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拉巴特 >> 拉巴特文化 >> 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年考研调剂信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
学院概况
年交通部在上海组建上海海运学院,航海系、轮机系孕育而生。年4月,因学校进行教学资源优化与改革,将原航海系、轮电系合并成立了商船学院。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现设有院办公室、航海技术系、轮机工程系、学生工作部等教学运行机构,同时还设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航运仿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智能海事搜救与水下机器人上海市工程中心(共享)、航海科学研究所、上海海事大学国际海事(中国)研究中心、上海海事大学-挪威船级社国际合作中心、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环境风险研究与评估中心、船舶控制工程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调查实验室、上海海事大学全球航行状况研究中心、上海海事大学船舶动力工程研究所等教学协作与科研学术机构。目前,商船学院现设有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其中包括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等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包括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等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设有交通运输、机械、能源动力等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同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为上海市重点学科,轮机工程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商船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日益扩大和深入,极大促进了学院的国际化办学水平。近年来,有来自IMO(国际海事组织)、美国麻省海事学院、美国圣地亚哥海事学院等不同国家的外籍专家、教师来院进行短期讲学;目前,学院与美国麻省海事学院、丹麦哥本哈根轮机工程学院、日本东京海洋大学、台湾海洋大学、韩国木浦海洋大学等知名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定期互派各类专业的国际交流留学生互访、学习的稳定合作关系。接收调剂专业
1、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硕士点(学术型、工学、三年)
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拥有博士后流动站的上海市重点学科。
研究方向:船舶航行与航海环境、船舶安全与管理、海上货物运输与防污染等。
由肖英杰教授(博导)领衔。
2、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硕士点(学术型、工学、三年)
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校重点学科。
研究方向:船舶导航、海上通信、海上智能交通等。
由施朝健教授(博导)领衔。
3、交通运输工程硕士点(专业型、工程、两至三年)
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研究方向:交通运输工程等。
本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有智能计算理论与应用、航海软件设计实践等应用性较强课程;特邀授课专家包含东海救助局王鹤荀党委书记、中国船级社智能船组孙武主任、上海港引航站薛一东站长、平安保险船舶险曾琛珑总经理等;毕业论文多选题为导师承担的实践性强的港航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达%。
4、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学院
专业名称
代碼
學費(元/每年)
初试科目
初试科目
参考书
复试
科目
复试科目
参考书
同等学力
加试科目
加试科目
参考书
商船学院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①思想政治理论
航海仪器:《航海仪器》陈宇里,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年;
交通运输工程导论:《交通运输工程导论》(第一版)姚祖康、顾保南、王炜,人民交通出版社,年3月
操纵与避碰或C语言编程
操纵与避碰:《船舶操纵》龚雪根,人民交通出版社,年;《船舶值班与避碰》蔡存强、杲庆林,人民交通出版社,年;
C语言编程:《C语言程序设计》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
①航海基础知识
1.航海类本科《航海学》、《航海仪器》、《航海气象》、《船舶结构与设备》、《船舶管理》、《船舶避碰与值班》、《船舶操纵》系列教材;
2.《海上货物运输》邱文昌,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年
②英语一
③数学一
②船舶货运
④航海仪器或交通运输工程导论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①思想政治理论
操纵与避碰或C语言编程
①航海基础知识
②英语一
③数学一
②船舶货运
④航海仪器或交通运输工程导论
交通运输(全日制)086
①思想政治理论
《交通运输工程学》(第二版)沈志云、邓学钧,人民交通出版社,年1月
操纵与避碰或C语言编程
①航海基础知识
②英语二
③数学二
②船舶货运
④综合运输学
联系方式:谢老师Email:zxxie
shmtu.edu.cn学科平台
学院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和交通运输工程三个学位点均是上海市高原学科“交通运输工程”、“航运仿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IMO)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MTCC-Asia)”支撑学位点。高原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航运安全与仿真
以全球客船重大海难事故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客船稳性丧失和倾覆机理分析(大幅横摇的非线性与波浪激励的随机性)、客船人员搜救监测技术、客船的抗沉或延缓沉没性能标准等。
(2)航海保障信息工程
以国际海事组织e-Navigation发展战略为指导,以服务国家北冰洋航线开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战略为目标,重点研究海上通信技术、船舶助导航技术、海事监测与信息处理技术和基于北斗卫星及海洋传感网的海难目标水上定位技术。
主要实习基地
本着共同致力于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初衷,上海海事大学先后与上海海事局、院所联盟(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中船动力研究院、上海船舶设计院)、中国船级社上海分社、上海临仕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模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埃威航空电子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研究生国内外交流项目
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集美大学、台湾国立海洋大学、台湾高雄海洋大学、日本神户大学、日本东京海洋大学、韩国木浦海洋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法国南特大学、希腊爱琴海大学、马耳他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
研究生主要就业方向
