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一)
——走近摩洛哥
摩洛哥曾是我一个遥远的梦。记得儿时常常沉寂在《一千零一夜》的幻想中,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电影《卡萨布兰卡》,那些神秘而遥远的阿拉伯故事让我魂牵梦绕,总是想着什么时候去那神秘的阿拉伯世界,在真实与虚幻之间寻着那些故事中主人公的足迹,体验不一样的风情,一探究竟!
不久前,这个梦想终于在全家人的陪同下实现了!那天,我们从大加那利岛登上飞往卡萨布兰卡的航班,当我意识到自己经进入北非上空时,心里真有种说不出的激动,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
阳光、蓝色舍夫沙万(水彩)杨晓英
菲斯古城大巴扎(水彩)杨晓英
我们从卡萨布兰卡去往丹吉尔的途中,我们放慢了脚步。静观古城建筑,到处都遗存着历史的印迹,徜徉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有如穿越时空,又回到少女的童话世界。虽然语言不通,却能真切的感受到阿拉伯式的风情,我努力用自己的方式珍藏着所有的耳目直觉。一座座古城,时而沧桑凝重,时而色彩斑斓。这里有中世纪的经典建筑,也有高低不平的小巷,层层叠叠的房屋,斑驳的老城墙;长袍蒙面的阿拉伯男女老少,还有一直以来不曾变过的祷告声。当你置身其中,时光仿佛倒流,这一切已无需语言,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向人们讲述着那些发生在这里的“一千零一夜”……
老巷深宅(水彩)杨晓英
舍夫沙万的老城墙(水彩)杨晓英
在摩洛哥,我不想错过任何一个能启发我创作灵感的地方,遗憾的是时间有限。跟随女儿与网红路线相反,逆时针从卡萨布兰卡沿海北上去拉巴特,进入内陆梅克内斯和菲斯,再北上经过舍夫沙万到北部海岸丹吉尔,随后坐船跨过直布罗陀海峡,再到西班牙。一路上,海陆空各种交通方式变换,穿越了这个古老的阿拉伯国度,感受古城内外的阿拉伯现代人的风土人情。
远望哈桑二世清真寺(水彩)杨晓英
傍晚的祷告(水彩)杨晓英
摩洛哥的北部是地中海,西部是大西洋。沿海地区相对平坦,那里土地肥沃,是当地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大城市。它的南部是撒哈拉,北部丹吉尔与西班牙隔海相望,最窄的位置仅仅13公里。这里有渡轮到西班牙和法国的几个港口。
艳阳下的菲斯小巷(水彩)杨晓英
消失在蓝色小巷(水彩)杨晓英
摩洛哥最早的居民是柏柏尔人。自阿拉伯人在这里建立了阿里王朝,近半个世纪的战争,平息了柏柏尔人的反抗,迫使他们信奉伊斯兰教,就这样,柏柏尔人与阿拉伯人进一步融合,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摩洛哥阿拉伯人。
菲斯小驿站(水彩)杨晓英
热闹的拉巴特(水彩)杨晓英
20世纪初,法国和西班牙分别占领了摩洛哥的部分领土,直至年才宣告独立。了解了它的地理和历史,就不难理解摩洛哥阿拉伯人的特色文化。
走出老城(水彩)杨晓英
老巷汲水池(水彩)杨晓英
从各处的信息可以看出,有阿拉伯语、还有法语、英语、西班牙语,甚至还有汉语。当地有名的饮食塔吉锅,三角形的高盖帽是它的显著特征,透气不透水只是它少盐无水,烹饪的秘密所在,难怪我在市集上看到那么多成堆的粗陶塔吉锅,这是当地百姓生活中离不开的器物。
老城慷慨的阳光(水彩)杨晓英
舍拉遗址(水彩)杨晓英
老墙涂鸦(水彩)杨晓英
老城里的房屋建造就像迷宫一样,在一些老旧的街巷里,有时会让你眼前一亮,有漂亮的阿拉伯庭院,大多带有天台。老城的每个区域都有小学,还有风格别致的汲水池;有卖各种商品的市场,有的市场规模巨大,商品琳琅满目。随处可见的手工作坊,也是阿拉伯特色手工艺保存完好的原因。
夜幕下的古城(水彩)杨晓英
深巷(水彩)杨晓英
整个古城里的生活自成体系,所以古城内外像是不同的世界。我们走过的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黑色之城梅克内斯,白色之城拉巴特,蓝色的菲斯、舍夫沙万,红色的马拉喀什,还有看一眼就忘不掉的哈桑二世清真寺、乌达雅堡、舍拉遗址、哈桑塔、菲斯的露天皮革染厂,这一切都和想象的相异,相形与我的想象,这里是一个更真实的、有色彩、有温度的阿拉伯世界。
落日余晖(水彩)杨晓英
远望(水彩)杨晓英
无论如何,我都无异于探讨旅行的指南,只是想用画笔记录自己的感受,表达一种情绪……
路边的风景(水彩)杨晓英
古城人家(水彩)杨晓英
早市(水彩)杨晓英
舍夫沙万的清晨(水彩)杨晓英
老巷偶遇(水彩)杨晓英
古城清真寺(水彩)杨晓英
消失的背影(水彩)杨晓英
杨晓英摩洛哥人物速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