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特

我的家乡出圈记芒市100小时米线过手,

发布时间:2024/4/24 13:09:04   点击数: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31118/4292729.html

潮新闻记者吴越潘璐

绿灯一亮,团结大街的人潮“刷刷”涌向斑马线。50秒时间,他们争相与满街棕榈树打卡合影,留下独具东南亚风情的照片。黄灯一亮,人潮又刷一下退去,分散到芒市人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类似一幕已经持续半年,生活在中缅边境小城的芒市人闻所未闻,颇为惊讶。哪怕当地文旅局都曾不解——芒市并非旅游城市,怎么就出圈了?

今年以来,芒市人的早餐摊、集市、裁缝店,甚至菜市场,都成了网红打卡点。仅20余万人口的市区,春节假期接纳游客近60万人次。住宿不够,芒市人愿意腾出自家空房作为临时民宿,一度解决近一千名游客的住宿问题。

“五一”前夕,潮新闻记者赶赴公里外的云南芒市,小时打卡网红街景,体验特色美食,和当地人交朋友,走进全国唯一的德昂族聚居地和有百年历史的傣族传统村寨,探寻更为立体的芒市。

芒市路边的棕榈树

在芒市,忙着吃

“好吃,不贵,消费可以,”4月28日,来自上海的游客张燕(化名)身着傣族传统服饰,白衫配上紫红色长裙,正在品尝干巴炒饭,再喝上一杯“泡鲁达”。

记者偶遇张燕,是在芒市老牌美食区——百思特美食城,当时已经是下午3点。尽管过了饭点,和张燕一样特地赶来的游客仍坐满了整个美食城。不少特色小吃在餐桌上频频出现。

4月25日下午3点的芒市百思特美食城。

其中就有来自缅甸的特色美食——甩粑粑,小哥将一块面团飞甩成薄饼,浇上鸡蛋液,把香蕉、榴莲馅料包裹在内,再将面饼折叠成长方块,油里一炸,特别香脆。

还有“泡鲁达”,从缅甸流传到芒市的一种饮品。杯子里放着面包块、椰丝、西米露等,初看是杯加料版奶茶,但它背后有一个温暖传说:一位缅甸小伙,制作这杯饮品是为了讨好心爱的女孩,寓意面包、牛奶都会有,生活会越来越好。

中间为四杯泡鲁达饮品,右侧是阿昌族过手米线和蘸料。

芒市位于云南西南部边境,缅甸小吃、越南小卷粉,泰国鸡油饭,老挝冰咖啡等一批丰富的异域美食传入当地。谈及当地美食,本地人引以为傲,“芒市是公认的云南美食天花板”。

勐巴娜西美食城有地道民族美食,这里也是游客必打卡点。记者在本地市民指引下,来到一家阿昌族过手米线小吃店。市民打趣,在芒市你点5个菜,老板至少得上10个盘,有一半是“灵魂蘸料”。

确实,老板端上来的过手米线,一盆是米线,一盆是蘸料。米线好不好吃全看蘸料——由烧肉、稀豆粉制作而成,盖上芫荽、辣椒、猪皮等。手抓起一小团米线,将拌料放置在米线中央,一口下去,口腔里像盛放了一场味觉烟花。

德宏州文旅局副局长杨旻示范过手米线吃法

这样的必打卡民族特色美食,在游客攻略中有长长一串:傣族撒撇、景颇族舂筒菜、德昂族酸茶……来不及吃,是游客对芒市的普遍印象之一。

“在芒市,实在吃得太忙了。”潮新闻记者深感,在生活节奏较慢的芒市,即使不写稿,都“忙”得天天熬夜:5天时间,每天8顿,也来不及体验这里丰富的网红美食。记者无奈在宵夜时间继续点特色早餐,烂路早点的饵丝、林氏圆子的牛肉丸……

吃不完的烦恼,同样困扰着本地人——“朋友来了怎么招待都成难题,”黄剑邀便是之一。于是,他集纳了当地5个少数民族的数十种美食,结合德宏是孔雀之乡的热点,创作出了孔雀宴。他的门店只做孔雀宴一个品类,一天最多接待多桌游客,15名工人一直从早上9点忙到晚上12点。

哪怕是在机场附近的街边傣族小吃店里,不知名的野菜、山珍,随便一炒都极为美味。在游客攻略中,“芒市不能错过的美食”如今已经出了3.0版本,还细分为上下两篇章——品美食,游客是认真的。

