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拉巴特 >> 拉巴特故事 >> 石川上海电影节感受影院复苏的温度
石川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导
在周密稳妥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7月25日举办,并于8月2日傍晚顺利落下帷幕。在经历天的关门之后,上海电影节的举办无疑为影院的复工注入一针强心剂,为整个影视行业吹响了积极的信号。
电影市场重启成果
根据国家电影专资办的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档(10月1日至7日)我国电影票房约为36.96亿元,取得中国影史国庆档票房第二的成绩。其中《我和我的家乡》《姜子牙》《夺冠》位列档期票房前三名。加上之前的《八佰》热映以及七夕档,对于影视行业来说,这种票房高频更新的感觉熟悉而陌生。
自7月20国内低风险地区电影院重启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在防控疫情、缺少片源以及网络流媒体等等多方压力下面一步步有序开放,取得一个又一个成果。从原点起步到逐渐升温,这其中也少不了政府的相关政策纾困以及影迷观众的热心支持,这才能让市场重新走向正轨。
展示电影节“上海方案”
回想影院重启之初,没有人知道将会面临怎样的市场环境。而且在电影业界,自今年2月柏林国际电影节举办后,全球所有电影节或取消或延迟。作为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筹备之路也格外艰难。在经历几次波折之后,终于宣布在复工后的第五天,也就是7月25日开幕。
上海电影节期间的电影院
可以说上海电影节的举办传递了中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的积极信号以及中国电影产业长期向好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没有变化的信心。电影节更是通过一系列如“线上云市场”、“户外露天放映”、“隔座就坐”等等措施向全世界电影同行展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上海方案”。
导演是枝裕和在电影节期间与影迷线上交流
电影市场增长模式的转变
重启大荧幕来之不易,不过随着线上流媒体以及网络视频节目的逆势增长,电影市场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其实虽然在年电影市场总票房达亿元,同比增长5.4%,但观影人次增长乏力,电影票房增速连续三年放缓。可以说电影院发展本身就进入了一个瓶颈期。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除去今年疫情影响,每年上映影片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院线电影内容供给规模稳定还在增长。其实这也是对创作者们提出更大的要求,因为市场的增长模式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转到小康型消费,意味着要进入精品化的内涵增长模式阶段,只有跨过这个阶段,电影市场才能越来越成熟,这样从复工到复苏的过程也能对市场有一个质的提升。
▲石川在陆家嘴读书会现场分享
“上海国际电影节——重启电影市场的发令枪”
在电影节结束之后,上海又启动了“上海观影惠民季”,而中断的“周周有影展”活动也已经重新安排起来,相信电影业界以及广大电影爱好者,还将可以在电影文化的长河里继续前行,共享美好生活。
想要了解更多
关于电影业复工与重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