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特

外交记忆在摩洛哥的日子下

发布时间:2021/9/4 11:37:22   点击数:
白癜风会诊启动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25/5788629.html

往期推荐

外交记忆

在摩洛哥的日子(上)

作者简介

江康曾任中国驻摩洛哥使馆馆员,外交部礼宾司司长,中国驻布隆迪、驻多哥大使。

卡萨布兰卡国际博览会

卡萨布兰卡是一座享有国际知名度的城市。提起这座城市,人们就会联想到那部与其同名的二战电影。

▓年1月14日卡萨布兰卡会议期间,左起:吉罗、罗斯福、戴高乐、丘吉尔合影。

年11月8日,巴顿将军指挥盟军在卡萨布兰卡附近登陆(我初到摩洛哥时,曾在大西洋岸边看到一辆破损的坦克,据说那里就是当年的登陆地点)。

年1月,在二战的关键时刻,罗斯福总统、丘吉尔首相等在刚解放不久的卡萨布兰卡召开了“卡萨布兰卡会议”,商定后期的战争方略。罗斯福还在此宣布反法西斯盟国将把战争进行到德、日、意无条件投降为止。

▓卡萨布兰卡海港

从首都拉巴特沿大西洋岸边向南偏西前行约公里,就到了摩洛哥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卡萨布兰卡。

上世纪60年代我在驻摩使馆办公室期间,平均每周要跑一趟卡萨布兰卡,因为这里有摩洛哥最大的国际机场和名列非洲前茅的港口,还有每年都举办的国际博览会。

中国贸促会几乎每年都组团参展。中国馆主要展出我国生产的五金电器、缝纫机、纺织品和手工艺品等,还有一些大型级别设备。展馆不仅面向摩洛哥市场,还面向周边国家,是我国对非贸易的一个重要窗口。

中国馆是博览会最受欢迎的展馆,观众络绎不绝,中国馆日招待会更是高朋满座。如果某个年份中国因故缺席,博览会主办方会感到十分遗憾。甚至有些摩洛哥朋友还表示:“没有了中国馆,博览会就没有多大意思了。”

海峡明珠——丹吉尔

摩洛哥地处非洲西北角,濒临大西洋与地中海。北面是著名的直布罗陀海峡。坐落在海峡南岸的摩洛哥古城丹吉尔扼守着海峡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丹吉尔港

丹吉尔又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地中海入口处,风景如画。公元14世纪,出生在丹吉尔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于年到中国游历,先后到达泉州、广州、杭州和元大都(北京)。回国后,他把所见所闻汇集成书,即《伊本·白图泰游记》。

这部著作成为研究元代社会人文地理和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重要资料。有人把伊本·白图泰比喻为“摩洛哥的马可·波罗”。他的事迹成为中摩友好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

▓丹吉尔地处地中海与大西洋的通道——直布罗陀海峡咽喉,终年气候宜人,被摩洛哥人称为夏都。

年哈桑二世继承王位后,曾一度把丹吉尔定为夏都,并要求驻摩外交使团每年夏天随他一道前往丹吉尔常住些时日,我因而多次有机会随大使来到美丽的丹吉尔。

站在海峡岸边的山冈上,左手一指大西洋,右手一挥地中海,面前是欧洲大陆,身后是非洲大地,仿佛来到世界的十字路口,确实心旷神怡。

这里是海峡的最窄处,宽仅10余公里。晴天极目远眺,对岸西班牙的山峦村舍和直布罗陀清晰可见。丹吉尔市与直布罗陀之间有轮渡往来。我曾随使馆参赞到直布罗陀出差,从丹吉尔码头登上渡轮,大约一个来小时就到达了直布罗陀。

年,陈毅副总理在陪同周总理访摩时,在原日程之外特意慕名来到丹吉尔,在直布罗陀海峡岸边看个究竟,对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赞叹不已。

老华侨和新留学生

那个年代,我国在摩洛哥的侨民为数不多,仅有十几位。他们大都是一战期间法国招募的华工,后来流落到当时的法属殖民地摩洛哥,且大都生活在卡萨布兰卡。

他们有几个特点:一是年事已高,约在70岁上下;二是生活困苦,大都孤身一人,从事为法资拉法耶特百货公司加工领带一类的零活,勉强维持生计;三是虽然几十年来从未回过国,但他们都心向祖国。自我国在摩建馆后,他们都把护照换成了新中国的护照。馆领导对这些老华侨非常关心。我至今还记得其中的几件事。

