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拉巴特 >> 拉巴特文化 >> 摩洛哥一场说走就走的北非之旅
时间:年12月25-年1月9
行程:
12.25-26北京-阿布扎比-卡萨布兰卡(飞机,阿提哈德)
12.26卡萨布兰卡-索维拉(大巴)
12.29索维拉-马拉喀什(大巴)
1.1马拉喀什-丹吉尔(飞机,摩洛哥阿拉伯航空)
1.4丹吉尔-菲斯(火车)
1.5菲斯-梅克内斯(火车)
1.7梅克内斯-卡萨布兰卡(火车)
1.9卡萨布兰卡-阿布扎比-北京(飞机,阿提哈德)
*音乐与文章内容无关,只作背景
双12买了一张打折机票,圣诞节出发,摩洛哥真的算是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了。但说走就走不等于毫无准备,毕竟《北非谍影》看过这么多年,哪个影迷不想一睹卡萨布兰卡的风采?何况这还是去北非最好的季节。
摩洛哥地处非洲西北角,隔直布罗陀海峡遥望伊比利亚,是扼守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北非要塞,因此也成了列强必争之地。
摩洛哥王哥,阿拉伯语:????????????????,柏柏尔语:????????????????。
柏柏尔人是摩洛哥最早的居民,腓尼基人、西哥特人、希腊人也先后在此建立过自己的统治,然后是带着古兰经的阿拉伯人,当然也少不了海峡对岸的西班牙人以及近代殖民时间最长的法国人。年起最终获得独立,目前是一个王权较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算是相对世俗化的穆斯林国家。
*相关影视:《卡萨布兰卡》《唯爱永生》
第一站:索维拉
总有一些日落比另一些更美
在阿布扎比转机一日游,清晨抵达卡萨布兰卡直接转乘南下的大巴,7小时颠簸的车程后终于在晚上到了海边小城索维拉。
索维拉Essaouira,是摩洛哥西部大西洋沿岸的一座历史悠久的港口小城,公元前5世纪迦太基人就在此设立了贸易点。很多个世纪以来,这里都是非洲大陆的货物穿越撒哈拉抵达马拉喀什后的出海口。
等红灯的马车,也是普通的公共交通工具。
一个索马里相关电影的拍摄遗留。
麦地那门口等生意的大叔。
与大西洋一墙之隔的麦地那,热热闹闹的菜市场,卖着大盆装的橄榄和必不可少的香菜。野猫闲逛到午后会在咖啡馆慵懒的霸占着有太阳的椅子。很喜欢当地人穿的这种大袍子,自然而然带出一股绝地的气质。
索维拉的麦地那老城区作为北非18世纪末期有防御设施的城镇的代表,于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穿过麦地那就是港口了,如今大型集装箱货船开向了卡萨布兰卡,索维拉依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鱼港。
三种相去甚远的文字:官方语言阿拉伯语和柏柏尔语,以及殖民遗留的常用语言法语。
每天随着渔船归来的还有成群结队的海鸥,守候在岸边的也少不了微胖的野猫们。
余晖尽染下的古老港口,鱼摊上搬来了最后一批要收拾的鱼,猫和海鸥们都肆无忌惮的围上来,海鸥勇敢而小心翼翼的迈开步子咄咄逼近,猫则拖着微胖的身躯轻点脚尖伺机而动,哪怕收拾鱼的师傅每三十秒就要举起木棍驱赶一波,但也只能让海鸥们后跳几步,继而在三秒后发起下一场饥肠辘辘的反扑。
第2站:马拉喀什
光影迷醉克莱因蓝
马拉喀什是曾经的穆拉比特王朝首都,其鼎盛时期,辖区曾覆盖西非、北非和包括萨拉戈萨和瓦伦西亚的伊比利亚半岛东部地区。如今新老城区被城墙隔开,城外有殖民遗留的富人区,车水马龙遍布各种shoppingmall,城内则还有各类历史遗存,北非著名的广场和大巴扎。
粉红色的马拉喀什日落时会被映成暖橙色,破碎蜿蜒的老城总有迷人的巷道,但招揽生意的柏柏尔摊主实在令人难以招架。尤其是当你没有高预算去打车去住进那些精品酒店却又喜欢用脚去探索麦地那时,各种有意无意的骚扰简直是所有单独出行女性的噩梦。
不过冬季摩洛哥这基本就是我最爱的天气了,晴而不热,有光有影。
清真寺高高的宣礼塔,是城市的标志。清真寺只接待信徒,四周的小花园对游人开放。
BahiaPalace是建于19世纪的王氏宫殿。其宫内装饰门窗、地板、天花板的几何纹样、马赛克拼贴也是登峰造极。
马若雷勒花园(暨YSL花园),以满眼的克莱因蓝(RGB0:47:)建筑装饰而知名。这里是法国艺术家雅克·马若雷勒年开始建造的一处花园别墅,s著名服装设计师伊夫·圣罗兰修缮并居住、工作于此。
这里除了独具魅力的别墅花园外,还有一个柏柏尔艺术博物馆和圣罗兰博物馆,馆内陈设和灯光设计都非常出彩(禁止拍照)。
当然,这里也是各国网红摆拍圣地,天天人满为患。我第一天中午抵达,看见队伍的长度,就直接放弃改转天一早再来了,照片中没人只是因为参观路线固定大家都是单侧拍照而已。
第3站:丹吉尔
北非尽头的乌托邦
第一次萌生来摩洛哥的念头,正是看到贾木许《唯爱永生》里蒂尔达·斯文顿和抖森夜里游走在丹吉尔。在这隔着直布罗陀海峡遥望西班牙的北非尽头,曾是间谍、毒贩和嬉皮士的乐园,也自然成了电影里这些文艺吸血鬼的理想家园。
《唯爱永生》剧照,上图为CafeBaba。
