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拉巴特 >> 拉巴特交通 >> 地中海的小心脏马耳他和瓦莱塔多图预警
“欢迎来到欧洲大农村”
马耳他,位于地中海地理上中心的一个微小型国家,官方称呼为马耳他共和国(RepublicofMalta)。到底这个国家为什么叫微小型国家呢?马耳他国土面积,算上戈佐岛(Gozo)和可米诺岛(Comino)总共平方公里,是崇明岛(平方公里)的四分之一,没有上海市闵行区(平方公里)大,国家首都瓦莱塔的面积(0.8平方公里)大约是两个半武汉大学的大小(0.34平方公里)。
这就是我的欧洲行第一站,也将会是我三个月欧洲生活时间最长的国家。来的时候,最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马耳他?哪儿?哦?是不是前段时间中国送校车的那个非洲国家?”呃...来来来,大家看黑板:
马其顿则是南斯拉夫东欧剧变分裂出来国家之一,马其顿共和国在东欧离希腊很近,而且希腊也有个“马其顿地区”,当然这两个地区的争议要讲起来这篇文章就跑题的不行了。
首先,我来讲马耳他的历史和背景吧。
马耳他也算是历史古国,“马耳他”这个国名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来自于古希腊语Μελ?τη(Melitē),意思是甘甜的蜂蜜,因为这边有个特产就是蜂蜜,当然之后的古罗马人也是这么称呼这片岛屿;另一种说法是说来自迦太基语Maleth,意思是“港口”或“天堂”。
在公元前年新石器时代,马耳他就有了从西西里迁移过来的部落。由于这个岛的地理位置在古迦太基和古希腊之间,所以成为了两个文明间的纽带,长期被迦太基人当做港口占用,在第一次布匿战争时期由于迦太基海军被古罗马爆出翔被古罗马占领了一段时间,虽然之后马耳他被迦太基夺回来了,但由于第二次布匿战争迦太基人被古罗马按在地上打,迦太基人直接彻底丧失所有海外领地,然后马耳他就在公元前年被古罗马占领了。在公元年,马耳他追随西西里加入了西罗马帝国,但好景不长,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期间马耳他经常被路过插旗被占领(像汪达尔和东哥特之流的蛮族)。在中世纪时期,马耳他又在阿拉伯与拜占庭战争中易主到阿拉伯哈里发手中,但这个时期绿教其实对马耳他还不错,岛上的天主教徒有宗教自由就是税比穆斯林高一点儿。作为西西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马耳他双被诺曼人在占领西西里之后顺便带过去了,随后变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在这个时候,马耳他开始有了自己的国旗,大概就是这样的:
之后,随着欧洲天天瞎折腾,在年,马耳他又跟着西西里改嫁到了阿拉贡联合王国,这里的阿拉贡不是魔戒里和精灵王子搞基的那个,是当时西班牙的阿拉贡河附近的一个王国和巴塞罗那王国(怪不得加泰罗尼亚地区跟西班牙的月经一样,没事儿就来一波独立)。这个时候,高傲的高卢鸡又开始到处插旗子了,在年,医院骑士团(就是现在那个圣约翰十字的三大骑士团之一,徽记就是这样à)
被奥斯曼帝国从罗德岛赶到了马耳他,大教团长(GrandMasteroftheOrder)JeanParisotdeValette在这里挡住了奥斯曼帝国,所以根据他的名字,马耳他首都叫Valletta,对的,根据人名命名的。然而在年,马耳他叒被法国占领了,拿破仑拿大帝在去干埃及的路上顺道干了奥斯曼帝国没干成的事儿,把医院骑士团赶到了梵蒂冈。当然法国人也没待太长时间。在年,马耳他叕换人了,这个时候马耳他人民选择了大英日不落帝国,这次应该是感情最深的一次了。在20世纪独立春风拂面(其实主要原因是日不落帝国已经退居二线了)的时候,马耳他总算坐不住了,在年,马耳他宣布独立,而且相当勤快的就在年同中国建交,在年加入了欧盟。
扯了这么多,就为了给瓦莱塔游记做个铺垫,我是不是很能扯。
好了,扯回来,瓦莱塔作为欧盟里最小的国家首都,昵称为“Il-Belt”,差不多就是裤腰带的意思,0.8平方公里真的没多少好逛的,不过当时进去的时候还是被一个大喷泉吸引住了目光:
这个喷泉叫做TritonFountain,中文名是崔莱顿喷泉,崔莱顿是谁呢?是波塞顿的儿子,作为海的信使,手握一个海螺壳半人半鱼,也是马耳他作为海岛国家对海的崇拜形式之一,当然这个喷泉倒是没多少历史,是当地的雕刻家在年盖出来的,我去当天还不喷水,也真是够省钱的。
进入瓦莱塔的时候,你可以在右侧看到几块雕版,介绍了瓦莱塔的观光路线:
走进瓦莱塔会发现,瓦莱塔的建筑都是经典的欧式建筑,也会有很浓郁的宗教色彩,毕竟马耳他是一个98%人口都信天主教的保守欧洲国家,并且在建筑上随处可见雕刻的纹章,
建筑风格上而言,整体建筑风格还是以巴洛克建筑风格为主,
在入口大约米左右的地方,可以看到一个废墟一样的遗址,
除了柱子之外,你根本看不出来之前的样子,但这个在马耳他其实是很有名的,是马耳他的皇家歌剧院,由英国建筑师EdwardMiddletonBarry在年设计并建造,当时这个歌剧院是长这样的,
