾说,戈登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那是太抬举他了。

戈登确实参加了对圆明园的劫掠,但当时的英军总司令是额尔金,而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工兵上尉而已。不过,从戈登当时给母亲写的信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出那场劫掠是多么疯狂:

“我们肆意抢劫一番,然后跑出宫殿,点燃了整座建筑。这一野蛮的、摧毁文明的行径所损坏的财宝,至少价值为百万英镑。在我们出来前,每人得到超过48英镑的赏钱。尽管我们得到的东西比大多数人少,但也称得上丰富多彩。

中国的百姓性情平和,十分讲理,但王公贵族仇视我们。我们摧毁了他们的宫殿。他们怎么能够对我们抱好感?你很难想象我们烧毁的宫殿有多么壮丽雄伟,我们点火时都不免为之心痛。龙楼凤阁鳞次栉比,我们的时间又非常有限,因此完全没有时间仔细搜索。不知多少金银首饰被付之一炬。这个神奇之地足可令千军万马刹时瓦解,每个人都像疯子一样投入抢劫。”

从戈登的信中看不出有什么内疚的情绪,但至少,他也承认这是“野蛮的、摧毁文明的行径。”

而且,他的那封信显露了当时一批英国侵略者共同的充满自信的认知:

我们烧的和抢的是清朝皇室的园林和财产——那些本来就是不属于你们老百姓的。

火烧圆明园

戈登期待的“战争”没多久就以清政府求和为结局终结了,之后,他随英法联军在中国又驻扎了一年多。尽管他写信给自己的妹妹表示在中国的生活很愉快,但他还是希望能有更多能建立功勋的机会。

很快,戈登的机会又来了。

因为当时清政府面临两个头疼的问题,一个是“外患”——这个问题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终结而暂时消停了,但还有一个越演越烈的“内忧”。

那就是太平天国的起义。

4

年,30岁的戈登前往上海,很快得到了英国驻中国陆军司令斯塔夫里的信任。

当时的态势是:太平天国的后起之秀“忠王”李秀成率大军从皖南杀入浙江,与另一个后起之秀“英王”陈玉成联手大破清军的江南大营,随后连克常州、无锡和苏州,兵锋直指上海。

上海,当时江南士绅和洋人洋行的集聚之地,面对动不动就“屠城”的太平军,那些商人自然大惊失色。上海道台吴煦情急之下,找到了在一艘商船上任大副的美国人华尔(FrdrickTownsndWard),采购了一批洋枪,从上海租界的酒吧里高价召集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西洋盲流,组成了一支队伍,保护上海的安全。

那就是当年的“洋枪队”。

一开始的洋枪队全是外国盲流,战斗力极差。后来华尔招募了大量的中国人训练

在年9月之前,“洋枪队”和李秀成的太平军互有胜负,在上海附近形成了胶着态势。因为战胜过几次太平军,华尔的“洋枪队”还得到了另一个称号:“常胜军”。

直到年9月,华尔在一次与太平军的战斗中被击毙。

华尔一死,急坏了当时的江苏巡抚——刚刚从曾国藩幕府里走上一线岗位的李鸿章。

当时才39岁的李鸿章踌躇满志,正准备“三千里外觅封侯”,而保障江浙一带的安全,是他重中之重的任务。

接替华尔位置的,是美国人白奇文(HnryBurgvin)。但这个白奇文不仅指挥无方,而且贪污受贿,纵容手下,影响恶劣。很快,李鸿章就决定放弃他,向斯塔夫里请求再换一个“常胜军”总指挥。

斯塔夫里推荐了自己信任的戈登。

戈登果然没有让李鸿章失望。他上任后,立刻对“常胜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每天有苛刻的操练制度,并严格禁止士兵劫掠中国的百姓。戈登虽然严厉,但他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也不会要求士兵去做。在行军时,戈登每次都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除了一根他总是携带的手杖,不携带任何武器。

更关键的是,戈登工兵出身,会测距,会使用当时中国人很少有人能掌握的大炮。在戈登指挥的重炮攻击下,太平军的一个个原本坚固的堡垒陷落,“常胜军”真的变得战无不胜了。

戈登一开始和很多洋人一样,对太平军抱有好感,因为他们觉得大家都信奉耶稣——但后来他们发现双方信奉的是两回事。在目睹了太平军的一些行为之后,戈登在他给家里人的信中写道:“要不留一点仁慈的毁掉这支残忍的军队”

