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特

張安福環塔里木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與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30 1:28:46   点击数:

作者:張安福

單位:上海師範大學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責任編輯:周珍

篇幅:三卷本

字數:萬字

出版時間:年11月

定價:元

西域是歷史上多民族多文化互相碰撞與交融的舞臺,種族遷徙,宗教變更,政權更迭,每一次都是巨大的衝擊,尤其是對於西域歷史的記載更是斷斷續續,不同時代的文明掩埋在漫漫黃沙之下,碎片疊加。所以,對於西域文明碎片的整理,如墓葬遺址、宗教遺址和起伏在戈壁沙漠中的城址烽燧,歷經千年,承載著西域的社會生活、貿易、宗教、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的歷史文化凝結,是整理西域歷史遺存和探析文明進程的關鍵。

20世紀初期,西域地區掀起探險熱,也開啟了發掘西域歷史文化遺存的冰山一角,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但是其所得的成果囿於自身能力與客觀條件的限制,尚有更多的遺存等待著被發現和釋讀。

塔里木盆地,這個荒漠廣袤、綠洲斑駁的地區,曾經有“世界文明的鑰匙丟失在了塔克拉瑪干”之說,是一片神奇之地。在中原地區慘遭兵燹、戰火紛飛之時,塔里木盆地恰好因為地域玄遠而在相對和平的地區維持自身的發展,加之氣候乾燥、黃沙廣布,使得大量宗教遺址和墓葬遺址得以保存,千年之前的建築仍然有大量遺存,這些遺存散佈在50多萬平方公里的浩瀚的塔里木盆地,成為西域歷史碎片化最有代表性的地區。

《環塔里木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與研究》站在考古的角度去踏查,以史學家的眼光去探究和闡釋,前後歷經八年,將西域文明的碎片搜集整理起來。最初這些成果是國家社科重大招標專案的結題內容,後來又被納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體現了學界對這些調查整理成果的重視,也進一步促使這些被掩埋在黃沙之下的歷史遺存以系統的形式問世。

《環塔里木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與研究》目錄

序:馬大正

緒論

第一節環塔里木地區與西域文明的形成

一、環塔里木地區自然地理概況

二、河流、綠洲與西域文明

第二節西域代表性的地理考察

一、中國古代的西域考察

二、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國內外西域代表性考察

第三節環塔里木歷史文化資源調查整理的路徑與方法

一、調查路徑

二、調查方法

三、目前的研究困難及成果存在的問題

第一部分

環塔里木城址烽燧調查與研究

第一章漢唐西北局勢及其對環塔里木地區的經略

第一節漢代西北危機下河西四郡的設置及相關遺址

一、匈奴的威脅

二、河西四郡的設置

第二節中原政權在環塔里木地區的經略與軍事佈局

一、漢朝在環塔里木地區的經略及軍事佈局

二、魏晉南北朝在環塔里木地區的經略及軍事佈局

三、隋唐在環塔里木地區的經略及軍事佈局

第二章環塔里木漢唐城址遺存與佈局

第一節城址的地域分佈

一、東天山南麓、北麓城址

二、中天山南麓北道城址()

三、昆侖山北麓、絲綢之路南道遺存城址()

四、蔥嶺以西古道城址()

第二節環塔里木漢唐城址類型與佈局規律()

一、城址類型()

二、城址建築形制()

三、城址的佈局規律()

第三節環塔里木屯城佈局與漢唐西域戰略()

一、漢代西域戰略進程與屯城佈局()

二、唐代“安西四鎮”的屯城佈局()

第三章環塔里木漢唐烽燧遺址與佈局()

第一節漢唐烽燧遺存的現狀()

一、兩漢時期的烽燧遺址()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烽燧遺址()

三、唐朝時期的烽燧遺址()

第二節環塔里木地區漢唐烽燧制度()

一、漢代烽燧制度的形成()

二、唐代烽燧制度()

第三節漢唐環塔里木烽燧佈局與西域戰略的演變()

一、漢代環塔里木烽燧防禦系統()

二、唐代環塔里木中道、南道烽燧防禦系統()

三、漢唐西域戰略與環塔里木烽燧佈局演變()

第四章環塔里木漢唐城址、烽燧現狀與保護研究()

第一節環塔里木漢唐城址、烽燧保護現狀()

一、自然因素()

二、人為因素()

第二節環塔里木漢唐城址、烽燧保護路徑()

一、歷史遺址的實體修復與數位化保護()

二、平衡社會經濟發展與土遺址保護()

三、探索遺址保護新視角()

第二部分

環塔里木墓葬遺存調查與研究

緒論()

第一節環塔里木墓葬遺存調查與研究現狀()

一、百年來的環塔里木地區相關的墓葬考古發掘情況()

二、相關研究情況概述()

第二節環塔里木墓葬遺存調查研究的時空界定與研究方法()

一、時間與空間界定()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環塔里木水系、綠洲和墓葬遺存()

第一節中天山南麓水系、綠洲城邦與墓葬()

一、孔雀河流域()

二、開都河流域()

三、渭干河—庫車河流域()

四、阿克蘇河流域()

第二節阿爾金山—昆侖山北麓與帕米爾東麓水系、綠洲城邦與墓葬()

一、車爾臣河流域()

二、和田河流域()

三、克里雅河、尼雅河流域()

四、葉爾羌河流域()

第二章環塔里木北道徑流區域墓葬地理分佈()

第一節東天山南麓徑流區域主要墓葬分佈()

第二節孔雀河流域、羅布泊周緣主要墓葬分佈()

第三節柏格達山南麓徑流區域主要墓葬分佈()

第四節中部天山南麓徑流區域主要墓葬分佈()

第三章環塔里木南道徑流區域墓葬地理分佈()

第一節阿爾金山北麓徑流區域主要墓葬分佈()

第二節昆侖山北麓徑流區域主要墓葬分佈()

第三節帕米爾徑流區域主要墓葬分佈()

第四章環塔里木地區墓葬文化探析()

第一節史前時期環塔里木地區墓葬中主要的文化類型()

一、蘇貝希文化、焉不拉克文化()

二、小河文化()

三、察吾乎文化()

四、扎滾魯克文化()

五、群巴克文化()

六、下阪地墓地青銅時代文化()

七、史前時期其他墓葬文化()

第二節漢唐時期環塔里木地區的墓葬文化與宗教信仰()

一、漢唐時期的典型墓葬()

二、墓葬所反映的社會宗教信仰()

第三節漢唐時期環塔里木主流墓葬文化分析()

一、漢唐時期墓葬中的周邊文化因素()

二、漢唐中原文化影響的逐漸深入()

第五章環塔里木墓葬遺存的文化價值及保護()

第一節現存環塔里木墓葬遺存價值探析()

一、探尋環塔里木水系綠洲變遷與人類生存關係的地理座標()

二、窺視環塔里木多元宗教文化元素的重要視窗()

三、闡釋環塔里木古代社會歷史的物質載體()

第二節現存環塔里木墓葬遺存的保護路徑()

一、環塔里木墓葬保護面臨的問題()

二、環塔里木墓葬遺存保護的路徑()

第三部分

環塔里木宗教遺存調查與研究

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

第二節研究方法()

第三節相關概念界定()

一、研究時限()

二、研究地域()

三、研究物件()

第四節發現與研究概況()

一、國外學者對環塔里木地區宗教遺址的考察與研究()

二、國內學者對環塔里木地區宗教遺址的考察與研究()

三、課題組對環塔里木地區宗教遺址的考察活動()

第一章環塔里木地區宗教形態的多樣性()

第一節原始宗教()

一、自然崇拜()

二、靈魂崇拜()

三、生殖崇拜()

四、薩滿教()

第二節佛教()

一、佛教在環塔里木地區的初傳()

二、佛教在環塔里木地區城郭諸國的傳播與發展()

第三節祆教、景教、摩尼教、道教及伊斯蘭教()

一、祆教()

二、景教()

三、摩尼教()

四、道教()

五、伊斯蘭教()

第二章史前時期的宗教遺存及其宗教信仰()

第一節岩畫及其反映的宗教信仰()

一、環塔里木地區岩畫的空間分佈()

二、岩畫反映的宗教信仰()

第二節墓葬及其反映的宗教信仰()

一、環塔里木地區典型墓葬的空間分佈()

二、墓葬反映的宗教信仰()

第三章漢唐時期宗教遺跡的空間分佈與分期()

第一節空間分佈()

一、于闐地區()

二、疏勒地區()

三、龜茲地區()

四、焉耆地區()

五、樓蘭地區()

六、高昌地區()

第二節宗教遺址的分期()