电影里约翰·赫特所在的这家CafeBaba正是丹吉尔这一嬉皮圣地的杰出代表,从滚石乐队、好莱坞演员再到垮掉派作家,造访名流无数。至今,这里仍是一间烟雾缭绕的小馆,当地年轻人和各国游客来访,点上一杯薄荷茶或者摩洛哥咖啡在此,混乱的氛围中却带着令人安心的节奏。
丹吉尔的老城依山而上,走到山顶可以看到海港,以及对面几十公里的西班牙。
猫生忙碌,每天都要吃饭睡觉理毛打架。
腓尼基人遗迹,这块瞰海的墓群现在正是本地人聊天自拍嗑瓜子的好去处。
一家装修复古的餐厅,塔吉锅非常美味。
在丹吉尔还找到一座老式电影院CinemaRIF,看了苏莱曼的《必是天堂》和肯洛奇的《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因为电影来到这里,又在此继续看到两部喜欢的电影,感觉人生进入了一个优美的循环。
大西洋边的大力神洞,因形似非洲版图而出名。
第4站:菲斯
“臭”名昭著的古城
菲斯城于公元年由伊德里斯王朝的创立者伊德里斯一世创建,是摩洛哥的著名古都之一。古老的麦地那遍布各类手工艺人作坊,是了解北非阿拉伯人历史生活的活化石。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皮革作坊,狭窄的巷子通向高低错落的深宅大院,里面淘洗晾晒的皮革散出阵阵臭气。付出一点带路费后,会有当地人领你进入参观,并给你几片薄荷叶捂住口鼻。
基于悠久的历史和保存良好的手工业,菲斯古城也在年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随之涌来的大批游客想必是惯坏了阿拉伯商人,如今这里的购物体验可谓异常艰辛。虽不能说是坑蒙拐骗,但带路要钱和见人下菜碟已是基本操作。
当时帮朋友带双鞋,还价一次已心力交瘁:从中摩邦交聊到沾亲带故;接着夸你年轻漂亮能不能做我女朋友;咱们加个ins/Facebook/WhatsApp吧;你眼光很好选这个工艺最复杂质量好;我跟老板偷偷商量给你个底价(同时还会拉着你假装避开其他顾客……
第5站:梅克内斯
缩小版的马拉喀什
梅克内斯坐落于摩洛哥的北部,处在首都拉巴特与菲斯中间。8世纪这里仅是个堡垒,10世纪巴巴里人的氏族战争使得一些村镇围绕梅克内斯建立起来,摩洛哥的苏丹穆莱·伊斯梅尔(2年-年)时期,梅克内斯成为帝国的首都。
皇家马厩和粮仓。
麦地那和广场像是一个缩小版的马拉喀什,但在这里个人体验其实比马拉喀什和菲斯要好很多。大概是因为没有过多的外籍游客,这里的生意人比其他两地朴实很多,没有太多的推销和骚扰,明码标价的商品也多了起来。
日暮时分的广场上热闹非凡,当我以为耍蛇秒杀耍猴骑马的时候,眼前一只鸵鸟转过了头。
第6站:卡萨布兰卡
北非谍影不再
最后一站终于回到卡萨布兰卡,这座因一部电影可能比国家本身更具知名度的城市如今依然是摩洛哥最大,其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和经济水平远超首都拉巴特。
从城市面貌上卡萨布兰卡也更具开放性国际化,这里不仅有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街边小店卖着甜腻的蛋糕和咖啡,也能在公共场所看到更多女性员工,我觉得这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是开放程度的标志之一。
屹立在大西洋之滨的清真寺在-年建成,由前国王哈桑二世筹建因而得名。建筑需要填海造陆,大殿及广场可以同时容纳10万人做礼拜,米高的宣礼塔为全球宣礼塔之最。当代世界,此类体量恢弘的建筑,大概只能产自我国和一些伊斯兰教国家了。
日暮时分的哈桑二世清真寺,暖橙色的光辉照见每一个建筑细节,瞬间让人忘记这个国家的种种槽点。
后记:作为网红旅游鼻祖的摩洛哥,真的是打卡拍照的人遍布,几乎随时都能看到衣着鲜亮凹造型摆拍的人,不限男女和肤色。这还是我放弃撒哈拉和舍夫沙万两个最大网红景点之后看到的景象。
安全:作为一个喜欢融入当地生活的穷游独行女性,在摩洛哥的体验算不得太好。在各个旅游城市麦地那都要辨别想要给你指路、带路的人是心存善意、是想赚点钱还是会拿你开玩笑(见过给指死胡同的熊孩子),站在广场上三秒钟你就能听见四个小贩同时喊着你,买稍微贵重点的东西都需要在漫天要价中努力讨价还价30分钟,很多半大孩子跟你打招呼时调笑的态度……而且在这些过程中所面对的99%的人都是男性,这其中的窘迫与不安全感可能是很多男性旅行者这辈子都无法理解的。除了以上几点无他,餐厅和旅馆民宿的主人一般比较可靠。
交通:路况一般,大巴略颠簸容易晕车,马拉喀什堵车严重。打车价格较贵,公交车等候时间不定。火车舒适度和准点情况不错,推荐乘坐。
饮食:索维拉的海鲜不错,上岸即可烧烤。大都市西餐水平正常,摆盘继承了前殖民者的风范;小地方烤肉、羊头肉夹饼值得推荐,连锁快餐价格略高于中国。国菜塔吉锅做法非常丰富,值得探索,吃过一次无花果鸡肉非常惊艳。
-FIN-注:文中照片非特殊标注均为个人原创;历史地理信息参考维基百科与穷游网。感谢阅读、分享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