李鸿章对戈登自然是赞不绝口,他在给自己的老师,两江总督曾国藩汇报时是这样写的:

“该洋将老成勤谨,讨逆之志犹坚。窃以为尚能秉承调度,那怕花四、五十万两白银何足惜哉。英官兵众口一词,谓戈登谋勇善战,为上海诸夷将最为妥慎可靠者。有人以为过誉,查自戈登督带以来,一扫昔日洋勇骄慢之习。该洋将剿逆之志弥坚。”

但很快,李鸿章和戈登就发生了矛盾。

5

第一个矛盾,来自军饷。

按照戈登的规定,“常胜军”在攻下城池后,一律不准劫掠百姓和商家财产——这其实是当时不少清军或太平军都默许的一种犒赏部下方式。而要稳住军心,戈登靠的是丰厚的军饷。

但是,李鸿章经常扣着戈登的军饷不发。因为李鸿章的算盘是:你自己不是打下城池吗?你自己让人去抢啊,帮我省点钱。

而戈登是最痛恨部下去抢劫的。几次军饷扣发,“常胜军”内部发生了哗变,戈登镇压下去后,反复去找李鸿章讨要,甚至斥责他是贪污军饷,两人闹得很不愉快。

而两人间的第二个矛盾则更大,那就是著名的“苏州杀降”事件。

年10月,戈登的“常胜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开始围攻苏州。苏州的太平天国守将是忠心耿耿的“慕王”谭绍光。在“常胜军”的火炮轰击下,苏州城破已经是时间问题。虽然谭绍光决定死守,但他的手下郜云官等人已经失去了抵抗意志。

电视剧《太平天国》里的谭绍光形象

在苏州城外阳澄湖的一条小船上,投降淮军的原太平天国将领程学启密会了郜云官,程学启承诺:只要郜云官等人杀了谭绍光献城,赏二品顶戴。

郜云官只提出了一个条件:要我们相信你们,必须洋人戈登作保。

在李鸿章的见证下,戈登担当了作保人,双方立誓。

几天后,郜云官等八人如约起事,杀了谭绍光,打开苏州城门,把清军迎入城内。随后在庆功的晚宴上,等着换上新官服的郜云官等八人,被李鸿章安排的刀斧手一个个手起刀落,人头落地。不仅如此,清军随后还对数万已经投降的太平军进行了灭绝性屠杀。

这件让李鸿章觉得是“兵不厌诈”的小事,却让戈登暴跳如雷——这完全违背了他一直笃信的契约精神。

当时的戈登痛哭流涕,拔出手枪,在整个军营中暴走,要找李鸿章单挑决斗。甚至他还写了一封信给大清朝廷,表示李鸿章必须被撤职,清廷必须把苏州还给太平军,不然“常胜军”将进攻淮军,打下苏州后再还给太平军——当然,这封天真幼稚的信最终没有发出去。

李鸿章当年的“苏州杀降”事件不仅震惊中外,也让老师曾国藩倒抽一口冷气

李鸿章也被戈登的震怒吓坏了,一直避而不见。戈登找不到李鸿章,索性率领“常胜军”返回昆山,表示不会再参加与太平军的战斗。

不过,最终还是有手段的李鸿章胜了。他先表示对“苏州杀降”事件负全责,戈登当时毫不知情(当时戈登确实被李鸿章派人给软禁了起来),然后奏请朝廷,给“常胜军”七万两白银的犒赏,其中一万两单独犒赏给戈登。

与白银犒赏一起到达的,还有皇帝给戈登的一件御赐黄马褂,以及仿造西方制作的一枚金质大奖章。

穿着清朝官服的戈登

戈登最终还是原谅了李鸿章,但他坚持不收那一万两白银,只是收下了那件黄马褂——因为他觉得是荣誉的象征,大概相当于女王颁发的维多利亚勋章。

至于那枚金质奖章,他带回了英国,然后熔掉后捐给了慈善机构用于穷困儿童的教育。

作为内心愧疚的回报,戈登力保郜云官的孩子没有受到清军的杀戮。此外,他还保留了“忠王”李秀成的一把佩剑,并且把它带回了英国。事实上,他对李秀成还是充满敬佩的,以至于对太平军的看法发生了纠结。

他曾在给母亲的信中这样写道:

“虽然三个月的仔细观察,使我亲眼看见了太平天国的诸多不足,但朝廷方面更未表现出他们的任何长处。叛乱的中国人无一例外的英勇无畏,义胆侠肝。如果你能有幸目睹忠王的丰采,你就会相信,像他那样的人,注定会成功。不论抚台、恭亲王还是别的满清王公贵族,在他面前都相形见拙。”

年,几经辗转,那把当初由戈登带回英国的李秀成宝剑,又回到了中国

那么,一不要命,二不要名,三不要钱的戈登,到底是为什么要在中国出生入死呢?