芒市不忙,居民很亲

芒市不忙,你很难看到芒市人风尘仆仆奔波在路上的模样。当出租车司机得知记者来自浙江,说:“我们生活总是慢半拍,但住在这里很舒适。”

芒市旅游的“人设”,是“有一种叫芒市的生活”。除了美食,游客还能在芒市生活中,体验本地人的淳朴、好客。游客惊喜地发现,芒市消费不高,人还特别热情:1元/斤的人参果,10元/4斤的沃柑,买芒果送西瓜,买香蕉送菠萝……

记者抵达芒市的第一天,恰好赶上了街子天(赶集日),每五天仅有一次。集市上,少数民族村民载着自家种的、当天采摘的食材下山摆摊,买卖随缘,卖完收摊,主打的就是一个热闹。

“村民们一般中午就卖完回去了,你们要是来得早,东西更多叻,”一位骑着摩托车路过的大姐告诉记者。下午两点,丙午街本地人的传统集市里,地面小摊摆着农户自家种的柑橘、叫不出名字的小野果和野菜,空气里浮动着腌渍品和各种香料混杂在一起的气味。

丙午街集市,傣族老人下山售卖水果。

景大伯穿着件背心,坐在小马扎上,脸上的皱纹像是一道道土地的沟壑,黝黑的手臂上纹着傣族寓意健康平安的刺青。看见记者,他咧开嘴吆喝起来,“十块钱四斤叻!”还一边用手指比划着价钱。

景大伯不会说普通话,一旁服饰店小哥进行了友情翻译。景大伯家中有六个孩子,居住在离丙午村10多公里的傣族寨子里。沃柑种在寨子最高的山坡上,要骑着摩托车从寨子口直直地往上开一公里才能抵达,“山顶光照最好,种出的柑橘才甜、好吃。”

芒市人从不吝啬和游客们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故事。在这里,我们没有面临被店铺导购围绕的窘迫,也不担心被时间线和日程表追赶。那些远道而来的相遇和联结,被更细密地缝进了时间的针脚里。相比起“做生意”、“赚钱”,他们更喜欢说“来了就是朋友”。

相比泼水节人头攒动,这几天游客有所减少。香香(化名)才有空在社交平台发了很多张与游客的合影,分享半个月前店门口的盛况。香香的美妆店开在丙午街口,提供10元/次的造型和15元/次的化妆,也正是在这个街口,香香见到了久违的热闹。

香香说,泼水节是游客最多的时候,尽管一天也赚不了多少钱,她只是喜欢交朋友。这么多游客来芒市,也给她留下美好印象。香香讲述起泼水经历,不时发出笑声。

她进里屋,捧着自己在泼水节穿的纯手工制作傣式筒裙,“你看看这个刺绣,拍照可好看了”。裙身上手工串珠亮片,在光线下金灿灿,这是泼水节的仪式感。收获夸赞,香香笑得眉眼弯弯。

接触中,芒市人总会乐呵呵地笑。所以,社交平台中,芒市“慢节奏”、“躺平式旅游”,这类关键词得到游客普遍认同。租一辆共享电动车,两三天就能造访遍这座小城的角落,而那些平时被隔绝在写字楼外的阳光、自由,人与人的交流,一切都触手可及,就像耳畔拂过的暖风。

文化融合,就像“撒撇”

沿着蜿蜒的山路开了近四十分钟,潮新闻记者来到三台山乡出冬瓜村,村庄散落在海拔0多米的山腰。远远地看到几位德昂族村民奶奶,穿着靛蓝色和黑色民族服饰,正在支着凉棚的村口摆摊。好几个摊位上,都摆着村民们缝制的手工小件。

不少村民,正在为“五一”节迎客忙碌。村民奶奶正用手把绒线搓成一长串圆滚滚的毛球,或制作成耳饰,或制作成衣服配饰。村口广场,已经支起用白色木柴堆起的祭祀台,一场民族文化表演安排在“五一”节。

德昂族人向游客售卖手工民族饰品、水果和野菜等。

蔓延的旅游热,让即使居住在山里的德昂族人都感知到“芒市火了”。村民杨二孔在村口开店,他说,“很多游客来看我们制作酸茶、手工织锦,就连地里的甘蔗、夏威夷果也成了抢手货。”4月25日,游客要买50斤红糖,杨二孔就把地窖的斤甘蔗运到店里,给游客现场榨汁、熬糖,忙得不亦乐乎。