一、寺廟的分期()

二、石窟的分期()

第四章漢唐時期宗教遺存的建築形制及分佈特點()

第一節寺廟遺址的形制佈局()

一、佛教遺址()

二、祆教、景教遺址()

第二節宗教遺存的分佈特點()

一、祆教()

二、佛教()

三、摩尼教()

四、景教()

五、道教()

第五章漢唐時期宗教遺物與文化信息()

第一節祆教遺物()

一、祆教徒的葬具:陶棺()

二、祆教徒的祭祀道具——青銅雙獸銅盤()

第二節佛教遺物()

一、壁畫()

二、雕塑()

三、文書()

第三節摩尼教遺物()

一、壁畫()

二、文書()

第四節景教遺物()

一、壁畫()

二、文書()

第五節道教遺物()

一、彩棺()

二、繪畫()

三、文書()

四、織物()

第六章環塔里木地區宗教遺存的保護策略研究()

第一節環塔里木地區宗教遺存的破壞原因()

一、客觀原因()

二、主觀原因()

第二節環塔里木地區宗教遺存的保護對策()

一、加強對宗教遺址的監管力度()

二、加大對宗教遺址保護的投入()

三、加強宗教遺址的本體修復和環境維護()

四、處理好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

五、提升民眾的文物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7)

圖表目錄

緒論部分圖表

圖1:環塔里木地區地形圖(4)

圖2:環塔里木地區水系圖(4)

圖3:張騫出使西域路線(7)

圖4:玄奘西行求法路線(10)

圖5:丘處機西行路線(15)

圖6:普爾熱瓦爾斯基羅布泊地區考察路線圖(20)

圖7:斯文·赫定考察隊沿塔里木河順流而下(22)

圖8:斯文·赫定發現的樓蘭房址(22)

圖9:斯坦因穿越的瓦罕走廊(23)

圖10:斯坦因發掘的丹丹烏里克佛寺遺址(25)

圖11:斯坦因發掘前的尼雅居住遺址(25)

圖12:西域考古探險團在克孜爾(28)

圖13:西域考古探險團在庫車綠洲測繪(28)

圖14:橘瑞超考察時的高昌故城(29)

圖15:考察中的袁複禮、斯文·赫定和徐炳昶(31)

圖16: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的沙漠行程(31)

圖17: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考察行程單(32)

圖18:李吟屏等前往丹丹烏里克遺址(33)

圖19:流沙掩埋下的丹丹烏里克遺址(33)

圖20:“中日共同考察隊”前往丹丹烏里克遺址(35)

圖21:發掘前的丹丹烏里克遺址(35)

圖22:發掘後的丹丹烏里克遺址(36)

圖23:小河流域調查區域內遺存點位置圖(41)

圖24:羅布泊地區主要考古遺址及新發現遺址位置圖(42)

圖25:吐魯番盆地第一次考察路線圖(43)

圖26:吐魯番盆地第二次考察路線圖(43)

圖27:吐魯番盆地第三次考察路線圖(44)

圖28:塔里木盆地南北兩道考察路線圖(47)

圖29:考察營盤遺址路途的艱辛(58)

圖30:考察阿薩城堡(58)

圖31:西域出土文書館藏國家(59)

圖32:西域出土文書涉及語言類別(59)

表1:魏晉南北朝時期部分西域求法高僧(9)

表2:《大唐西域記》所載環塔里木地區城邦概況(11)

表3:中日共同丹丹烏里克遺址考察隊四次考察概況(34)

第一部分環塔里木城址烽燧調查與研究圖表

圖33:漢初北方邊境形勢示意圖(66)

圖34:河西地形圖(67)

圖35:漢代河西長城、關隘佈局(69)

圖36:鎖陽城遺址(70)

圖37:鎖陽城遺址航拍圖(70)

圖38:鎖陽城遺址平面圖(71)

圖39:鎖陽城內城(72)

圖40:鎖陽城遺址西北角墩(72)

圖41:鎖陽城遺址塔爾寺殘存佛塔(72)

圖42:懸泉置遺址平面圖(73)

圖43:懸泉置遺址航拍圖(73)

圖44:懸泉置遺址現狀(74)

圖45:破城子遺址(76)

圖46:破城子遺址航拍圖(76)

圖47:破城子角樓(77)

圖48:破城子東城牆(77)

圖49:西漢西域(82)

圖50:唐代西域(87)

圖51:安西都護府、安西四鎮及都督府組織結構(88)

圖52:東天山南麓漢唐屯城佈局示意圖(93)

圖53:高昌故城城牆(93)

圖54:高昌故城“K”遺址“摩尼畫像”(勒柯克,年至年)(94)

圖55:高昌故城“可漢宮殿”遺址(斯坦因,年至年)(94)

圖56:高昌故城可汗堡遺址(年)(95)

圖57:高昌故城航拍圖(谷歌地圖年)(97)

圖58:高昌故城內部結構圖(97)

圖59:西南大佛寺遺跡航拍圖(98)

圖60:高昌故城大佛寺遺跡(98)

圖61:高昌故城東南小佛寺遺跡(99)

圖62:交河故城航拍圖(99)

圖63:交河故城干道與區劃平面圖()

圖64:唐代中期西域東部交通圖()

圖65:交河故城南城門()

圖66:交河故城大佛寺遺址(20世紀初)()

圖67:交河故城塔林遺址航拍圖()

圖68:交河故城塔林遺址現狀()

圖69:安樂古城現狀()

圖70:高昌時期《金光明經》寫本()

圖71:柳中古城遺跡(年)()

圖72:柳中古城遺址(年)()

圖73:柳中古城遺存航拍圖(20世紀60年代)()

圖74:柳中古城遺存航拍圖(年)()

圖75:柳中古城遺跡外側()

圖76:大河古城遺址()

圖77:大河古城遺址航拍圖()

圖78:大河古城角樓遺址()

圖79:唐朝破城子航拍圖()

圖80:唐朝破城子遺址*()

圖81:唐朝墩古城遺址*()

圖82:北庭故城遺址()

圖83:北庭故城殘存城牆()

圖84:北庭故城平面圖()

圖85:馮洛守捉平面圖*()

圖86:中天山南麓北道東段城址佈局示意圖(1)()

圖87:西地古城遺址()

圖88:蘭城遺址現狀()

圖89:蘭城古城遺址航拍圖()

圖90:蘭城西北城牆遺址豁口()

圖91:哈爾莫墩外城殘垣()

圖92:哈爾莫墩內城現狀()

圖93:哈爾莫墩內城角樓遺跡()

圖94:柏格達沁古城遺址航拍圖()

圖95:柏格達沁古城遺址()

圖96:柏格達沁古城平面圖(黃文弼繪)()

圖97:哈拉木登舊城平面圖(黃文弼繪)()

圖98:曲惠古城殘存土墩()

圖99:玉孜干古城航拍圖()

圖:阿克墩一號遺址及平面圖()

圖:闊納協海爾古城()

圖:奎玉克協海爾古城平面圖()

圖:阿孜甘古城遺存()

圖:卓爾庫特古城平面圖()

圖:卓爾庫特古城現狀*()

圖:中天山南麓北道東段城址佈局示意圖(2)()

圖:龜茲故城殘垣()

圖:龜茲故城位置圖()

圖:夏克吐爾、玉其吐爾古城遺址地理位置()

圖:夏哈爾吐爾古城()

圖:夏哈吐爾古城殘存建築物()

圖:柘厥關地理位置()

圖:通古斯巴西古城遺址()

圖:通古斯巴西古城航拍圖()

圖:阿格古城遺址()

圖:阿格古城遺址內部()

圖:阿格古城平面圖*()

圖:玉奇喀特古城遺址航拍圖()

圖:玉奇喀特古城遺址現狀()

圖:托甫古城遺址*()

圖:托帕墩協海爾古城遺址*()

圖:北城城牆遺存*()

圖:南城殘牆遺存*()

圖:玉爾袞協海爾古城遺址*()

圖:薩勒唐古城遺址*()

圖:埃格麥里央達克古城遺址*()

圖:硝協海爾古城遺址*()

圖:庫克托格拉克古城遺址*()

圖:喀依古城遺址*()

圖:破城子古城東段城牆遺跡()

圖:破城子古城西段城牆遺跡()

圖:阿克布拉克古城遺址現狀()

圖:沙牙提古城遺址()

圖:多浪古城遺址*()

圖:伯什力克古城遺址全景*()

圖:伯什力克古城遺跡內部*()

圖:唐王城城牆構造*()

圖:唐王城內出土釉磚*()

圖:唐王城平面圖()

圖:唐王城東城牆遺址*()

