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特

新著蔡天新小回忆增订版节选

发布时间:2020/9/26 16:21:05   点击数:
《小回忆》(增订版)

蔡天新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8月出版

蔡天新

浙江台州人。曾是少年大学生,山东大学理学博士,浙江大学数学学院教授、求是特聘学者,提出了加乘方程和形素数的概念。他也是一位诗人、作家、摄影师,近作有《日内瓦湖》、《26城记》、《我的大学》、《里约的诱惑》、《带着数字和玫瑰旅行》、《数学简史》、《数学的故事》、《经典数论的现代导引》,主编《现代诗首》(3卷)、《漫游之诗》、《冥想之诗》。他的作品被译成20多种语言,并有英、法、西语等外版著作近20种,先后受邀参加法兰克福、蒙特雷、加拉加斯书展和30多个国际文学节。

蔡天新在上大学的路上第一次见到火车,如今足迹已遍及中国每个省份,此外还曾游历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腓尼基、迦太基、玛雅、印加等在内的个国家和地区。纽约、巴黎、剑桥、洛杉矶、利马、内罗毕等城市举办过他的诗歌朗诵会。他的摄影展也曾在深圳、杭州、南京、上海、郑州、天津、休斯顿等地举行。

年和年,蔡天新获得贝鲁特NajiNaaman诗歌奖和达卡Kathak诗歌奖。年,他的著作《数学传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并受邀参加央视“朗读者”节目和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

哈金、马原推荐语

又读了一遍《小回忆》,还是很喜欢。这是一本诚实而又朴素的书。它记录了一个孤独的童年和一个离散的家庭在历史潮流中的挣扎和欢欣。混沌的过去在作者笔下清晰鲜活,苦难也不缺少温暖。

——哈金

《小回忆》是一部大书,让读者有幸在如诗的往事中享受阅读历史的快意。江南、村落、小镇、乡学,原本就孕含着近代中国的昨天和明天。天新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诗人,同时又是卓有成就的数学家,他的辽远的胸怀与如刀的文字,将故乡的旧事修砌成生命的碑铭。

——马原

《小回忆》(增订版)介绍

在这本融数学家的缜密、诗人的细腻和旅行者的宽广于一体的回忆录中,作者展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南方乡村生活风貌。棋艺精湛、喜欢手绘地图的“我”童年孤寂而无助,但蕴藏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终究在荒芜的土壤里撒播下种子,并在作者成年后伴之漫游四方。

年,蔡天新童年唯一的户外单人像

蔡天新祖籍黄岩平田,原籍温岭横峰,出生在黄岩城关,随后在乡村生活了14年,他到过最远的地方和最大的城市是温州。在描述童年片段时,他也时常将思绪抽离出来,穿插成年后所看到的世界。与此同时,作者对于童年所处的环境、故乡的人物风情(书中写到台州每个县市区)和家族的迁徙进行了细致刻画和历史溯源。相比十年前初版,新版多出了57页。

蔡天新小时候跟随母亲,在七个村庄和一座小镇生活、上学,这一经历相当独特,《小回忆》的写作也受之影响。这是一本自传性的书,写作时就好似揭疮疤,只有揭开这些伤疤,孤独或忧伤才显得真实。对一个作家来说,真诚与温暖的笔触同样重要,也同样可靠。在蔡天新看来,假如一个人的童年形单影只、乏善可陈,可以通过回忆和写作,使之充实丰盈,获得百感交集的温暖。

在这部作品里,童年蔡天新的敏感细致和柔软内心令人印象深刻。这种敏感和柔软,伴随着他的整个成长过程,给写作源源不断地提供体悟和灵感,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它会带来困惑。他以幼小的年龄,记住许多细节的东西,譬如时间、地点、人名、事件甚至人物表情等等,历经多年,都没有破碎或消逝。

另外,漫游世界给了他勇气去写这本书。每次从看似遥不可及的地方返回中国,回到西子湖边,他总有恍如隔世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也为《小回忆》注入了活力。他感慨或许是童年缺乏出游的机会,才会积蓄如此多的精气和灵感,完成一次次看似不可能的旅行。也正因为如此,让作者从一个理工男变成文理兼修的人。

五十年前的集市和五百年前的乡贤蔡天新

在我童年居住过的七个村庄之一——台州市黄岩县王林乡王林施村,家家户户都有不大不小的菜园子,加上又是地理的死角,三面被永宁江水环绕,因此从来没设过集市。邻近的王林村作为全乡的行政中心,每月有五六次集市,也即逢五小集,逢十大集,而较远的一个地理意义上的中心村,则逢三、六、九各一集。如果王林村的集正好是周日,母亲可能会带我去采购,也叫赶集。

赶集手绘旅行图(蔡天新绘)

我们在王林集市上采购的,无非是猪肉或内脏什么的,还有我们菜园里没有的蔬菜,间或也会采购簸箕、木桶、竹席等日用品。前文已提及,肥肉可用来熬油,而肥里带瘦的肉则用来炖黄豆,那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一道菜了,尤其到了冬天,冷却后成了可口的肉冻。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乡村,庙会全部销声匿迹了。但与王林乡相邻的临海县杜岐乡(今临海市杜岐社区),则有一年一度的大型集市,其规模不亚于庙会。杜岐原本就有集市,大集则一年一度,时间是在春节的前几天,届时附近两县成千上万的农民会来赶集,进行连续多日的货物交易活动。

