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拉巴特 >> 拉巴特故事 >>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9挑战海上霸主阿加
普法战争以后,强大且充满野心的德国在欧洲的西藏地区日渐壮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人口已突增至万,即使是法国也无法比拟,在工业革命的指挥下,其钢铁产量甚至一度超越英国等众多列强大国,并开始在海外殖民地的问题上向英法发起挑战。
在俾斯麦时代,由于德意志帝国内部矛盾不断,为了平定和统一帝国周边小国,对于殖民地的斗争一直都是较少参与。现如今内部贸易力量的崛起,商人们越来越多地要求德国政府争夺海外资源和市场。
在俾斯麦被雪藏后,威廉二世也正式即位。此时的德皇认为虽然大陆内已然无可匹敌,但帝国的殖民地实在太少了,原材料产地和市场开拓程度远远不够满足目前需要。于是便开始实施针对世界政策和海上贸易范围的新计划,期间还直接损害了作为旧日殖民列强的英法两国的利益。
阿加迪尔是摩洛哥西南部港市,由安扎、迪科汶和本萨皋等四个城镇组成,其港口的出入点是标志着大西洋地中海中海上贸易的主要门户。而处在西班牙马罗基角和摩洛哥西雷斯角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同样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欧洲列强必争的重要场所。
摩洛哥的阿加迪尔港口
欧洲经历了战争的紧张氛围和贸易的经济放松,但却从来没有经历过安宁。
在年和年的两次摩洛哥危机中,英国和法国几乎同时卷入了对德国的战争。在19世纪,欣喜若狂的英国殖民者傲慢地声称:“大英帝国从未有过日落”。
当时,英国凭借自身豪横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一次次炮轰政治,推行狂热的强权政治,主张着不受限制的海权地位、以及对海洋的管辖权和独占的海洋贸易,企图将地球上的一切资源财富占为己有。
作为主宰海权的大英帝国是世界第一的民族,这对于任何一个英国人都是信仰般的存在,甚至根本无法想象有一天会受到质疑。多年以来,象征着英国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和海上强者的建筑矗立在著名的特拉法加广场上,广场的星舰让人们无时无刻的记得过去大英帝国海军的辉煌成就。而在广场西南角处的海军拱门中央,毅然矗立着庄严的纳尔逊纪念柱,柱子的最高处有着庄重威严的纳尔逊雕像,足足有六米之高。
纳尔逊纪念柱
纳尔逊是著名的英国海军上将,年轻时期曾多次击沉过拿破仑带领的舰队,而纪念柱底座的四面壁画是他指挥过的四大战役,倍受尊敬的他即使是雕塑也同样被英国人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
年4月,英法达成共识,在合理情况下承诺不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贸易行动,而英国也认可摩洛哥作为法国的领土范围。年2月,法国要求摩洛哥的苏丹国在法国的监督下进行改革,企图使摩洛哥成为法国的正式领土。
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亲自去访摩洛哥的丹吉尔市,表面是去支持摩洛哥的独立主权,实则是阻拦法国的吞并。然而这一举动却是在挑衅法国在摩洛哥的地位,随后德皇在丹吉尔关于摩洛哥主张独立宣言的演讲更是激怒了法国人民。
德皇威廉二世亲自访问摩洛哥
收到消息的法国外交官德尔卡塞立即摆明强硬立场,并得到了英国的支持,一场没有硝烟的政治战争让局势逐渐变得紧张起来。
为了防止世界大战提前爆发,年,英法德俄四国在西班牙阿尔及希拉斯举行了一次和平会议,虽说是四国论谈,但毕竟是强者为尊。在英国和俄罗斯的见证下,法国和德国最后还是被迫做出让步。
会议最终宣布承认摩洛哥的独立,同时承认法国和西班牙对摩洛哥的自治权。虽说暂时平息了纷争,但通过此次事件法国也意识到德国是块硬茬子,不好对付。间接加强了英法之间的同盟关系,也让法德之间的摩擦越演越烈。