海事管理机关、科研院所、航运企业等。年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在国企方面,包含中国邮政、上海埃威航空电子、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在其他企业方面,包含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广东海运、中港疏浚、顺丰速运、京东物流、韵达快递、上海中远物流、上海中谷物流、上海德邦物流、上海联和冷链物流、天津港物流、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华为技术、上海电气、上海华讯网络、上海燧原智能科技、上海酷家乐网络科技、浙江宇视科技、深圳吉祥腾达科技、广州谷沃信息科技、南京杨淼科技、连云港杰瑞电子、中国移动通信、甘肃移动、上海民生银行、东海航运保险、天津港临港产业投资等;在公务员方面,包含上海海事局、宁波海事局、广东翁源县组织部、安徽涡县组织部等;在事业单位方面,包含国家气象中心、上海海事大学、苏州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江苏商贸职业学院等;另外,还有部分同学选择继续升学读博。
主要导师介绍
肖英杰教授、博导、船长
年生,现任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院长、航运仿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航海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海事安全与保障重点创新团队负责人。
主要研究方向:船舶交通与安全和通航技术。近几年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等几十余项纵向和多项海洋工程通航论证、操纵模拟和工程方案优化、应急预案等课题,科研经费共计1亿多元。先后荣获中国航海科技奖三等奖、上海市育才奖、中国港口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航海科技奖获奖二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8年)。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和专著《试论长江江苏段船舶定线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30多篇。
施朝健教授、博导
年生,获得过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航海学会副秘书长、InternationalJournalofNavigationandPortResearch编委会委员等社会与学术兼职。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和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
主要研究方向:航海仿真、智能船舶。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子项目、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资助项目等各类项目30余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一等奖一项、辽宁省优秀发明一等奖一项、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等。发表学术论文余篇,曾获中国航海学会优秀论文特等奖、韩国航海与港湾学会优秀论文奖等。
胡勤友博士、教授、博导
年生,上海市航海学会常务理事。年获复旦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年至年在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从事6个月博士后研究。年获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年获得TransNav国际会议科学委员会荣誉会士(HonoraryFellowship)称号。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和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之一。
主要研究方向:海事监测、海事大数据、船舶助导航和海上通信技术。先后主持和参加纵横向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4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持有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出版专著2部。3年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4年获得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5年获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6年指导起草的“关于海上甚高频16频道不合理使用情况调查”的提案文件被国际海事组织NCSR分委会接纳,7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吴华锋博士、教授、博导
年生,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年于美国卡内基梅陇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上海市曙光学者,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高级会员,SCI二区期刊COMPUTERCOMMUNICATIONS编委、国际期刊Cyber-PhysicalSystems编委。兼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自适应动态规划与强化学习专业委员会(ADPRL)委员;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和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之一。
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大数据的基础理论及其在交通、海事及海洋等领域的应用,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射频识别系统、北斗等卫星通信、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在ISATransactions、IEEETransactionsonBigData、IEEEAccess、JournalofParallelandDistributedComputing及通信学报等权威期刊、及IEEEICDCS和IEEEPerCom等顶级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多数为SCI、EI所收录,有2篇获得大会优秀论文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曙光计划”人才项目、交通运输部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及参与美国NSF项目、国家计划项目、科技部计划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及浦江人才计划等多项项目;已获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指导1名研究生获上海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航海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航海科技二等奖等奖项。
王胜正博士、教授、博导
年生,0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进行图像处理与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上海市曙光学者。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和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之一。
主要研究方向:海上交通监测与管理、e-Navigation、航海智能与海事信息化、海事大数据与机器学习。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IEEETransactionsonCybernetics》《SignalProcessing》《Neuro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wh/20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