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拉巴特 >> 拉巴特故事 >> 摩洛哥非斯古城回首已千年中国投资
导读
FezisoneofthefourimperialcitiesinMorocco,alsoknownasthe“MeccaoftheMaghreb”and“AthensofAfrica”,showingitsreligioussupremacyandculturalattraction.TheMedinaofFez,includingFezel-BaliandFezJdid,isthecenteroftheMoroccanreligionandculture,withtheworld’soldestuniversity,numerousIslamicmonuments,superbarchitecturalart(characterizedbyramparts,fountains,mosaics,courtyardandsoon),andathrivingmarket.ItwaslistedbyUNESCOonWorldCulturalHeritageinandwasthefirstcityinMoroccotobeselectedasaWorldHeritageproperty.
●非斯古城简史
●世界最古老的卡拉维因大学
●非斯古城的主要建筑
●充满生活气息的非斯古城
●结语
非斯古城简史
摩洛哥的历史记载始于伊德里斯一世(IdrisI),即穆罕默德后裔、阿里和法蒂玛的儿子哈桑的曾孙伊德里斯·本·阿卜杜拉(IdrisibnAbdullah)开创的什叶派伊德里斯王朝(IdrisidDynasty,-)。他来自阿拉伯半岛,在征服的马格里布领土上被当地的柏柏尔人推举为伊玛目,进而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王国,并且在非斯河东岸建起第一座城市。其后继者伊德里斯二世(IdrisII)于年正式定都非斯并在非斯河西岸兴建皇城,在非斯河上建桥。两座城有各自的城墙,随穆斯林王朝的发展在城墙内建起各自的大清真寺。
11世纪,柏柏尔人阿尔摩拉维德王朝(Almoravid,-)、阿拉伯语称之为穆拉比特王朝(Murabitun)的素丹优素福·本·塔什芬(-)推倒两岸的城墙。之后,他兴建17公里长的弧形城墙,由此把非斯河两岸的城区连成一体,形成了今天的非斯老城(Fezal-Bali)。
伊斯兰教的普及、商业的兴盛和坚固的城墙使非斯很快成为摩洛哥北部的一个文化、经济和军事重镇。但穆拉比特及其后来的王朝首都是在马拉喀什,直至马林王朝(-),非斯才得以再次成为摩洛哥的政治中心。
非斯在13世纪后半叶至14世纪中叶发展到鼎盛时期,从此保持了历代王朝的宗教至上地位。素丹艾布·优素福·曼苏尔(AbuYusufYaqubMansul,-86)于年在老城以西的高地上,顺势筑起非斯新城(Fezal-Jdid),其规划受到马拉喀什的启发。
年,非斯成为摩洛哥当今阿拉维王朝的政治中心。年,国王穆莱·阿布德勒·哈菲德(MoulayAbudelHafid)因与法国签署了《非斯条约》,摩洛哥因此沦为法国的保护领。法国于是将都城迁至今天的拉巴特,非斯的政治重要性从此衰落。很多居民背井离乡,特别是犹太人,他们居住的“梅拉哈区(Mellah,犹太人聚居区)”变成了无人居住区。但非斯仍不失为摩洛哥最主要的宗教和文化中心。法国殖民者也通过建设新非斯城(NewCityofFez)和修复及扩建非斯古城(MedinaofFez)留下了自己的印迹。
此外,非斯也是摩洛哥手工艺术的发源地。其手工作坊种类繁多,皮革、地毯和陶瓷工艺享有盛誉,另有千年传统的皮革大染坊(ChouaraTennery)更是举世闻名。
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阿拉伯人聚居区(MedinaofFez,下文称之为“非斯古城”)包括非斯古城和新城两大部分。其理由之一是符合UESCO世界遗产标准二(ii):在伊斯兰世界文化区域内,“建筑技术、纪念碑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之发展呈现重要的人文价值的交流”。这里的文物、特别是从12至15世纪的伊斯兰建筑和城市规划大多保留了原来的功能与属性,生动地见证了非斯古城的发展与繁荣,其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体现对北非、安达卢西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交流。
