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特

拍建筑启示录上向艺术摄影学习

发布时间:2020/9/18 20:16:37   点击数:
白癜风早期治疗好吗 http://m.39.net/pf/a_7723195.html
-致力于以摄影为媒介,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

建筑摄影,应该是最常见的拍摄题材之一了。

通常语境下,大众所理解的“建筑摄影”,多指的以特定的建筑物、构筑物和空间环境等为拍摄对象,意图表现“建筑之美”的作品。然而,这种理解容易让照片流于对狭隘的建筑形式美的追求,或是意图通过理想化的手法,让摄影作品处于那种不真实的“效果图式”油腻观感中。因此,建筑摄影乃至广义的城市、景观、街道题材,也是“刻奇”的重灾区。

那么,建筑应该怎么拍呢?“启示录”系列将通过两个方面来聊这个话题:

拍建筑启示录(上):向艺术摄影学习

拍建筑启示录(下):大众视野下

-

拍建筑启示录(上):向艺术摄影学习

我们首先从艺术摄影中截取建筑题材。

因为艺术摄影不用满足建筑师、地产商、宣传部门等甲方对“溢美之词”的诉求,所以在这个题材上有着更深入和多元的探索。我从摄影史中找了三种常见类型:

01.

杜派:建筑摄影的冷面美学

德国杜塞尔多夫学派(下简称“杜派”)受20世纪新客观主义摄影大师奥古斯特·桑德的影响,开启了长达几十年的“冷面摄影”(Deadpan)探索,其中建筑、城市题材的实践最为广泛,也由此开创了杜派的大画幅美学。

在大众的评价中“没什么特点”的照片,正是冷面摄影希望达到的效果——客观、冷静、精确、超然、严谨。或者说,当剥离了官方、甲方、大众,甚至拍摄者自己的视角局限之后,反而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力量。

贝歇夫妇

“九宫格鼻祖”

贝歇夫妇(BerndHillaBecher)是杜塞尔多夫学院派的创立者。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以同样的模式、同样的光线拍摄德国的工业构筑物,甚至为了获得同样的构图,他们会把闯入画面的树砍掉。在贝歇夫妇那里,从来不存在人们理解的塑造好建筑照片必须的“光影魅力”,他们需要的就是阴天、散射光。

?贝歇夫妇,《水塔》

?贝歇夫妇

?贝歇夫妇

看他们的作品,像极了当今ins上收集好看建筑九宫格的网红摄影师们。这原本在学术上有个专业名词——类型学摄影。以及,在他们的系统开创下,杜派有了多样的变种和发展。接着看下面

安德烈·古斯基

“大尺度客观美学”

要能get安德烈·古斯基(AndreasGursky)的作品之美,有这样两个审美关键词:

大+盯

安德烈·古斯基的建筑摄影承袭了老师贝歇夫妇那种客观、冷面的特点,但由于惊人的作品输出尺寸,带来了完全不同的观感。他一般用大画幅相机拍摄,多张拼接,总长度达到5米甚至更长。如果你可以在现场欣赏,一定会驻足在他的作品前,忍不住仔细品味他作品的精确与读不尽的细节——这是他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也可以试着在手机小屏幕上大致感受一下:请转动手机,横屏观看:

?安德烈·古斯基,巴黎,Montparnasse

相比“一眼就吸引眼球”的建筑摄影,古斯基是不是给你带来了另一种“盯着它仔细看”的审美方式呢?

?安德烈·古斯基,上海

坎迪达·胡弗

“大场面美学”

杜派女摄影师坎迪达·胡弗(CandidaHofer)则是用极致对称的“大场面”来延续杜派建筑摄影美学。图书馆、歌剧院、剧场是她通常的拍摄对象,在精湛的技术和严谨表达的加持下,人们不难感受到那种杜派独有的彩色大画幅建筑摄影气质。

?坎迪达·胡弗这里出一个思考题:坎迪达·胡弗上面的作品,和爱好者们在旅行中参观时候拍的建筑打卡照,本质不同在哪里?

托马斯·斯特鲁斯

“冷面街道”

托马斯·施特鲁斯(ThomasStruth)也是贝歇夫妇的学生,他的建筑摄影多是街道环境中拍摄的。作为杜派承袭者,他所拍摄的建筑依然是客观、冷面的,同时他也结合类型学的方式,将一点透视街道“拼图”展示。他拍摄足迹不仅只是德国杜塞尔多夫,还包括亚洲、美国等多地。

?托马斯·斯特鲁斯,杜塞尔多夫街道组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展出。?托马斯·斯特鲁斯,德国杜塞尔多夫

?托马斯·斯特鲁斯,纽约华尔街

?托马斯·斯特鲁斯,日本新宿

?托马斯·斯特鲁斯,朝鲜平壤

这种“纯客观的记录”也被称为“Stylewithoutstyle”,直译便是“没有风格的风格”。

托马斯·鲁夫

“隔阂”

