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特

读经典悟人生丨新时代新青年读书乐享

发布时间:2018/3/28 8:27:43   点击数:

读《鲁宾逊漂流记》有感

旅游学院 曹李倩

《鲁宾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历险小说。鲁滨逊出身于中产阶级的商人家庭,他从小就热衷于航海,他不安现状,决定舍弃安逸舒适的平庸生活出海冒险,他出海遭遇灾难,先被海盗攻击,再到种植园成为奴隶,最后漂流到无人小岛,在小岛上生活了28年,最后回到原来所生活的社会。《鲁滨逊漂流记》中主要讲述了鲁滨逊的自信、善良、乐观、坚忍不拔的一个硬汉形象,而星期五是一个朴素的人,他忠诚、智慧、知恩图报、有责任心,适应力强。读完这本书,我收获颇丰,我也思考了很多,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鲁滨孙和星期五身上有太多优良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

鲁滨逊出生于年英国约克城里的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他从小就调皮任性,我行我素,是最令他父母头疼的一个孩子。鲁滨逊从小就喜欢大海,也热衷于航海,更是向往海洋,他认为航行在那个广阔无垠、碧涛万顷的大海上,是人生中最大的乐趣,虽然他从来没有坐过船,也不曾离开过家区旅行,但他的航海梦,却一直没有停止过。

鲁滨逊高中毕业了,他认为这正是实现它航海梦的时候了,他很高兴地把这个伟大的计划告诉了他的父亲,想听听他父亲的意见,但父亲却勃然大怒,并强烈的反对他出海航行,鲁滨逊的父亲为他选定了法律着门学科,要他朝着这方面努力。但鲁滨逊向来执拗、任性,最后他父亲说:

“如果他真的那么执迷不悟,宁愿放着这悠闲舒适的生活,而甘心去流浪的话,我也没必要再去拦他了。一切由他去吧!不过,到那时他将成为世界上最不幸的人,那就后悔莫及了。”

父亲的话就像是最后通牒,然而,鲁滨逊并没有把父亲的话放在心上,仍然想着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一年后,他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选择自由地航行在海洋上。对于航海,鲁滨逊是陌生的,对于大海,他也是陌生的,但陌生的一切并不能阻挡他为梦想前行的脚步。鲁滨逊反抗了父亲,反抗父亲加诸在他身上的枷锁,他以为他可以自由的做他想做的事,可以自由的为梦想前进。然而他第一次的航海并不顺利,他在海上遭遇了暴风雨,鲁滨逊整个人都跟着海浪剧烈地晃动着,他感到头晕目眩,这还不是最倒霉的,最倒霉的是,他遇上了海盗,被海盗当作奴隶贩卖给了一个商人,鲁滨逊觉得自己像是被厄运之神附体了。书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

“我被带回他的家里成了他的奴仆,这样,我便一下子由一个自由的商人变成了一个悲惨的奴隶,这种冷暖变化简直就是天上地下,我的精神完全被击垮了,我陷入了绝望的泥潭中,”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滨逊的自由被束缚了,精神也被现实给击垮了,整个人处于一种绝望之中。但他为了自由很快地从这种绝望的状态中恢复了过来,他想逃跑,他对商人派来监视他的另一个奴隶马尔说:“我并不想伤害你,我只是想获得自由。”是的,鲁滨逊想要自由,他逃跑了。

就这样,鲁滨逊过了几年安逸的生活。但他的灵魂是自由的,他觉得他不该这么平庸地活着,于是,他再一次出海航行。不过,幸运之神好像并没有光顾他,他的船进水了,他只好弃船而跑,最终他到了一个无名小岛,并在这无名小岛定居了下来。由于没有纸和笔,无法计算时日,他便用小刀在木桩上刻下,“鲁滨逊于年10月4日在此登陆地!”他并不知道这一次的遭遇没有上一次那么好运,这一次,他在这座小岛上生活了整整28年2个月零19天。他后悔吗?或许,应该曾经后悔过吧!“6月21日我卧病在床,既没人照顾,又没人诊治,我感到境地凄凉,悲伤至极。”这是鲁滨逊生活在小岛上写的日记,从这里,我似乎感受到了鲁滨逊的那种无人陪伴的凄凉。但他没有被这种情绪感染太久,他救了个野人,有了野人的陪伴。

年6月11日,鲁滨逊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英国老家。没多久,他又再一次出海航行。鲁滨逊的这种自由,勇敢地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鲁滨逊在小岛上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孤单的日子,或许真的是因为孤独了太久,他救下了即将被杀死的野人,并给他起名叫“星期五”。

