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拉巴特 >> 伯尼尔政治 >> 跟着领队去旅行好ldquo色r
*本文图文全部来源于遨游领队
王克垒,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端,东接阿尔及利亚,南部为撒哈拉沙漠,西濒浩瀚的大西洋,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西班牙相望,扼地中海入大西洋的门户。国土面积45.9万平方公里(不包括西撒哈拉26.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多公里,素有“北非花园”的美称。
从突尼斯飞往摩洛哥第一大城市卡萨布兰卡大约两个半小时,摩洛哥对中国公民实行免签政策,入境只需带好机票行程单和护照即可。为了简化手续,从今年九月份开始,摩洛哥出入境不用再填写出入境卡。
机场不是很大,但入境时需要注意本国人和外国人入境是走两个地方,千万不要搞错,否则要重新排队。机场安检比较严格,提取完行李之后海关还要抽查。导游接送机一般不进入机场,出了机场航站楼的出口才能看到导游。由于当天是晚上到达,所以直接前往酒店入住休息。
摩洛哥皇家航空公司机上餐食比较简单味道还不错!
经过一夜休整第二天上午在卡萨布兰卡进行了半天的城市观光。第一次听说卡萨布兰卡,是因为很小的时候看过一部与这个城市同名的电影!电影讲述了二战时期,商人里克手持宝贵的通行证,反纳粹人士维克多和妻子伊尔莎的到来使得里克与伊尔莎的旧情复燃,两人面对感情和政治的矛盾难以抉择的故事。
卡萨布兰卡原名安法,又称达尔贝达,是摩洛哥第一大城市,位于摩洛哥西部大西洋沿岸,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素有“摩洛哥之肺”之称。这里城市临海,树木常青,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是北非著名的旅游城市!走在卡萨布兰卡的街头仿佛置身于欧洲的城市一样。
哈桑二世清真寺位于卡萨布兰卡市区西北部,坐落在伊斯兰世界最西端。清真寺的建造与已故国王哈桑二世有着直接关系。年8月动工修建,耗资5亿多美元,占地面积9公顷。其中三分之一面积建在海上,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整个清真寺可同时容纳10万人祈祷,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排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之后。这里也成为了到这个城市必来的打卡之地。
结束了哈桑二世清真寺的参观,驱车一个小时到达摩洛哥的政治首都~拉巴特。拉巴特由两个紧连的姐妹城组成,即拉巴特新城和萨勒旧城。进入新城,西式楼房和阿拉伯民族风格的精巧住宅掩映在花树丛中。街道两旁,绿树成荫,街心花园,比比皆是。王宫、政府机关、全国高等学府都坐落在这里。
旧城萨勒围以红色城墙,城内多古老阿拉伯建筑和清真寺,市面繁荣,后街小巷是一些手工艺品作坊,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依然存留着浓厚的中世纪风采。城中众多古迹,海角上的军事要塞遗址,即乌达亚城堡,其城墙、主殿已不复存,城门、瞭望岗楼屹立如故,城堡中间是一花园,多奇花异草。
新城内主要景点是皇家宫殿及穆罕默德五世陵寝和哈桑清真寺宣礼塔。
当天住宿的酒店位于布雷格雷格河畔,周边景色非常美,整体来讲,摩洛哥的酒店软硬件条件要略优于突尼斯(仅代表个人观点)。
摩洛哥有一个小镇叫舍夫沙万,最近异常火爆,很多人慕名而来,更是有不少女孩子把它当做最佳拍照地,为什么呢?一起来了解一下,穿过厚实古老的拱形土门,就进入了这座涂满各种蓝色颜料的摩洛哥小镇舍夫沙万。
一进小镇,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蓝色的世界。自己被各种蓝色包围,深蓝、浅蓝、湖蓝、天蓝,搭配白色围栏和街边路灯,一切蓝得那么纯,美的那么干净!有人形容这里是上帝打翻的调色板,我觉得这个比喻恰到好处!