圖:中天山南麓北道西段城址佈局示意圖()

圖:托庫孜薩來古城遺址航拍圖()

圖:托庫孜薩來古城遺址()

圖:汗諾依古城遺址現狀()

圖:亞庫爾干古城遺址()

圖:艾斯克薩古城遺址局部()

圖:巴格恰古城遺址現狀()

圖:巴格恰古城遺址殘垣()

圖:科可其遺址()

圖:科可其遺址周邊環境()

圖:石頭城城牆遺跡()

圖:疊壓在舊址上的清代石頭城遺跡()

圖:公主堡遺址(斯坦因,年)()

圖:公主堡遺址現狀*()

圖:絲綢之路南道東段城址佈局示意圖()

圖:營盤古城遺址現狀()

圖:樓蘭古城遺址(年)()

圖:樓蘭古城遺址航拍圖*()

圖:LA古城平面圖*()

圖:LA.II官署遺址平面圖*()

圖:LA.I房址平面圖*()

圖:樓蘭古城“三間房”遺址(年)()

圖:米蘭遺址(年)()

圖:吐蕃戍堡(斯坦因,年)()

圖:吐蕃戍堡及內景(年)()

圖:米蘭佛寺遺址(年)()

圖:米蘭佛寺遺址(年)()

圖:米蘭古城遺址(黃文弼,年)()

圖:米蘭古城西佛塔(黃文弼,年)()

圖:李柏文書()

圖:海頭古城南城牆遺跡*()

圖:LK海頭古城平面圖*()

圖:且爾乞都克古城北城牆遺跡*()

圖:瓦什峽古城遺址()

圖:石頭城地理位置示意圖()

圖:且末古城遺址現狀()

圖:且末古城遺址地表散佈的陶片()

圖:絲綢之路南道西段城址佈局示意圖()

圖:尼雅南方古城遺址外部房址*()

圖:尼雅南方古城城門遺跡*()

圖:安迪爾方城遺跡*()

圖:延姆古城遺址*()

圖:道孜勒克古城遺址*()

圖:阿克考其喀然克古城遺址*()

圖:喀拉墩古址遺址()

圖:喀拉墩古城及附近遺址()

圖:喀拉墩遺址局部*()

圖:丹丹烏里克遺址地理位置*()

圖:丹丹烏里克CD17房址全景*()

圖:丹丹烏里克CD3AF2房址與CD1房址*()

圖:丹丹烏里克CD3AF1房址與CD1F1房址*()

圖:丹丹烏里克遺址及CD—30城牆及平面圖*()

圖:阿薩古城遺址()

圖:斯皮爾古城全景*()

圖:斯皮爾古城平面圖*()

圖:斯皮爾古城地理位置圖()

圖:斯皮爾古城遺址西城牆*()

圖:斯皮爾古城遺址南城牆外樹干殘跡*()

圖:斯皮爾古城遺址F1建築*()

圖:斯皮爾古城遺址F2建築*()

圖:阿克色皮力古城遺跡*()

圖:買力克阿瓦提古城遺址()

圖:買力克阿瓦提古城雅丹地貌()

圖:庫克瑪日方城遺址()

圖:普基城堡內景遺跡()

圖:普基城堡外景遺跡()

圖:碎葉城地理位置()

圖:阿克·貝希姆古城遺跡現狀*()

圖:阿克·貝希姆古城平面結構圖()

圖:布拉納古城遺跡鳥瞰*()

圖:布拉納古城磚塔*()

圖:柯拉斯納亞·瑞希卡古城遺址航拍圖()

圖:撒馬爾罕古城遺址航拍圖()

圖:撒馬爾罕古城新舊格局平面圖()

圖:Afrosiab古城平面圖()

圖:澤拉夫尚河谷險要地勢*()

圖:片治肯特古城遺址航拍圖()

圖:片治肯特古城遺址現狀*()

圖:木鹿古城圓柱形城牆遺跡*()

圖:木鹿古城內部遺跡*()

圖:木鹿古城遺跡航拍圖()

圖:貝格拉姆遺址新王城平面圖()

圖:發掘中的貝格拉姆遺址()

圖:玻璃魚*()

圖:牙骨雕刻*()

圖:漢宣帝時期西域屯田分佈示意圖()

圖:唐前期西域屯田分佈示意圖()

圖:西漢早期西域屯城佈局()

圖:天山南麓屯城佈局示意圖()

圖:東漢昆侖山北麓及車師故地屯城佈局示意圖()

圖:唐代西域絲綢之路中道局部交通()

圖:環塔里木漢代軍事遺址佈局示意圖()

圖:LF戍堡遺跡*()

圖:脫西克烽燧西側與東北側*()

圖:脫西克烽燧立面圖與平面圖*()

圖:脫西克西烽燧*()

圖:卡勒塔烽燧西側*()

圖:沙魯瓦克烽燧*()

圖:薩其該烽燧西側*()

圖:薩其該烽燧烽體結構*()

圖:孫基烽燧()

圖:亞克侖烽燧()

圖:蘇蓋提烽燧()

圖:庫木什烽燧*()

圖:克亞克庫都克烽燧*()

圖:克吾爾地克烽燧*()

圖:拉依蘇西烽燧()

圖:墩買力吐爾烽燧()

圖:丘甫吐爾烽燧*()

圖:闊空巴孜烽燧()

圖:克孜爾尕哈烽燧()

圖:柯西烽燧*()

圖:阿克墩烽燧()

圖:四十里大墩烽燧()

圖:魏晉南北朝時期環塔里木烽燧、戍堡佈局示意圖()

圖:墩里克烽燧*()

圖:吾塔木烽燧*()

圖:卡拉烏里干烽燧*()

圖:丘達依塔格戍堡()

圖:西州段唐代烽燧、戍堡佈局示意圖()

圖:連木沁大墩烽燧()

圖:連木沁大墩烽燧航拍圖()

圖:二塘溝烽燧*()

圖:阿薩協海爾烽燧*()

圖:木爾吐克薩依戍堡內部()

圖:木爾吐克薩依戍堡航拍圖1()

圖:吐爾退維烽燧東面與南面*()

圖:阿薩墩戍堡*()

圖:阿拉溝戍堡*()

圖:焉耆至龜茲段唐代烽燧佈局示意圖()

圖:焉耆霍拉山口烽燧*()

圖:哈曼溝路烽燧()

圖:查汗通古東烽燧()

圖:查汗通古西烽燧()

圖:喀拉亞烽燧圖*()

圖:喀拉亞烽燧平面圖()

圖:拉依蘇東烽燧()

圖:拉依蘇西烽燧()

圖:拉依蘇戍堡()

圖:拉依蘇戍堡平面圖*()

圖:龜茲段唐代烽燧、戍堡佈局示意圖()

圖:脫蓋塔木戍堡*()

圖:克日西戍堡()

圖:吾孜塔木戍堡*()

圖:卻勒阿瓦提烽燧*()

圖:依斯塔那烽燧*()

圖:沙卡烏烽燧()

圖:依西哈拉吐爾烽燧()

圖:克孜爾協戍堡*()

圖:硝尤魯克戍堡*()

圖:夏合吐爾烽燧()

圖:吐孜吐爾烽燧*()

圖:達西卡爾烽燧*()

圖:羊達克庫都克烽燧()

圖:吐爾拉戍堡平面圖*()

圖:桑塔木烽燧*()

圖:托秀克塔木戍堡*()

圖:塔什吐爾烽燧*()

圖:恰薩吐爾烽燧*()

圖:吾熱庫台克烽燧*()

圖:鐵熱克協爾烽燧*()

圖:都魯都力歐庫爾烽燧*()

圖:恰薩吐爾烽燧*()

圖:拜城塔什吐爾烽燧*()

圖:別迭里烽燧*()

圖:八卦墩烽燧*()

圖:齊蘭烽燧()

圖:亞依德梯木烽燧()

圖:喀拉庫勒戍堡*()

圖:都埃梯木戍堡及烽燧遠景*()

圖:疏勒段唐代烽燧佈局示意圖()

圖:阿勒吞木烽燧()

圖:窮吞木烽燧*()

圖:澤吞木烽燧*()

圖:塔哈塔合山2號烽燧()

圖:塔哈塔合山6號烽燧()

圖:夏哈勒墩遺址全景()

圖:喀勒乎其烽燧*()

圖:烏布拉特烽燧*()

圖:南道唐代烽燧、戍堡佈局示意圖()

圖:米蘭東北烽燧Ⅷ*()

圖:扎瓦烽燧()

圖:阿克吞木烽燧*()

圖:麻劄塔格戍堡*()

