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拉巴特 >> 拉巴特交通 >> 马拉喀什在老城麦地那,寻找柏柏尔人归
photo:Shuyiwriting:Shuyi
date:-07-03
01
雪山和沙漠之间
我们驱车在大阿特拉斯山巅,前方是黄色沙漠,背靠皑皑雪山,车在盘山公路间疾驰。行至平缓处,司机指指山脚下不远处,那个郁郁葱葱又冒着烟火气息的城市,喏,那就是南方的“神域”(landofGod)——马拉喀什了。
雪山和沙漠之间,一手大西洋,一手地中海,马拉喀什就孕育在这样一个多变而丰富的自然环境中。这个摩洛哥第三大城市的盛名早已高于首都拉巴特,成为游客的宠儿。
来到摩洛哥之前我会常常会忘记它是非洲国家,和欧洲一衣带水,一峡之隔,再加上卡萨布兰卡这个美丽名字带来的遐想…直到汽车远离山巅和沙漠,远离现代化工业和欧式古典建筑,直直开到古城马拉喀什的中心,这个红色砖瓦和黄色水泥遍布的地方,这个人们赶着毛驴徐徐走在大街上的地方,我才意识到,我是真正来到北非了。
大阿特拉斯山
撒哈拉沙漠的日落
沙漠中行进的骆驼队
02
老城麦地那
清晨起来在马拉喀什的老城一边游走一边觅食,阳光洒在弯弯曲曲的狭窄街巷中,古旧破败的红色砖墙上留下斑驳的痕迹,城里的面包店(Boulangerie)已经散发出些许香气,一只只摩式法棍在向路人招手。
修鞋店、早餐店、水果摊都陆续开张营业,阿拉伯女人们裹着头巾提篮去买菜,时不时有老人骑着毛驴慢悠悠地拉货行走,一群群孩子拦住路人要不要带路,伸出5个手指(只要5迪拉姆)。身旁不断的有青年男子摩托车呼啸而过,咻的一声又消失在前方的巷口。
渐渐地游人也多了起来,一辆辆黄色taxi扎眼地穿梭在红色的城中,在身后掀起阵阵灰尘。所到之处,空气中散发的是清晨的水雾氤氲、早餐的香气、汽车卷起的泥沙味、还有驴粪和马粪混合的复杂味道。
昨日还在巴黎,今日却置身于一个完完全全的阿拉伯世界中,眼前人的面貌穿着、神态手势和语言都是全然陌生的样子,仿佛穿越到了一千零一夜的书中,一切都显得不太真实。
马拉喀什街景
鞋铺
骑驴人
站在街巷的年轻人
灯铺
伊斯兰风格的瓷盘铺
在马拉喀什的几日,每天都会像这样出来扫街,从闹市区走到居民区,再走到闹市区,麦地那(Medina,对马拉喀什老城的称呼)的鲜活姿态就这样展现在眼前。
越往里面走,麦地那就越真实。
老城千年的历史,镌刻在了平民百姓的建筑中,留下斑斑驳驳。普通的房屋上,到处也可见马赛克瓷砖的装饰,书写着繁复而精细的几何线条。那些看不出任何标志性的图案,象征自然和原始意义的伊斯兰艺术,是以歌颂纯粹的几何之美和大自然的奥妙。
歪斜的石子路上,原住民柏柏尔人(Berber)头戴三角帽在其中穿梭,肩上一袭经典的褐色长袍,他赶着去参加那一日五次的祷告。摩国人大多信伊斯兰教,虔诚的穆斯林每日诵经五次,用大喇叭传出咿咿呀呀的诵词,所有人放下手中的活计,那是整个城市一日最吵闹却又最安静的时刻。
当地人不喜欢被拍照,能捕捉到的大多是背影或者侧面。在马拉喀什有一些艰难的拍照记忆,一种说法是当地人觉得游客手中的相机会把灵魂摄走,有一次甚至遇到一个女人无意入镜时转而对我大声叫骂。语言和文化隔阂的背后,总有一些我们触碰不了的精神内核和难以言说的惆怅。
本约瑟夫神学院
柏柏尔人
街头的流浪猫
卖各式香料的街头小贩
麦地那一角
03
摩洛哥“威士忌”
在马拉喀什短短几日吃了太多的塔吉锅,塔吉对我来说像是东北的一锅乱炖,倒是挺合胃口。留学的时候,下了课总是懒得做饭,常常把中超买的一堆食材各样切切放一锅煮了,再加一点调料,就这么囫囵下肚了,倒也是轻松省事又管饱。吃到摩洛哥的塔吉,像是升华版的乱炖,加了点杏仁或者酸枣做点缀,把肉的香气激发出来,又不会显得太油腻,对吃没有太多要求的我也是很满意了。
而每顿饭后的点睛之笔,必是喝一喝当地的薄荷茶。酒店的老板Mohamod告诉我,薄荷茶号称"摩洛哥威士忌"。这里天气干燥,饮食以肉居多,薄荷茶成了解腻消食、清凉解暑的必备单品。一杯薄荷茶下肚,整个肺都活络了,冲淡了塔吉锅的油腻,冲走了腌橄榄的咸味,还有主食Pastilla的干爽...只留下淡淡的甜香。