“我教他学会说出‘主人’两个字,告诉他以后就这样称呼我。我又从陶罐里取出一些山羊乳,同时拿出一块面包,让他学者我的样子,用面包沾羊乳吃,他学我的样子做了,然后吃上一口,并用手势告诉我,味道很好。”他就像教孩子一样教星期五,鲁滨逊觉得很有成就感,星期五是他救下的,又是他手把手地教他一切,他慢慢地教化星期五。

鲁滨逊在日记中写道“这是我住在这个岛上最快乐的一年。”

但鲁滨逊对星期五并不完全信任,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鲁滨逊的心理活动句子,“他似乎很期望回家,看他那兴奋的样子,我却有了一种莫名可状的奇怪念头倘若他真的重回故里,那么他一定会把我所教他的都给忘掉,甚至可能会把我在这里的情形原原本本地讲给他的族人听,说不定还会带上两百个野人回来把我给吞吃了。”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滨逊对星期五起了疑心。

不过,星期五对鲁滨逊是忠诚的和心怀感激的,在他以为他要死了,要被吃掉了,是鲁滨逊执枪而来就下了他,并教他如何生活得更好。书中有一段对话,星期五是这样回答的“不,不会的。我要教他们过一种新的生活,教他们吃面包吃兽肉,喝乳浆而不要再吃人肉。”从这里可以看出星期五被鲁滨逊教化得很好。

他们两个人就像是彼此的依恋,鲁滨逊是星期五的信仰,是星期五的主人,星期五是鲁滨逊的陪伴,陪伴他在岛上的日子不再那么孤单,虽是主仆,却彼此信任。

在《鲁宾逊漂流记》里并没有详细地描写星期五最后怎么样了,鲁滨逊是不是还是自由勇敢地继续出海航行。不过在《鲁滨逊的继续历险》中写到,鲁滨逊坚守心中的自由与梦想,勇敢地在大海上继续冒险航行,而星期五也追随鲁滨逊去航海历险,但最后死于海战中。其实,无论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最让我动容的是鲁滨逊的自由勇敢,和星期五的知恩图报和忠诚。他们的性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是值得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去学习并继承的。以上就是我对于《鲁滨逊漂流记》的读后感想。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旅游学院 赵艳芳

在敲打这行字时,天正下着雨夹带着丝丝的冷意,让我想起这样的场面:“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那时天也下着雨,就是这样的景物描写,带我走进路遥的“平凡”世界。我与这本书的相遇是在一次闲聊中。在兼职期间,曾与一位老前辈闲谈,他是陕西人,他带着少不满说到,现在的电视剧拍农村一点都不真实,没点农民的生活气息,不像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那农民写得才讲真啊,那时看着书都不知道时间,一低头看,一抬头天就亮了,不看完心不舒服,老想着……虽不知何时听过这书名,但都不曾看过,那么这次真引起我的好奇,想领略一部被称为优秀的现实主义的巨著。

这本书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描写的既不浪漫,又不热血,就像它所处的环境,如黄土高原那单一的色彩,直铺直述以孙少平等人为代表,在春来冬去的改革前和改革后的十年时间里,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精神,如何让读者看到在这么平凡的世界里头,他们这些像我们一样的小人物如此的不平凡,他们似星辰般在读者的精神世界里爆发强大的光芒,让人为之一振。

