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拉巴特 >> 拉巴特故事 >> 卫珊珊留学摩洛哥体验
浮生偷得半日闲
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卫珊珊
前些日子写了些在摩洛哥的感受,现在看来字里行间透露着委屈不满。现下正在准备回国,心里又满是不舍,中和一下二者的感情,也许还算是客观地写下这一学期以来在摩洛哥的见闻吧。
感谢学校和院系老师给了我一个可贵的机会到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交换一学期。3月4日,我们一行五人从首都机场出发,中转巴黎,于3月5日抵达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刚到摩洛哥第一印象便是“慢”,背着大包小包,拖着沉重的行李等出海关,实在不是一种好的体验。翻来覆去的英语加法语加阿语的解释好不容易才说清楚情况,半晌,又叫我们坐下等。等了许久,捂出一身汗才放我们出关。一出机场,只觉阳光耀眼,虽然已过正午,仍是刺目。那是三月,现在七月,温度不甚高,太阳光愈加强烈了。
坐着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校方来接的车,从萨利到拉巴特,一路是比黄土高原更黄的土,比小白杨更笔直挺拔的棕榈树。天湛蓝澄澈;云白白糯糯,飞的很低。小转盘广场上插着国旗,红底儿绿星,手里握着在机场换的迪拉姆,印的都是国王的头像。一路路过老城王宫,橙黄色的土墙,透着威严古朴。在摩洛哥,可以发现“真主,国家,国王”白漆的字被粉刷在墙体甚至是山坡上。宗教政治氛围和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
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校区很多,语言学院,自然科学学院,经济学院都是分开的。第一次到语言学院,只觉清新干净,白楼,绿草地,高大的棕榈树,结着橙子的橙树。一开始试着上大三英语系的课程,实在是吃力,老师全英文教学,一些词汇是闻所未闻的,比如心理语言学,语言学......每天上课非常吃力。由于没有正式的文件,每节课都需要和老师沟通,不然会被赶出去。在摩洛哥读书这几个月,被老师叫“getout”的次数超过在国内读书被赶出去的次数了。
摩洛哥大学是免费的,同学对于我上大学交学费表示惊讶。此外,一部分学生还可以得到奖学金和补助。尽管在这里感到很多不便和不合理的地方,但是这点还是弥足可贵的。教学条件没有在国内好,管理也比较混乱。比如,作为交换生,我没有正式的身份,上课难,考试难,只能不断换老师。再比如,教学设施陈旧简陋,投影直接投到墙上,内容是看不清的。大部分老师英语发音不够标准,乍一听以为是新词,一写出来却发现明明是知道的。
老师在这里挺自在的。上课时间以老师为准,有时迟些,有时早些,有时甚至就不来了。老师翘课是常见的事情,你也许早早醒来,匆匆收拾好,到教室等到八点九点,老师还没来。同学交头接耳一会儿,告诉你,今天老师不来了。早起可以习惯,但是面对着定在中午12点半的课,我的肚子实在是习惯不了,常常刚开始上课肚子就雷声大作。有时一天下午四五点才能吃到午餐。我们在这里戏称摩洛哥老师“生病不来,礼拜不来,困了不来,下雨不来。”更有甚者,老师上课饿了会叫同学去买巧克力,会因为困了提前下课。
同学是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我想中国的老师来到这里是欣喜的,课堂一点也不沉闷,大家面对老师的问题都是雀跃的。一有问题,大家高举着手,生怕老师叫不到自己。一个个眼睛紧盯着老师,嘴里念着老师,没被叫到是要生老师气的。有次老师提问,我的朋友站起来,目光炯炯道“我们不应该害怕说错被嘲笑。说出我们的答案,让那些无聊的人说去吧。嘲笑别人答案的人是懦弱无礼的!”义正言辞的语调着实让我反思了一番。年轻人就是要这样才叫有活力。学校制度不好,效率太低,走,呼朋唤友抗议去!三五一小团,在学校拉上条幅,站在桌上演讲。慢慢湖泊变大海,抗议学生走进课堂,号召大家罢课,有些人背上书包走了。一节写作课上,门外忽然嘈杂起来,口号掌声齐作。有人进来激情澎湃地一通演讲,我一句也听不懂。然而老师道“下课吧,大家抗议去。”于是提前下课了。这真是极其独特的体验。
我有摩洛哥朋友,每天见面亲热地贴面,离别贴面。她们邀请我去她们家里吃饭,非常热情好客。我觉得认识她们非常幸运,也送给她们一些小礼物表达我的感激之情。一个朋友在得知我没有信仰之后,便走遍老城,要为我寻一本英译的《古兰经》看。她们最爱问我人生的几个终极问题“你从哪里来,将去往何方,世界起源是什么?”每天全城各个角落都会响起浑厚的叫人礼拜的声音。周五,清真寺里里外外簇拥着虔诚的穆斯林,沐浴后穿着干净的传统服饰礼拜。今年赶上了斋月,6月7号封斋以来,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饿,早上吃些饼干,晚上喝碗海里拉汤,有时候去吃顿中餐,也可以元气满满。老人,孩子,孕妇,旅客是不用严格遵守的。大多数人会在斋月更多的和家里人在一起,整座城在下午基本是空荡荡的。摩洛哥的宗教氛围是轻松的,各个宗教的教徒和我们无宗教者之间相安无事。