如果按照他给母亲写的信里说的那样,他认为自己是承担使命的:

“我想,如果我能活下来,圣诞节之前应该能回家。我承受的损失惊人,名军官伤亡48人,3,名士兵伤亡1,人。不要说我脾气倔强,但我真是不在乎提升或荣誉。

我知道当我离开中国时,我会和来时一样穷。但是我想,通过我的努力,数十万人的生命能够得救,我就心满意足了。”

6

随着太平天国的瓦解,戈登在中国的使命也结束了。

但他的故事却没有完结。

年1月,戈登回到了伦敦。维多利亚女王在温莎堡的圣乔治皇家教堂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授勋仪式——戈登得到了巴斯爵位和维多利亚勋章。

英国人开始把戈登奉为在海外为帝国开疆拓土和赢得荣誉的英雄,但戈登却悄悄销毁在中国的一部分文件和手稿,并且开始严嘱家人不要把他从中国寄回的家书和日记对外公布。

在中国经历过各种事件的戈登,未必想低调地过完下半辈子,但他还需要等待机会。

这一次,机会隔了20年才出现。

年,当时英属埃及管辖下的苏丹发生了起义,苏丹各个部落领袖在宗教领袖马赫迪的率领下,一路攻城拔寨,几乎占领了苏丹全境,最后将苏丹首都喀土穆团团包围——喀土穆一旦陷落,埃及对苏丹的管辖就宣布全盘瓦解。

马赫迪·穆罕穆德

这时候,年迈的维多利亚女王又想起了当年自己勇敢的骑士——戈登。

女王信任戈登是有理由的。戈登从中国回国后,曾去担任过苏丹总督。戈登在苏丹的治理时期虽然短暂,但他不接受贿赂,并且废除了奴隶交易,颇受当地人的爱戴。但戈登很快因为埃及的内部政治斗争离任了。

而英国人和埃及人也信任戈登。因为戈登当年以一个上尉的身份前往中国,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就,他去苏丹,很多问题肯定会迎刃而解。

关键是,戈登自己也相信能复制在中国的经历——哪怕他自己也知道,女王派他去苏丹的主要任务,其实是组织那里的英国公职人员撤离。

对于要不要救苏丹乃至还要不要埃及,英国政府当时其实是有分歧的,但戈登未必完全认识到这一点。

年1月18日,51岁的戈登乘汽轮从开罗抵达喀土穆。他离开埃及时,送行的人挤满了码头,他抵达苏丹时,迎接的人欢声雷动——有人甚至说,“光听到他的名字,就会发生奇迹。”

戈登

但戈登来了之后就知道,苏丹的局势其实已经完全无药可救了,这和他当年在中国时完全是两回事:当年清朝依旧占有大部分疆土,他有先进的武器,还有李鸿章“淮军”的配合。

最要命的是,马赫迪率领的苏丹起义军有4万人,而戈登手下用来守城的士兵,只有8人。

但戈登想做的,并不只是仅仅撤出公职人员。

他给马赫迪写了封信,并寄去了红色礼仪长袍和一顶高官的毡帽,承诺他如果退兵,可以做科尔多凡(苏丹的一个省)的君主。

而马赫迪很快退回了戈登的礼物,并回赠给戈登一件阿拉伯大袍——告诉他可以改信伊斯兰教。

戈登还出城和马赫迪进行了一次友好的见面。他把自己从中国带回的御赐黄马褂送给了马赫迪,但马赫迪依旧拒绝接受:“如果中国皇帝信了真主后我再收下吧。”

马赫迪告诉戈登:“我肯定要进喀土穆的大清真寺做礼拜。”

戈登回答马赫迪:“你可以踏着我的尸体进去。”