那山沟的一箍箍窑洞,有着美丽传说的神仙山和两河交汇的双水村,是孙少平少时的记忆;他所处的还是残留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革命斗争的文革重创和改革开放萌发的日新月异的时代;而发生在少平身上的亲情,爱情和友情在这样的种种环境中被无数放大,令人动容,成为全书闪闪发光的地方这些情感的纷繁地交织更突出了孙少平平凡中的不平凡。孙少平第一次给我的感觉,他得家境实在太潦倒了,瘫痪在床的奶奶,年迈的父母,不中用的姐夫,年幼的妹妹及侄子女,全家劳动力只有他那才二十三岁的哥哥,所以他才吃着这最差的主食,而且连五分钱的丙菜也买不起一份的焦黑的高粱面馍,这是连牲畜都不吃的粗粮啊,在这样已经连贫困都不能形容的家境,使他是有着敏感的自卑的又是极强自尊的,他不愿让人看到他的狼狈,同时是他有着极恨的炫富行为,他也想穿着体面的衣服,在领走他那份与常人一样的午餐,而不是两个黑面馍。贫困的孩子都知道,即使穿着不错的衣服,依然会有低人一等的自卑感。这时候书的力量能充分体现出来,使他开始摆脱自卑,变得自信起来。他渐渐知道他的物质世界是贫穷的,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是丰富的:他的第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了他向外面世界求知的欲望和支持他在往后崎岖不平的命运之路上前行的动力,他明白一个人活着不仅看物质,也要看精神富有程度,可以说是他精神启蒙书。他的从书中看到他想要的世界,同时他也看到自身的潦倒环境和他的追求的距离,但他是不幸中又是幸运的,他有全力支持他的家人,在他后面推他走出那窄小的双水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在这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孙少平走得太苦了。命运似乎从来没有厚待这个农村少年,它狠狠地把苦难这些千斤重的石子砸在少年的身上,想迫使他低下他目视前方的头,可是它失败了,它败给这个拥有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精神的少年。孙少平从不向命运低头,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筋骨,劳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他感谢这些苦难,正因为有苦难的存在,才能使他变得更坚强,使他变成一位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一个人要多坚韧胸襟宽厚才能把苦难称为“苦难的学说”。当一个人把苦难当作一门学说时,试问还是什么可以把他击倒呢。

理想,不管那个时代都有它的存在,每个时代包括我们现在的时代都有孙少平等年轻人背上理想的行囊,踏上寻找梦想的道路。寻梦的路上注定不堪,我们像拯救公主的勇士,砍倒命运魔女的荆棘和幻境。但“今天会很残酷,明天会很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大部分人会死在明天晚上。”有多少人已经在追梦的道路上丢囊弃甲,早已忘记我要寻找什么,盲目地蹒跚,而我们的主人公少平还是一位坚强的勇士,依然执著挥着他的理想之剑与魔女奋斗。正因为他是有着执著理想一个伟大的令人昂然的精神灵魂。

相信每个人都有一段难忘的感情,说到这我们就不得不说,孙少平的爱情。田晓霞,孙少平的灵魂伴侣,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志同道合的情人,他们的爱情可以说是一场美丽的奇迹,他们本来就像两条平行线,互不交汇,一个是平凡的穷小子工人,一个是美丽的富女孩记者,但两个相同的心使他们走到一起,他们是如此般配啊,精神世界的契合,价值观的相互认可,不同的物质身份,但相同的精神认同,这一切是这么难得,可以堪称爱情神话。现在有多少人能找到他们的一生伴侣,找到精神上的她或他,所以我们是感动的,看到这个小伙子能找到懂他魅力气质的他的女孩,可就像上面我所说的命运再一次把重石可以说是晴天霹雳砸在他头上,是的,田晓霞死了,他的女孩离开了他,甚至没有跟她好好告别。他们跑过长达七八年的马拉松式的爱情长跑,却没跑过命运的不公,我们把田福军给孙少平发封电报说田晓霞因在抗洪采访中为抢救灾民光荣牺牲了,这个消息仔仔细细看了好几遍,生怕我看漏了几个字,其实晓霞没事,但不过我们看多少篇,晓霞确实是牺牲了。走的是走了,最痛的是留下的那一个,孙少平每年在伤感而断魂的季节,听着隐约传来上坟妇女如怨如诉的哭声,来怀念思念他如花般的姑娘,这样的痴情,这样的爱情足以让我们为之感动流泪。

朴素的家庭培养出朴实的孩子,在故事的最后孙少平放弃县城的生活,回到了矿区继续当矿工,这看似不不合理的选择,放在少平身是却是合理的。因为他看懂平凡,最后选择平凡,这样的选择也是最真实的。现在我们所处的急躁时代里还能有多少个孙少平的存在,所以但愿我们能静下心来,看看路遥“平凡”世界得不平凡,看看老一辈得生活态度,在你看来的那些平凡至极的小事,往往是不平凡的,正是这些不平凡的小事才交织成这个不平凡的大世界。

守住

——读《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有感

从中国到世界,从文学到社会,以犀利的目光洞见时代病灶,以戏谑的文字戳穿生活表象。当社会面目全非,当梦想失去平衡,我们还能认识自己吗?