使馆办公室主任老朱和我不时地利用出差之便或专程前往卡萨布兰卡对这些老华侨进行家访。一位孤寡老华侨不幸病故,他有一笔数目不大的钱存在卡萨布兰卡的巴黎银行。这笔钱理应由其在国内的亲属继承。为此使馆出具证明,银行同意把这笔款汇到使馆账户上。然后,使馆通过国内地方政府把钱转交给死者家属。

还有一位老华侨,浙江人,他不愿最后死在异国他乡,想落叶归根,可又买不起飞机票,使馆也没有这笔经费。我们通过使馆商务处了解到,近期国内有一艘远洋货轮到卡萨布兰卡港口装卸货物,然后回国,船上有几间客房。经征得国内远洋公司的同意,让这位老华侨免费搭乘回国,那天老朱和我专程到港口送他,并帮他办理出境手续。告别时,他紧握我们的手,热泪盈眶。

每年春节前后,使馆都要把这些老华侨请来,由老朱出面宴请一次。席间,大使还抽身来看望他们,嘘寒问暖。最后,还请他们看一场国产电影。对少数没有交通工具的华侨,使馆还派车接送。

记得有一年春节,我驾车到卡萨接送几位老华侨,一个晚上跑了两个来回,四百来公里。返馆途中,夜幕下突然狂风大作,一棵大树被风连根拔起,横躺在公路上。所幸我偏中线驾驶,汽车穿过的是大树枝叶部分,未有大碍,只是惊得我一身冷汗。如果当时撞在树的主干或根部,后果不堪设想。

年,拉巴特迎来一批年轻的中国人,他们是根据两国政府间协议,公派到穆罕默德五世大学学习法语的中国留学生。

这一批总共有30人左右,其中还有几位女生,国内教育部派了一名干部带队。这批留学生有一定的法语基础,但尚不具备直接入学的语言条件,所以他们先得进行一段语言强化。使馆帮他们聘请了教员,还在使馆附近的街区租用了一幢房子,作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场所。

我那时不过20来岁,比他们大不了多少,曾随馆领导去看望过他们,年轻人见面分外亲切。大概经过一年左右的法语强化训练,他们便进入默罕默德五世大学学习。

年,国内又派来6名学习阿拉伯语的留学生。若干年以后,我在国内曾有机会见到其中的几位同学,他们已成长为某外事部门的领导干部,或是驻某阿拉伯国家的使节。

丰富的旅游资源

摩洛哥有着悠久的历史,迦太基人和古罗马帝国都曾在这块土地上留下印记,更不用说后来的阿拉伯人。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宜人的气候,造就了摩洛哥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至今,摩洛哥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迹就有9处之多。

我在驻摩使馆工作五年有余,到过摩洛哥不少城市。尤其是在哈桑二世登基之初,他到全国各地巡视,要求驻摩使节随行,我作为译员曾有机会陪同杨大使一同前往。

无论是卡萨布兰卡、丹吉尔,还是古城菲斯、古都马拉喀什、伊斯兰教圣地梅克内斯和罗马古城遗址沃吕比利斯,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伊芙兰小镇

这里,我只说位于阿特拉斯山脉中部山区的一个美丽迷人的小镇,名叫伊芙兰。年春节,我和使馆的同事们来到这里,面对这里的景色惊讶不已:白雪皑皑的大地、北欧风格的尖顶建筑,很难使人相信这里是非洲,是摩洛哥。

毋庸置疑,这里就是非洲的摩洛哥。难怪有人把伊芙兰比喻为摩洛哥的“小瑞士”。现在,伊芙兰小镇附近的山里建成了非洲最大的滑雪场。到非洲去滑雪,绝非笑谈。

中摩友好合作新篇章

光阴荏苒,50多年过去,摩洛哥的山山水水至今历历在目。心中保存的那一份“摩洛哥情结”,让我情不自禁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ly/2212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