现场,不少游客走入村口最显眼处的干栏式竹楼参观。这是德昂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玉月的家,现在民居已经改装成了餐馆和民宿。二楼的住宿区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德昂族特色,两边是居室,中间则是摆放上茶壶的火塘和几个竹凳,像是plus版“围炉煮茶”。

在火塘明暗不定的亮光里,老人传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昂族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这样的记忆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德昂族人成长。史诗名字翻译成普通话,意思是“听阿公阿婆讲故事”,是德昂族祖辈教孩子生活道理与文明礼仪的一种方式。

赵玉月的家

看到记者,赵玉月高兴地指着竹楼下一片黄土地,地上用白膜盖着,“酸茶已在地下发酵了,夏天天气热,三个月就做成了。”

酸茶是祖辈流传下的制茶手法,全村百来户人家只剩20多户会做。制作上,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茶叶杀青后装进竹筒里,埋在土里发酵后再制成茶饼,让酸茶有了独特的“甜酸”风味。

年底,酸茶制作技艺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赵玉月介绍自己做酸茶,都要提高嗓音招呼游客坐下来尝一尝。民宅里,一旁抽着老式水烟斗的德昂族人用炭火将茶壶煨热,之后将记者面前的土陶杯斟满,以示对宾客欢迎。

赵玉月制作的酸茶

酸茶也维系着德昂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和交往。走亲访友和托媒求婚时,必以茶为见面礼;若有喜事需邀请亲朋光临,一小包扎有红十字线的茶叶便成了“请柬”;如两人产生矛盾时,有过失的一方只要送一包茶,就可求得对方的谅解。

芒市所在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简称德宏州),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和阿昌族在此世居。在芒市文旅局看来,民族文化是芒市旅游的一张金名片。

德昂族居住的三台乡出冬瓜村,酸茶制作技艺、织锦、史诗传唱,都已经向游客全面展示。目前,芒市正在打造10个乡村文化旅游点。当地根据每个村寨自身文化特色发展旅游。比如傣族有制陶技艺,在景点开发中会在村寨中设置体验点,将亲子体验、研学等相关内容嵌入到文旅中。

探访中,记者在一户德昂族村民家中品尝了橄榄撒撇,橄榄树的皮肉、野芫荽、盐巴、涮涮辣和腌菜膏拌在一起,糅合出苦涩辣鲜俱全的独特口感,正如德宏州少数民族文化碰撞下色彩斑斓的芒市。傣族的传统制陶技艺、手工剪纸,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傈僳族阔时节……这些都是每个少数民族村寨都有独特的文化,值得被放大,让游客珍视。

出圈背后,求新求异

沉甸甸的菠萝蜜挂在树干上,触手可及,如今芒市街头的棕榈树、芒果树、菠萝蜜树,也成了游客打卡点,不出国门,就仿佛置身东南亚。就连平时只有本地人去的农贸市场,丙午街赶集(gai),都在接待四面八方赶来的游客。

这半年,德宏州文旅局副局长杨旻看到了家乡变化。芒市是德宏州首府,当地人意识到家乡成了旅游城市,是从今年年初开始的。数月来,这股旅游潮越来越热。趁今年“五一”,当地文旅局连夜推出17条推荐自驾线路,为游客奉上旅游攻略。

位于芒市的德宏州图书馆

潮新闻记者向携程获悉,截至4月25日,“五一”假期芒市机票订单量同比增长%,环比前一月增长%;“五一”假期芒市酒店订单量同比增长近66倍,环比前一月增长超6倍。在芒市从事文旅行业的浙江商人方立锋向记者介绍,今年公司旗下的华江翡华酒店平均入住率达70%,主要是接待团队游和普通散客。

旅游热潮下,如何让芒市文旅产业持续站得住脚?这是一道摆在文旅从业者、芒市乃至德宏州文旅局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为了方便招商引资,德宏州文旅局将办公地点设到芒市机场对面的办公楼已经三年。杨旻说,德宏州对文旅产业发展都很重视,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方便接待客商。

目前,挖掘村寨乡村游、开发温泉资源、打造五星级酒店等一批项目正在挑选有实力的客商,“芒市不是第二个西双版纳、大理,我们会在发展中借鉴优秀经验,规避一些走过的弯路,希望大家来体验一种叫做芒市的生活。”

“反向旅游”的芒市走红,也得到广州大学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所所长万庆涛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ly/254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