——题记

艺术设计学院 李淑珊

我习惯性地从书架上寻找中国文学书籍,余华的《活着》在大多数人看过后都表示有深刻的印象,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在看过余华的《活着》后,再去看电影版,几年过去了,小说与电影的画面还是很清晰。在看过余华的《第七天》和《兄弟》后,又不得不想起小说故事的荒诞,那是与日本小说《解忧杂货店》里不一样的荒诞。而在这个寒假,读余华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让我有与前面作品中的另一番感悟……

翻开《我们生活在巨大差距里》,在看目录时就可以发现书中涉及了较多的方面。这是余华的首部杂文集。以余华自身独特的视觉去看待世界,看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去想些令人深刻的事情。当今时代的人们和旧时代的人们思想上的碰撞,对当今世界的反省,逐渐发现社会与世界在不断变迁与崛起。人们在当中真实地体会到人类的价值和生存意义。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让我不由得想到了白岩松的《白说》,以媒体人独特的视角在阐述中国各个方面,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一个虽然大病小病不断却一直蓬勃生长朝气昂扬的中国。但在《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我真正地开始洞察到身边的各种各样不平衡。正如余华讲到,四十年来中国人的心理变化就像社会的变化那样天翻地覆。当社会面目全非之后,我们是否还能认识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抱着对未来有无限憧憬的希望,可能生活使我们焦虑,社会的变化让我们不得不加快我们的心理变化。人们开始找不到原来自己。当我们有梦想有欲望想要去追求的时候,未来已经不像我们开始想象的那般美好。从此,我们在社会的变化中,有种种差距中,我们失去了自我。

当我读到《一个国家,两个世界》这一小节的时候,我在想,在这个国家里,必定是有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前后会很一个巨大的改变。正如书中所说:“当每个人都拥有一个舞台,可以充分地秀自己之时,过去意义的家庭在今天完全改变了,或者说现在的家庭不再像过去那样承载很多属于社会的功能。很多人不再像他们父辈那样珍惜家庭,因为他们的价值更多地提现在了社会生活里,很少提现在家庭中。过去的三十年,我们的发展就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那样一路狂奔。我们全体都在后面大汗淋漓地追赶,我们追赶的步伐常常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展望今后的十年,我觉得,或者说我希望,我们发展的速度应该慢下来,这匹脱缰的野马应该跑累了,应该放慢脚步了。然后,我们可以在个人价值和家庭价值之间找到平衡。”从这里可以看到社会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人们在个人价值和家庭价值之中并不能很好地权衡这三者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心理的变化逐渐使得我们的目标变得模糊。现在中的差距和压力使我们不得不从努力加快速度去追逐新的社会。

“与其说我是在讲故事,不如说我是在寻求治疗,因为我是一个病人。”我不得不说余华在这本书中用了他少有的阴暗冷漠的笔触去描绘社会现状和申诉社会的不公与残酷,而背后确实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当我如今面对灯红酒绿的街道,繁华的城市以及矗立在城市中央的高楼大厦,我们不禁感到彷徨。我害怕我们会迷失在偌大的城市中央,我们害怕我们在挤进地铁那一刻迷茫的感觉。我们难免感觉到社会的不平衡。。

物质、金钱、名利,这些不平衡使我们内心有了差异。我不禁想到,作为新时代下的大学生,我们面对这些差距我们能做的是什么,我们应该要有一个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些问题将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思考。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生活,不平衡的生活。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个人生活的不平衡等等,然后就是心理的不平衡,最后连梦想都不平衡了。梦想是每个人与生俱有的财富,也是每个人最后的希望。即便什么都没有了,只要还有梦想,就能够卷土重来。可是我们今天的梦想已经失去平衡了。

北京和西北这两个孩子梦想之间的差距,显示了两个极端,可以说和我举出的第一个例子的差距一样巨大,三十多年前的女中学生和今天的女中学生是另外的两个极端,前者显示的是现实的差距,后者显示的是历史的差距。”当我读到这段话时,我们是否会因为社会的不平衡最后导致连梦想都不平衡。尽管存在巨大的差距,只要内心的梦想还在,不忘初心,那终将会到达彼岸。正如林语堂所说:“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当种子埋下,将要期待看到阳光与雨露。端正心态,展望未来。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它让我知道,尽管世界再大,人再多,差距再大。只要我们的心都不变,终将会迎来那光辉的一天。守住心灵向往的地方,守住奋斗的心,守住那跨越鸿沟的底线。

