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拉巴特 >> 拉巴特文化 >> 我在现场蹲点6天,见证闭环管理中浦东医院
紧急闭门、全院排查、连夜消杀,仿佛电视剧里的剧情成真。面对一起疫情报告,医院当机立断,实施十四天闭环管理,历经五次核酸检测全员阴性后,12月5日零时将解除闭环管理。
作为上海首家实行闭环管理医院,医院一系列举措有效控制了可能的疫情蔓延,书写医院应急响应的真实案例。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11月29医院,在医院蹲点了整整6天,用真实、客观笔触记录下闭环管理中的医院。
“闭环管理”大门拆除
“啪”,无影灯打开,照亮手术台。现在是11月20日中午12时,对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汤敬东来说,这似乎是普通的一天,排了三台并不复杂的手术。他不知道,当他沉浸在手术中时,医院的24小时疫情防控指挥部,接到了一例本院护士核酸检测阳性报告。半小时内,院方就封闭了该护士所在的病区,院内领导正在紧锣密鼓地商议闭环管理范围。
下午2时,汤敬东完成两台小手术,接下来是他的“拿手绝活”腔内激光修复术,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这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出现肢端溃烂症状,过去他们只能选择截肢保命,一年之内的二次截肢率超过七成。因此该病患者死亡率虽不高,自杀率却奇高。5年前,汤敬东率先将腔内激光技术应用于这一疾病,通过射频管放电溶解血栓、根治血管痉挛,使得病人免受截肢之苦。
手术台上的病人26岁,从云南慕名远道而来。手术进行到下午3时,一位护士问道:“我晚上有约会,不会耽误吧?”汤敬东笑答:“我做手术你还不放心?肯定耽误不了!”没想到过了十分钟,这位护士走进来说:“别着急,慢慢来,要不咱们把周一的手术也做了吧。”原来经过研判,院方决定于3时封闭整栋病房大楼,今晚出不去了。
4时30分,云南青年的手术顺利完成,原本痛得抱着腿、整夜无法入眠的病人,今夜终于可以做个好梦。汤敬东寻思,既然出不去,不如别浪费时间,便请求追加一台手术。这项请求很快被驳回,因为手术室要进行彻底消毒。后来汤敬东才得知,他刚刚做完了医院十四天闭环管理前的最后一台手术。
离11月20日下午5时还有几分钟,沈怡(化名)和家人已办好出院手续,满怀憧憬地等在医院门口,准备接新生女儿回家。沈怡患有妊娠高血压,分娩刚结束就住进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见上孩子一面。护士正推着宝宝走向院门,然而就在快要出院门的一刹那,5时整到了,全院实行闭环管理的通知广播传来,大门随即关闭。
眼看着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沈怡依依不舍地离开,将出生仅六天的女儿托付给护士。新生儿科六位护士两人一组,24小时看护3名新生儿。沈怡的女儿成为护士们的“团宠”,被昵称为“小美女”。护士黄惠琴是惠南镇本地人,她形容宝宝的哭声像音乐一样动听:“我觉得抱着她很解压,她瞅着我,我就觉得心里特别温柔。”
盖着粉色婴儿被的新生儿备受呵护
父母不在身边,医护照顾这些小宝宝格外谨慎。医院特有的粉红色婴儿被,仿佛被柔软的云朵簇拥。这边“小美女”睡得正香,白白净净的小脸不时泛起笑容;那边另一名男婴“小卷毛”咿咿呀呀哭起来,黄惠琴打开他的襁褓更换尿布,熟练地擦净婴儿臀部后,用棉签蘸取护臀霜抹匀,口中还轻声哄他:“不哭了啊,你的奶已经在温了。”
繁忙工作之余,护士们每天都拍小视频发给孩子父母,因为“他们肯定很想念孩子”。照顾“小美女”几天后,新生儿科收到了沈怡送来的感谢信,以及一大包黄澄澄的橘子。信中写道:“这几天让你们费心了。宝宝在里面我们也挺放心的,有你们的专业照顾,接下来的几天还要继续麻烦你们照顾宝宝。你们辛苦了,对你们表示感谢……橘子是自己家里种的,放心吃。”
11月20日下午7时,天已黑透,寒风来袭,小雨淅淅沥沥。医院紧急召回所有在外职工,院内原有的医护、学生、病人、家属、第三方员工、临时逗留人员本已复杂,再加上回院职工,人口陡增,清点工作难度极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次全员核酸检测采样工作展开。医院急诊科紧急成立六人小组,全是女性。她们负责安置急诊大厅病人,完成近人的核酸检测采样,一直坚持到翌日清晨,冻僵的手指甚至抓不住筷子。急诊科护师祝晓清介绍,当晚前来排队的同事们还不忘坚守一米距离,队伍特别长,一眼望不到尽头,“支援来的时候我们真是热泪盈眶。”紧接着几天,西门堆满病人家属送来的物品,都是由六个女生连拖带拽搬到病房。