薄荷茶重心不在茶叶,而在薄荷,煮茶时通常会选用精心打造的银器,先加入普通的茶叶,水沸后把第一壶茶水倒掉,然后加入洗净的薄荷叶和方块砂糖第二轮烧煮,用糖分来中和茶叶的苦和薄荷叶的涩。由于烧制方法的不同和甜味的存在,对于我们这种来自饮茶大国的人而言,初到时我并不把它当作茶,只视为饭后甜品罢了。称之为"威士忌",大概是因为摩国人一天三顿不离薄荷茶。在马拉喀什的几天,薄荷茶成了我的最爱。比起意大利人嗜饮espresso,法国人沉迷酒吧,俄国人每日醉生梦死,摩国人对于茶的热爱是其中一种独特清醒的存在。
一声“威士忌“,确实是戏谑似的点出了摩国在欧亚非中的位置。经过多年的战乱,摩洛哥已经能自如地融合各种文化,在欧洲、亚洲之外落寞但骄傲地伫立着。主流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犹太教能够包容并存,阿拉伯风情与安达卢西亚文化交融汇合;英法西与摩国的爱恨情仇放佛已经淡去,拜占庭帝国的痕迹也难以寻觅,只剩那一个个飘着咖啡味的欧式馆子,和餐桌上叮叮当当的刀叉碰撞声,诉说着旧时代的荣光与失落。
摩洛哥塔吉锅与薄荷茶(图片来自网络)
04
德吉玛广场的落日
在马拉喀什的中心广场,穿过那喧喧嚷嚷的集市上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穿过四处的吆喝叫卖声,我兀自来到Argana咖啡馆的二楼,去等待那一角的落日。库图比亚清真寺矗立在一排高大的棕榈树之后,一排排马车哒哒地在中间穿行,载着那来来回回的烟火气息。
眼下的这四方之地,是世界上最繁忙热闹的广场之一,劳作了一天的马拉喀什人大多来此休息,点一杯热气香浓的咖啡,或者是清爽的薄荷茶,更有甚者,来一点小酒。出世和入世在这里汇聚,达到奇妙的平衡。
日光慢慢变得柔和,像一只巨大的手掌在古城上方笼起一层粉红色的绸带。耍猴人、舞蛇者、激昂的鼓者、水果贩和烧烤商在广场的四方散落着,招呼来往的人群。透过那一层层的烟火,清晰地可看见默罕默德五世像悬挂在在大大小小的商店中。这位生于殖民主义时期,后来成为摩洛哥第25任苏丹(国王)的领袖对摩洛哥的独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世纪中期法德大战时,通过一系列争取解放的运动,默罕默德五世将自由从法国手中夺回还给了摩洛哥人民。之后又通过宪政改革,奠定了摩洛哥作为一个现代法治国家的基础。摩国人纪念他,也纪念那段屈辱又光荣的反殖历史。
余晖一点点散尽,时光像缎面一样滑走了,麦地那的大小灯依次点亮。明天的太阳依然会升起,但经历过岁月洗礼的马拉喀什人知道,古城的今日已经和昨日不同,明天的麦地那又将是一派新生的面貌了。
库图比亚清真寺
着褐色长袍的柏柏尔人
广场上的民俗音乐人
德吉玛广场一角
广场上的水果贩
准备营业的各式商贩们
暮色渐合
黄昏时分广场上渐渐聚满了人
夜色下的德吉玛广场
后记:
去年早些的这个时候,背着背包一个人走在马拉喀什的大街小巷里,上雪山下沙漠,拜访蓝色小镇舍夫沙万,在白色港口卡萨布兰卡停留,想要采集这片神秘土地上守旧又活跃的气息。
去摩洛哥之前,我没怎么接触过阿拉伯文化,飞机刚落地给我的感觉是:突然闯入了一片陌生之境。所有的文化冲击让我意识到,原来我生活的一切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在这个地球上同一时间的另一个地方,正在发生完全不一样的事情。这段经历第一次教会了我抽离感,去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世界。
独立于欧亚文化体系,但又与后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有关北非的记忆时常在我的脑海中盘旋。轻轻拂去这段记忆上面的灰尘,一切都鲜活了起来,放佛又回到了熙熙攘攘的老城麦地那,又站到了广场咖啡馆的二楼,看那楼下的炊烟袅袅,落日余晖。
ReadMore
巴黎浪漫吗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漫步在牛津
忆长安
像太平洋般广阔,
像风一般自由。”
lo
长按白癜风医院兰州哪家好白癜风有哪些什么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jt/16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