守住,才能找回原本的自己。

这个世界不是乌托邦,不是世外桃源,但是十分美好。

——后记

读《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有感

国际学院 胡晓雯

周国平老师曾说,读书最愉快的是你突然发现“我也有这个思想”,这种快乐是把你本来已经有的却不知道的东西唤醒了,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人与书之间产生的共鸣,这也是读一本书时最开心的事情。

也许你现在仍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乘地铁,然而你却能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乘地铁。很多人离开另一个人,就没有自己,而你却一个人度过了所有。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这些平凡朴实的字眼串成一句话令人心生悲凉,感觉好孤寂。而这些孤寂的话是由一位拥有光环荣耀拥有无限前景的成功人士且大部分年轻读者都熟悉的名字写下的,他叫刘同,今年36岁。作为80后青年作家,刘同的书写出了很多人的经历处境以及成长中的遭遇与变化。据网上了解,他的一本名为《你的孤独虽败犹荣》的书,一出版就大受追捧,我在应用软件下载了电子版进行阅读,阅读完后感触十分深刻,去书店买了一本,现在我来谈谈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的一些感想吧!

读《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这本书,我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喝"了些心灵鸡汤,每读到这本书里的某一片段,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对号入座。

我无法否认的是每个人都可以有一起走很久的朋友。她可以陪你闹,陪你疯;你伤心她比你还难过,你高兴她比你还开心。她了解你的小性子,习惯你时不时的耍赖。她见过你成功时开心地笑,也目睹过你难过时的狼狈不堪。她接受你所有的不好,也喜欢你所有的好。她会当面数落你的不对,但却不允许别人说你半句不是。或许你们已经习惯了生命中有彼此的存在。

但是,无论怎样,你依旧要学会并且习惯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坐车,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你曾经那么害怕自己会是孤单的一个人,但是在未来的某段时间里你必须要经历一个人的生活。对,是一个人的生活,身边没有那些可以一直陪在你身边的她们。那时你将不再害怕孤单,因为当你是一个人的时候,你就是你整个世界。你还说什么孤单?你还有你在。

或许,那也不算孤单,它还有个漂亮的名字叫做成长。你开始接受孤单,也开始接受周围的变化。当人,也包括你自己的变化。以前你伤心难过的要死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找人依靠。你渴望也很享受那种被人安慰、被人保护的感觉。但现在,你已经可以自己给自己疗伤,你会躲在别人看不见的角落,默默地为自己清洗所有的伤口。即使那么痛,也不曾开口提起。之后的你,又可以微笑的面对生活,站在阳光下,带着被包扎好的伤口。那些你曾经以为再也过不去的事情,都会在这段成长中,变得云淡风轻。

在青春这条并不平坦的路上走过,你要承受的太多;亲人的离去,朋友的疏远;你要接受的也太多:周围人越来越少,自己也快变成那种自己曾经万般讨厌的人。你会因为这些迷茫、彷徨、难过、哭泣,但是又无可奈何。也就是这样,慢慢地长大,带着痛的、但又无法抗拒的长大。

我不知道你所理解的孤独是什么,也不清楚成长在你那里拥有什么样的色彩,但孤独和成长是刻在你骨子里的东西,你无法背弃它们。它们是天使和魔鬼的混合体,带给你孤独的同时,又送给你一些成长的小惊喜。

我并不想一味的告诉你:你是孤独的。但事实就是这样。从来不会孤单的人是不会存在的,无论是谁,我们都以不同的方式接受着不同的孤独,只是时间久了,也就视孤独为朋友了。

不经历孤独、不经历痛苦、不经历流泪的日子,怎么叫做青春,怎么学会成长。在这样痛的青春里,学会孤独和成长,这算不算是一种虽败犹荣?

我不是一个很开朗的人,对“孤独”“寂寥”这些悲凉的字眼都会比较敏感...或许这些字眼在别人眼里只不过是渲染一种悲的气氛,而在我眼里,它是一种美,一种凄美。当我阅读每一个孤独背后的故事,曾经的过往像电影一般不停在脑海里倒带,而映入眼帘的那些作者、读者的评语和对每一种孤独的定义却在告慰我安抚我。

人生中,我们似乎每一个阶段都要拥抱孤独,高考结束后的失落、初入大学的陌生、对看不清的未来迷茫、对梦想的不断肯定与否定……秋微说:孤独是人生最大的秘密。关于孤独,我们只要记住两件事:孤独没有不好,不接受孤独才不好。大概是因为我学文需要对课本字词咬文嚼字,渐渐地我喜欢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述他独享夜晚的那一句:独处的妙处。是啊,独处的时光有时真的很妙。我不爱说话喜欢默默地看着听着周围发生的一切,并不是真的喜欢孤独,而是不知该如何融入。