但是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人给炸毁了,只有政府想过重建,但是最终放弃了(因为没钱)。现在这个地方叫做PjazzaTeatruRjal(这个名字我不会念)。一直沿着小路走下去,走到一个大家晒太阳喝咖啡的地方,你就会看到我最终的目的地—圣若望副主教座堂(StJohn’sco-cathedral),这里小科(zhuang)普(bi)一下,基督教的建筑会根据住着的人划分为宗座圣殿(总主教或大主教住)、座堂(教区主教住)、教堂(主任牧师住)和小圣堂(神父住),特级宗座圣殿只在意大利罗马有四座(乙级的全球都有),座堂还是很牛的,是教区的中心,科隆大教堂其实就是主教座堂。
瓦莱塔圣若望副主教座堂是医院骑士团建立,立面还是很朴素的,我去的时候正门还在装修,
但这样怎么能表达骑士团对主教的热(炫)爱(富)呢,所以进到座堂立面,你看到的是这样的,
座堂内的风格也是以巴洛克风格为主,有非常精细和生动的雕刻,不仅如此,地板也是相当漂亮,
圣若望教堂中有八个小堂,主要用来供奉圣人的圣物。照片上的这个地砖上应该是在阿拉贡小堂,该堂用于供奉圣乔治,这个地砖其实是个墓碑,为了表示正式和尊贵,全部都是大写拉丁文(记录了一个叫乔治的出生年月到死亡时间巴拉巴拉,我放弃阅读了,所以不要问我写的啥)。在主厅的穹顶上能看到壁画和纹章,医院骑士团代在马耳他的功绩。
这是小堂的供龛,
这个神龛上的DOM是个啥意思呢,以后去欧洲你会经常看到三个字母,源自拉丁语Deooptimomaximo,意思是“最伟大和最全能的主”。这个是大教长(GrandMasteroftheOrder)AntonioManoeldeVilhena的骨灰盒,因为是国家级领导所以肯定跟其它领导是有区别的。
再往里走,剩下的部分就不允许拍照了,这个座堂因为两个东西出名,一个是毛毯,另一个是卡拉瓦乔(Caravaggio),这里说的毛毯其实被称为挂毯,是宗教节日或者重要纪念日的重要道具,类似于咱们的横幅。主要用来描绘一些圣经中的故事或者重大事件,一般长这样,
其实在教堂中很出名的还有一类展品是主教的马夹,一般长成这样,
这些马夹都是由历届大教长捐赠的,是地(you)位(qian)的象征。
这里最值得大书特书的自然是卡拉瓦乔,这个巴洛克风格的开山鼻祖,也算是文艺复兴时期自成一派的祖师爷,后期管这个叫自然主义(物理观察和明暗对照),当然这个家伙的人品我们不谈了,讲起来估计要单独开一篇(小故事太多,还有就是我懒),总结下来就是一个很牛逼的流氓暴徒啦,他在艺术上的造诣相当高,最早的将神世俗化的家伙,色彩应用和一幅画愣是能画出戏剧效果也是他的绝活,但是可惜自己经常作死所以死得早。在这座座堂中,有他这辈子唯一一幅签了名的油画,叫做thebeheadingofsaintJohntheBaptist,说中文就叫《圣若望被斩首》,如下图,
这幅画为什么牛逼,两个原因,第一,这幅画卡拉瓦乔这个二货签名了;第二,从历史上来说,那个时期的神是没有人性的,所以你永远看到的圣人的故事里都是揸着两个手指的头上戴光圈的神仙和小天使,所有的人绝对的面无表情和四十五度斜望天空(后面会在佛罗伦萨篇看到的),所以你看到一个这么生动的就像隔壁帅哥被拉出去剁了的画面在当时是很有冲击力的,画中人物表情和细节都相当到位,比如不明真相的群众啊,地上的鲜血啊之类的,当然光影的效果你也能感觉到这个帅哥的伟光正,所以基于这两个原因,这幅画就这么成为了座堂的镇堂之宝。
在强势围观了圣若望副主教代座堂之后,基本上也就天黑了,也算是结束了这一天的瓦莱塔之行,其它小广场和政府大楼实在没什么好看的,当然由于岛上猫还是很多的,作为一个猫奴不拍拍实在说不过去啊。
在逛完整个瓦莱塔和了解完马耳他之后,我们可以简单扯一下岛上的一些见闻,首先,其实你会发现这个岛没什么人,对的,岛上人口差不多45万,但是由于是申根国家,而且有长期认英国当爸爸的习惯,所以本地人大多喜欢去英国和其它地区,岛上的支柱产业是服务业,马耳他开公司其实会很爽,因为这个地方的公司税虽然有35%,但是只要你注册在马耳他,那么不管注册人是哪个国家的,你可以拿到30%的退税,实际缴税只有5%,绝对良心,而且开公司的话也没什么限制,但是由于欧洲国家官僚作风问题,你没七八个月肯定是搞不定的。
马耳他其实在IT产业上非常有优势,在上届政府的时候,你能听到他们的竞选词都是igaming巴拉巴拉巴拉,本地的游戏开发产业在欧洲还是很好的,但是跟中国比,那肯定是被吊打的,但是你很难想到的是,在这届新政府上台之后,这个国家被欧盟认为“左倾”了,原因是所有的领导人都在说China巴拉巴拉巴拉,所以其实现在这届政府一直都是在努力同中国建立很好地双边贸易关系,在马耳他年进出口贸易中,中国就以4.67亿美元占到6.0%,仅次于新加坡成为马耳他第四大贸易国。但这个国家和欧盟大部分国家一样,属于德国带不动的地方之一,但由于太小,也没有太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jt/18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