圖:張掖郡部都尉候望系屬圖()

圖:敦煌玉門都尉T.6.b與T.6.c烽燧平面圖()

圖:漢代環塔里木烽燧、戍堡佈局示意圖()

圖:漢代西域烽燧、戍堡分佈及交通路線()

圖:唐代環塔里木烽燧、戍堡佈局()

圖:唐代西州烽燧、戍堡佈局與交通路線()

圖:唐代焉耆、龜茲東段烽燧、戍堡佈局圖()

圖:唐代安西都護府駐防佈局圖()

圖:唐代龜茲周邊烽燧、戍堡佈局圖()

圖:唐代于闐烽燧、戍堡分佈及交通路線()

圖:唐代沙州西部烽燧、戍堡佈局()

表4:20世紀90年代初懸泉置遺址出土文物(75)

表5:漢代敦煌郡境內的城址烽燧一覽表(80)

表6:漢代昆侖山北麓部分綠洲城邦概況(82)

表7:漢代天山南麓部分綠洲城邦概況(83)

表8:漢代天山北麓部分綠洲城邦概況(83)

表9:東漢西域“三絕三通”(84)

表10:吐魯番古代對外交通路線(91)

表11:黃文弼高昌故城所採集文物(96)

表12:黃文弼交河故城所採集文物()

表13:20世紀80年代阿克墩遺址銅器出土概況()

表14:通古斯巴西古城附近戍堡遺址()

表15:近年來通古斯巴西古城出土文物概況()

表16:《大谷文書集成》收錄的通古斯巴西古城出土文書()

表17:9年至0年唐王城考古採集文物()

表18:樓蘭出土漢文文書概況()

表19:8年至6年樓蘭古城出土錢幣()

表20:7年至年黃文弼米蘭古城出土遺物()

表21:9年米蘭古城發掘概況()

表22:米蘭遺址MI戍堡、MIII佛塔出土文物()

表23:瑪堅勒克遺址採集的物品()

表24:丹丹烏里克遺址北片房址考古發掘概況()

表25:4年至6年丹丹烏里克出土文物(部分)()

表26:西漢西域屯田地域()

表27:唐代西域屯田區域()

表28:環塔里木漢唐時期典型城址結構概況()

表29:東天山其他現存唐代西州烽燧()

表30:拉依蘇烽燧遺址出土文物()

表31:《新唐書·地理志》所載龜茲交通道路()

表32:《新唐書·地理志》所載龜茲道路地名考釋()

表33:環塔里木地區“大遺址保護專案”開展概況()

第二部分環塔里木墓葬遺存調查與研究圖表

圖:環塔里木綠洲城邦與河流分佈(約西元前60年)()

圖:環塔里木盆地墓葬遺存分佈圖*()

圖:環塔里木地域水系與墓葬文化遺存地理分佈示意圖()

圖:孔雀河流域古代墓葬分佈示意圖()

圖:開都河流域古代墓葬分佈示意圖()

圖:渭干河—庫車河流域古代墓葬分佈示意圖()

圖:阿克蘇流域古代墓葬分佈示意圖()

圖:車爾臣河流域古代墓葬遺存分佈示意圖()

圖:和田河流域古代墓葬遺存分佈示意圖()

圖:克里雅河、尼雅河流域古代墓葬遺存分佈示意圖()

圖:葉爾羌河流域古代墓葬遺存分佈示意圖()

圖:東天山南麓徑流區域沿線墓葬分佈示意圖()

圖:艾斯克霞爾墓地位置圖()

圖:艾斯克霞爾墓地墓葬分佈圖()

圖:艾斯克霞爾南墓地()

圖:艾斯克霞爾墓地墓葬遺存概況()

圖:焉不拉克墓地現狀()

圖:焉不拉克墓地位置()

圖:焉不拉克墓地平面圖()

圖:豎穴土坑二層台墓M68平面圖()

圖:土坯大型墓M52平面圖()

圖:黃田上廟爾村1號墓地位置圖()

圖:寒氣溝墓地位置圖()

圖:寒氣溝墓地出土陶器(1)()

圖:寒氣溝墓地出土陶器(2)()

圖:寒氣溝墓地出土銅器和骨器等遺物()

圖:薩伊吐爾墓地()

圖:柳樹溝墓地位置圖()

圖:柳樹溝墓地石圍、祭祀坑及M18墓葬()

圖:天山北路墓地局部()

圖: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雙耳彩陶罐與管流罐()

圖: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銅鏡與骨飾牌()

圖:五堡墓地6年發掘現場()

圖:五堡墓地現狀()

圖:五堡墓地平面圖()

圖:五堡墓地出土的織物與陶碗()

圖:東黑溝墓地位置及墓葬地表封堆標誌()

圖:東黑溝墓地及居址等遺跡分佈圖()

圖:東黑溝M10封堆及墓室平、剖面圖()

圖:東黑溝M封堆及墓室平、剖面圖()

圖:東黑溝M封堆及墓室平、剖面圖()

圖:孔雀河流域主要墓葬分佈示意圖()

圖:羅布泊水域附近主要墓葬分佈示意圖()

圖:古墓溝七圈橢圓形列木墓形制()

圖:古墓溝豎穴坑式墓形制()

圖:古墓溝七圈橢圓形列木墓M7與豎穴沙室墓M5平面圖()

圖:2年至7年小河流域考古調查遺址點分佈*()

圖:小河流域XHMⅠ和XHMⅡ墓地()

圖:小河流域XHMⅣ和XHMⅤ墓地木棺()

圖:小河流域XHMⅦ墓地和XHY2遺址地表()

圖:小河墓地全景()

圖:2年發掘小河5號墓地墓葬M1—M4及木棺位置()

圖:營盤墓地地理位置()

圖:營盤墓地M15男屍服飾及對人獸樹紋罽*()

圖:營盤墓地M23出土彩棺*()

圖:營盤墓地男女合葬墓、三人葬及倒扣木棺*()

圖:營盤墓地M6出土物品()

圖:平臺墓地及多人合葬墓室*()

圖:孤台墓地出土“望四海貴福壽為國慶”與“長樂明光”織錦*()

圖:羅布泊西北漢晉墓地*()

圖:咸水泉漢晉墓地局部*()

圖:咸水泉漢晉墓地採集彩棺板*()

圖:柏格達山南麓徑流區域墓葬分佈示意圖(1)()

圖:柏格達山南麓徑流區域墓葬分佈示意圖(2)()

圖:柏格達山南麓徑流區域墓葬分佈示意圖(3)()

圖:交河溝北墓地平面分佈圖()

圖:交河溝北墓地現狀()

圖:交河溝北墓地俯瞰()

圖:交河溝北墓地M01墓葬()

圖:交河溝北墓地墓葬分佈圖()

圖:交河溝西墓地地形圖()

圖:交河溝西墓地豎穴土坑墓(JⅥ—12—16墓室)()

圖:交河溝西墓地斜坡墓道洞室墓()

圖:交河溝西墓地墓葬發掘位置標示圖()

圖:艾丁湖墓地位置()

圖:艾丁湖墓地墓葬分佈圖()

圖:烏堂墓地地理位置()

圖:烏堂墓地07TWM1墓葬剖面圖*()

圖:烏堂墓地07TWM2墓葬剖面圖()

圖:烏堂墓地07TWM3墓葬剖面圖()

圖:巴達木墓地地理位置圖()

圖:巴達木墓地()

圖:巴達木墓地1、2、3號墓地分佈圖()

圖:木納爾墓地位置圖()

圖:木納爾1號、2號、3號臺地墓群()

圖:勝金店墓地()

圖:勝金店墓地分佈圖()

圖:勝金店墓地豎穴土坑墓M3()

圖:勝金店墓地豎穴偏室墓M20()

圖:勝金店墓地豎穴二層台墓M13()

圖:勝金店墓地M2出土假肢及線描圖()

圖:洋海墓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圖:洋海墓地近景()

圖:洋海墓地已回填的斜坡墓道墓()

圖:洋海1號、2號、3號墓地位置圖()

圖:洋海1號墓地墓葬分佈圖()

圖:洋海2號墓地墓葬分佈圖()

圖:洋海2號墓地B型墓葬M()

圖:洋海2號墓地C型墓葬M8()

圖:洋海2號墓地C型墓葬M()

圖:洋海2號墓地D型墓葬M()

圖:洋海3號墓地墓葬分佈圖()

圖:喀格恰克墓地位置及墓葬分佈圖()

圖:阿斯塔那古墓群平面圖()

圖:阿斯塔那斜坡墓道洞室墓墓道()

