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拉巴特 >> 拉巴特地理 >> 中学老师遭当街斩首查理周刊惨案后,法
?
法国精神:世俗主义帕迪被“斩首”后,巴黎市民涌向共和广场为他默哀。人群不仅将长米、宽米的广场挤得水泄不通,还“溢”到了从广场延伸出去的7条主干道上。集会人群挤满了共和广场图源:美联社有人手持《查理周刊》封面,有人举着写有“JesuisSamuelPaty”(我是塞缪尔·帕迪)的牌子。还有一群少数族裔打出“我是穆斯林,我反对暴力,我支持言论自由”的口号。在现场,集会人群对媒体提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到这里是为维护共和国的精神——世俗主义。年,法国正式立法确定了政教分离原则,走上世俗主义道路。政教分离或世俗主义禁止政府干涉、批评民众的信仰;不允许官方给予任何宗教组织特权或补贴;只有当信仰真实冲击到民众生活时,政府才能出面干预,并且必须做到对所有宗教一视同仁。反过来,宗教信仰也不得影响政府运作,或凌驾于共和国利益之上;学校、政府机构、公共场所也不能出现任何宗教的标志和元素。年,法国参议院通过了“禁止任何人在公共场所蒙面”的条款,就曾引发讨论。支持者认为条款是为了保证公共安全,而反对者坚持条款侵犯了公民、尤其是穆斯林的宗教自由,是歧视。实际上,按照政教分离法,“歧视”是不成立的。因为世俗主义是一视同仁的去宗教化。穆斯林不能在公共场所戴头巾蒙面、蒙发的同时,天主教、基督徒也不能佩戴宗教饰品。一位外国网友也吐槽称,自己作为犹太人去法国旅游,还曾因为佩戴了六芒星标志而遭劝阻。右侧穆斯林女子穿着的“布基尼”泳装也曾成为讨论焦点图源:网络虽然很多西方国家都走世俗主义路线,但政府高层、公务员、总统可以公开表达自己对宗教的看法和热爱。法国却不行。政教分离看似侵犯了民众权益,但其实给予了人们更多自由,毕竟,任何人都不必在公开场合被迫遭受其他信仰的“洗礼”。20世纪初,世俗主义刚变成法律时,首当其冲的是法国最大宗教——天主教。由于失去最多的国家补助款,立法后不久,甚至出现了上万名神父流落街头讨饭的景象。随着时间流逝,天主教的愤怒才趋于缓和,世俗主义也逐渐变成法国的核心精神之一。最近几十年,随着穆斯林人口越来越多,这种平衡被打破了。驻守在巴黎的记者伊丽莎白·穆特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分析,“因为曾经拥有很多伊斯兰殖民地,法国穆斯林人口可以说是由来已久,殖民结束后,他们仍然不断涌入。第一代穆斯林与法国人关系还不错,没有被极端化,但年代起,极端思想涌入,越来越多穆斯林要求用背离世俗主义的方式生活,比如要求女性不能单独出门、在公共场合必须穿罩袍遮住全身……”着伊斯兰传统服饰的女子图源:网络民调机构IFOP的一项调查根据受访者参加宗教活动、对世俗主义的尊重程度,以及对伊斯兰习俗的态度,将法国穆斯林分为三大类。调查显示,有46%的穆斯林已经完全世俗化,融入法国社会,且不否定自己的宗教;25%的穆斯林比前者更加虔诚,但不穿着伊斯兰的传统服饰;还有28%的穆斯林认为自己处在“社会边缘”。他们信奉的价值观与共和国价值相悖,甚至认为伊斯兰精神应该凌驾于世俗主义精神之上。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恐怖袭击,也不断印证着极端主义在部分穆斯林群体中生根发芽。这一次,象征着言论自由和共和国精神的帕迪被极端分子斩首,引爆了不少法国人心中积压已久的情绪。于是,人们选择走上街头。集会人群举着“我是塞缪尔”的牌子图源:France24共和广场的默哀集会一连持续了几天,人们围在巨大的共和国女神像周围,向自己和外界展示着“团结的力量”。共和广场通常是各种政治集会和罢工游行的场所。这并不难理解,毕竟当理想与现实出现偏差,从共和国的理念出发找共同点,可能最容易得到解决方法。?
“对不起,这不是伊斯兰”
极端思想在部分穆斯林团体中滋长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法国人引以为傲的世俗主义——至少在马克龙看来是这样的。举个例子。由于世俗主义禁止国家干涉宗教事务,法国多年来一直靠从国外进口“伊斯兰领事”或“伊玛目”(领拜人,可以理解为伊斯兰法学权威)来管理国内的穆斯林组织。巴黎大清真寺就是由阿尔及利亚资助的,拿到钱款后,这家清真寺还会将资金下发到遍布法国各地的附属清真寺。巴黎大清真寺图源:维基百科摩洛哥也在积极出口“伊玛目”。根据官方数据,该国每年都会派遣约名伊斯兰领拜人到法国。年,时任法国总统奥朗德还与摩洛哥签署合约,允许曾经的殖民地在拉巴特一家中心,帮助自己培养和训练“本土伊玛目”。土耳其更是在法国投资开设了一系列宗教、文化中心。据悉,这类投资在总统埃尔多安执政期间变得更快、更多。终于,法国总统马克龙“发现”了其中的隐患。今年,他屡次指出“来自外国的势力为极端主义和屡禁不止的恐怖袭击开了后门”。10月2日,他更是披露了解决“伊斯兰分裂主义”问题的详细计划。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帕迪被杀后,发声谴责极端主义思想图源:网络马克龙倡议的核心,是暂停与伊斯兰国家的合作,自己训练并认证“本土伊玛目”。此外,建议还包括在公立学校颁布伊斯兰教的限制规定、严查与宗教有关的私塾、打击诸如在公共泳池实行性别隔离等与共和国价值相悖的言论和行为。宣读倡议时,马克龙神情严肃,“有些人以宗教之名,想从法兰西共和国分裂出去,把宗教利益凌驾在国家利益之上。”消息一出,法国上下一片哗然,批评声接踵而至。首先,不少穆斯林民众认为,总统的倡议将“极端分子”、“分裂分子”与伊斯兰教画上等号,是赤裸裸的歧视。其次,不少专家质疑了提议的可行性。10月2日,马克龙披露解决“伊斯兰分裂主义”问题的详细计划图源:《纽约时报》欧洲大学学院教授、宗教学者奥利维尔·罗伊表示,马克龙的提议是矛盾的。“通过国家干预宗教的方式保护世俗主义,本身就违反了世俗主义规定。如果马克龙是认真的,那么他的提议必须同样对天主教、犹太教等实施。”“此外,要求穆斯林选择参加经认证的‘伊玛目’的步道,涉嫌违宪。用不了多久,欧洲人权法院就会将其叫停。”罗伊对外交政策网站说道。也有批评人士指出,不必纠结方案是否可行——马克龙的提议很可能只是为了明年选举,摆出针对伊斯兰和移民的强硬姿态,以便从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和有“法国最危险女人”之称的勒庞之流手里瓜分选票。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前主席勒庞图源:网络帕迪教书的学校外,还有祭奠者陆续到来。一名非裔学生的出现引来媒体“围观”。学生说道,“帕迪是我们的老师,值得我们的尊敬。”德朗西区的“伊玛目”也前来送上自己的哀悼。在被问到是否认为言论自由仍需要被教授时,他语气激动。“一定要!在我看来帕迪是烈士般的存在,自由的烈士!他教授宽容、尊重和文明。因为一幅画就去砍人?对不起,这不是伊斯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