有时会有三两只猫趴在街边,据说世界上有四分之三的流浪猫都在舍夫沙万。惬意伴着太阳,阳光晒过蓝色的墙壁透出浓浓的阿拉伯风情,各种蓝色在身边肆无忌惮地绽放,好似一朵朵蓝色花朵盛开在心间。
街头上三三两两的人们在这里尽情享受这无比惬意的生活,那干净的蓝色真是美呆了!每一个街角的每一次停步,都像是被无尽的蓝色包围,感觉每来一次就多沾染一丝光芒。
如果说蓝白小镇舍夫沙万是最有小资情调的,那么涂鸦小镇艾席拉就是最有文艺气息的。艾席拉位于丹吉尔和拉巴特之间的大西洋沿岸,小镇整体上是地中海风格的建筑,不同之处是在小镇民居白色的外墙上被艺术家们涂上了不同的色彩,还有大幅的壁画绘满了墙壁,走在小镇静谧的小巷中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文艺气息。
艾席拉成为涂鸦小镇是在年,两位当地艺术家邀请了11名来自美国、西班牙、日本等地的艺术家在艾西拉老城的白色墙壁上绘制了各种各样的壁画,壁画完成后艾席拉也就成了有着浓浓文艺气息的涂鸦小镇。每年小镇都举办“涂鸦节”,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涂鸦爱好者汇聚于此,爱好者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开始他们的艺术创作。
墙壁涂鸦没有固定的格式,艺术家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结合门窗的特点把墙壁涂成各种色彩的组合。经过比赛,前三名作品被保留下来,其他作品比赛过后会将墙壁粉刷一新,被保留下来的每一副作品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舍夫沙万到古城菲斯之间有一个叫梅克内斯的地方。是摩洛哥王国四大皇城(菲斯、梅克内斯、马拉喀什、拉巴特)之一,十七到十八世纪曾为摩洛哥都城。位于中阿特拉斯山脉的北坡,是17世纪马格里布时期伊斯兰和欧洲风格和谐的统一体,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里古迹众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参观了最著名的沃鲁比利斯古罗马遗址和皇家马厩遗址。这两个地方给我带来的视觉冲击是非常震撼的。
↑↑↑这张图,红色部分,是当时强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范围
沃鲁比利斯位于菲斯和拉巴特之间,在梅克内斯以北30公里。是摩洛哥保存最好的古罗马遗址,图中清楚的看到凯旋门,剧院及遗存的白色大理石柱,还有街道及民居分布。沃鲁比利斯遗址是公认的罗马帝国边缘殖民的典范,历史价值极高。是来梅克内斯旅游的必来打卡之地。
遗址博物馆展出部分的出土文物↓↓↓
多年前,阿拉维特王朝的第一位君主,建立的这个摩洛哥皇家马厩粮仓,在当时主要用途是存放供给皇家御马用的粮草和部分皇室专用的粮食,传说摩洛哥阿拉维特王朝的缔造者穆拉伊?伊斯梅尔君主不仅英勇善战,而且还非常爱马,他在王宫里养了匹战马,他每天都要去马厩里巡视,并精心设计和建造了大型的马厩和一座规模宏大的粮仓。
其中马厩的屋顶在年大地震的余波中,遭到了损毁,从此渐渐荒废。纵然是荒废的遗址,但仍然能够让人感受到当时宏大的规模。
有年历史的曼索尔城门,有“凯旋胜利”之意↓↓↓
傍晚时分终于到了摩洛哥宗教首都~菲斯,这里是北非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城市,也是摩洛哥一千多年来宗教、文化与艺术中心。菲斯河在此分支,适宜农耕,所以菲斯在阿拉伯语意为“金色斧子”,也有“肥美土地”之意。
菲斯分为老城(bali)、新城(Jadid)和新市区(Villenouvelle),老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规模的典型的中世纪风格的城市之一,在阿拉伯国家可与马拉喀什(摩洛哥南部城市)、开罗(埃及首都)、大马士革(叙利亚首都)和萨那(也门首都)等城市相媲美,依旧保存着浓郁的中世纪风采。
作为阿拉伯人的聚居区(MedinaofFez)的菲斯老城,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文化和哲学根基,于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区,世界重点文物紧急抢救项目。
菲斯古城占地公顷,由伊德利斯二世兴建于公元年,是摩洛哥的第一座皇城,17公里长的城墙基本完好,保留着浓厚的阿拉伯色彩。
作为中世纪城市的经典,菲斯不仅是摩洛哥的宗教圣地与文化交流中心,也是阿拉伯民族的精神所在地。直到今天为止,这里仍然保持着一千多年以前那种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
世界第一所大学~卡拉维因大学↓↓↓
沙漠国家的特产~仙人掌果。在沙漠国家,最多的植物恐怕就要数仙人掌了,路边到处都是,而且特别高大,上面结满了果实。
现在正是仙人掌果盛产的时候,街边到处都是卖仙人掌果的小贩,价格不贵,一个迪拉姆一个(相当于人民币7毛),口感和火龙果很像,只是里面的籽比较大一些,可以不用吐出来,直接吃掉,大家来到这边一定要尝一尝。