圖:開都河流域及博斯騰湖水域主要墓葬分佈示意圖()

圖:哈布其罕1號墓地位置圖()

圖:哈布其罕1號墓地墓葬已發掘墓葬分佈圖()

圖:哈布其罕2號墓地發掘墓葬位置()

圖:拜勒其爾墓地位置()

圖:拜勒其爾墓地M、M平剖面圖()

圖:拜勒其爾M、M墓室屍骨平面圖()

圖:察吾乎1號墓地位置圖()

圖:察吾乎1號墓地現狀*()

圖:察吾乎1號墓地墓葬分佈圖()

圖:察吾乎2號墓地M13、M1平剖面圖()

圖:察吾乎3號墓地M7、M8平剖圖()

圖:察吾乎3號墓地M4、M3平剖圖()

圖:察汗烏蘇1號墓地全景*()

圖:察汗烏蘇1號墓地石棺墓與石圍石室墓*()

圖:察汗烏蘇1號墓地出土帶流陶罐和銅權杖頭*()

圖:察汗烏蘇水電站大壩下游1號臺地石圍墓()

圖:察汗烏蘇水電站大壩下游2號臺地石圍墓()

圖:察汗烏蘇水電站大壩下游3號臺地石圍墓()

圖:察汗烏蘇水電站大壩下游4號臺地石圍墓()

圖:木扎爾特河流域墓葬分佈示意圖()

圖:霍拉山南麓徑流區域沿線主要墓葬分佈示意圖()

圖:庫車魏晉十六國時期磚室墓位置()

圖:魏晉十六國時期磚室墓(左)及M1(右)全景()

圖:魏晉十六國時期磚室墓M1封門和甬道()

圖:魏晉十六國時期磚室墓M1前室和耳室()

圖:魏晉十六國時期磚室墓M1後室()

圖:魏晉十六國時期磚室墓M3和M8全景()

圖:克孜爾水庫西墓地位置()

圖:克孜爾水庫墓地現狀*()

圖:克孜爾水庫西墓區M7小孩墓、M8成人一次葬墓平剖面圖()

圖:克孜爾水庫西墓區M25和M20雙人、多人一次葬墓平、剖面圖()

圖:群巴克墓地位置()

圖:群巴克墓地M3平、剖面圖()

圖:群巴克1號墓地墓葬分佈圖()

圖:群巴克1號墓地現狀*()

圖:群巴克2號墓地墓葬分佈及M7平剖面圖()

圖:群巴克2號墓地現狀*()

圖:群巴克2號墓地M10平面及發掘後地貌*()

圖:阿克蘇河水域墓葬遺存圖()

圖:托萬克塔尕克墓地位置圖()

圖:托萬克塔尕克墓地M6、M15平剖面圖及墓室()

圖:托萬克塔尕克墓地M2、M4平剖面圖及墓室()

圖:博孜墩墓地位置圖()

圖:博孜墩墓地5年發掘M1外石人及墓室()

圖:博孜墩墓地5年發掘M41墓室()

圖:阿爾金山北麓徑流區域主要墓葬分佈示意圖()

圖:扎滾魯克墓地()

圖:扎滾魯克1號墓地位置圖()

圖:扎滾魯克2號墓地位置圖()

圖:扎滾魯克墓地地表概況()

圖:5扎滾魯克發掘M1、M2平剖面圖及五座墓葬出土物品()

圖:扎滾魯克1號墓地南東區、南西區發掘墓葬分佈圖()

圖:扎滾魯克2號墓地M1與M2墓底平面示意圖()

圖:托蓋曲根1號墓地局部*()

圖:托蓋曲根3號墓地石圈墓*()

圖:昆侖山北麓徑流區域主要墓葬分佈示意圖()

圖:群艾山亞墓地位置()

圖:群艾山亞M3平、剖面圖()

圖:群艾山亞M6墓室平、剖面圖()

圖:群艾山亞M5墓室平、剖面圖()

圖:流水墓地墓葬分佈圖()

圖:流水墓地現狀*()

圖:流水墓葬出土的雙系銅斧、銅馬銜和骨質馬鑣*()

圖:流水墓地出土的單耳陶罐、雙系陶罐*()

圖:尼雅95MNI號墓地位置()

圖:尼雅95MNI號墓地5號墓發掘及3號箱式木棺()

圖:尼雅95MNI號墓地8號男屍、“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

圖:尼雅95MNI·8號墓出土“王”字陶罐、3號墓龍紋銅鏡()

圖:亞尕奇烏里克墓地*()

圖:亞尕奇烏里克墓地*()

圖:山普拉墓地位置圖()

圖:山普拉墓地現狀()

圖:山普拉3—4發掘墓葬分佈及豎穴土坑式墓M20平剖面圖()

圖:山普拉墓地刀形棚架墓平面圖()

圖:山普拉2—3年發掘墓葬平面圖()

圖:香寶寶墓地位置圖()

圖:香寶寶墓地地勢及墓葬分佈圖()

圖:香寶寶古墓群遺址()

圖:香寶寶墓地遺址現狀()

圖:香寶寶墓地M17、M32平面、剖面圖()

圖:香寶寶墓地M40平、剖面圖及M9殉人墓葬()

圖:吉爾贊喀勒墓地位置圖()

圖:吉爾贊喀勒B區M12底部遺存()

圖:吉爾贊喀勒墓地發掘後示意圖()

圖:吉爾贊喀勒墓地A、B區墓葬分佈圖()

圖:下阪地墓地位置及部分已發掘墓葬()

圖:下阪地墓地遺址點分佈區示意圖()

圖:喀群彩棺墓墓葬分佈圖()

圖:喀群彩棺墓發掘2號彩棺*()

圖:喀群彩棺頭擋坐佛講經圖*()

圖:喀群彩棺足擋比丘、龍首圖*()

圖:喀群彩棺足擋比丘、龍首線圖*()

圖:蘇貝希文化與沙井文化、卡約文化和唐汪式陶器比較圖()

圖:小河墓地出土氊帽、毛織斗篷、腰衣、皮靴()

圖:小河墓地“男根”立木()

圖:小河墓地“女陰”立木()

圖:類似“女陰”的木棺()

圖:小河墓地草編簍與其他相關文化的對比()

圖:哈密五堡墓地套頭裙()

圖:扎滾魯克1號墓地套頭裙()

圖:扎滾魯克文化陶器對比圖()

圖:扎滾魯克文化的動物風格()

圖:下阪地墓地墓葬地表()

圖:石棺墓中的火化遺跡()

圖:喇叭形耳環()

圖:束頸形的陶罐()

圖:安德羅諾沃文化與下阪地墓地青銅時代文化的器型比較()

圖:流水墓地()

圖:流水墓地M10出土馬銜與馬鑣比較圖()

圖:第1期斜坡墓道墓64TAM28平剖面()

圖:第1期豎井墓道土洞墓65TAM39平剖面()

圖:第二期66TAM48墓平剖面圖()

圖:第三期張歡夫婦合葬墓墓葬形制平剖面圖()

圖:營盤墓地墓葬分佈圖()

圖:豎穴土坑M19平剖面圖()

圖:豎穴二層台墓M26平剖面圖()

圖:山普拉墓地早期墓葬形制、葬具及其陶器類型()

圖:山普拉墓地晚期墓葬形制、葬具及其陶器類型()

圖:交河故城溝西墓地的斜坡墓道洞室墓()

圖:河南滎陽薛村漢墓的斜坡墓道洞室墓()

圖:阿拉溝出土方座承獸銅盤()

圖:吉爾贊喀勒墓地外的黑白石條()

圖:明火入葬火壇()

圖:樓蘭壁畫墓中心柱上的“法輪”()

圖:樓蘭壁畫墓後室牆壁上的“法輪”()

圖:樓蘭壁畫墓“禮佛圖”()

圖:布扎克墓地——摩尼珠錦巾*()

圖:2號彩棺()

圖:彩棺頭擋坐佛講經圖()

圖:和田布扎克墓地82年出土彩棺頭擋()

圖:和田布扎克墓地83年出土彩棺頭擋()

圖:漢唐時期環塔里木墓葬文化與周邊文化()

圖:營盤墓地出土獅紋栽絨地毯()

圖:營盤墓地出土波斯風格玻璃杯()

圖:營盤墓地出土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紋樣局部()

圖:營盤墓地出土M15號男屍()

圖:孤台墓地出土緙毛織物()

圖:樓蘭城郊壁畫墓壁畫“飲酒圖”()

圖:犍陀羅地區出土的酒杯()

圖:樓蘭壁畫墓的羅馬文化因素()

圖:樓蘭壁畫墓牆壁上的飛馬圖()

