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拉巴特 >> 拉巴特文化 >> 非洲篇第一章北非摩洛哥下
四、菲斯Fez
摩洛哥最早的居民是来自于阿特拉斯山和撒哈拉的柏柏尔人。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北非,而菲斯是北非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城市。它是“四大皇城”中的“蓝城”,就在“黑城”梅克内斯再往北一点的地方。历史上摩洛哥王朝的统治中心逐渐北移,曾经一度马拉喀什被称为“南方首都”,而菲斯则是“北方首都”。可惜我们在菲斯的停留时间有限,从沙漠出来后傍晚才抵达菲斯的老城,第二天早上在老城里随便逛了逛,十点多就坐上汽车离开菲斯前往舍夫沙万了。
?
???菲斯旧的老城门——蓝门,这也是菲斯被称为“蓝城”的原因:它的主体建筑颜色是蓝色。蓝门在老城里面的另一侧的贴砖是绿色的,因为绿色是伊斯兰教的代表颜色。
???菲斯老城另一个出口处的广场及城墙,可以看出老城的规模其实挺大的。和马拉喀什的老城广场一样,这里晚上会摆满了售卖各种摩洛哥特色商品的小商铺和小吃铺。当天早上难得地下起了雨,显得位处山区的菲斯和位处海边的卡萨布兰卡气候很不一样。
?
清早8点多时整个菲斯老城还没有从睡梦中醒来,这是卡拉维因大学的工作人员刚刚开门挂出了牌子。位于菲斯老城的卡拉维因大学建于年,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古老的能颁发学位的大学,里面主要教授伊斯兰法律、阿拉伯语言和文学、古兰经的神学和哲学研究等。这是在小巷中的其中一个小门,里面其实很大,还有一个面积在摩洛哥仅次于哈桑二世清真寺的卡拉维因清真寺。不过里面只对穆斯林开放,游人只能在门口探头探脑地看一眼。
?
???这是在卡拉维因大学旁边的另外一个学校:阿塔里纳古兰经学校,当时尚未开门。听名字就已经知道是什么学校了,据说里面有出色的瓷砖和木雕,不过仍然不对非穆斯林开放。
?
??菲斯老城的小巷子都是这样小而绕的,当地人很喜欢在小巷里涂鸦,上方的红色旗帜是摩洛哥的国旗。稍微大一些的巷子两边则全是各种各样的商铺,其中有很多是菲斯著名的皮革染色坊,其他的还有阿拉伯风格的银铜铁手工品店、家具店、服装店,以及吃食上的各种各样的香料店、蔬菜水果店(这里的鲜榨橙汁又甜又大杯又便宜)、小吃店(主食就是塔吉锅,有点类似于煲仔饭,但是盖子是尖尖的像是塔顶,类别基本只有牛肉、鸡肉和纯素三种)等等。我们前一个晚上在里面边吃边逛玩得不亦乐乎,感觉这边的物价比马拉喀什的便宜(没那么坑)一些。
?
五、舍夫沙万Chefchaoen
舍夫沙万没有火车,从菲斯坐汽车过去要在山路上翻4个多小时。这是一座小城市,也没有马拉喀什或菲斯这样的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但它是摩洛哥著名的“蓝色小镇”,整座小镇的家家户户都把自己的屋门和窗户、阶梯和墙壁涂成了深深浅浅的各种蓝色,形成了一个梦幻的童话世界。
?
??从菲斯到舍夫沙万的路上,有一望无际的绿色平原,和南部山区的地势很不同。摩洛哥的长途汽车非常没有时间保证,10点出发说是4个小时就能到的路程,他们在路上慢慢地开,中午还要停下来吃饭,然后再慢慢地再次上路。等我们终于到舍夫沙万的时候,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其他城市有火车虽然也不准时,但会相对好一些。
?
?清晨在客栈的天台上俯瞰位于山间的小城舍夫沙万,首先就是满眼的蓝。
??
?墙上的壁画都是居民自己画的,很有北非风情。
??
?当地居民装饰自己的房子很用心,除了淡妆浓抹的蓝,还有花和植物。
??当然也还有阿拉伯特色的色彩缤纷的马赛克贴砖。
?阳光给这里的蓝色带来了不一样的明暗深浅的对比。
?
???我喜欢门边摆放的各色染料和窗台上放着的花。
??图中那个人其实是在洗阶梯,在这种环境中都变得梦幻起来。
?
??难得一见的各色灯笼高高挂。
?
??最左边有当地人在拍婚纱照,小广场中心的猫咪们正在享受着和煦的阳光,一切都是那么地刚刚好——既能享受旅途中不一样的风景,又能体验如当地人日常生活般的放松和休闲。
?
?不需要攻略和介绍,甚至不需要去逛什么景点,你就已经置身于景点之中。这,就是舍夫沙万。
?
六、丹吉尔Tangier
从舍夫沙万继续往北,就到了我们的下一站、直布罗陀海峡的海港城市丹吉尔。由于海对面就是西欧,历史上丹吉尔曾经历过罗马人、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占领,因此整个城市尤其是新城的欧式风格比其他地方的浓厚。比如说在这里我们终于能吃上西餐,再也不用在牛肉和鸡肉的塔吉锅中来回选择了!
?
??同样地在丹吉尔我们没有住阿拉伯风格的Riad,而是选择了酒店。这是从地势较高的酒店居高临下地看不远处的海,以及海对面隐隐约约的西班牙。据说从西班牙城市Tarifa坐一小时渡轮,就可以到达丹吉尔了。
?
