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拉巴特 >> 拉巴特文化 >>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史东学西传四百年
中外文化交流史源远流长,有史可考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东汉桓帝建和二年()(罗新璋)。据称中国典籍外译始于北魏时期,中国僧人昙无最把《大乘章义》译成梵文(马祖毅),而中国文化经典最早外译则在唐贞观二十一年(),玄奘奉皇帝之命与人合译《老子》为梵文,在西域和印度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国经典在中华文化圈的翻译和传播始于唐朝时期的日本,后于13至15世纪传至其他周边国家。
中国文化经典西译的源头
相比而言,中国文化经典在西方的传播相对较晚,明末意大利来华传教士罗明坚于年最早开始翻译中国哲学经典,把“四书”完整译成拉丁语,所译《大学》第一章于年刊载于欧洲出版的《百科精选》,该书两次重印。就中国文化在欧洲的影响而言,早在中世纪,英国学者罗杰·培根在其《大全著作》(OpusMajus)中就提到中国,称“契丹”(Cathay)(Lach)。其后有《曼德维尔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在相对严谨的汉学著作出版前风靡欧洲,成为满足人们对东方古国猎奇心理的流行读物。
在这个“前汉学”时期,第一部在欧洲产生最大影响的汉学著作,当属西班牙传教士门多萨受教皇之命,耗时两载编写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该书在出版后的15年内,以7种语言出了56版(Lundbaek),年译成英语。书中编译介绍了从黄帝到万历年间的中国历史,还首次编译了三国故事。有研究者称,该书资料来源可能是明末清初出版的通俗读物《万宝全书》(Lundbaek)。另有研究认为,该书不仅参考了此前出版的汉学著作,更得益于西班牙第一个来华使团带回的地方志、《资治通鉴节要》等中文书籍(吴孟雪)。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因为门多萨的著作比较准确地介绍了中国历史,而此前的汉学著作和《万宝全书》均不载。可以推想,作者不仅参考了葡萄牙历史学家巴罗斯的《亚洲史》()、克鲁兹的《中国志》()等欧洲当时可以获取的书籍资料,也参考了年来华西班牙使团带回的中文著作。这也许就成了中国史书西译的最早源头,较之葡萄牙来华传教士曾德昭的《大中国志》()和安文思的《中国新史》早了半个多世纪。
从浪漫主义汉学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wh/23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