此时的戈登,自己改变了自己的使命——他要和喀土穆共存亡了。

7

摆在戈登面前的唯一办法,是固守,然后请求英国派遣援军。

戈登相信,英国女王肯定会派援兵来帮助她的骑士的。

但戈登不知道的是,此时的英国,为是否要出兵救援,已经吵翻了天。按照英国首相格拉德斯的观点,苏丹早已糜烂不堪,成为帝国的一个脓包,甚至英国对埃及都应该放弃占领。但女王却并不这么看,尤其是她确实是想救援忠于自己的戈登骑士。女王的意见影响了英国民众,英国媒体也开始连篇累牍地报道,呼吁不应该抛弃自己的海外英雄。

英国首相威廉·尤尔特·格拉斯通,后来因为救援不力被迫辞职

在再三推脱和搪塞之后,格拉德斯首相最终还是勉强同意:派埃及的英国驻军全线出击,前往喀土穆增援。

但在喀土穆,执着的戈登已经弹尽粮绝了。

年1月26日,得知英国援军马上就要赶到的马赫迪,下令手下的4万大军对喀土穆发动了全面总攻,早已饿得毫无战斗力的守军在抵抗了几个小时之后就全线崩溃了。

在守军四处逃散的时候,戈登认真穿上了自己的将军服,带上了指挥刀,安静地站在总督府的楼梯口等待着。

杀入总督府院内的马赫迪士兵望着眼前这位奇怪的英国人,一时之间倒是也没人敢说话。

忽然,一个叫沙辛的马赫迪战士怒吼一声:“遭天谴的家伙!你的末日到了!”

随后,一根掷出的长矛,穿透了戈登的胸膛。

戈登的首级随即被士兵割下,挑在了长矛上,被送到了马赫迪帐中。

英国人画的油画《戈登之死》

就在两天后的1月28日,英国援军的炮舰出现在了喀土穆的江面上——在得知戈登已死,城池已经沦陷之后,援军全线撤退。

那天,正好是戈登的52岁生日。

戈登离开中国的时候,曾给李鸿章二十条赠言。

这些赠言,都在《李鸿章全集》中找得到。全文篇幅太长,挑几条给大家看看:

一、凡中国与外国议约,须在中国商议。因中国官员若往外国,易于受蒙,必致失其本心,終于获罪;

二、凡中国与外国商议条约,须多用文字,少用语言,文书以简明为贵,应将约內各款之意写出,暗询各国。因各国互相忌嫉,若某国于某款內有使中国吃亏之处,別国必为揭出;

三、中国現有深通外国语言文字之人,中国大员并不重用,所用者多非通材。须知中国通晓外国语言文字之人,必有能替中国办事,较用洋人之通华语者受益多矣。

九、中国须遍地设立电报,并修理运河。此二事较整顿水师尤为紧要。中国有不能战而好为主战之议者,皆当斩首。

十、中国须设电报学堂,造就学生,则电报可由中国自行管理。若中国不设电线,则不啻耳无所闻矣;

二十、中国急宜設立税务学堂,令华人学习关税事宜,以备接替洋人。此等学生须多方鼓励,详加考验,学成之后即令代替洋人。既用华人管理关税,亦须酌照用洋人之例优给薪水。倘有弊端即应斩首。如人无钱不能养家,必不能安心办事,所以薪水不可不足也。

其实如果你看过完整的二十条,不难看出,戈登对李鸿章说的都是掏心窝子的话,就像他在赠言开篇所讲:

“我之意见或无足取,但系为好起见,无非爱护中国之心。”

或许你会觉得有点滑稽——一个参与过火烧圆明园的外国人,又变成“爱护中国之心”了?

但这恐怕就是戈登最一言难尽的地方。

说过不下结论,由大家自己评判。但最后还是忍不住再说一个流传颇广(但不知真假)的小故事,关于李鸿章和戈登的家人。

年,李鸿章出使英国,专门去戈登的陵墓前献了花圈。当时戈登的家属很感动,给李鸿章送了一条宠物狗——这条狗曾在一个著名赛狗会上得到过冠军。

没几天后,李鸿章派人送来一封感谢信:

“狗肉很好吃,只可惜我年纪太大,牙不好,不能多吃……”

本文主要素材源自:

《洋将戈登及英国贵族精神》(作者:陆幸生,这篇文章非常长,但值得一看)

《江南的护国军神——“洋枪”戈登》(来源网络,搜了很久,抱歉实在没找到确切作者和出处)

感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jt/1866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