此外,六人小组还要承担院内日常医疗活动,她们穿上天蓝色隔离衣坐镇门诊大堂,12小时一个班次,休息12小时再继续工作。11月29日下午,院内广播突然响起“蓝色事件警报”,一位保安大叔在搬运物资时昏厥。彼时祝晓清正在换班,裤子刚褪下一半,一听到广播,本能地将裤子拉回,立即复位。其他人也瞬间扣上解开的纽扣,推着抢救用品、除颤仪,3分钟之内就将这位保安运回急诊科。经过诊疗,这位保安只是一过性昏厥,并无大碍。
记者见到祝晓清时,她刚下夜班,左眼充血明显,但说话语速很快,透着活泼爽利。祝晓清的丈夫在海外援建,他们有两个儿子,小儿子还没有断奶。医院闭环管理9天之后,祝晓清下了晚班,才第一次有时间和孩子视频。小儿子已经认不出她,怎么逗他都没反应,而且小脸明显瘦了,“以前脸是圆溜溜的。”坚强的祝晓清见状忍不住落泪,但她毫无怨言:“医院就是我的家,家里出了事情,我自然要站出来承担。”
祝晓清与儿子们视频
11月20日夜间,温度只有13摄氏度左右,医院内大多数人穿着白天的单薄衣衫,而出于防疫要求和消防安全考量,中央空调和取暖器都不能开启。医院后勤保障部紧急采购件军大衣,优先发放给值班医护、保安等一线工作人员;不久后,架子床、床褥、帐篷等大批政府物资到达,件军大衣迅速分发到院内人员手中。绿色军大衣厚实得像一床棉被,裹在身上令人安心。
饮食也是一大挑战,为了让院内近人吃饱,20日当晚食堂员工打开所有冰箱,将储存的冷冻食品悉数取出烹饪,为第二天准备的蔬菜也统统下锅。21日一早,浦东商业发展集团就送来充足的食材。扣除部分人员在隔离点用餐,闭环管理期间,医院每天要制作早餐约份,午饭晚饭约份,食堂工作人员凌晨3点就要起床做点心,非常辛苦。
后勤保障工作主要难在病人多且复杂,不同病人的营养餐、月子餐、流食餐,都是由营养科每天开出详细菜单,供应商提供食材。有一天,后勤按照菜单订购两千条小鲫鱼,供应商连忙调集一排人站在长桌前,一条一条杀鱼,加班加点及时交出了处理好的鱼。事后,后勤保障部主任沈滔与营养科沟通:“今天的鲫鱼很好吃,不过以后能不能尽可能要大鱼,不要小鱼?”
医院每天的采购项目十分庞杂,例如11月29日,仅生鲜订单表里就有整整一百项物资,各类鱼肉蔬菜品种多货量大,连香醋、蚝油这样的调味品,都是以箱为单位进货。管理调配如此大量的物资,对医院后勤保障部并不犯难,因为之前不少人参与过隔离点管理,胸有成竹。更为可贵的是,院内物资保障离不开政府和各方支持,沈滔连连赞叹:“幸亏外部援助给力!”
实施闭环管理当晚,医院内没有足够的房间可供住宿,许多人和衣而睡,或一夜无眠。第二天,医院职工和第三方员工悉心安排入住隔离点。医院各司其职,于是浦东公交公司专门提供大巴车,早晚往返与医院和各个隔离点之间,解决了每天一千多人的通勤问题。
每个隔离点有两名点位长,每辆大巴车也设有一名点位长。乘客上车前,志愿者拿着表格挨个登记房间号,上车之后乘客还要再扫码,填写个人信息,两相查对,确保无虞。在一群院内志愿者中,出入院部主任刘建民引人注目。刘建民已59岁,即将退休,因为热情和善,同事称他“小刘叔叔”。晚上9:30左右,最后一辆车开走,刘建民去疫情防控指挥部一一核对乘客信息,不匹配的必须查清原因。工作到凌晨,刘建民躺在办公室外的床铺休息,次日5:50起床,7时不到就会有第一辆大巴到达。
刘建民在协调人员往返隔离点
登记完早晨最后一辆大巴,刘建民困得眼睛一直在眨,有点睁不开。谈及家人,刘建民说妻子女儿都很支持自己。谈笑之间,刘建民忽然就哭了。他起身去抽面巾纸,抹去滚落的泪珠,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说:“我对不起家里人。”原来刘建民常年在家买菜做饭,妻子饭来张口,他突然离家,难免担心妻子。如今妻子也开始学做菜,还每天拍照让他放心。
刘母年近百岁,精神矍铄,刘建民是她年纪最小的孩子,最得疼爱。每个周五晚上和周六,刘建民都要去陪母亲。老人一字不识,但是识大体,她很理解儿子因工作不能来看望自己,还在视频通话时鼓励儿子:“国家有难,你要冲在前面。乖一点,听医院领导的话,我会照顾自己的。”头发已经花白的刘建民柔声回答:“我很乖,妈妈保重身体,不要担心。”
经历了四次核酸检测全员阴性后,12月2日7时,医院第五次全员核酸检测启动。再没有第一次检测时排长队的景象,所有人提前在线登记个人信息,获取具有唯一性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wh/24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