圖:尼雅出土印花棉布()

圖:尼雅出土木雕人像椅腿()

圖:尼雅出土人獸葡萄紋罽()

圖:尼雅出土佉盧文木牘()

圖:山普拉墓葬出土的“人首馬身”織物()

圖:溝北1號墓地出土怪獸咬虎紋金牌飾()

圖:溝北1號墓地出土虎噬動物金冠()

圖: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出土東羅馬金幣()

圖:巴達木墓地出土金幣、銀幣()

圖:巴達木墓地出土彩陶碗()

圖:巴達木墓地出土陶器()

圖: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出土豬頭紋錦和鹿紋錦()

圖: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出土花式麵點和餃子()

圖:山普拉墓地出土鐵鐮()

圖:山普拉墓地出土鐵刀()

圖:孤台墓地出土的漆杯與漆蓋()

圖:營盤墓地出土的漆奩()

圖:尼雅墓地出土的漆奩()

圖:營盤漢晉墓地M15彩圖與蓋板、側板紋樣()

圖:1年樓蘭LE古城所出彩棺()

圖:兩端擋板所繪烏鳥與蟾蜍()

圖:彩棺足擋比丘、龍首圖()

圖:彩棺足擋比丘、龍首線圖()

圖:尼雅遺址出土“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錦枕()

圖:尼雅墓地“王侯合昏千秋萬歲宜子孫”錦()

圖:孤台墓地“長樂明光”錦()

圖:尼雅墓地“延年益壽長葆子孫”錦()

圖:尼雅墓地“宜子孫”錦()

圖:尼雅墓地出土“丫”形木叉及上纏繞衣物()

圖:尼雅遺址出土木簡形制()

圖:孤台墓地“望四海貴富壽為國慶”錦()

圖:尼雅墓地“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臂()

圖:尼雅墓地出土“討南羌”錦()

圖:山普拉墓葬出土木耜()

圖:尼雅遺址出土木耜()

圖:浙江河姆渡出土第三期木耜()

圖:洪水沖蝕後的且末古大奇古墓出土的陶器()

圖:考察且末扎滾魯克墓群時突如其來的狂風天氣()

圖:察汗烏蘇水電站墓地所在臺地上施工的發掘機()

圖:公路旁的勝金店墓群()

圖: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遺址陳列館()

圖:且末扎滾魯克墓地遺址陳列館()

表34:課題田野調查中所涉及的文保部門與主要墓葬遺址()

表35:《漢書》所載主要西域古國地理分佈()

表36:環塔里木地區主要河流流域的墓葬分佈概況()

表37:艾斯克霞爾墓地M1—M5墓葬形制及出土物品概況()

表38:艾斯克霞爾墓地出土物品()

表39:焉不拉克墓地出土物品()

表40:黃田上廟爾溝村1號墓地出土文物概況()

表41:薩伊吐爾墓地形制及出土隨葬品()

表42:東黑溝M、M、M墓葬發掘概況()

表43:東天山南麓山前徑流區域沿線墓葬遺存()

表44:古墓溝七圈橢圓形列木墓發掘概況()

表45:古墓溝豎穴式墓發掘概況(一)()

表46:古墓溝豎穴式墓發掘概況(二)()

表47:古墓溝豎穴式墓發掘概況(三)()

表48:古墓溝豎穴式墓發掘概況(四)()

表49:2年小河5號墓地M1—M4墓葬發掘概況()

表50:3年小河五號墓地典型墓葬發掘概況()

表51:營盤墓地5年發掘概況()

表52:營盤墓地9年發掘概況()

表53:吐魯番交河溝西墓地考古發掘概況()

表54:艾丁湖墓地出土文物()

表55:烏堂墓地出土文物()

表56:巴達木1號墓地墓葬形制、葬式及出土文物()

表57:巴達木2號、3號墓地墓葬形制、葬式及出土文物()

表58:勝金店墓地墓葬形制及隨葬物品()

表59:洋海1號墓地出土陶器類型()

表60:洋海1號墓地出土木器、銅器類型()

表61:洋海1號墓地出土石器、皮製品及其他物品()

表62:洋海2號墓地墓葬形制特徵()

表63:洋海2號墓地出土器物概況()

表64:洋海3號墓地墓葬形制特徵()

表65:洋海3號墓地墓葬出土陶器、木器概況()

表66:洋海3號墓地出土石器、金屬器及骨器、皮製品概況()

表67:喀格恰克墓地出土陶器概況()

表68:9年阿斯塔那北區墓葬發掘及出土物概況()

表69:0年阿斯塔那麴氏高昌時期(—年)墓葬發掘概況()

表70:0年阿斯塔那唐西州時期(7世紀中葉—8世紀中葉)墓葬發掘概況()

表71:0年11月阿斯塔那古墓群第3次發掘及出土物品概況()

表72:2年至3年阿斯塔那古墓群第十次發掘及出土物品概況()

表73:3年春阿斯塔那古墓群第十一次發掘及出土物品概況()

表74:柏格達山南麓徑流區域其他墓葬遺存(1)()

表75:柏格達山南麓徑流區域其他墓葬遺存(2)()

表76:柏格達山南麓徑流區域其他墓葬遺存(3)()

表77:哈布其罕1號墓地發掘概況()

表78:拜勒其爾墓地3年M—墓葬發掘概況()

表79:察吾乎1號墓地發掘出土物品()

表80:察吾乎2號墓地發掘出土物品()

表81:小山口水電站墓地發掘概況()

表82:開都河、博斯騰湖水域其他墓葬遺存(1)()

表83:開都河、博斯騰湖水域其他墓葬遺存(2)()

表84:開都河、博斯騰湖水域其他墓葬遺存(3)()

表85:庫車魏晉十六國時期磚室墓典型墓葬發掘概況()

表86:0年克孜爾水庫墓地典型墓葬發掘概況()

表87:渭干河水域其他墓葬遺存(1)()

表88:渭干河水域其他墓葬遺存(2)()

表89:木扎爾特河水域其他墓葬遺存(3)()

表90:5、8年博孜墩墓地發掘概況()

表91:阿克蘇河水域其他墓葬遺存(1)()

表92:阿克蘇河水域其他現存墓葬(2)()

表93:6年扎滾魯克1號墓地發掘概況()

表94:1年扎滾魯克第三期墓葬發掘概況()

表95:阿爾金山北麓徑流區域其他墓葬遺存(1)()

表96:阿爾金山北麓徑流區域其他墓葬遺存(2)()

表97:山普拉墓葬3—4年發掘出土物品()

表98:昆侖山北麓徑流區域其他墓葬遺存(1)()

表99:昆侖山北麓徑流區域其他墓葬遺存(2)()

表:昆侖山北麓徑流區域其他墓葬遺存(3)()

表:昆侖山北麓徑流區域其他墓葬遺存(4)()

表:香寶寶墓地6年、7年發掘墓葬概況()

表:吉爾贊喀勒墓地主要出土物品()

表:下阪地墓地3年發掘概況()

表:下阪地墓地4年發掘概況()

表:帕米爾徑流區域其他墓葬遺存(1)()

表:帕米爾山前徑流區域其他墓葬遺存(2)()

表:孔雀河流域人種組成()

表:影響小河文化的其他考古文化類型()

表:阿斯塔那古墓群墓葬信息與演變()

表:5年營盤墓地隨葬品統計()

表:9年營盤墓地隨葬品統計()

表:下阪地漢唐時期墓地發掘概況()

表:漢唐時期環塔里木地區墓葬統計()

表:環塔里木地區漢唐時期出土鐵器統計表()

表:環塔里木地區所發現漢唐彩棺()

第三部分環塔里木宗教遺存調查與研究圖表

圖:環塔里木地區地勢圖()

圖:環塔里木地區岩畫分佈圖()

圖:科普加依羊群岩畫(左)、狩獵岩畫(中)、水流圖(右)()

圖:興地岩畫局部()

圖:溫宿縣車輪岩畫()

圖:桑株岩畫狩獵圖()

圖:康阿孜岩畫局部()

圖:且末阿爾金山動物畫()

圖:且末阿爾金山人物畫()

圖:且末木里恰河岩畫()

圖:阿克鐵列克狩獵圖()

圖:小河墓地木棺上覆蓋牛皮()

圖:小河墓地高大祭祀柱上綁的牛頭()

圖:小河墓地中隨葬的牛頭()

圖:孔雀河古墓溝墓地發掘現場()

圖:小河墓地出土木雕人面像()

圖:小河墓地出土別針、羽飾、手鏈()

圖:孔雀河古墓溝墓地出土木雕人像()