非斯古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之二是符合UNESCO世界遗产标准五(v),即“作为一个传统的人类居住区,呈现土地使用的杰出典范,代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作为一个传统的阿拉伯人聚落(Medina,阿拉伯语是“城市”之意,城市又可以引申为“文明”),非斯古城是在今天的摩洛哥领土上最早形成的阿拉伯城市,她对土地的使用不仅是伊斯兰建筑艺术和城市遗产的杰作,而且传播了一种生活方式、技能和文化。
总之,在9-20世纪历史长河中,非斯古城尽管受到不断演进的现代社会的多重影响,但其生活方式、诸多技能和文化艺术依然存在并与时俱进。世界最古老的卡拉维因大学
非斯古城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公认的世界最早的卡拉维因大学(Universityofal-Karaouine或Al-Qarawiyyin),创建于年。据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卡拉维因大学是持续至今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师生,课程和毕业证书的颁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所大学。它比欧洲最早的博洛尼亚大学(建于年)早了年。
卡拉维因大学是卡拉维因清真寺的一部分,是由富商穆罕默德·菲赫利(MohammedAl-Fihri)的女儿法蒂玛·费希里(FatimaAl-Fihri)出资兴建的清真寺及其附属的教育机构。费赫利家族是从凯鲁万(Kairouan)移居非斯城的,这便是清真寺及大学名称的由来。
?卡拉维因大学的庭院
作为穆斯林世界精神与教育中心之一,卡拉维因大学得到历代政治上有权势的素丹的资助,在中世纪穆斯林与欧洲人的文化交流和知识转化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许多著名学者都与该大学有联系,如迈蒙尼德(Maimonides,-),伊本?赫勒敦(IbnKhaldun,-95)和伊本?瓦赞(IbnWazzan)即雷奥?阿非利卡努(LeoAfricanus)等。她也培育了很多著名人物,如教育家西尔维斯特二世(SylvesterII,~年在世)是第一位法国籍罗马天主教皇(~在位),据说阿拉伯数字正是由他引进西方的。
卡拉维因大学编撰了大量手稿,这些手稿被保存在马林王朝的素丹阿布?伊南?法里斯(AbuInanFaris,-58在位)于年创建的图书馆里。目前在卡拉维因大学图书馆藏有带彩色插画的《古兰经》,多册珍贵手抄本和其他古籍数十万册,其中最贵重的是写在羊皮纸上的马立克教法学派著名的《穆瓦塔圣训集》(al-Muwatta)、由萨迪王朝(Saadi,-)素丹艾哈迈德·曼苏尔(SultanAhmedAl-MansurAl-Dhahabi)于年赠送给大学的锡拉特·伊本·伊沙克(Siratibnishaq)手抄《古兰经》的复印本、以及伊本·赫勒敦的著作《伊巴尔经》(Al-Ibar)原件。
在教学科目中,除了古兰经和伊斯兰法学之外,还有其他教育科目,如语法、修辞、逻辑、医学、数学、天文、化学、历史、地理和音乐等。年改为公立大学之后,开始招收女大学生。目前大学在校学生多人。由于卡拉维因大学设在清真寺内,所以不对非穆斯林开放。但可以看到围墙外的图书馆。
?木材博物馆
卡拉维因大清真寺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扩大,已由最初的一个庭院和4条走廊扩大到有根廊柱支撑并可以容纳2万名礼拜者的祈祷殿,在卡萨布兰卡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年建成之前一直是摩洛哥最大的清真寺。年的第一次扩建采用方形宣礼塔,由此成为北非无数宣礼塔的典范。当时,非斯城的其他清真寺只有在听到卡拉维因的宣礼声之后才开始祈祷。
