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拉巴特 >> 拉巴特地理 >> 侨界抗疫美国华侨华人携手中国共克疫情
由广东省侨联主管主办的《华夏》杂志策划出版《我们,永远在一起——广东侨界抗疫专号》,回顾和记录这一特殊时期下感动人心的广东侨界战“疫”史,彰显新时代侨界风采。
我们将陆续推出“侨界抗疫”故事,献礼国庆,并致敬抗疫奋战中的每一位侨界英雄!
抗击疫情,侨还在行动;爱,还在传播!
文
张啸(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赵志根(美国天普大学统计科学系终身教授)
年初,武汉突如其来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千万海外华人的心。1月26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光华华人协会联合亚都华人协会向全美华人华侨发起号召,倡议为中国奋战在抵抗新型肺炎病毒第一线的医生和护士捐赠医疗防护用品,通过捐款采购防护用品和医疗物资(防护服和口罩等),寄送中国,援驰武汉。海内外中华儿女一呼百应,捐资出力携手中国抗击病毒疫情。截至3月初,光华华人协会和亚都华人协会先后共三次,定点向武汉等抗疫一线的18家医院,共捐赠了价值.55美元(折合人民币元)的医疗物资,包括件医疗专业防护服、个Level3手术口罩、21台病人监护仪以及个N95医疗口罩等物资。这些捐赠凝聚着美国华人华侨对中国血浓于水的真情,温暖着抗疫一线的医护战士,共克时艰。
发起抗疫号召,第一批物资送抵武汉
光华华人协会于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登记注册,年被评选为“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年春节期间获中国驻纽约总领馆颁发的“中美文化交流杰出贡献奖”。多年以来不断面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为中美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做出贡献。亚都华人协会是一个非赢利组织,于年成立于宾西法尼亚州的蒙哥马利郡。该组织一直致力于蒙哥马利郡上都柏林学区内的中美以及其他族群的交流,促进各种文化的融合,在该学区以及周边地区起到了非常正面和积极的作用。“一杯咖啡,一顿快餐,这在我们多么平凡的日常,换来,一只口罩,一件护服,却给他们带去明天的希望。”年1月26日,得知国内抗疫医疗物资极度缺乏,光华华人协会和亚都华人协会联合发布了捐赠抗疫的倡议书。美国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医生、学者、工程师、企业家和学生等,都纷纷解囊、慷慨相助。协会和志愿者成立募捐工作组,专门管理善款、采购医疗物资、寄送中国,援赠武汉。截止到2月3日的短短一周时间里,募捐工作组把捐款人所在公司的配捐及光华中文学校对学生捐款的匹配加在一起,共收到了美金,折合人民币元的捐款。在善款不断收集的过程中,募捐工作组,尤其是王旭红和李元利用自己的医学背景,积极与武汉医学专家沟通交流,了解当时最急需的物资。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的黄恺副院长多次告诉工作组,防护服是最缺乏的医疗资源之一,医院每天就要消耗多套。如果没有防护服,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就只能依靠简单的防护手段保护自己,只能“赤手空拳”与病魔搏斗。根据专家意见,募捐工作组将重点放在医用防护服上,马上组织采购。工作组每个成员争分夺秒考察医疗器材的购买渠道。其中,武汉女婿吴可宇把马拉松长跑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募捐工作之中。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通过公司的供货厂家找到了箱共件符合要求的医用防护服以及个N95口罩。募捐团队在1月29日的电话会议上一致通过决议,购买这批物资并尽快送往国内,团队于1月30日公布了这份工作简报。但在最后时分,团队发现物资规格方面存在一些疑问。秉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工作组在第一时间撤回了简报,并迅速与国内的医护人员、物流人员、海关部门以及P4实验室的专家多次检查、反复确认。最终于2月2日晚通过了所有医疗物资的专业核验,并在2月3日早上将物资敲定下来,尽快送往国内,为远在武汉的医护人员筑起一道将恶魔拒之门外的坚固城墙。