圖:小河墓地出土高大的木雕人像()

圖:小河墓地M2(左)、M33(右)出土“木屍”()

圖:小河墓地發現的木雕人像()

圖:察吾乎四號墓地穿孔頭骨()

圖:吐魯番蘇貝希墓地出土高尖帽()

圖:小河墓地模仿女陰的木棺()

圖:小河墓地“男根”(左)、“女陰”(右)立木()

圖:小河墓地出土木祖()

圖:昆崗墓地外景()

圖:洋海1號墓地M21出土的薩滿乾屍()

圖:洋海1號墓地M67出土薩滿乾屍足部()

圖:小河墓地M24出土乾屍()

圖:布扎克墓地()

圖:尼雅漢晉墓地發掘現場()

圖:山普拉墓地外景()

圖:喀拉墩佛寺遺跡外景*()

圖:尼雅佛塔遺跡()

圖:尼雅遺址93A35號遺址全景()

圖:丹丹烏里克佛寺遺址CD3b()

圖:丹丹烏里克佛寺遺址CD3d()

圖:丹丹烏里克佛寺遺址CD4()

圖:丹丹烏里克佛寺遺址CD4平面圖()

圖:丹丹烏里克CD8佛寺遺址(左)、CD7佛寺遺址(右)()

圖:丹丹烏里克CD10佛寺遺址()

圖:安迪爾廷姆佛塔遺跡*()

圖:道孜勒克古城內寺院遺址及其平面圖()

圖:喀孜納克佛寺遺址*()

圖:亞蘭干佛寺殘留牆體*()

圖:熱瓦克佛寺遺址()

圖:達瑪溝佛教遺址博物館()

圖:托普魯克墩1號遺址主尊塑像及遺址平面圖()

圖:托普魯克墩2號遺址及其平面圖()

圖:托普魯克墩3號遺址平面圖()

圖:托普魯克墩3號遺址()

圖:尕孜亞依昂佛塔遺址*()

圖:庫木拉巴特佛寺遺址*()

圖:庫克吉格代佛寺遺址*()

圖:道孜勒克佛寺遺址*()

圖:喀拉喀得干佛寺遺址*()

圖:巴拉瓦斯特佛寺遺址*()

圖:布蓋烏依里克佛寺遺址全景*()

圖:達奎遺址()

圖:庫克瑪日木石窟內部現狀()

圖:莫爾佛寺遺址()

圖:布朗村南佛教遺址岩壁東部浮雕全景*()

圖:托庫孜卡孜那克卡寺院遺址()

圖:喀勒乎其佛塔遺跡*()

圖:托格拉塔格佛教遺址*()

圖:奴如孜墩遺址()

圖:棋盤千佛洞外景*()

圖:棋盤千佛洞5號洞窟*()

圖:脫庫孜吾吉拉千佛洞平面圖()

圖:蘇巴什佛寺遺址(東寺)()

圖:蘇巴什佛寺遺址(西寺)()

圖:蘇巴什佛寺遺址西寺中部佛塔頂部()

圖:博其罕那佛寺遺址位置示意圖()

圖:博其罕那佛寺遺址*()

圖:坦塔木佛寺遺址*()

圖:圖爾塔木佛寺遺址*()

圖:克斯勒塔格佛寺()

圖:莫臘吐爾佛塔*()

圖:克孜爾石窟洞窟分佈示意圖()

圖:克孜爾石窟外景()

圖:森木塞姆石窟分佈示意圖()

圖:森木塞姆石窟外景()

圖:瑪扎伯哈石窟分佈圖()

圖:瑪扎伯哈石窟各類型洞窟平、剖面圖()

圖:瑪扎伯哈石窟()

圖:克孜爾尕哈石窟分佈示意圖()

圖:克孜爾尕哈石窟外景()

圖:庫木吐喇谷口區石窟分佈圖()

圖:庫木吐喇窟群區石窟分佈圖()

圖:庫木吐喇石窟外景()

圖:阿艾石窟分佈圖()

圖:阿艾石窟外景*()

圖:台台爾石窟平面分佈示意圖()

圖:台台爾石窟第13(左)、16(中)、17(右)窟平面、剖面圖()

圖:台台爾石窟地面寺院遺址()

圖:托乎拉克艾肯石窟分佈總平面圖()

圖:托乎拉克艾肯石窟*()

圖:托乎拉克艾肯第7(左)、13(中)、15(右)窟平剖立面圖()

圖:托乎拉克艾肯石窟第18窟及上方壁龕()

圖:沙依拉木石窟*()

圖:沙依拉木石窟分佈圖()

圖:溫巴什石窟*()

圖:蘇巴什石窟()

圖:亦狹克溝石窟位置示意圖(左)及洞窟分佈圖(右)()

圖:亦狹克溝石窟洞窟平面圖()

圖:亦狹克溝石窟K2主室正壁()

圖:亦狹克溝石窟K2主室右側壁()

圖:都干石窟分佈示意圖()

圖:七個星佛寺遺址(局部)()

圖:佛寺南區遺址中的殿堂遺址(0)

圖:霍拉山佛寺遺址地形平面圖(1)

圖:霍拉山佛寺遺址(1)

圖:霍拉山佛寺龕式遺址(2)

圖:七個星石窟(3)

圖:營盤佛寺遺址中央佛塔(6)

圖:營盤佛寺遺址環繞中央佛塔的其他佛塔建築(6)

圖:樓蘭東北佛殿遺跡*(7)

圖:樓蘭西北佛塔遺跡(8)

圖:米蘭MⅥ號佛塔遺址(0)

圖:米蘭MⅢ號佛塔遺址(0)

圖:米蘭MⅡ號佛寺遺址內的佛塔(0)

圖:米蘭MⅡ號佛寺遺址遠景()

圖:高昌故城東南佛寺(4)

圖:高昌故城大佛寺(5)

圖:高昌故城三號遺址東半部佛寺平面圖(7)

圖:交河故城中央大塔遺跡(9)

圖:交河故城大佛寺塔柱及塔柱上的佛龕遺跡(0)

圖:交河故城大佛寺(0)

圖:交河故城東北佛寺(1)

圖:交河故城西北小寺(2)

圖:交河故城塔林遺跡(4)

圖:交河故城地下寺院平面圖(5)

圖:勝金口南佛寺群南(左)、北(右)寺院遺址*(7)

圖:葡萄溝口南佛塔遺址*(8)

圖:喀爾桑買來佛塔遺址*(9)

圖:阿斯塔那佛塔遺址*(9)

圖:勝金口佛寺群北寺院遺址全景(1)

圖:七康湖佛塔遺址*(2)

圖:西格力克塘木寺院遺址*(3)

圖:台藏塔塔身及下層佛龕平面圖(4)

圖:台藏塔東南角(5)

圖:台藏塔K1佛龕(6)

圖:柏孜克里克石窟窟前遺址平面圖(7)

圖:柏孜克里克石窟第80、81窟(1)

圖:柏孜克里克石窟新1窟、新2窟、K58、K57平面圖(2)

圖:柏孜克里克石窟1號佛塔及其平面圖(2)

圖:柏孜克里克石窟4號佛塔(3)

圖:柏孜克里克石窟(4)

圖:雅爾湖石窟平面圖及石窟外景(6)

圖:吐峪溝石窟局部(7)

圖:吐峪溝東區北側石窟新編號(8)

圖:東區北側K18(新編號)及其剖面、平面圖(8)

圖:東區北側石窟出土佛經(9)

圖:回鶻地面佛寺遺跡(9)

圖:勝金口石窟(2)

圖:伯西哈石窟*(4)

圖:大桃兒溝石窟立面圖(4)

圖:大桃兒石窟第6窟外貌及其平面圖(6)

圖:小桃兒溝石窟立面圖(7)

圖:小桃兒石窟1號佛寺及其平面圖(8)

圖:七康湖9號窟剖面、平面圖(9)

圖:七康湖石窟*()

圖:熱瓦克佛寺遺址平面圖(9)

圖:交河故城西北小寺平面圖(0)

圖:博其罕那佛寺遺址總平面圖(1)

圖:尼雅93A35佛寺遺址平面示意圖(1)

圖:“回”字形佛寺類型(一)(2)

圖:“回”字形佛寺類型(二)(2)

圖:尼雅佛塔平、剖面圖(4)

圖:安迪爾廷姆佛塔剖面及平面圖(5)

圖:熱瓦克佛寺遺址平面圖(5)

圖:交河故城塔林中的樓閣塔(5)

圖:洞窟平面形制示例圖(7)

圖:環塔里木地區祆教遺存分佈示意圖()