在街上,如果听到有人用“你好”打招呼,千万不必惊讶,微笑或者回句“你好”就可以了。我觉着摩洛哥人学习语言是有天赋的。这里的人最起码都会说阿语和法语。更别说很多人还会说英语。再有人又会说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等。在学习语言上,他们是让人望尘莫及的。当然,有时候,我们会被认成韩国人亦或是日本人。就像我们分不出欧洲人一般,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也对中国存在一些偏见。一天晚上在麦当劳前站着闲聊,一只狗路过我们,他的主人深色匆忙地连打带扯地把狗牵走,嘴里还念念有词。我的摩洛哥朋友见到后,大笑着告诉我们,狗主人说:“快走快走,他们会吃掉我的狗。”我听完也是哭笑不得。这里的同学问过我吃不吃猫,老鼠,狗,蛇等等。在他们眼里,我们大概是什么都吃的。如果这种偏见让人生气的话,他们对中国人也有让人骄傲的评价,比如聪明,诚实,数学好。就我的经验来看,聪明诚实不好说,但我们的数学确实要比他们好一些的。
漫步在拉巴特,我常惊叹于那整面整面的花墙,炽烈的红色大花刚刚开败,常青的叶子里又长出了旺盛的粉紫色花朵。大面积的红红绿绿让人心情愉悦。有时,街边的墙上涂着充满想象的涂鸦,给老城添上一丝反叛。坐着火车大巴出租车跨越各个城市去旅行。一路上各种色彩让人讶异。比起国内缺乏想象力的沉闷配色,那些粉色,薄荷绿,浅蓝,天蓝,鹅黄......的搭配让人眼前一亮。每个城市都有最主要的颜色,甚至连出租车颜色的不同。每座城相同又不同,不用奔波于景点,在每座老城找一个舒适的旅馆,呆一下午,就会感到周围气味湿度的差异。舍夫沙万在我看来最是可爱,那座山上的蓝色小城。不仅仅是因为深深浅浅静谧的蓝色让人心醉,更是因为那里的人还保存着未经侵蚀的质朴。
四月初趁着春假到南部旅行。去的便是撒哈拉,一路上看着风景逐渐荒凉粗犷,心里便想起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了。沙土被风带到城市的每个角落,一起风,尘土飒飒地打在脸上,有些刺痒,回到屋里一品味,唇齿间全是喳喳作响的尘土。南部是柏柏尔人分布较多的地方,他们衣着头巾与别的地方有很大差别。被风沙磨砺过的深色皮肤使他们很容易被认出。沙漠之舟的骆驼是他们眼里美丽的象征。乍听到柏柏尔小哥说我像骆驼,我很惊诧,但是朋友解释说,他们认为骆驼是美丽的生物。这样另类的夸奖只有在他们口中能听到吧。沙漠里没有电,没有网,夜里在简陋的帐篷里打鼓跳舞,出门在凉夜里坐着仰望漫天的碎银。如果有人对星星起誓是不可信的,因为星光已不是此时此刻的星光了。摩洛哥朋友说这出自《古兰经》,不禁让人敬佩了。
沙漠里的Tajine是我吃过最好吃的,两盘大鸡一扫而光,甚至连汤汁都用Robes蘸得干干净净。除了Tajine,一种以极少水蒸出的极嫩的菜肴外,Couscous也是当地特色菜肴。每逢周五,一定去吃couscous。它与盖浇饭相似,不过把大米换作小米样的饭罢了。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常常吃简单的薯条配帕尼尼或三明治,以至于后来宁愿不吃也不想再吃帕尼尼三明治了。为了摆脱这些固定的毫无创意的食品,我们自己做起了中华料理,常常不管炒什么都放一把辣椒。我想回国后,虽然做不了优秀的学者,但是还是有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的。
中国饭店里有只黄猫,一上菜就蹲在脚边卖萌讨饭,扔块水煮牛肉下去,不管烫不烫,摇头晃脑地咀嚼下咽,样子滑稽有趣。在学校食堂吃饭脚边也常常蹲着一圈各色猫咪,花色体态不同,渴望的眼神是一样的。六月以来,怀孕的猫陆续产下了一窝窝小猫,小小的一团毛球惹人怜爱。这么多的猫得以存活,实在是托本地人的福,他们爱猫远甚于狗。专门的水盆,充足的猫粮,帮助怀孕的猫生产,治疗受伤的猫......各种猫在宿舍里自由穿行,舍管是不会驱逐的。摩洛哥人对猫的偏爱可见一斑。我想回到二外后,看到大黄,我是会想念这里成群的猫的。
来摩洛哥四个月,大部分日子轻轻松松,看着国内同学的忙碌地实习备课,心里滋味是复杂的。在摩洛哥,我渐渐地失去了紧迫感。常常一杯咖啡坐在台阶上看猫,一下午就过去了。又有时海边走走,看海浪漫上沙滩又退去,渐渐天边霞光满天,云盘成一条张牙舞爪的怪龙,一会儿又像烟般散去,月亮出来了,一天又过去了。不用着急地背单词,找实习,担心考研;临近考试读读课本笔记,平常兴致来了读读感兴趣的书。不用减肥,听同龄男生的夸奖。周围都是大眼睛长睫毛的脸庞,自己反倒很特别以至于美丽了。
最后24小时,东西已经收好。还未离开,便已经开始想念了。在摩洛哥念着二外食堂的麻辣香锅炒刀削,天天念菜名都快可以表演相声了。但是我想,回国以后,便会想念这里三块钱的咖啡,八块钱的鲜榨橙汁,十四块钱的浓郁牛油果汁了吧。就这样想念着渴望着不在身边的东西,我,随时整装待发。
文案: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卫珊珊
编辑:团总支宣传部曹明睿
赞赏
长按去哪里治疗白癜风白癜风的初期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mingzhez.com/lbtgs/14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