托马斯·鲁夫(ThomasRuff)是杜派中“离经叛道”的一位,但他在建筑摄影《室内》《房屋》两个系列上依然延续了贝歇夫妇那种冷静、客观、无表情的语言。他拍摄的室内和建筑都具有很强的扁平感,流露出一种真实与幻象之间的隔阂,以及一种拒绝观众进入画面的姿态。

?托马斯·鲁夫,室内

?托马斯·鲁夫,房屋

约瑟夫·舒尔茨

“简化的色块”

杜派年轻一代传承者,德国摄影师约瑟夫·舒尔茨(JosefSchulz)的作品更容易被当代观众接受,而不像上面的前辈们,作品中充满了年代感。舒尔茨的作品通过数字后期处理,将建筑物极尽简化,最终形成了以色块为视觉观感的作品。他认为,这会让建筑物更接近于真实的本体。

?约瑟夫·舒尔茨

这种观感被当今ins等社交网络上上的摄影师应用,下文会再提及。

-

02.

新地形:生长中的城市

“新地形”是艺术摄影中拍摄建筑类题材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人物包括了贝歇夫妇、史蒂芬·肖尔、罗伯特·亚当斯、刘易斯巴尔茨等。新地形算不上一个“流派”,而是延续至今的一系列对“人类改造后的风景”的记录。拍摄对象多为高速公路、汽车旅馆、加油站、停车场和购物中心。这种拍摄对象和关切影响深远,直至今日。

当今中国其实就出处在一个巨大的“新地形”摄影观感的时代,只是它并没有成为摄影爱好者热衷的题材。下面说几个我认为比较有特点的,供大家参考:

罗伯特·亚当斯

“城市成长关切”

罗伯特·亚当斯(RobertAdams)应该算是“新地形”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新西部》记录的是美国战后的“西部大开发”的各式建筑物与构筑物,并成为记录这一时代的史诗性作品。当然,你还是会从他的作品中看到“冷面摄影”的延续。

?罗伯特·亚当斯,新西部

刘易斯·巴尔茨

“朴实的极简”

刘易斯·巴尔茨(LewisBaltz)的建筑摄影呈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极简主义风格。相比那些过度依附于唯美风的“极简风格照片”,他的作品通过“新地形”的框架下更显冷静的力量。

?刘易斯·巴尔茨,东墙

?刘易斯·巴尔茨,东墙

约瑟夫·寇德卡

“纪实感工业建筑”

马格南摄影师约瑟夫·寇德卡(JosefKoudelka)本在经典传统纪实得名,也并非传统意义上“新地形”的代表人物,但他拍摄的摄影集《INDUSTRIES》(工业)还是想让我将其放到新地形类别之下,也想说明“新地形”的影响和各种方式延续。

他在年代拍摄的欧洲工业建筑物与构筑物和一众“冷面建筑摄影”不同,而是用“热气腾腾”的纪实感表现荒凉的工业建筑。

照片以全景方式拍摄,请再次横屏观看:

?约瑟夫·寇德卡,法国?约瑟夫·寇德卡,法国敦刻尔克?约瑟夫·寇德卡,法国?约瑟夫·寇德卡,法国

-

03.

建筑摄影中的观念加持

杜派“冷面”和“新地形”算是建筑摄影在艺术摄影范畴两个重要的试验田。而观念加持的建筑摄影也层出不穷。我们可以将其视作“用观念摄影的方式拍建筑”。

杉本博司

“虚焦建筑”

日本摄影师杉本博司的《建筑》,拍摄的是一系列模糊的著名建筑,包括埃菲尔铁塔、帝国大厦、光之交通、布鲁克林大桥、纽约世贸中心、萨伏伊别墅等。他拍摄的时候将相机焦点设在无穷远处,他想拍下“阴魂不散的建筑魂魄”。因为,他认为这样的形象是建筑师本身的理想,而最后却是模糊不清的如“阴森墓碑”一般的意象。

?杉本博司,建筑系列,纽约世贸中心

?杉本博司,建筑系列,巴黎埃菲尔铁塔

?杉本博司,建筑系列,悉尼歌剧院

托德·希多

“夜光下的社区”

托德·希多(ToddHido)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摄影艺术家,他的的建筑摄影都是在自己所在的美国旧金山郊外的社区完成的。他拍摄的建筑并都是社区中的平常之物,但在夜色、灯光、影子、雾气等介质的衬托下,这些平常建筑显出一种别样的气质。

?ToddHido

相比于“冷面”的客观,托德·希多镜头中的建筑多了几分主观的折射。

托马斯·迪曼德

“虚拟的真实”

托马斯·迪曼德(ThomasDemand)的创作方式很特别。他通过硬纸板以1:1比例重新制造所要拍摄的空间,然后拍摄这个场景,最后摧毁这些一切,保留图像。一整套行为是完成“不复存在的事物的照片”。在真实、造景、图像之间切换,迪曼德开启的是我们对这一些列信息转译的思考。

?托马斯·迪曼德

迈克·沃尔夫

“透过建筑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jt/1841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