臭名昭著的菲斯大染缸。这个地方之所以“臭名昭著”,是因为这里实在是臭气熏天,第一次到访这里的游客就算不知道地址也没关系,因为你可以闻着味儿找过来。大染缸的臭味并不是来自与这些动物的皮革,而是来自于他们所使用的处理皮革的原料。
据说皮子在染色之前先要进行软化,而他们所使用的软化皮子的原料就是这臭味的来源——牛尿和鸽子屎。每一张皮子在进行处理的第一步就是放到鸽子屎和牛尿之中浸泡。这样的原材料不臭才怪。除了极其纯天然的鸽子屎和牛尿之外,染坊中所使用的染色原料也都是采集于自然之中的纯天然材料,有的颜色采集于矿山,有的颜色采集于植物。即使到了今天也依然没有任何的化学染色剂。
围绕大染坊四周的有很多加工与销售一体的商铺,为了吸引游客购买他们的商品,很多商铺都是可以免费上到他们的天台去观赏大染缸的工作和拍照。当然,也有一些商家是要收费的。
每一家店铺都会在门口准备一些薄荷草,让观赏的游客能够把这些薄荷草放在鼻子下面,抵御周围的恶臭。尽管这些薄荷草的清香确实可以抵挡很大一部分的臭味,但是还是有很多人难以忍受。毕竟这座大染坊已经臭了几百年。
用了上午的半天时间参观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菲斯老城后,继续拉车7小时前往摩洛哥南部的另一座历史名城~马拉喀什。马拉喀什是全国第三大城市,也是南部地区政治中心,以红色的城市而闻名于世,是摩洛哥历史上最重要的古都之一。
虽然地处沙漠边缘,但气候温和,林木葱郁,花果繁茂,以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幽静的园林驰名于世,被誉为“摩洛哥南方明珠”。来到这座城市有三个必来的打卡之地~马约尔花园、巴西亚皇宫、不眠广场及旁边的库图比亚清真寺。
马约尔花园之所以出名,不仅仅是由于花园本身的绚丽多彩,更是由于花园的主人世界知名。这个花园前后隶属于两任主人,花园的第一任主人是法国著名画家雅克·马约尔。年,他在马拉喀什得到一片土地,随后,他几乎穷尽一生的时间来打造这座精美的私密花园。
据说,马约尔先生一生最为钟爱仙人掌和棕榈类的植物,花园里面光仙人掌就有一百多种。
年,法国时尚大师伊夫·圣·罗兰在马拉喀什旅行时无意间看到了这座世外花园,一见钟情,并与伙伴皮埃尔·贝尔热共同买下了这个花园。从此便醉心于此,疯狂地钟情于它,他们竭尽全力地修复花园,还在其中建立了伊斯兰文化博物馆并获得“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年大师辞世后,他的骨灰被撒在花园里,这里无疑是他灵魂最后的归属。
花园的设计别具一格,独出心裁。
巴西亚皇宫皇宫深藏在马拉喀什老城小街道里,建于19世纪,占地平米,是摩洛哥唯一对外开放而且保存完好的皇宫,它是19世纪摩洛哥装饰艺术的完美标本。
整个建筑装饰非常精美:宫殿内装饰豪华的厅堂、精雕的雪松屋顶、精细的石膏雕刻、精致雕刻的大门、典型的摩尔式花园,无一不闪烁着皇家的光辉。
库图比亚清真寺是马拉喀什旧城的中心和至高点,在老城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清真寺的高塔,被称为北非最美丽的清真寺。清真寺尖塔高67米,富丽堂皇,当年登上高塔呼唤人们祈祷的宣礼员必须是盲人,其原因是防止有人借机偷窥附近王宫里的嫔妃。
当年修建尖塔时,工人在粘合石块的泥浆中拌入了近万袋名贵香料,使清真寺散发出浓郁的芳香,迄今依然香味扑鼻,因而又有“香塔”之称。遗憾的是这座清真寺不对非穆斯林开放,所以只能从外面一睹芳容。
如果说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灵魂,那么不眠广场当之无愧是马拉喀什的灵魂与精髓。马拉喀什的不眠广场是世界九大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现世仅存的一个。
这个充满中世纪阿拉伯风情的广场,可以说从日出到深夜都热闹非常,随处可见的印度耍蛇人、出售香料茶叶的阿拉伯人、讲故事和算命的摩洛哥老人,各种卖艺表演,还有数不清的卖食品、饮料、服饰、地毯、摆设、皮革、手工艺品的小摊位,以及看热闹如我们的游客,让这个千年古城焕发出无穷生命力。
“多彩摩洛哥”之行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度过,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天,但是这个多彩的国度却在我心里留下了极美的印象……
山城舍夫沙万那纯洁的蓝,古城菲斯那透着厚重沧桑感的黄,南方明珠马拉喀什那奔放热情的红,卡萨布兰卡那富有诗意的白,都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摩洛哥!这个多彩的国度,这个欧洲文明与非洲文明的交融之地,这个多元文化完美融合的神奇土地,你焕发出的光彩是那样的迷人!
END作者
遨游领队
王克垒,全部图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值班编辑
张翔宇
主编
冯若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