年,穆瓦希德王朝的素丹阿里·伊本·尤素福(AliibnYusuf,-42)将凯鲁万大清真寺的走廊增至18-21条,建筑面积扩至平方米以上。清真寺具有现在科尔多瓦(Córdoban)大清真寺的外观,其中包括马蹄形拱门和马赛克框架,饰有漂亮的几何和花卉等安达卢西亚艺术,与库菲克书法(Kuficcalligraphy,角形阿拉伯字母的书写方式,古代用于制作精美的《古兰经》复制品)镶边。今天的城墙也是其杰作。16世纪的萨迪王朝在庭院的南北两端增加了两个天井(Patios)。
卡拉维因清真寺是用大理石、石灰、石膏、鸡蛋清等原材料建造的,柱子和拱门是纯白色的,地板上覆盖着芦苇垫,而不是华丽的地毯,其设计与伊斯法罕或伊斯坦布尔的大清真寺相比属于简约型的。然而,看似一望无际的拱门林立,营造出一种威严的气势。装饰精美的壁龛、讲坛和外部庭院,以及精美的砖瓦和灰泥、木雕等绘画相得益彰。
由清真寺、大学和图书馆三部分组成的卡拉维因建筑群,掩映在非斯老城的中心,围以十多座门的城墙。虽然在墙外看不出它有任何特别之处,但我还是联想到北京的国子监。当年清王朝废除科举制度之后,国子监很快从原来的人气十足之地变得门庭冷落,而经历了多年的风雨的卡拉维因大学周围充满当代生活气息:满街的商店,满街的市民和游客,整天川流不息。为什么会如此不同?我想国子监是政治的产物,而卡拉维因大学是信仰的产物。非斯古城的主要建筑
非斯老城的主要建筑除了卡拉维因大清真寺之外,还有非斯河东岸的安达卢西大清真寺和千年大染坊,以及西岸的伊德里斯二世的陵墓(Zaouia)、阿尔摩哈维德城堡(Kasbah)、布吉露德门(Boujloud,蓝门)和栈房(FondoukNeijaerine,现为木材博物馆)等。非斯新城主要有王宫、军事驻地、犹太人聚居区和行政管理区,以及大清真寺和壮观的斯马林门(BabSmarine)等。
?古城城墙
非斯古城的最早建筑是9世纪初矗立在老城非斯河东西两岸的防御性城区:安达卢西(Andalus)和凯鲁万。顾名思义,这里的居民主要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安达卢西亚和突尼斯的凯鲁万两地。前者有家是在-年反抗科尔多瓦倭玛亚王朝时被驱逐的,后者有家是在年的另一场起义中被取缔。两座城区之间有桥连接,但各自在城墙内发展,其中西岸北部的吉萨门(Babel-Gisa)和南部的哈迪德门(Babel-Hadid)延续至今。
在伊德里斯王朝时期,除了东岸的安达卢西大清真寺和西岸的凯鲁万大清真寺之外,这里建起了皇宫、行政机构和军事驻地。当地的居民有西岸北部的犹太人区、南部的阿拉伯人区和东岸的柏柏尔人区,以及来自伊比利亚半岛和叙利亚的基督徒商业区。
老城最著名的纪念性建筑是谢里夫清真寺(MosqueChorfa),是伊德里斯二世的陵寝所在地,故为摩洛哥最著名的陵墓,后改名为穆莱·伊德里斯扎维亚(ZaouiaMoulayIdris)。它距离卡拉维因清真寺以西不远,富丽堂皇,但没有院子,所以非穆斯林只能在门口张望一下。在摩洛哥感受到最大限制就是非穆斯林,所以到很多扎维亚都只能在外面观望。扎维亚通常都是有名望的穆斯林学者的灵棺,供其他信徒瞻仰和追随。摩洛哥的文化正是这种扎维亚的缩影,看似非常自由,但涉及宗教及其它本质问题时就显示非常保守、甚至封闭的一面。穆斯林和非穆斯林显然要区别对待。扎维亚通常是有庭院的,庭院内栽种着各种绿色植物,形成独特的摩洛哥或东方花园(OrientalGarden)。
年,穆拉比特王朝废除非斯河两岸的城墙之后,重新建了一座新月形的城墙,把安达卢西和凯鲁万两个城区围在同一座城墙内。主要城门则是在-后继的阿尔摩哈维德王朝(Almohads,又名穆瓦希德王朝,-)时期竣工的。位于西部的布吉露德城门是地标,连接老城和新城,入口是蓝门,出口是绿门。紧挨着它的是穆瓦希德建的军事城堡,用于总督的行政驻地。此时,老城已发展至今天的规模了。
13-15世纪马林王朝时期建造的非斯新城,有双重城墙,包括王宫、花园、陆军总部、防御工事、住宅区等。素丹阿布·伊南·法里斯在老城西南部兴建了最精美的以其名字命名的布伊纳尼亚神学院(BouinaniaMadrasa,-57)。彼时非斯新老两大实体共存,构成最大的伊斯兰都市之一。与此同时,犹太人、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居住区以各自的建筑形式和城市景观塑造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这些在千余年间发展起来的建筑技术和装饰,把当地的知识和技能与来自外部的灵感(安达卢西亚,东方和非洲)都交织在一起。