那时候中国只有少数几个大城市有电视,即便有恐怕也不放电视连续剧,“连续多日”这个概念是非常诱人的。如果没有记错,我至少去过杜岐两次,却不记得一个同伴了,可以肯定的是,我不是跟母亲一起去的。杜歧离开黄岩县城比到临海县城近得多,离开王林施村的距离就更近了,但仍超出了我们看露天电影的范围。

巧合的是,杜岐正好是明代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的故乡。王比徐霞客早生四十年,和他的父亲,三位堂弟均高中进士。他一生喜欢游历名山大川,当时全国共十五个省,他游过十四个。这个纪录与徐霞客一样,只不过徐未到四川,而王错过的是福建。每到一处,他都详细记述山川、气候、地貌、道路及农林特产、风俗、古迹、文化等自然和人文要素,并善于将地理现象和人文现象结合研究,得出自然环境对于人的行为有决定性影响的结论。

明代旅行家王士性

作者拨开荆刺找到王士性的墓

举例来说,王士性将浙江分为泽国、山谷、海滨三大区域,从中分析了不同区域的人文和经济特性。在游西湖时,他发现了旅游是一个产业。此外,他对治理黄河、淮河、运河及漕运等提出了一系列有创见的建议。十分难得的是,这位乡邻那时就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注意到我国经济、文化重心从北向南的转移。他甚至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前瞻性的生态论观点。他的思想对后来的一些学者有很深的影响,如清代朴学大家顾炎武,在其著作中多处引用王士性的学说,甚至整节照录原文。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对王徐进行比较研究,已故的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称王与徐的成就在“伯仲之间”,“从自然地理角度看,徐胜于王;从人文地理(包括经济)角度看,王胜于徐。”值得一提的是,王士性记游文字淡雅清丽,可谓是散文高手,同时他对方言学和地名学也有重要贡献。虽然他的事迹和故事我在开始周游世界多年以后才获知,但似乎这位四个多世纪前乡邻的存在暗中给予了我鼓励。

在代表作《广志绎》序言里,王士性写道,“蓝田关即秦关,图《七贤过关》者即此,盖是春雪初霁,张说、张九龄、李颀、李白、郑虔、孟浩然共访辋川(隶属陕西蓝田)王维也,诗曰:二李清狂狎二张,吟鞭遥指孟襄阳,郑虔笔疾青风满,摩诘图中诗兴长。”

文中所言的郑虔是唐代学者,多才多艺,玄宗赞其诗书画“三绝”,杜甫称他“才过屈宋”,并赠诗二十多首。欧阳修编《新唐书》有《郑虔传》,谓之“学长地理”。晚年他被贬尚属蛮荒之地的台州,死后葬于临海大田乡。可惜因为远离中原,他的诗画传世甚少。郑虔被认为是台州文教事业的开启者,想必王士性家族也多饮惠沐泽。

遗憾的是,我对杜岐赶集的细节已难忆起,只记得有卖未油漆的木马桶,还有就是赶集的人与露天电影散场时一样密集。当我在英特网上搜索“杜岐”,没有提及任何集市的新闻,倒是发现那里办起了多家乡镇企业,还有一所幼儿园。此外,有一条交通信息也引起我的兴趣。说的是以黄岩车站为起点的路公车恰好以杜岐为终点,最后四站停靠点都在王林乡。这几个地名让我倍感温馨,尤其是竹岭,她和一个美丽的女孩联系在一起。

多年以后,我在一次返乡路上,绕道到临海市西部紧邻仙居县的白水洋镇,从那里下了金台高速,再向北开上十多公里,来到水晶坦村的一座叫药山的小山头,拨开荆刺找到了王士性的墓地。我当时想不通,为何他会葬在离开杜岐和县城数十公里的地方?下山时发现还有一座大墓,是南宋右宰相谢深甫之墓,就是那位南宋末代太皇太后的爷爷,才明白那里应该风水比较好。王士性的老乡中,有一位徐霞客的同代人和至交叫陈函辉,明亡后从事反清事业,事败自缢身亡。生前他应徐霞客之邀为其作墓志铭,陈墓在临海县城西南的竹林中,邻近始建于南朝的云峰寺。

集市是一种周期性的市场,其周期主要受周边地区人口密度的影响。此外,还受到星期或农历的约束,中国的集市大多按阴历周期循环。集市交易的商品一般为包括蔬菜禽蛋在内的日用品和易耗品等,为集市附近的乡村人口服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经济极不发达,每个乡一般只有一个集市,大型集市则更少见。如同后来的经济学家所分析的的,集市的地理间隔,往往取决于交易者所愿意离开居住地前往的最大距离。

多年以后,我定居在西子湖畔的杭州,杜岐乡赶集的这幕情景,终于连同故乡的一位女孩一起,幻化成一首诗歌。

村姑在有篷盖的拖拉机里远去

我在乡村大路上行走

一辆拖拉机从身后驶过

我悠然回眸的瞬间

和村姑的目光遽然相遇

在迅即逝去的轰鸣声中

矩形的篷盖蓦然变大

它将路边的麦田挤缩到

我无限扩张的视域一隅

而她头上的围巾飘扬如一面旗帜

她那双硕大无朋的脚丫

从霍安·米罗的画笔下不断生长

一直到我伸手可触

,杭州

选自32章之15《集市》片段

诗建设年创刊

汇聚天下好诗

建设诗歌高地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dl/1847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