随后,法国在摩洛哥的势力越来越大,平民们一有不满的情绪便被拳脚相加,渐渐地引起当地民众的强烈抵制。年的春天,摩洛哥的首都菲斯首次爆发了反对苏丹国和法国侵略者的民众起义。
同年的5月,法国借着保护侨民的口号,打算趁机一举拿下菲斯等多个摩洛哥城市。年,摩洛哥在法国的潜移默化下最终还是成为了法国的领土国。但在德国眼里,法国的这些举动就是在侵犯自己在摩洛哥的殖民利益,因此每当谈到在摩洛哥的问题上,对法国的不满便与日俱增。
德国政府见法国不为所动,便声称德国对摩洛哥的大西洋沿岸港口及其腹地有着浓厚的兴趣,随即德国外交部长冯维希特向法国提出了这个问题。同年7月1日,德国以保护自身利益为借口,向摩洛哥的阿加迪尔港口派出守卫战舰,但明白人都知道,这很明显就是抢劫行为。
不久后德国表明态度,如果法国愿意无条件割让部分地区,那么他们针对摩洛哥的利益问题上将不再过问。7月9日,法国和德国开始谈判,最终法国将刚果中南部及周边地区割让给德国作为条件,德国也承认了法国在摩洛哥的领土权。
至此矛盾冲突总算得到合理解决,但英国与法国联合后来向德国施压,迫使德国打退堂鼓,也正是这种一再忍让的态度,毛奇将军才会在他的笔记中留下了对德意志帝国未来的无力感。
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德意志帝国总参谋长
英国人最大的优势就是海运,他们追逐权力和财富。这种企业家精神不仅让英国开拓了海上贸易,同时也影响了整个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英国人主张海权,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当然,他们也有这声明的资本,因此一旦其他国家想要在海上分一杯羹的时候,他们自然是不允许。这也导致想要壮大海军的德国在摩洛哥危机中加剧了对英国的敌意,英国也无法容忍德国在直布罗陀附近建立海军基地。
但伦敦近年来一直忙于巩固其洲际帝国,根本无暇策划战争,但威廉二世却在不断壮大海军的行为让英国的决策者们感到焦虑不安。
阿加迪尔危机的发生源自于英国人无法估量德国海军在非洲大西洋沿岸建造基地后会对海运带来多少未知的影响,德国人究竟在寻找与法国开战的理由,亦或是单纯想制造舆论和不安情绪来巩固他们的殖民地位。7月21日,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发表演讲,暗示着英国将不惜与德国争夺摩洛哥,并将会出动精锐海军。在态度强硬的英国背景下,德国人却保持了沉默。
英国作为一个岛国,海洋能源对英国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和至关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还不足够发达的19世纪。
海权不仅意味着国家安全,还意味着殖民地、资源、财富和势力范围。
自年以来,在威尔逊海军上将的带领下,英国海军击败了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一举获得了世界海军霸权的地位,英国不允许任何国家威胁到自己海军霸权的地位。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在欧洲大陆企图建设和扩充海军,都被认为是对大英帝国海上霸主的挑战所不能容忍。
长期以来,英德关系因军备竞赛而变得日渐紧张,这时的德国还对阿加迪尔明目张胆的举动迫使英国承认,即使有了新的无畏舰队,如果没有法国的帮助,它也无法保护大英帝国的海上航道。
在阿加迪尔危机后,明白其中利弊的英国加强了与法国的关系,三国协约逐渐从殖民协议转变为军事同盟。
可以说,阿加迪尔事件是一战爆发前的第一次战争危机。德国海军的日益扩张促使英国于年与法国缔结和平协议,这也解决了两国之间的诸多矛盾。
德国见此情形,便在摩洛哥的独立问题上再次挑起外交危机,并试图破坏日益增长的英法友谊。然而令德国没想到的是,此举却更加拉近了两国的距离。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8布尔战争,大英帝国的衰落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