非斯古城内还有很多神学院,又名麦德拉萨(Mederas),即讲授古兰经的学校,如阿塔丽娜(ElAttarine,)、塞法林(Seffarine,)和布伊纳尼亚(BouInania)等。卡拉维因大学是马立克叫法学派的大本营,而非斯是提加尼苏菲教派的发源地,因此被视为正统的伊斯兰教圣地。在12世纪后半叶伊斯兰全盛时期,城内有座清真寺,估计达20万人口。现有还保留了座。
总之,非斯古城是阿拉伯-穆斯林世界最大且保存最完好的历史名城之一,其不规则的街区、高密度的宗教设施和民居、以及军事性城防,是摩洛哥中世纪城镇的典范。充满生活气息的非斯古城
非斯古城除了利用自然地势建城之外,还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水资源。早在伊德里斯二世始建皇城时就设计了周密的供水系统,不仅使非斯河水流经每座庭院并引入千家万户,而且营造了全城四千多座喷泉,喷泉由此成为摩洛哥庭院建筑的一大特色而传播到其他城市。据15世纪到过非斯的作家(Yuhannaal-Asad)记载:非斯的50座大清真寺建筑精湛,每一座均带有一个漂亮的温泉,使用意大利的彩色大理石和其他不知名的石材制成。非斯的华丽花园如同人间乐园,有喷泉、亭子、芬芳的鲜花和果树。另外,非斯的市场(Souk)呈无限生机,川流不息的人群和玲琅满目的商品胜过当时任何一个非洲、亚洲和意大利的市场。
?皮革大染坊
老城内有众多传统的手工作坊,其中最知名的是皮革大染坊。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世界上罕见的传统工艺:即将皮革先放入混有牛尿、鸽子粪、生石灰和盐的白水中浸泡达到净化和软化,然后置于不同颜色的染缸中上色。这些颜色均来自天然植物,保留着古老的搓揉及风干方法,让天然植物的颜色在皮革上呈现出来。最后是在太阳下晒干,制成的皮革再送至专门生产皮具(皮包或皮鞋)的厂家加工成品。但非斯河因此受到严重的污染。如何才能在保留传统经济工艺和不污染环境中找到平衡点呢?如果失去了前者,非斯古城就会失去不少魅力,但如果污染环境,又怎么可能使前者可持续呢?
非斯老城是摩洛哥现代城市中所保留的最大的古城,有数千条道路,宛如迷宫,均保持了一千年前的原貌。它和梅克内斯(Meknes)的古城规模不同,却有相似的内容,即所有的店铺不只是销售成品,而且是作坊。在那里可以看到织地毯的、做裁缝的、染衣服的、做木工活的等等。但很大不同或最有趣的是负重的驴子,被称作“出租车”。他们可以用来背负垃圾袋(如瓶瓶罐罐)、煤气罐、食品、布匹等等。因为街道非常狭窄且高低不平,现代任何交通工具都无法通行,买很多东西的人自己又没法拿时,毛驴就成了这里最重要的交通与运输工具,由此担当了“出租车”的角色。
古城最北部的吉萨门前是著名的鸟市,活跃至今。博尔济北(BorjNord)是阿拉伯人的城堡,现已改作军事博物馆,从中可以得知摩洛哥早就可以自制武器、特别是轻兵器,欧洲的轻兵器有不少是从摩洛哥习得的。结语
非斯古城是阿拉伯人在马格里布建立的第一座城市,也是伊斯兰世界的圣城之一。虽然远不如马拉喀什整洁和美观,但有一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和古代皇城的气势。我想最值得铭记的是西班牙的卡斯蒂亚王国与马林王朝在年签订的条约:马林王朝放弃了对西班牙的领土要求和驻有海军的权利。作为交换条件,非斯从科尔多瓦得到13船的书籍。这一文化上的意义使非斯称得上名副其实的“摩洛哥文明之都”和“学术首都”。
?非斯古城蓝门
编辑
侯洁如
设计
李玉丹
本文刊于《中国投资》非洲版年6月号。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回复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gs/22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