??海边的卡斯巴城堡遗址,这是当年葡萄牙人在丹吉尔建的城堡,主要的市内景点都在城堡附近。
??
?城堡差不多最高点的地方,有这样一处露天的装饰,各种色彩和几何图形的大胆碰撞和运用,一直是阿拉伯风格的特色。
?
?在刚才那处装饰旁,是苏丹旧王宫,现在是博物馆。这是王宫内的庭院。
?
?庭院正中心的房间的大门,及其内部和外部的装饰,一如既往的繁复美丽。
??
?旧王宫里的御座大厅,虽然木椅上的花纹很精美,但必须承认没看到椅子上有任何的宝石我有一点意外。
?
?
?旧王宫的不远处就是卡斯巴城堡的一处城门,正对着门外的大西洋。
?
?
??城堡出来不远,就是丹吉尔的老城及其清真寺,是摩洛哥每个城市的老城中巷子高高低低、楼房与商铺密集的风格。丹吉尔自身的海边欧式风格与阿拉伯建筑及生活风情的融合,是它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
七、拉巴特Rabat
拉巴特自年以来,一直是现代国家摩洛哥的首都,它是摩洛哥的第二大城市,四大皇城中的“白城”(建筑的基色多为白色),其老城建于18世纪,但它的历史远早于此。
?
??舍拉遗址CitadelofChellah就是证明拉巴特历史的最好地方。这里曾经是腓尼基人(希腊城邦时期希腊人对地中海东岸的西亚人的称呼)在此的第一个定居点,公元40年在罗马人占领期间成为一座罗马城池,14世纪时苏丹把这片罗马遗址改成了皇家墓地并加建了四周的防御城墙(如图)。几种不同文化的建筑风格难得的碰撞,可惜已成遗址。现今的遗址是年大地震后的残存。
?
?残存的城墙大门,还可以看到精美的阿拉伯风格花纹。
??
?遗址里残存的石柱,是罗马时期的屋舍,还是苏丹王室的墓穴?今天已经无法分辨了。
?
?往另一个方向看去,还有遗留的清真寺的宣礼塔。
??
?昔日高高在上的宣礼塔,现在已经成了白鹳搭窝的地方。
?
?虽然已经成了满地废墟,但历史上的罗马古城与苏丹墓地,在这种遗迹的情境下达成了一种两大对立文明的神奇和谐,就像是在清真寺的宣礼塔旁出现了一个由罗马柱搭建而成的罗马神庙,也居然不会觉得突兀。
?
?告别了舍拉遗址,我们的下一站是穆罕默德五世陵墓。他是带领摩洛哥独立后从苏丹改成国王的第一位君主,被认为是现代摩洛哥的“国父”。之前提到的建造卡萨布兰卡海上清真寺的哈桑二世,就是他的儿子;现任国王穆罕默德六世是他的孙子。
?
?陵墓正面对着的,是在年大地震中同样被毁的哈桑清真寺的遗址,基本上还保存完好的,就是图中那褐色的哈桑塔了。
?
?陵墓的四面入口和里面的四个角落都有卫兵站岗,里面的富丽堂皇令人咋舌不已。
?
?天花穹顶,彩色玻璃窗像是宝石一样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
?陵墓里有上下两层,上层是游客参观的入口,下层是国王棺木所在。除了穆罕默德五世葬在此处,他的两个儿子哈桑二世和阿卜杜拉亲王也葬在他的两边。
?
?穆罕默德五世陵墓离老城已经不远。从拉巴特老城往海边的方向走,就能到乌达亚城堡。这里最早是由柏柏尔人修建的军事要塞,后来被做为攻打西班牙时用来屯兵的兵营。现在城堡的主体建筑还在,里面则成了居民赏花看海的地方,也有民居以及在卖各种旅游商品的商铺。
?
?城堡里面的小巷和小巷中的民居。从斑驳的铁门可以看出几分当年兵营的感觉。
?
?
?城堡里面有一个花园,有很多市民在此休闲游玩。
?
?
?透过花园边的一处铁门,可以看到门另一边的屋舍,但没有开放进入,也不知道是寻常人家的房子还是历史旧居。
?
?城堡靠海的那一边,可以远眺右边那褐色的哈桑塔。拉巴特的港口贸易感觉还挺繁忙的。
??
?整个城堡其实很大,海边还保留着当年的一些岗哨建筑。
?
?海水拍打着堤岸,掀起白色的浪花。灰色石岩的岗哨仍在风浪中矗立着沉默地看着这一切,周边却已不再是当年战争的环境了。
?
?
?这是我们在拉巴特最后住的酒店(不是Riad)其大堂里的一角。整个摩洛哥其实就像是这样,在酒店外面看是非常现代化的,但走到里面会发现它也保持着很多传统的东西。
?
作为北非的阿拉伯国家,摩洛哥现代化与传统的良好并存和它独立后三代国王的开明统治有关。比如我们在摩洛哥发现英语的普及程度很高(摩洛哥的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年的时候又把柏柏尔语也增加上去了。由于曾经是法国殖民地以及离西班牙近,法语和西班牙语适用范围也较广,同时并存的还有大量的地区方言),这和我们去的主要是旅游城市有关系,但至少也侧面证明了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不低。再比如在去过的地方我们感觉当地人对非伊斯兰的女性衣着问题接受良好,不会有什么异样的眼光,而且我也在多个地方看到工作的当地女性,至少证明了她们能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希望这个北非的花园国家,能一直这样和平繁荣地发展下去,成为阿拉伯文化的现代明珠。
凯伦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