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拉巴特 >> 拉巴特地理 >> 最新成果月氏和贵霜文化相关人群曾在乌兹
研究样本的地理分布图
一、解析月氏文化下
拉巴特古人群的遗传结构
此前有研究表明,青铜时代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区(BMAC)人群的主要遗传成分由伊朗农业人群成分(~60-65%)、安纳托利亚农业人群成分(~20-25%)组成,部分人群还含有青铜时代欧亚草原牧民的遗传成分。该研究显示,拉巴特古人群除含有伊朗农业人群、安纳托利亚农业人群、欧亚草原牧民遗传成分外,还含有少量欧洲西部、东亚、南亚狩猎采集相关人群的遗传成分。
进一步研究发现,尽管与该区域青铜时代人群相比,铁器时代拉巴特古人群含有更多青铜时代晚期欧亚草原牧民的遗传成分,这些人群未出现与欧亚草原牧民遗传成分有关的人群更替,因而显示出该地区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相关人群的遗传连续性。
此外,不同于该区域青铜时代人群含有较高比例伊朗农业人群遗传成分,铁器时代拉巴特古人群含有的伊朗农业人群遗传成分较少,而含有的安纳托利亚农业人群遗传成分较多。可见,尽管乌兹别克斯坦自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的人群呈现出遗传结构的连续性,但是自青铜向铁器时代的转变过程里,人群的遗传成分的融合仍然起到主要作用。
二、揭示贵霜文化下
谢尔哈拉卡特古人群的遗传结构
研究发现,铁器时代谢尔哈拉卡特古人群主要含有与伊朗农业人群、安纳托利亚农业人群、欧亚草原牧民有关的遗传成分,也含有少量欧洲西部、东亚、南亚狩猎采集相关人群的遗传成分,同时较之该区域青铜时代人群而言,额外含有青铜时代晚期欧亚草原牧民的遗传成分。可见,其人群与铁器时代拉巴特古人群的遗传结构相似,具有较近的遗传关系。
综上所述,该项研究结果表明,在铁器时代的乌兹别克斯坦区域,伊朗农业人群与欧亚草原牧民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更加紧密;同时也表明了欧亚草原牧民向南迁移至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地区,影响了以拉巴特人群为代表的月氏文化相关人群,及以谢尔哈拉卡特人群为代表的贵霜文化相关人群的形成。尽管拉巴特墓地(相对单一)的墓葬形式、葬式葬俗等文化面貌与谢尔哈拉卡特墓地(多种墓葬形式和葬俗、多样文化)不同,其相关的人群之间具有较近的遗传关系。未来该区域还需要更多时空框架下的个体研究相关人群互动的复杂过程。
PCA(左)和ADMIXTURE(右)分析
注1:左图中灰色圈中代表铁器时代乌兹别克斯坦古人群;
右图绿色:安纳托利亚人(Anatolianfarmers);
红色:伊朗人(Iranianfarmers);
紫色:欧亚草原有关的古人群(Steppeherders)。
注2:由于德尔康墓地(Dehkan)中古人群含有较低单核苷酸多态性,从分析中移除。
总体而言,该研究从遗传学角度证实位于天山沿线西部的乌兹别克斯坦区域是人群迁徙和交流的活跃区,且自青铜至铁器时代呈现出增强的趋势和变化,系统揭示乌兹别克斯坦史前人群的遗传混合特点与动态变化,对于进一步理解天山东西部以至欧亚大陆东西部人群的迁徙与混合历史有重要作用。
该研究还发现,在铁器时代,以拉巴特墓地为代表的月氏文化相关人群,及以谢尔哈拉卡特墓地为代表的贵霜文化相关人群之间具有较近的的遗传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月氏文化与贵霜文化相关人群之间的紧密交流与互动,为进一步探究其人群源流及互动模式提供了遗传学依据。另外,该研究作为国内团队主导东亚以外区域人群演化研究的成功实践,对于彰显及提升我国古基因组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关论文信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本研究得到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腾讯科学探索奖、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经费支持。
图片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编辑
张小筑实习编辑
刘潞欣
复审
郭晓蓉
终审
李政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