圖:環塔里木地區佛教遺址分佈示意圖()

圖:交河故城總平面圖*(2)

圖:環塔里木地區摩尼教遺存分佈示意圖()

圖:環塔里木地區景教遺存分佈示意圖()

圖:環塔里木地區道教遺存分佈示意圖(5)

圖:吐峪溝墓地出土的陶棺*(7)

圖:喀拉墩古城N61號佛寺壁畫殘塊*(9)

圖:尼雅遺址寺院FS出土佛像壁畫復原圖(0)

圖:丹丹烏里克CD4佛寺遺址出土壁畫殘塊(2)

圖:達瑪溝托普魯克墩1號佛寺壁畫局部(2)

圖:托普魯克墩2號遺址出土壁畫(4)

圖:托普魯克墩3號遺址出土漢裝供養人壁畫殘塊(6)

圖:托普魯克墩3號遺址出土壁畫殘塊(6)

圖:達瑪溝喀拉墩1號佛教遺址出土壁畫殘塊(7)

圖:克孜爾石窟第窟主室券頂及前壁上方彌勒說法圖壁畫(1)

圖:克孜爾石窟第14、81窟本生故事壁畫(1)

圖:克孜爾石窟第76窟佛傳故事壁畫(流失德國)(1)

圖:克孜爾石窟第80窟主室券頂因緣故事壁畫(1)

圖:克孜爾石窟新1窟後室頂部飛天壁畫(1)

圖:森木塞姆第15窟穹窿頂(1)

圖:森木塞姆第26窟左甬道(左)及甬道壁畫天宮伎樂(右)(1)

圖:森木塞姆第30窟主室券頂壁畫本生故事“鸚鵡捨身救火”(1)

圖:森木塞姆第30窟左甬道券頂中脊天相圖局部(左)、右甬道壁畫樹神(右)(1)

圖:森木塞姆第32窟後室頂部壁畫天神(1)

圖:森木塞姆第44窟主室券頂壁畫菱格因緣(左)、左甬道壁畫回鶻供養人(右)(1)

圖:克孜爾尕哈第11窟主室券頂中脊壁畫天相圖(8)

圖:克孜爾尕哈第11(左)、13(中)、30(右)窟壁畫龜茲供養人(8)

圖:克孜爾尕哈第13窟壁畫本生故事(9)

圖:克孜爾尕哈第23窟壁畫菱格因緣故事(9)

圖:克孜爾尕哈第30窟壁畫飛天(9)

圖:庫木吐喇谷口區第20(左)、21(右)窟主室穹窿頂壁畫(5)

圖:庫木吐喇窟群區第2窟主室券頂中脊壁畫(6)

圖:庫木吐喇窟群區第23窟主室券頂中脊壁畫天相圖(6)

圖:庫木吐喇窟群區第16窟主室側壁壁畫飛天(摹本)(6)

圖:庫木吐喇窟群區第38窟右甬道外側壁壁畫天人(7)

圖:庫木吐喇窟群區第45窟主室券頂右側壁畫(7)

圖:庫木吐喇窟群區第46窟主室券頂壁畫(7)

圖:熱瓦克佛寺出土泥塑佛像*(0)

圖:丹丹烏里克遺址出土的毗沙門天王泥塑(1)

圖:丹丹烏里克遺址出土的泥塑浮雕(1)

圖: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的漢文、回鶻文雙語佛經殘片(法鏡經)()

圖:安迪爾佛寺出土吐蕃文《稻稈經》殘件(4)

圖:丹丹烏里克遺址出土的梵文佛經殘件(5)

圖: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的回鶻文刻本《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殘件(6)

圖:柏孜克里克第38號窟“生命樹”壁畫其及簡圖(9)

圖:吐魯番出土粟特文摩尼教文書()

圖:吐魯番出土回鶻文摩尼教文書()

圖:高昌故城出土景教壁畫“懺悔的女子”()

圖:高昌故城出土壁畫《棕枝主日》(3)

圖:米蘭遺址出土《有翼天使》壁畫(3)

圖:米蘭遺址外景()

圖:高昌地區出土的敘利亞文寫本殘片()

圖:布扎克墓地出土彩棺上的青龍(左)、玄武(右)圖(7)

圖:營盤墓地M15彩棺側板局部(8)

圖:樓蘭1年出土彩棺()

圖:阿斯塔那13號墓地出土的《墓主人生活圖》(0)

圖:新疆博物館藏吐魯番出土《伏羲女媧圖》(0)

圖:阿斯塔那38號墓墓室頂部天文圖(1)

圖:吐魯番地區出土的道教典籍殘件(3)

圖:麴氏高昌延壽九年(年)六月十日康在得隨葬衣物疏(4)

圖:吐魯番出土道教符籙()

圖:山洪過後的勝金口石窟(2)

表:改革開放以來對環塔里木地區佛寺遺址的發掘概況()

表:魏晉南北朝時期于闐大乘佛經在中原地區的翻譯情況()

表:斯坦因對于闐諸佛寺的考證()

表:吐魯番出土文書中所見西州道觀名稱()

表:小河墓地出土與數字“七”相關的遺物()

表:察吾乎Ⅳ號墓地出土頭骨穿孔類型()

表:于闐地區寺廟遺址一覽()

表:疏勒地區寺廟遺址一覽()

表:棋盤千佛洞8個洞窟現狀()

表:龜茲地區寺廟一覽()

表:蘇巴什佛寺佛塔遺址現狀()

表:龜茲石窟一覽()

表:百餘年克孜爾石窟的考察概況()

表:百年來森木塞姆石窟考察概況()

表:百餘年克孜爾尕哈石窟考察概況()

表:百年來庫木吐喇石窟考察概況()

表:台台爾石窟20個洞窟基本情況()

表:托乎拉克艾肯石窟20個洞窟基本情況()

表:沙依拉木石窟14個洞窟基本情況()

表:亦狹克溝石窟6個洞窟基本情況()

表:阿克塔什石窟5個洞窟基本情況()

表:都干石窟9個洞窟基本情況()

表:高昌地區寺廟一覽(3)

表:高昌地區石窟一覽(7)

表:0至1年柏孜克里克石窟新發現的12個洞窟概況(8)

表:柏孜克里克石窟年發掘的13座崖體開窟式洞窟概況(9)

表:柏孜克里克石窟年發掘的6座土坯壘砌式洞窟概況(0)

表:柏孜克里克石窟對外開放的5個洞窟概況(0)

表:0至1年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文書情況(4)

表:雅爾湖石窟7個洞窟現狀(5)

表:國內外考古隊和探險家對吐峪溝石窟的考察概況(0)

表:勝金口石窟部分洞窟現狀(1)

表:伯西哈石窟部分洞窟現狀(3)

表:大桃兒溝石窟10個洞窟現狀(5)

表:小桃兒溝石窟6個洞窟現狀(7)

表:七康湖石窟10個洞窟基本情況(0)

表:環塔里木地區漢晉時期寺廟遺址(2)

表:環塔里木地區南北朝時期寺廟遺址(3)

表:環塔里木地區隋唐時期寺廟遺址(3)

表:環塔里木地區魏晉時期石窟遺址(5)

表:環塔里木地區南北朝時期石窟遺址(5)

表:環塔里木地區隋唐時期石窟遺址(6)

表:環塔里木地區部分佛寺石窟寺現狀一覽表(1)

表:環塔里木地區佛寺與城址隸屬關係表(2)

表:丹丹烏里克CD4佛寺遺址出土壁畫殘塊(0)

表:達瑪溝托普魯克墩1號佛寺出土部分壁畫殘塊(3)

表:達瑪溝托普魯克墩2號佛寺出土部分壁畫殘塊(3)

表:托普魯克墩3號遺址出土部分壁畫殘塊(5)

表:達瑪溝喀拉墩1號佛教遺址出土部分壁畫殘塊(7)

表:環塔里木地區現存石窟壁畫情況(1)

表:克孜爾石窟壁畫現狀(1)

表:森木塞姆石窟壁畫概況(1)

表:克孜爾尕哈石窟壁畫概況(1)

表:庫木吐喇谷口區石窟壁畫概況(1)

表:庫木吐喇窟群區石窟壁畫概況(1)

表:吐魯番出土的景教文書(5)

表:孔雀河羅布泊地區出土部分彩棺現狀(7)

表:環塔里木地區漢字織錦出土情況(6)

表:0年1月至年12月新疆發生地震級數和次數(1)

附註:轉載自“昆仑之北”(Kunlunzhibei)公眾號,謹此致謝!

赞赏

长按







































呼和浩特治疗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怎么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dl/1627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