人生中,我们似乎每一个阶段都要拥抱孤独,对看不清的未来迷茫、对梦想的不断肯定与否定...但,我们年轻人一旦有梦想就要勇于去追求,不管走多远都要记住不因生活的压力,琐事的烦杂而忘记了曾经答应多自己的事,想去的地方,努力了就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因此,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是怎样走过来的,从负隅抵抗,到冷静旁观,终于明白成长中种种的孤独感,其实也是在深深的扎根。并不需要被理解,心底有数就好,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书前赠言最后一句话写的是“无论最终你变成怎样的人,要相信这些年你都能一个人度过所有,当时你恐慌害怕的,最终会成为你面对这个世界的盔甲。”是的,没错,现在的我要好好学习,尽可能多学点知识,学会为人处事,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走好每一步,这样才可以尽情选择自己理想稳定的工作和想要的生活。去经历每一段关于成长未知的未来和那些需要克服的孤独,要相信总有一天你会成为那个最好的自己。

珍惜自己所拥有——读《阿甘正传》有感

人生就像那空中飘动的白色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坠入深渊。

——题记

国际学院 刘淑雯

“人生就像一盒口味各异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吃到的是什么。”这句话是阿甘的母亲对阿甘所说的,它向我们阐明了: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阿甘,正是听着这样的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属于自己的生活的奇迹。智商只有75的他不得不进入特殊学校,到橄榄球健将,到越南战争英雄,到乒乓球冠军,到虾船船长,再到跑遍美国,阿甘虽有着先天缺陷的身躯,但他却达到了许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许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

书中这一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妈妈说过钱不用太多,够用就好,多余的钱只是用来炫耀。所以我捐出了一笔钱给四方福音教堂,又拿出一大医院,虽然布巴已经死了,丹中尉也说我是笨蛋,我还是把布巴那一份给了布巴的妈妈。”这是阿甘对待财富和金钱的看法。在阿甘身上,我们看不到一点虚荣。对财富和地位的看法,与其截然相反的是珍妮和丹中尉。珍妮说要成为一名歌星,但她为了当歌手不顾一切,在读女子大学时出卖肉体,穿校服拍性感照片然后被学校勒令退学,在阿甘当兵时到酒吧“裸唱”。丹中尉认为他本应战死沙场,扬名立万,可是阿甘却救了他,虽保住了他的性命但他也因为此事埋怨了许久,堕落了大半生。在他一生中获得的那些成就,让他身边的人既羡慕又嫉妒,可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在意过,只是朝着一个方向不断地去努力奋斗。过程和结果你更倾向于哪一个?人不要给自己去定太多的目标,太拘束的生活会让奋斗的过程变得无味。有时候,奋斗着,奋斗着,忽然抬起头发现,自己的收获的已经远远超过了自己所期望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要那么在意名利呢?所谓的成功标准又是什么呢?获得多少财富和多少的地位我们才能满足呢?和我们的追求相比,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亲情、友情和爱情,我们不应该更加珍惜吗?亲情,在我们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前就先期而至,并时刻伴随着我们渡过人生征程,等到我们最终悄然地离开这个世界后,它依然默默流趟,甚至穿越时空而延续。婴儿呱呱坠地,父母含辛茹苦,捧在手上怕冻着,含在嘴里怕化了。营养奶粉和补钙片,不怕买不到,只怕没有卖。上学读书了,学校要挑最好的,老师要选最棒的,为了我们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谋求好的将来,不惜花费金钱、不怕丢面子求人。在当今世界,不少父母竟从幼儿园开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直至高中毕业上大学。孩子在外读书,父母省吃俭用,拼命工作,尽他们所能,只为了孩子——吃,不能比别人差,怕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穿,不能比他人差,怕伤着孩子的自尊心;用,自己再苦也要让孩子手头宽松,不能让他在同学面前做不起人。

有了亲情,黑暗中的道路会被照亮;有了亲情,生命中的寒冬将充满温暖;有了亲情,你的人生总会蜂飞蝶舞、蓬勃向上。然而在生活中,有的人偏偏不懂得珍惜那些无微不至的亲情,把父母的苦口婆心被当着敌意的管教,不懂得体恤父母,只知道一味的要求父母。去年,有一个视频在







































得白癜风有什么症状
北京治疗白癜风得多少钱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jt/1507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