工作组最终决定,这批物资捐助给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然而,如何将这些医疗物资送到抗疫前线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在多方努力下,大家一致同意利用武汉大学校友会的物流渠道,将货物从纽约肯尼迪机场发往上海,再由国内人福药业的物流渠道,发往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再进行投放使用以及下一步转发。在大家积极努力下,第一批援赠物资于2月5日运达纽约肯尼迪机场的仓库,由纽约武汉大学校友会负责送往武汉。然而,由于货仓运送武汉的各种援助物资积压太多,武汉大学纽约同学会的人手不够,且美国政府开始限制从中国到纽约的航班,物资运输遇到困难,耽搁了援助时间,工作组心急如焚。另外,专家指导要求所有防护服需分类贴标签以便管理,但防护服的型号不同,要把箱防护服分好贴好标签,工作繁杂、耗时耗力。时间就是生命,2月6日下午,游恒和义工驱车到纽约肯尼迪机场仓库,在武大校友会物流成员蒙雅丝和志愿者的帮助下,在货物堆积如山的仓库里找出捐赠物资,一箱一箱地把标签仔细贴好。经过多方联系和协调,这批援助物资终于在2月14日晚由东方航空起运从纽约出发、飞跃大洋,次日从上海入关中国。随后几天转运到武汉这5医院,送达前线医护人员手中。2月20日募捐工作组先后收到了这5家医院的感谢信和接受证明信。
▲这5医院收到援赠医疗物资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的感谢信
▲医院的感谢信
“我万里迢迢,不畏艰难,病魔之前与你筑起城坚”(赵志根《逆行的天使》)。太平洋的海水不能阻隔美国华侨华人心系祖(籍)国的真情,光华华人协会、亚都华人协会联合募捐小组的志愿者们挥洒的每滴汗水都闪耀着太阳的光辉,伴随着抗疫的号角与武汉并肩作战。
急人所急,捐赠第二批物资援助浙江
更多爱心捐款源源不断地涌向中国。如光华中文学校国画老师王璜鑫慷慨解囊资助了1万美元,令人感动。工作组也加快采购工作,2月12日又采购了第二批捐赠物资——只Level3的外科手术口罩。鉴于第一次的经验,募捐工作组决定先将这些口罩先分批分期送到光华文化中心,做好运输前期的准备工作。鉴于因疫情而越来越艰难的物流运输以及医疗物资的时效性,怎样及时把捐赠物资送到疫情严重的医护人员手中,又成为工作组迫在眉睫的问题。国内疫情还在蔓延,灾情严重的浙江省也出现了医用物资短缺。
▲王璜鑫老师到文化中心捐赠1万元支票
其中,浙江大医院不仅肩负着援助武汉医护人员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浙江省的抗疫工作压力,急需医疗防护物资。住在新泽西州的一名祖籍浙江华人,从光华华人协会副董事长赵毅那里得知工作组急需把口罩尽早送回国内,毅然购买了回中国的机票,承诺亲自将这批口罩搬运回国内。为了尽可能多带些口罩,工作组将两盒口罩并成一盒,再缠上保鲜膜,把个口罩全部装进了三个行李箱里。在重新包装过程中,为了避免口罩被污染,志愿者们带上了专业防护手套和口罩。带着口罩工作,呼吸不畅;手套带的时间长了,取下来时皮肤像长时间泡在水里面一样发皱。志愿者们却毫无怨言,感慨国内医护人员的艰辛和不易:“医生护士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从上到下,里里外外裹得严严实实,像个大粽子;不少人还要穿上连两岁小孩都不愿意穿上的尿布……他们的付出和辛苦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就是今天最可爱的人。”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这批物资的准备工作,赵毅驱车两个多小时将这批口罩送去机场,2月18日这位华人扛起这三箱口罩登上了回国的飞机,于20日将口罩亲手医院,为奋战一线的医护战士送去北美华人的温暖。海外侨胞的捐助热情依旧不减,更多物资陆续运到了光华文化中心,很多志愿者牺牲休息时间前来帮忙。例如光华中文学校的六岁学生赵学容也随爸爸赵志根一起来贴运货标签。工作组把剩下的只口罩,共80箱贴好标签、打好包,于2月19日送到纽约机场货仓。该批物资在国航、纽约领馆和TransWorld的帮助下,于3月2医院的医护人员手中。
▲游恒与两位志愿者在整理准备发运中国的援赠物资
工作组里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一开始,他们并不熟悉采购物资、鉴别医护物资的型号质量、疏通物流、办理海关通关等,在工作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他们不气馁,克服情绪,坚定信心,逐步推进援助工作。募捐团队的工作成果在美国社会获得了很大认可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dl/18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